他再倒滿杯酒,向前者舉杯示意,「現在這句話依然成立。」
顧蓮子與他對視好一會兒,才提起酒瓶與他一碰,而後把碗裏那片肉夾起來放進嘴巴裏。
咀嚼半晌,食不知味。
一頓飯畢,秦幼合推著顧蓮子出門去看正在紮的燈樓。
臨走時,嬴淳懿叫住後者提醒道:「蓮子,你爹脾氣爆,這迴來又吃了不少閉門羹。若你去看他,最好莫與他起爭執。」
少年人瘦小的背影不停,踏出殿,看著滿庭飛雪,才留下一句「我知道了」。
候在殿外的侍女們又如雲般湧進來,輕輕悄悄地收拾飯桌殘局。
那碗擺成圓環的蛇肉缺了兩道口子,沾過筷頭便不能再用,侍女按規矩端下去分給了當值的侍從。
嬴淳懿在上首的圈椅裏坐了半晌,麵前楠木方桌換成鍍金銅盆,感覺到碳火的溫度,他才迴過神吩咐道:「請長史來。」
雖他一直住在先樂陽公主的公主府裏,但除去府邸外的一應規製皆是按侯爵配備。
長史姓吳,先是公主府的長史,公主薨了,小侯爺立起來,就成了侯府的長史。
他很快前來,行禮道:「侯爺有何吩咐?」
「你替我擬個摺子。」嬴淳懿靠著椅背,雙手十指交叉,「我要參五城兵馬司人員冗雜,耗費甚巨。主要兩點,一是大大超出編製需要,二是眾多吏目甲兵光領餉不做事,並附上裁撤部分冗員的建議。」
吳長史沉思片刻,迴道:「侯爺所指問題確實嚴重。自中慶年起始,凡有宗室姻親朝官之屬,無官無銜、持白身求職者,皆往五城兵馬司裏塞,以致人員耗費一齊膨脹,已成京曹俸祿的大頭。」
他停頓片刻,猶疑著說:「但眼下風聲鶴唳,各方都指著有人出來擔責,侯爺若此時上奏,豈非將自己放於風口浪尖?五城兵馬司雖職權不高,但牽涉甚廣,侯爺若直言裁撤冗員,少不了要將這些人得罪個遍。」
長史再次拱手道:「況且陛下也未必同意您的奏請,這等吃力不討好的事,還請侯爺三思。」
嬴淳懿勾了勾嘴角,隻道:「你寫就是,寫好拿給我,我再潤一潤。到時候進了宮,我自有說辭。」
「侯爺。」吳長史麵帶憂慮,仍是不贊同。
嬴淳懿站起來,大步走向殿外,邊笑道:「吳叔,此時正是我的機會。若是風不急浪不大,要什麽時候才能看船翻,再掛帆起?」
他走到天光裏,展開雙臂朝天而嘯,「我是嬴氏子孫,哪怕不談前程,也當為陛下盡心,為家國盡忠。」
他已長成青年模樣,肩寬背厚,寬袍大袖迎風鼓盪,正如一隻要擊水三千裏、好扶搖上九天的鵬鳥。
吳長史跟在後頭,嘆道:「那就依侯爺所說罷,不過屬下得好生斟酌斟酌詞句,萬不能觸怒陛下。」
嬴淳懿迴頭笑道:「放心吧,陛下不會怪罪我的。」
主僕兩人說著去了書房。
另一邊,秦幼合與顧蓮子在人山人海裏如蝸牛般爬了一個時辰,終於到了琉璃街的驛館。
然而秦小裳上前讓門房通報,才知顧大帥午時末便出門去了。
秦幼合覷著身邊人的臉色,提議道:「蓮子,要不我們就在這裏逛一逛,等一等?」
「嗬。」顧蓮子嗤笑一聲,「等什麽,誰知道他今日迴不迴來、什麽時候迴來?調頭,去玄武大街!」
「等等,小裳,去同門房說一聲,我們明日上午再來拜訪顧大帥。」秦幼合吩咐過,才放心地讓車夫轉頭,慢慢駛入城中心的主幹道。
沿路的大街上,竹紮的彩樓框架已經紛紛立起,工期短趕得快的,架上已掛了不少燈籠。諸多彩樓樣式新穎,可見匠人心思奇巧。
自嬴宣立國以來,每年正月,宣京城裏都會舉辦燈會。自正陽門起至永定門終,整條玄武大街上都會擺開各式各樣的燈樓,從大年三十晚上一直亮到十五元宵節過。
不止各家商號商鋪會出資紮燈樓,就連各部衙門也會張燈結彩,以慶新年。
整個兵部此時便在尚書大人的帶領下紮燈籠。
自從大宣與周邊諸國簽訂了和平盟約,他們一年到頭除了象徵性地整一整軍備,催一催軍餉,也沒什麽要緊事可做。
東南雖有戰事,但都是小打小鬧,廣泉路甚至不必求助京裏。
本來年底各州衛與中央禁軍換防領餉,是要熱鬧些的,但國庫敞明了虧空,戶部明擺著無賴,他們也隻能被迫跟著裝死。
所以崔大人說:「不如紮個燈籠玩玩兒。」
兵部上下唯崔大人馬首是瞻,當即準備好篾條宣紙與筆墨繩膠,協助大人手紮燈籠。
這一紮就是好幾天。
直到顧穰生連著來兵部的第三日,忍無可忍,一巴掌推開與他車軲轆套話的主事,逕自去了後堂。
主事被親兵隔在後頭,仍不忘大喊:「大帥,咱們大人正忙著呢,真的沒空見您!您有什麽事兒就告訴小的,大帥!」
崔連壁聽見了自家下屬那破銅鑼似的吼聲,也沒停下手中活計,正到第十次收口,他不得不打起一萬個小心。
「你說這篾條怎麽就這麽硬?明明抽的上好的竹子,也摔打不知道多少迴了,還是不好掰成我想要的形狀。」
顧穰生在門口環顧堂內一圈,才踩著四處橫飛的竹條宣紙走進來,冷笑道:「你少給我來這含沙射影的一套。我當幾十萬兩的事呢,感情就糊個紙啊。」
顧蓮子與他對視好一會兒,才提起酒瓶與他一碰,而後把碗裏那片肉夾起來放進嘴巴裏。
咀嚼半晌,食不知味。
一頓飯畢,秦幼合推著顧蓮子出門去看正在紮的燈樓。
臨走時,嬴淳懿叫住後者提醒道:「蓮子,你爹脾氣爆,這迴來又吃了不少閉門羹。若你去看他,最好莫與他起爭執。」
少年人瘦小的背影不停,踏出殿,看著滿庭飛雪,才留下一句「我知道了」。
候在殿外的侍女們又如雲般湧進來,輕輕悄悄地收拾飯桌殘局。
那碗擺成圓環的蛇肉缺了兩道口子,沾過筷頭便不能再用,侍女按規矩端下去分給了當值的侍從。
嬴淳懿在上首的圈椅裏坐了半晌,麵前楠木方桌換成鍍金銅盆,感覺到碳火的溫度,他才迴過神吩咐道:「請長史來。」
雖他一直住在先樂陽公主的公主府裏,但除去府邸外的一應規製皆是按侯爵配備。
長史姓吳,先是公主府的長史,公主薨了,小侯爺立起來,就成了侯府的長史。
他很快前來,行禮道:「侯爺有何吩咐?」
「你替我擬個摺子。」嬴淳懿靠著椅背,雙手十指交叉,「我要參五城兵馬司人員冗雜,耗費甚巨。主要兩點,一是大大超出編製需要,二是眾多吏目甲兵光領餉不做事,並附上裁撤部分冗員的建議。」
吳長史沉思片刻,迴道:「侯爺所指問題確實嚴重。自中慶年起始,凡有宗室姻親朝官之屬,無官無銜、持白身求職者,皆往五城兵馬司裏塞,以致人員耗費一齊膨脹,已成京曹俸祿的大頭。」
他停頓片刻,猶疑著說:「但眼下風聲鶴唳,各方都指著有人出來擔責,侯爺若此時上奏,豈非將自己放於風口浪尖?五城兵馬司雖職權不高,但牽涉甚廣,侯爺若直言裁撤冗員,少不了要將這些人得罪個遍。」
長史再次拱手道:「況且陛下也未必同意您的奏請,這等吃力不討好的事,還請侯爺三思。」
嬴淳懿勾了勾嘴角,隻道:「你寫就是,寫好拿給我,我再潤一潤。到時候進了宮,我自有說辭。」
「侯爺。」吳長史麵帶憂慮,仍是不贊同。
嬴淳懿站起來,大步走向殿外,邊笑道:「吳叔,此時正是我的機會。若是風不急浪不大,要什麽時候才能看船翻,再掛帆起?」
他走到天光裏,展開雙臂朝天而嘯,「我是嬴氏子孫,哪怕不談前程,也當為陛下盡心,為家國盡忠。」
他已長成青年模樣,肩寬背厚,寬袍大袖迎風鼓盪,正如一隻要擊水三千裏、好扶搖上九天的鵬鳥。
吳長史跟在後頭,嘆道:「那就依侯爺所說罷,不過屬下得好生斟酌斟酌詞句,萬不能觸怒陛下。」
嬴淳懿迴頭笑道:「放心吧,陛下不會怪罪我的。」
主僕兩人說著去了書房。
另一邊,秦幼合與顧蓮子在人山人海裏如蝸牛般爬了一個時辰,終於到了琉璃街的驛館。
然而秦小裳上前讓門房通報,才知顧大帥午時末便出門去了。
秦幼合覷著身邊人的臉色,提議道:「蓮子,要不我們就在這裏逛一逛,等一等?」
「嗬。」顧蓮子嗤笑一聲,「等什麽,誰知道他今日迴不迴來、什麽時候迴來?調頭,去玄武大街!」
「等等,小裳,去同門房說一聲,我們明日上午再來拜訪顧大帥。」秦幼合吩咐過,才放心地讓車夫轉頭,慢慢駛入城中心的主幹道。
沿路的大街上,竹紮的彩樓框架已經紛紛立起,工期短趕得快的,架上已掛了不少燈籠。諸多彩樓樣式新穎,可見匠人心思奇巧。
自嬴宣立國以來,每年正月,宣京城裏都會舉辦燈會。自正陽門起至永定門終,整條玄武大街上都會擺開各式各樣的燈樓,從大年三十晚上一直亮到十五元宵節過。
不止各家商號商鋪會出資紮燈樓,就連各部衙門也會張燈結彩,以慶新年。
整個兵部此時便在尚書大人的帶領下紮燈籠。
自從大宣與周邊諸國簽訂了和平盟約,他們一年到頭除了象徵性地整一整軍備,催一催軍餉,也沒什麽要緊事可做。
東南雖有戰事,但都是小打小鬧,廣泉路甚至不必求助京裏。
本來年底各州衛與中央禁軍換防領餉,是要熱鬧些的,但國庫敞明了虧空,戶部明擺著無賴,他們也隻能被迫跟著裝死。
所以崔大人說:「不如紮個燈籠玩玩兒。」
兵部上下唯崔大人馬首是瞻,當即準備好篾條宣紙與筆墨繩膠,協助大人手紮燈籠。
這一紮就是好幾天。
直到顧穰生連著來兵部的第三日,忍無可忍,一巴掌推開與他車軲轆套話的主事,逕自去了後堂。
主事被親兵隔在後頭,仍不忘大喊:「大帥,咱們大人正忙著呢,真的沒空見您!您有什麽事兒就告訴小的,大帥!」
崔連壁聽見了自家下屬那破銅鑼似的吼聲,也沒停下手中活計,正到第十次收口,他不得不打起一萬個小心。
「你說這篾條怎麽就這麽硬?明明抽的上好的竹子,也摔打不知道多少迴了,還是不好掰成我想要的形狀。」
顧穰生在門口環顧堂內一圈,才踩著四處橫飛的竹條宣紙走進來,冷笑道:「你少給我來這含沙射影的一套。我當幾十萬兩的事呢,感情就糊個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