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請坐。」裴公陵道:「開學第一日,又來了新同學,便先不直接講課。」
他在講案後坐下來,把手裏的書放到案上,徐徐說道:「今年八月便是秋闈。先過秋闈,取得舉人功名,來年春闈,再中進士,便要踏入,仔細算來,不過還有一年半的時間。諸位可有感覺?」
春秋闈,官場。
論及此,學生們都不自覺挺直了脊背,正襟危坐。
裴公陵輕拂廣袖,目光沉穩,聲音有力:「一年前我對你們說過,為學須先立誌。今日我再問你們一迴,諸位誌向何在?」
學生們紛紛沉思。
他們皆是十五六歲的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不能再像孩童一樣整日玩樂,無憂無慮;也無法像已出仕或是已及冠的青年人那樣,沉穩自如。
大多數少年在父母家人師長的影響下,對自己的未來已經開始產生規劃,對人生目標有了模糊的認識。
但還不夠。
前排有人站起來。
賀今行隻能看到那人修長挺拔的背影和頭上的青碧玉簪,抬手揮袖如翠竹臨風。
西山書院的學生裏,有此風骨者,除裴家明憫外,不作他想。
「學生願仿效範文正公。」裴明憫聲音清澈而溫潤,如玉石相擊:「不論居廟堂還是處江湖,皆願為百姓籌謀,為君王分憂。」
裴公陵讚許點頭:「你能有此誌,很好!」
裴明憫還禮坐下。
下一個站起來的是他昨日剛結交的「兄弟」,望風望到學監手裏的倒黴學生林遠山。
此刻卻頗有意氣,抱著拳道:「大丈夫在世,當征戰沙場,建功立業,封狼居胥,方顯男兒血性,不枉此生。」
話音未落,林遠山旁邊的人便豁然起身,向裴公陵行禮後,快速說道:「如今太平盛世,我朝與諸鄰邦皆有貿易往來,戰事稀少,功勳難得,如何立業?此時投身軍中,怕是五年十年,也難以寸進。」
那人轉身麵向林遠山,放緩了語速:「在哪裏建功立業不是都一樣?不如走文官路子,徐徐圖之。哪怕從偏遠小城的同知、主簿做起,也比當個卒子強啊。」
林遠山卻道:「二哥,你也知道,我自幼習武,並沒有多少讀書的天賦。」
他眉頭鎖起,神色逐漸現出糾結:「我知你受我爹娘所託照管我,我敬你,亦敬愛爹娘。隻是之乎者也於我就是折磨,我學不下去,日後科舉定然也達不到阿爹阿娘的期望。與其在這兒互相為難,不如讓我去我擅長的地方放手一搏。」
說罷看向上首,茫然地問:「裴先生,您說呢?」
裴公陵沉吟片刻,道理易說,理解卻難。
瞥見台下一名學生欲言又止,這學生向來寡言,難得有話要說,他便點名道:「橫之,你說。」
顧橫之站起來,先向裴公陵行禮,他坐在第一排臨窗,再轉過身,麵向眾位同窗作了一揖。
先前在齋舍內沒發覺,此時一看,賀今行不由咋舌,怎地同窗一個個都比他要高。
正慨嘆,就聽舍友緩慢而堅定地說:「我也要從軍。」
他說「要」,而不是「想」。
賀今行不由自主將目光投在那筆直如一桿旗的身姿上。
平素寡言的少年此刻一字一句,認認真真:「我家世代戍守南疆,不論太平與否,我父親說,這是我們的責任。我讀書習武,便是為了有一天,能更好地履行責任。國家總需要軍隊,將軍和卒子,報國之心,皆是相同。」
滿堂靜默。
「好一個報國之心皆相同。」裴公陵合掌嘆道,然後示意他們都坐下,道:「人生總會麵臨許多選擇,家國己身,夢想責任,世事自古難全。」
他溫和地看著少年們:「不必為此感到過分痛苦,選中一條路,走下去就好。爾等年紀輕輕,若果真後悔,那就從頭再來嘛。」
陸續又有十數人站起來訴說自己的誌向。
習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雖說朝廷並不尊文抑武,但正如先前所說,當今陛下無為而治,四海盛平。武功難以出頭,大部分人便都誌在科舉。
暖融陽光照在少年們神采飛揚的臉上,更顯春朝勃勃生機。
賀今行卻忍不住嘆息。
天化紀年已至十四,中央與邊防的得力武將卻都還是先帝中期便已有盛名的那一批。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再五年,十年,有多少名將能繼續跨馬提刀還要兩說。
他想到這兒,看了一眼同桌的賀長期,後者一張俊臉沒有任何表情。
由於他想事情過於入神,引得裴公陵注意,點了他的名字:「今行,你且來說一說,未來有何打算?」末了添一句:「既成師生同窗,便不必拘束。」
賀今行收斂思緒,起身行禮道:「人生在世,世事無常,該怎麽樣,便怎麽樣。」
這話卻有些含混,不少學生忍不住笑,有人問他:「那你來小西山做什麽?聽說郡主賞你錢財,你可是不接,隻要讀書的。」
「莫不是裝模作樣,哄騙郡主?」
他隻笑道:「錢財太多或許無用,書讀多了卻肯定是有好處的。兩相比較,那我肯定要來讀書啊。」
學生們又議論道:「你這話似乎有道理,可為什麽我總覺得哪裏不對?」
「聽起來倒像是視錢財如糞土。」
他在講案後坐下來,把手裏的書放到案上,徐徐說道:「今年八月便是秋闈。先過秋闈,取得舉人功名,來年春闈,再中進士,便要踏入,仔細算來,不過還有一年半的時間。諸位可有感覺?」
春秋闈,官場。
論及此,學生們都不自覺挺直了脊背,正襟危坐。
裴公陵輕拂廣袖,目光沉穩,聲音有力:「一年前我對你們說過,為學須先立誌。今日我再問你們一迴,諸位誌向何在?」
學生們紛紛沉思。
他們皆是十五六歲的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不能再像孩童一樣整日玩樂,無憂無慮;也無法像已出仕或是已及冠的青年人那樣,沉穩自如。
大多數少年在父母家人師長的影響下,對自己的未來已經開始產生規劃,對人生目標有了模糊的認識。
但還不夠。
前排有人站起來。
賀今行隻能看到那人修長挺拔的背影和頭上的青碧玉簪,抬手揮袖如翠竹臨風。
西山書院的學生裏,有此風骨者,除裴家明憫外,不作他想。
「學生願仿效範文正公。」裴明憫聲音清澈而溫潤,如玉石相擊:「不論居廟堂還是處江湖,皆願為百姓籌謀,為君王分憂。」
裴公陵讚許點頭:「你能有此誌,很好!」
裴明憫還禮坐下。
下一個站起來的是他昨日剛結交的「兄弟」,望風望到學監手裏的倒黴學生林遠山。
此刻卻頗有意氣,抱著拳道:「大丈夫在世,當征戰沙場,建功立業,封狼居胥,方顯男兒血性,不枉此生。」
話音未落,林遠山旁邊的人便豁然起身,向裴公陵行禮後,快速說道:「如今太平盛世,我朝與諸鄰邦皆有貿易往來,戰事稀少,功勳難得,如何立業?此時投身軍中,怕是五年十年,也難以寸進。」
那人轉身麵向林遠山,放緩了語速:「在哪裏建功立業不是都一樣?不如走文官路子,徐徐圖之。哪怕從偏遠小城的同知、主簿做起,也比當個卒子強啊。」
林遠山卻道:「二哥,你也知道,我自幼習武,並沒有多少讀書的天賦。」
他眉頭鎖起,神色逐漸現出糾結:「我知你受我爹娘所託照管我,我敬你,亦敬愛爹娘。隻是之乎者也於我就是折磨,我學不下去,日後科舉定然也達不到阿爹阿娘的期望。與其在這兒互相為難,不如讓我去我擅長的地方放手一搏。」
說罷看向上首,茫然地問:「裴先生,您說呢?」
裴公陵沉吟片刻,道理易說,理解卻難。
瞥見台下一名學生欲言又止,這學生向來寡言,難得有話要說,他便點名道:「橫之,你說。」
顧橫之站起來,先向裴公陵行禮,他坐在第一排臨窗,再轉過身,麵向眾位同窗作了一揖。
先前在齋舍內沒發覺,此時一看,賀今行不由咋舌,怎地同窗一個個都比他要高。
正慨嘆,就聽舍友緩慢而堅定地說:「我也要從軍。」
他說「要」,而不是「想」。
賀今行不由自主將目光投在那筆直如一桿旗的身姿上。
平素寡言的少年此刻一字一句,認認真真:「我家世代戍守南疆,不論太平與否,我父親說,這是我們的責任。我讀書習武,便是為了有一天,能更好地履行責任。國家總需要軍隊,將軍和卒子,報國之心,皆是相同。」
滿堂靜默。
「好一個報國之心皆相同。」裴公陵合掌嘆道,然後示意他們都坐下,道:「人生總會麵臨許多選擇,家國己身,夢想責任,世事自古難全。」
他溫和地看著少年們:「不必為此感到過分痛苦,選中一條路,走下去就好。爾等年紀輕輕,若果真後悔,那就從頭再來嘛。」
陸續又有十數人站起來訴說自己的誌向。
習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雖說朝廷並不尊文抑武,但正如先前所說,當今陛下無為而治,四海盛平。武功難以出頭,大部分人便都誌在科舉。
暖融陽光照在少年們神采飛揚的臉上,更顯春朝勃勃生機。
賀今行卻忍不住嘆息。
天化紀年已至十四,中央與邊防的得力武將卻都還是先帝中期便已有盛名的那一批。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再五年,十年,有多少名將能繼續跨馬提刀還要兩說。
他想到這兒,看了一眼同桌的賀長期,後者一張俊臉沒有任何表情。
由於他想事情過於入神,引得裴公陵注意,點了他的名字:「今行,你且來說一說,未來有何打算?」末了添一句:「既成師生同窗,便不必拘束。」
賀今行收斂思緒,起身行禮道:「人生在世,世事無常,該怎麽樣,便怎麽樣。」
這話卻有些含混,不少學生忍不住笑,有人問他:「那你來小西山做什麽?聽說郡主賞你錢財,你可是不接,隻要讀書的。」
「莫不是裝模作樣,哄騙郡主?」
他隻笑道:「錢財太多或許無用,書讀多了卻肯定是有好處的。兩相比較,那我肯定要來讀書啊。」
學生們又議論道:「你這話似乎有道理,可為什麽我總覺得哪裏不對?」
「聽起來倒像是視錢財如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