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頁
冥王和月老互換工作後 作者:術子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如何這般肯定?」皇帝冷聲問道,「司天台隻有你一人預測到這個,其他人都是擺設不成?」
「其他人預測如何,臣不知。」張玉莊直視皇帝,堅定地說,「但陛下既然因臣能預知而從道場召臣迴宮,自該信臣的話。」
簡言之:你不就是因為我有這本事才叫我迴來的嗎?
這話說得又孤又傲。
連內侍聽了都詫異地望向這個六皇子,隨即又不看好地搖了搖頭。
皇帝聽罷,手指不自覺地抓緊了軟塌的扶手:「你這是在怨朕。」
張玉莊不打算深入這個話題,不卑不亢地說:「臣職責在此,深知此次瘟疫非同小可,臣寧可背欺君之罪,也不願見萬民陷入疾苦。」
皇帝冷哼一聲:「好一個寧可背負欺君之罪,你可知欺君之罪該當如何?」
「無非一死。」張玉莊目光堅定,「若是及早布置,無需耗費人工財力,外朝進貢在即,措施嚴密也可視作護衛巡查,如此,瘟疫來時不會措手不及。若是幸得天眷,瘟疫沒來,就當是加固城防,百姓隻會深感陛下眷顧重視,不會生出他話。」
「你說得輕巧,朕為你三言兩語設下措施,若是瘟疫沒來。」皇帝注視著張玉莊,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感,「你會因欺君之罪喪命。」
「臣怎麽死都可以。」張玉莊神態平靜,跪身下去深深叩首,「萬望陛下,以百姓為重。」
皇帝聞言,身體微微一震,目光在張玉莊倔強的脊背上停留許久,才沉聲道:「為了預知跑來死諫,大逆不道。」
張玉莊保持叩首的姿勢:「臣為蒼生,修道之人的本分。」
殿內陷入一片沉寂,皇帝的目光在張玉莊身上來迴掃視,似乎在權衡利弊,良久,他終於開口。
「既如此,把你這些大逆不道的話,去朝堂上說一遍。」
張玉莊一愣,抬起頭來。
這是要他,一同去上朝?
「不是為了蒼生?」皇帝轉身走向殿門,冷冷地說,「那就去朝堂上,親自說服百官。」
張玉莊跟隨聖駕而行,出殿時,晨光已然大盛,照得皇帝一身龍袍金光璀璨,張玉莊的玄色道袍卻未染半分富貴。
來往宮人和出入官員都看到這一幕,無不震驚向來不受寵的六皇子為何與陛下同行。
張玉莊初次立身朝堂,對於一幹震驚以及探視的目光忽略不計較。
「臣聞鄰國將於小滿入朝進宮,吳郡乃入朝要道,使臣途徑吳郡,正逢小滿農耕盛大之時。臣以為,當藉此兩集,展我國禮儀風采,又需防患於未然。臣觀天象,算得東南某國不久後會有場小時疫,雖能很快平息,然該國亦在納貢之列,許防患於未然。更因小滿之際,天氣漸熱雨水增多,最易滋生疾病。」
「是以,臣建議向吳郡增派醫師,也可號召民間妙手千萬,若真得有用之才,亦可為太醫院積蓄人才,再者向吳郡發放藥物,保護農事,圓小滿祭祀之機。亦需增派重兵,護使臣之安全。」
至於其他的調查取證,自有皇帝私下派人手千萬,此事無需在朝堂提及。
張玉莊這番話說得漂亮,既照顧了朝庭的顏麵,又說明了是司天台觀星測得,將瘟疫防治包裝成了外交準備。
沒有直接提及自己的預見,徒增眾人憂慮,又能實際上為瘟疫做準備,小滿正在端午前麵,以此為由頭剛好能提前防禦。
此言一出,擲地有聲,朝堂大震。
臣子們目光中既有驚訝,也有思索。
有人驚訝於這個六皇子首次露麵居然言辭老練,儀態周正威嚴。
有人贊同這些謹慎的措施。
有人質疑這麽做是否有必要。
然後無人否認過六皇子考慮問題的周全性。
朝堂上的討論持續了一段時間,各方意見紛紜。
最終,皇帝抬手示意眾人安靜,他的目光在張玉莊身上停留片刻,隨後環視朝堂,沉聲道:「六皇子所言,確有可取之處。既是為了迎接使臣,又能照顧百姓安危,朕準了。」
天子一錘定音,斷了朝堂上的爭議。
他接著下令。
「著吏部,兵部即刻選派得力人手,前往吳郡。太醫院調遣醫師,戶部撥款採購藥材,工部協助搭建臨時驛站,以備不時之需。」
朝會結束後,短短數日內,吳郡已悄然進入一種戒備狀態,表麵上,這些準備都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使臣,展大國風範。
百姓雖然對這些突入其來的大動作感到疑惑,但也因為朝庭的關懷而欣慰。
張玉莊日夜守在司天台上,也因為吳郡一事出自於這位六皇子的建議,所以朝堂上,皇帝時常會召他前去參與議政。
一切都井井有條。
隻是……
「奇怪了。」土生轉著頭四處觀察,再問謝逢野,「你之前開業障,向來是看到因是如何成的,就轉到果去。」
自從張玉莊花朝節忽然得了這個預感之後,他們愣是跟著過去的張玉莊把這段往事走了一遍。
半月過去,這段時間裏,各部籌謀未見差錯,連皇帝對張玉莊說話都顯得有人情味了些。
謝逢野自然注意到了這個,他正微微蹙眉,若有所思。
「因果。」
土生:「對啊,這件事的『因』不就是張玉莊預見了瘟疫,並且試圖阻止嗎?」
「其他人預測如何,臣不知。」張玉莊直視皇帝,堅定地說,「但陛下既然因臣能預知而從道場召臣迴宮,自該信臣的話。」
簡言之:你不就是因為我有這本事才叫我迴來的嗎?
這話說得又孤又傲。
連內侍聽了都詫異地望向這個六皇子,隨即又不看好地搖了搖頭。
皇帝聽罷,手指不自覺地抓緊了軟塌的扶手:「你這是在怨朕。」
張玉莊不打算深入這個話題,不卑不亢地說:「臣職責在此,深知此次瘟疫非同小可,臣寧可背欺君之罪,也不願見萬民陷入疾苦。」
皇帝冷哼一聲:「好一個寧可背負欺君之罪,你可知欺君之罪該當如何?」
「無非一死。」張玉莊目光堅定,「若是及早布置,無需耗費人工財力,外朝進貢在即,措施嚴密也可視作護衛巡查,如此,瘟疫來時不會措手不及。若是幸得天眷,瘟疫沒來,就當是加固城防,百姓隻會深感陛下眷顧重視,不會生出他話。」
「你說得輕巧,朕為你三言兩語設下措施,若是瘟疫沒來。」皇帝注視著張玉莊,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感,「你會因欺君之罪喪命。」
「臣怎麽死都可以。」張玉莊神態平靜,跪身下去深深叩首,「萬望陛下,以百姓為重。」
皇帝聞言,身體微微一震,目光在張玉莊倔強的脊背上停留許久,才沉聲道:「為了預知跑來死諫,大逆不道。」
張玉莊保持叩首的姿勢:「臣為蒼生,修道之人的本分。」
殿內陷入一片沉寂,皇帝的目光在張玉莊身上來迴掃視,似乎在權衡利弊,良久,他終於開口。
「既如此,把你這些大逆不道的話,去朝堂上說一遍。」
張玉莊一愣,抬起頭來。
這是要他,一同去上朝?
「不是為了蒼生?」皇帝轉身走向殿門,冷冷地說,「那就去朝堂上,親自說服百官。」
張玉莊跟隨聖駕而行,出殿時,晨光已然大盛,照得皇帝一身龍袍金光璀璨,張玉莊的玄色道袍卻未染半分富貴。
來往宮人和出入官員都看到這一幕,無不震驚向來不受寵的六皇子為何與陛下同行。
張玉莊初次立身朝堂,對於一幹震驚以及探視的目光忽略不計較。
「臣聞鄰國將於小滿入朝進宮,吳郡乃入朝要道,使臣途徑吳郡,正逢小滿農耕盛大之時。臣以為,當藉此兩集,展我國禮儀風采,又需防患於未然。臣觀天象,算得東南某國不久後會有場小時疫,雖能很快平息,然該國亦在納貢之列,許防患於未然。更因小滿之際,天氣漸熱雨水增多,最易滋生疾病。」
「是以,臣建議向吳郡增派醫師,也可號召民間妙手千萬,若真得有用之才,亦可為太醫院積蓄人才,再者向吳郡發放藥物,保護農事,圓小滿祭祀之機。亦需增派重兵,護使臣之安全。」
至於其他的調查取證,自有皇帝私下派人手千萬,此事無需在朝堂提及。
張玉莊這番話說得漂亮,既照顧了朝庭的顏麵,又說明了是司天台觀星測得,將瘟疫防治包裝成了外交準備。
沒有直接提及自己的預見,徒增眾人憂慮,又能實際上為瘟疫做準備,小滿正在端午前麵,以此為由頭剛好能提前防禦。
此言一出,擲地有聲,朝堂大震。
臣子們目光中既有驚訝,也有思索。
有人驚訝於這個六皇子首次露麵居然言辭老練,儀態周正威嚴。
有人贊同這些謹慎的措施。
有人質疑這麽做是否有必要。
然後無人否認過六皇子考慮問題的周全性。
朝堂上的討論持續了一段時間,各方意見紛紜。
最終,皇帝抬手示意眾人安靜,他的目光在張玉莊身上停留片刻,隨後環視朝堂,沉聲道:「六皇子所言,確有可取之處。既是為了迎接使臣,又能照顧百姓安危,朕準了。」
天子一錘定音,斷了朝堂上的爭議。
他接著下令。
「著吏部,兵部即刻選派得力人手,前往吳郡。太醫院調遣醫師,戶部撥款採購藥材,工部協助搭建臨時驛站,以備不時之需。」
朝會結束後,短短數日內,吳郡已悄然進入一種戒備狀態,表麵上,這些準備都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使臣,展大國風範。
百姓雖然對這些突入其來的大動作感到疑惑,但也因為朝庭的關懷而欣慰。
張玉莊日夜守在司天台上,也因為吳郡一事出自於這位六皇子的建議,所以朝堂上,皇帝時常會召他前去參與議政。
一切都井井有條。
隻是……
「奇怪了。」土生轉著頭四處觀察,再問謝逢野,「你之前開業障,向來是看到因是如何成的,就轉到果去。」
自從張玉莊花朝節忽然得了這個預感之後,他們愣是跟著過去的張玉莊把這段往事走了一遍。
半月過去,這段時間裏,各部籌謀未見差錯,連皇帝對張玉莊說話都顯得有人情味了些。
謝逢野自然注意到了這個,他正微微蹙眉,若有所思。
「因果。」
土生:「對啊,這件事的『因』不就是張玉莊預見了瘟疫,並且試圖阻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