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麽,庶出就要被嫡出壓住一頭,他不甘心。
有些絆腳石,是時候該除去了。
第26章
大皇子在宮中積勢已久,一直以來的諸多行動都是低調進行。
雖說眾人心裏門清熹王的勢力正在不斷壯大,但礙於明麵上依舊是太子監國,大皇子從未有過僭越之舉。而在最近一次大朝會上,大皇子主動提出和駐紮嘉峪關的將士簽訂入京畿卸武裝的守和協定。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舉不僅戍守邊關的將士義憤填膺,他們原就該進京,何須要簽訂什麽協定才準進;就是原本支持大皇子的官員也沸反盈天,他們分明占盡先機,怎能棄大好之勢引狼入室。
而對於此舉的解釋,大皇子是這樣說的。
邊關將士也屬京畿人士,總將人束縛在嘉峪關禁止入京不合適,再關鍵的朝局也斷沒有讓人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大周一貫講究仁政,朝廷如此令行禁止,那成什麽了。
這樣一說,眾人漸次緘了口。
而對於原本戍守邊疆的將士,簽訂守和協定卸下武裝也是為了防止陛下昏迷時期宮闈生變,事急從權。倘若不這樣,他們就隻能繼續駐紮在嘉峪關了。
此諫出來當天雙方一片反對之聲,然而漸漸的,有些思念親人的將士熬不住了,他們本就沒有異心,行得正坐地端,也不怕卸去武裝迴京和家人團聚,勢頭漸漸往同意的方向一邊倒。
通政參知對於大皇子此舉也是同意的,甚至頗有讚賞之意。從長遠來看,大皇子有仁者之風君子之義,此諫充分彰顯了他的氣度,屆時必會有更多明事理的官員向大皇子靠攏,此子前途不可限量。
通政參知對大皇子愈發滿意,也就對太子愈加失望,這本該是一國儲君思慮的事。
不過事已至此,都不重要了。
左右大皇子是個中用的,有他在,至少可保家族三代榮寵不衰。他作為一族之長,見此盛狀,足夠了。
至此,大皇子提出的守和協定順利推行,大朝會上諸位官員反饋迴的也俱是好消息,文武百官更是對大皇子交口稱讚。
朝會散去,容訣不疾不徐地走在眾位官員後頭。
他在思忖大皇子此舉目的為何,不過從目前各方的正向反饋來看,大皇子確實是在為駐紮嘉峪關的將士考慮,容訣都險些信了,如果他不知道當初這些將士駐留在嘉峪關也有大皇子一份功勞的話。
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讓眾位將士禁止入京的是他,把人放進來的也是他,這些將士可不會感念他的恩德,那他這是想做什麽?
饒是一貫工於心計的容訣一時間也沒能立刻想出緣由。他邊走邊思忖,前邊的官員已經悉數離開,軒敞的宮廊就連服侍下人都寥寥無幾,剩下來的也幾是東廠耳目,就算不是,也是畏懼東廠的存在,並不需要在意。
殷無穢正是這時出現在他身邊的,「督主。」
他一喊他,容訣應聲迴了頭。
殷無穢熟練走到他身邊,和他同行,道:「阿訣,大皇兄這是要明著籠絡各方勢力了嗎?」
殷無穢神色認真,問的也是政事,容訣便不假思索地:「嗯。不過他應當還有下一步的動作,咱家尚且不清楚,還在觀望。」
容訣一想,眉梢不由壓緊。
大皇子愈漸得人心,而五皇子卻遲遲沒有動靜。原本兩邊平衡的格局即將被打破,局勢一邊倒地傾向大皇子,這對於容訣來說實在不算是好消息。
殷無穢卻仿佛不清楚其中利害,聞言非但不繼續問了,還在為此帶來的結果而隱隱雀躍:「既然朝中都在忙碌大皇子守和協定一策,其他政務暫且不必著急,督主稍後還迴司禮監嗎?」
他問的又是期待,又是自然,人也不知不覺挨近了容訣,幾乎和他貼在一處。
少年炙熱的氣息將容訣細細密密無形挾裹,容訣隻覺周身都是殷無穢無孔不入的洶湧壓迫,他微不可察地蹙了下眉,卻沒有拉開距離。
這段時間殷無穢總是這樣。
少年一下子經歷了太多,被黑暗的朝政打擊慘了,忍不住依賴人尋求撫慰。容訣又一貫對他於心不忍,何況是在皇子爭位這個關鍵的節骨眼上,殷無穢還有大用,容訣對他不由地愈發縱容。
「去宣政殿吧。」容訣妥協,滿足了少年的期望。
聞言,殷無穢肉眼可見地高興起來,忙道:「好。我今日新做了一些點心,正好督主可以嚐嚐鮮。」
「嗯。」容訣軟了神色。
殷無穢高高興興地和他前往宣政殿處理朝政,他已將一切都安排妥當了。不隻是容訣愛吃的點心,他早上還另準備了兩人份的小份膳食,敦促容訣規律吃飯,勢必要將他的身體養起來。
至於容訣顧慮的問題,殷無穢也早有思量。大皇子一直在暗中籠絡勢力,由暗轉明是大勢所趨,他提前想過對策。五皇子最近和京官的聯繫也在向好發展,或許五皇子一人不敵,但若算上他,兩人加起來未必不能和大皇子一爭,他並不擔心。
何況,他身邊還有這個人。
殷無穢側首深深望了容訣一眼,他不禁伸出手,橫護在了容訣背後。這是一個想要擁抱,但最終因為沒有得到另一位主人的許可而半道終止欲收不收的動作。就這麽收迴手殷無穢心有不甘,卻也不敢僭越冒犯了容訣,惹他不喜,於是少年就這麽橫過手臂,將攬不攬若即若離地護著容訣。
有些絆腳石,是時候該除去了。
第26章
大皇子在宮中積勢已久,一直以來的諸多行動都是低調進行。
雖說眾人心裏門清熹王的勢力正在不斷壯大,但礙於明麵上依舊是太子監國,大皇子從未有過僭越之舉。而在最近一次大朝會上,大皇子主動提出和駐紮嘉峪關的將士簽訂入京畿卸武裝的守和協定。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舉不僅戍守邊關的將士義憤填膺,他們原就該進京,何須要簽訂什麽協定才準進;就是原本支持大皇子的官員也沸反盈天,他們分明占盡先機,怎能棄大好之勢引狼入室。
而對於此舉的解釋,大皇子是這樣說的。
邊關將士也屬京畿人士,總將人束縛在嘉峪關禁止入京不合適,再關鍵的朝局也斷沒有讓人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大周一貫講究仁政,朝廷如此令行禁止,那成什麽了。
這樣一說,眾人漸次緘了口。
而對於原本戍守邊疆的將士,簽訂守和協定卸下武裝也是為了防止陛下昏迷時期宮闈生變,事急從權。倘若不這樣,他們就隻能繼續駐紮在嘉峪關了。
此諫出來當天雙方一片反對之聲,然而漸漸的,有些思念親人的將士熬不住了,他們本就沒有異心,行得正坐地端,也不怕卸去武裝迴京和家人團聚,勢頭漸漸往同意的方向一邊倒。
通政參知對於大皇子此舉也是同意的,甚至頗有讚賞之意。從長遠來看,大皇子有仁者之風君子之義,此諫充分彰顯了他的氣度,屆時必會有更多明事理的官員向大皇子靠攏,此子前途不可限量。
通政參知對大皇子愈發滿意,也就對太子愈加失望,這本該是一國儲君思慮的事。
不過事已至此,都不重要了。
左右大皇子是個中用的,有他在,至少可保家族三代榮寵不衰。他作為一族之長,見此盛狀,足夠了。
至此,大皇子提出的守和協定順利推行,大朝會上諸位官員反饋迴的也俱是好消息,文武百官更是對大皇子交口稱讚。
朝會散去,容訣不疾不徐地走在眾位官員後頭。
他在思忖大皇子此舉目的為何,不過從目前各方的正向反饋來看,大皇子確實是在為駐紮嘉峪關的將士考慮,容訣都險些信了,如果他不知道當初這些將士駐留在嘉峪關也有大皇子一份功勞的話。
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讓眾位將士禁止入京的是他,把人放進來的也是他,這些將士可不會感念他的恩德,那他這是想做什麽?
饒是一貫工於心計的容訣一時間也沒能立刻想出緣由。他邊走邊思忖,前邊的官員已經悉數離開,軒敞的宮廊就連服侍下人都寥寥無幾,剩下來的也幾是東廠耳目,就算不是,也是畏懼東廠的存在,並不需要在意。
殷無穢正是這時出現在他身邊的,「督主。」
他一喊他,容訣應聲迴了頭。
殷無穢熟練走到他身邊,和他同行,道:「阿訣,大皇兄這是要明著籠絡各方勢力了嗎?」
殷無穢神色認真,問的也是政事,容訣便不假思索地:「嗯。不過他應當還有下一步的動作,咱家尚且不清楚,還在觀望。」
容訣一想,眉梢不由壓緊。
大皇子愈漸得人心,而五皇子卻遲遲沒有動靜。原本兩邊平衡的格局即將被打破,局勢一邊倒地傾向大皇子,這對於容訣來說實在不算是好消息。
殷無穢卻仿佛不清楚其中利害,聞言非但不繼續問了,還在為此帶來的結果而隱隱雀躍:「既然朝中都在忙碌大皇子守和協定一策,其他政務暫且不必著急,督主稍後還迴司禮監嗎?」
他問的又是期待,又是自然,人也不知不覺挨近了容訣,幾乎和他貼在一處。
少年炙熱的氣息將容訣細細密密無形挾裹,容訣隻覺周身都是殷無穢無孔不入的洶湧壓迫,他微不可察地蹙了下眉,卻沒有拉開距離。
這段時間殷無穢總是這樣。
少年一下子經歷了太多,被黑暗的朝政打擊慘了,忍不住依賴人尋求撫慰。容訣又一貫對他於心不忍,何況是在皇子爭位這個關鍵的節骨眼上,殷無穢還有大用,容訣對他不由地愈發縱容。
「去宣政殿吧。」容訣妥協,滿足了少年的期望。
聞言,殷無穢肉眼可見地高興起來,忙道:「好。我今日新做了一些點心,正好督主可以嚐嚐鮮。」
「嗯。」容訣軟了神色。
殷無穢高高興興地和他前往宣政殿處理朝政,他已將一切都安排妥當了。不隻是容訣愛吃的點心,他早上還另準備了兩人份的小份膳食,敦促容訣規律吃飯,勢必要將他的身體養起來。
至於容訣顧慮的問題,殷無穢也早有思量。大皇子一直在暗中籠絡勢力,由暗轉明是大勢所趨,他提前想過對策。五皇子最近和京官的聯繫也在向好發展,或許五皇子一人不敵,但若算上他,兩人加起來未必不能和大皇子一爭,他並不擔心。
何況,他身邊還有這個人。
殷無穢側首深深望了容訣一眼,他不禁伸出手,橫護在了容訣背後。這是一個想要擁抱,但最終因為沒有得到另一位主人的許可而半道終止欲收不收的動作。就這麽收迴手殷無穢心有不甘,卻也不敢僭越冒犯了容訣,惹他不喜,於是少年就這麽橫過手臂,將攬不攬若即若離地護著容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