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九年,歲在己未。
暮春之初,會於桑海城郊之小聖賢莊。
看那春光早, 喧鬧了枝頭。
花瓣顏色好, 阿妹更嬌羞。
要知曉,古代著實缺乏諸多娛樂項目,桑海城中雖多種文化交匯,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文化娛樂活動。
然而,像這般官方與民間聯合舉辦的活動實乃鳳毛麟角。
好不容易有如此契機,那必然得全城出動啊。
這般大型的聚會,又怎能少得了青年男女?
故而,這無形中竟成了一場大型的相親盛會。
自清晨起始,桑海城之人,無論男女老少皆紛紛出動。
恰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呸,是從桑海城至小聖賢莊,一路上人頭攢動,密密麻麻皆是人影。
雖經商議,能夠隨扶蘇進入小聖賢莊的僅是少部分代表,可這絲毫未妨礙其他百姓前來湊趣。
需知,自古以來,華夏的百姓向來極擅適應環境。
他們雖無法近距離接觸,卻能參與其中一部分。
反正春光明媚,他們亦可旅遊踏青。
這旅遊踏青乃是自其他大陸傳來的項目,本土的百姓們往昔活得艱辛,哪有這般閑情逸致。
故而當扶蘇的馬車行過時,隻見道路兩旁皆是人群。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好一派迷人風光。
那萬物萌動、勃勃生機的景象令掀開窗簾望向窗外的扶蘇不禁感慨萬千,此等景象乃是他往昔從未得見的。
扶蘇望著窗外,孩童們嬉笑追逐,老者們圍坐交談,年輕男女們眉目傳情,每個人的臉上皆洋溢著歡快的笑容。
春風拂來,攜來陣陣花香與人們的歡聲笑語。
田間的油菜花金黃璀璨,與藍天白雲相互輝映。
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青蔥翠綠。
扶蘇心中思緒紛繁,他憶起曾經於宮廷中的種種束縛與爭鬥,再瞧瞧眼前這滿是生機與自由的景象,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他深知,如此的和平與繁榮來之不易,也愈發堅定了他守護這片土地與人民的決心。
馬車緩緩前行,扶蘇的目光始終未曾離開窗外,仿若欲將這美好的一切深深地銘刻於腦海之中。
“百姓們這般,即便是鹹陽亦未曾有。”
扶蘇頗有些唏噓,他的眼神中攜著幾分感慨與思索。
“隻要官府之人不作亂胡為,其實百姓們便能生活得甚好,後麵那個王朝於廢墟中建立,他們采用無為而治,短短數十年後便恢複了元氣。”
荊天明道,這是他首次透露未來的些許事宜,當然此乃他夢中的未來。
“你的意思是說大秦管得太過嚴格了?”
扶蘇微微蹙眉,語氣中帶著一絲疑惑。
“後麵有人研究之後認為,秦法適用於戰亂,戰亂平息後便不太適宜了。”
荊天明再度透露了一點,他的表情認真且嚴肅。
“孤亦覺得大秦律法過於嚴苛了一些,然而卻毫無頭緒。”
扶蘇不禁苦惱,他輕輕歎了口氣,眉頭緊蹙。
“公子可向其他大陸之人請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蓋聶在一旁提醒道,他的目光平靜且堅定。
“《易》經有雲: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扶蘇緩緩說道,“大秦律法使大秦帝國自一個邊陲小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而後父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六國,可謂功莫大焉。”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然而事殊時異,用舊律法統治新天下確實已然落伍,孤知曉該如何做了。”
扶蘇的眼神變得明亮起來,仿若已然尋得了方向。
隨著車隊的前行,路邊的人仿若潮水般愈發多了起來。
不單有尋常的百姓,就連佩刀帶劍的武林人士亦逐漸增多。
這些武林人士,有的神色冷峻如霜,有的目光犀利似劍,他們的現身讓隨行的護衛不禁提高警覺,手緊緊握住劍柄,神經緊繃如弦。
終於,小聖賢莊遙遙在望。莊前聚集著一大群人,密密麻麻的,宛如蟻群。遠遠瞧去,人頭攢動,喧鬧之聲此起彼伏。
小聖賢莊的三位當家,也就是齊魯三傑皆出來相迎,真可謂是把禮數做得滿滿當當。
隻見伏念身姿挺拔如鬆,氣質儒雅非凡;顏路麵帶微笑,溫潤如玉無瑕;張良則風度翩翩,機智聰慧過人。
扶蘇帶著蓋聶和荊天明下車,從其他車上亦下來了公孫玲瓏和曉夢大師。
沒錯,就這幾人,與原劇情並無多少關聯。
李斯和趙高這兩個日後帝國滅亡的罪魁禍首,他可不願多加接觸,否則他恐自己難以自控,所幸那二人現今也不在桑海城。
眾人瞧見與扶蘇一同下車的蓋聶和荊天明,心中不由一陣嘩然。
雖說早有傳聞蓋聶再度投入大秦帝國的懷抱,可親眼目睹亦是極具衝擊。
不提其他,光是秦始皇嬴政下令通緝的蓋聶,如今卻又重新接納,此乃前所未有的事,令眾人不禁遐想,其中是否存有他們不知的隱情。
像燕丹這等心思陰暗之人,不禁在心中揣測,這是否是秦始皇嬴政的陰謀詭計。
他眉頭緊皺,眼神中滿是懷疑與警惕,暗自思忖著這背後可能潛藏的巨大陰謀,認定嬴政定然別有圖謀,或許是欲借蓋聶之手鏟除異己,又或許是想利用他來引出那些反抗勢力,而後一網打盡。
像伏念這般正人君子所想就正麵許多,他所念的是秦始皇嬴政心胸果真心胸寬廣,毫不介意蓋聶曾令他難堪。
伏念心中感慨,嬴政不愧是一代雄主,有如此容人之量,能夠放下過往恩怨,重新接納蓋聶這樣的高手,實乃非凡之舉。
他不禁對嬴政的氣度增添了幾分敬佩。
像張良這種心思詭譎之人所想則是,秦始皇嬴政心思果真是難以揣度。
他目光閃爍,心中暗自琢磨著嬴政此舉的真正意圖,是真心接納蓋聶,還是另有深意?或許是為了安撫人心,又或許是為了打亂江湖的局勢,以達成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
反正不同之人有不同的想法,好的壞的皆有。
但所有人皆知曉,蓋聶重新加入大秦帝國將會是一個重大的影響,隻因蓋聶的身後還有那個傳說中的劍聖柳白,那個一人破萬軍的傳奇人物。
江湖的局勢或許會因此而發生巨大的改變,未來充滿了變數與未知。
與眾人所期望的那種大打出手的場麵截然相反,扶蘇他們極有禮數地與各位儒家子弟相互施禮。
扶蘇麵帶微笑,舉止優雅,雙手抱拳微微躬身,儒家子弟們亦紛紛迴禮,動作整齊規範,盡展儒家的禮儀風範。
而後便客客氣氣地被眾多儒家子弟迎入小聖賢莊。
其後僅有少部分不到百位的各方代表隨之進入,其他大多數人皆被阻攔在外。
那些被擋在外麵之人雖心有不甘,卻也不敢肆意妄為,隻能眼巴巴地望著扶蘇等人的身影消失於莊內。
進入之後,扶蘇方才見到了那位儒家輩分最高的師叔荀子。
荀子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目光深邃且睿智。扶蘇客客氣氣地行了一個弟子禮,動作恭敬且虔誠。
畢竟他也算儒家中人,儒家最為講究天地君親師,儒家長輩值得他躬身施禮。
由於後續的各方代表較多,故而扶蘇也未打算如夢中那般與荀子私下交談什麽,亦未打算如夢中那般舉行什麽比武。
他今日前來並非要打壓儒家,而是欲邀請儒家與他一同共襄盛舉。
扶蘇自幼學習儒家《論語》,那些經典的語句早已爛熟於胸。
而後又得呂洞賓傳授《掄語》,這為他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他發覺儒家的闡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能夠千變萬化,就看哪一種是他所需。
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同樣的語句能夠有不同的理解與運用,這種靈活性令他對儒家思想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
他自幼接觸儒家,在世人眼中,他身上便有著儒家的標簽,因而儒家天然便是他的盟友。
而他未來所要做之事,僅憑他一人是無法達成的,就需要有人協助,而他所選定之人便是儒家與道家。
這兩個諸子百家流派,一個能夠改造,一個無為,恰是他所需要的。
儒家的積極入世以及對社會秩序的重視,能夠為他的理想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人才支撐。
而道家的無為而治,在某些時候又能讓他於複雜的局勢中尋得平衡與寧靜,避免過度的幹預而導致適得其反。
扶蘇深知,要達成自己的抱負,必須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
儒家與道家的智慧和力量,將是他前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助力。
他堅信,隻要能夠攜手合作,就必定能夠開創一個全新的局麵,讓大秦帝國更為繁榮昌盛,讓百姓們過上更為安定幸福的生活。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雖非崇山峻嶺,亦無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然而小聖賢莊依舊備下了精致的點心以及美酒。眾人圍坐一處,談笑風生,氣氛融洽。
“夫子,孤近日得了一首詩,欲請夫子點評一番。”一番客套寒暄過後,扶蘇開始引入正題。他的目光中滿是期待,緊緊注視著荀子。
他拍了拍手,隨後便有兩名侍衛抬著一幅巨型的卷軸入內,而後舉高展開。掛於牆上。
所有人皆看向卷軸,隻見白絹之上,一首龍飛鳳舞的詩赫然在目,詩曰: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
諸侯盡西來。”
詩句開篇就營造出一種氣吞山河、波瀾壯闊的宏大意境。
“秦王掃六合”直接點明主題,用一個“掃”字,盡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那種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磅礴氣勢,仿佛在人們眼前展開了一幅秦軍縱橫馳騁、橫掃天下的曆史畫卷。
“虎視何雄哉”將秦始皇比作一隻威風凜凜、雄視天下的猛虎,形象地刻畫出他那令人敬畏的王者風範和霸氣,凸顯出其在當時天下局勢中所展現出的絕對統治力與威懾力。
“揮劍決浮雲”采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賦予秦始皇一種超凡的神力,仿佛他隻需輕輕揮動手中的寶劍,就能斬斷天上的浮雲,象征著他憑借自身的雄才偉略和強大的軍事力量,輕易地破除各種阻礙,掌控局勢。
“諸侯盡西來”則是從結果角度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氣勢,描述了各諸侯國紛紛歸附、前來朝拜的情景,側麵烘托出秦始皇統一大業的成功以及他令人折服的威望,天下諸侯都不得不順從於他所建立的強大統治秩序。
這幾句詩以豪邁的筆觸、磅礴的氣勢高度讚揚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豐功偉績。
眾人見此詩,先是一陣沉默,接著便交頭接耳,低聲議論開來。
荀子微微眯起雙眸,仔細端詳著這首詩,臉上露出沉思之態。
伏念則輕撫下巴,若有所思。
顏路微笑著,目光在詩上流轉不停。
張良眼中閃過一絲讚賞,暗自點頭。
一時之間,廳內氣氛變得有些微妙,眾人皆在等候著荀子給出評價。
“正所謂文以載道,不知夫子覺得此詩如何?”
扶蘇見荀子未作表態,便主動出擊。
他目光堅定地望著荀子,神情中帶著幾分急切,他深知表麵上伏念是掌門人,可話語權最重的還得是荀子。
“這首詩甚好,不知是哪位大才所作?”
荀子避重就輕,他那飽經滄桑的臉上瞧不出太多情緒,畢竟他知曉自己這般身份之人不可輕易表露政治傾向。
“前幾日在城外偶遇劍聖柳白前輩以及蓋聶先生,當時還有一位道教純陽派的呂洞賓呂道長,這是他與我說的詩。”
扶蘇實話實言,然而這話中的意味卻令人浮想聯翩。
正所謂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能與劍聖柳白同行,這位呂洞賓定然非同一般,且還是道教之人,這便更耐人尋味了。
廳內眾人聞聽此言,神色各異,有人驚訝,有人沉思。
“這位呂道長真乃大才,不知是否有幸得見。”
荀子說道,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好奇與期待,眼神中閃過一抹探尋的光芒。
“夫子不必左顧而言他,孤此次前來,是誠心想邀諸位與孤共襄盛舉。”
扶蘇誠懇說道,他的眼神中滿是期待,直直望向荀子等人。
“扶蘇公子說笑了,我小聖賢莊不過是齊魯大地一介微不足道的書院,造福鄰裏尚可,實無那等能力參與帝國大事。”
荀子尚未出聲,伏念便委婉拒絕,身為儒家掌門人,他的心思便是不想卷入大秦帝國之事,其中緣由繁雜,非一時半刻能道清。
“小聖賢莊貴為儒家聖地,現今觀之,似乎並未真正踐行儒家之仁。”
扶蘇略帶失望說道,他的眉頭微微蹙起,語氣中挾著一絲不滿。
“公子此話有些過重了,桑海城在小聖賢莊的影響下,百姓安居樂業,怎就未做到仁?”
伏念麵上未露異色,但語氣中已暗暗表露自己的不悅,他的目光變得有些銳利。
“天下之大,非止一個桑海城,仁亦有大仁與小仁之分,孤並非否認小聖賢莊能影響周邊,使周邊過上好日子,然其他地方呢?諸位就未曾思量過嗎?抑或是未見便當作不存在?”
扶蘇反問,他的情緒略顯激動,此亦是他長久以來未解之惑,儒家所言甚美,然付諸實事者卻不多。
“大秦帝國人才濟濟,自有他人去管,我小聖賢莊做好自身便可。”
張良瞧得出扶蘇意在招攬小聖賢莊之人為其效力,張良內心反對,卻不能過於明顯,遂以這般委婉之辭應對。
他麵帶微笑,語氣平和,試圖緩和這緊張的氣氛。
一時間,廳內氣氛變得有些凝重,眾人皆陷入沉默。
“帝國初建,百廢待興,小聖賢莊圈地自萌,這有違於儒家的核心。”
扶蘇神色肅穆,目光如炬,直直地盯著小聖賢莊眾人說道。
“公子休要胡說,我小聖賢莊一向遵循儒家的思想。”
伏念眉頭緊皺,麵色漲紅,急切地反駁道,“此等言論,若是傳了出去,讓天下人如何看待儒家?儒家自家的聖地都被指違反核心思想,那成何體統!”
“子曰,仁者愛人,諸位可做到?愛的是你們自己,那其他人就不是人了嗎?”
扶蘇雙手背後,來迴踱步,再次反問,“天下蒼生,皆應在仁愛的關懷之下。如今大秦初定,正需諸位以儒家之學,行仁愛之事,而非偏安於此,獨善其身。”
小聖賢莊的人沉默了,他們麵麵相覷,神色間透著為難。
這確實不好解釋,無論如何迴應,似乎都難以周全。
“所以孤此次來就是想邀請諸位出山,用諸位的學識管理大秦帝國的天下。”
扶蘇停下腳步,目光堅定地望著眾人,直接挑明了目的。
在場的眾人一片嘩然。
顏路微微搖頭,拱手說道:“公子,此事非同小可。我等久居這小聖賢莊,雖心懷天下,然對治國理政之事,恐力有不逮。”
張良輕搖折扇,緩緩道:“公子,儒家之學,在於修身、齊家,治國之責,實非我等所長。”
扶蘇目光淩厲,大聲說道:“諸位何必自謙!儒家經典,諸位爛熟於心,其中治國之道,難道諸位不曾領悟?如今大秦百姓,曆經戰亂,急需仁政安撫。小聖賢莊既為儒家聖地,當以天下為己任,怎能畏縮不前?”
荀子輕撫胡須,沉吟片刻後說道:“公子,非是我等不願,實是此事牽連甚廣。治國安邦,需權衡諸多因素,稍有不慎,恐誤國誤民。”
扶蘇向前一步,朗聲道:“夫子,孤深知其中艱難。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諸位的智慧與勇氣。孤願與諸位一同麵對,共克時艱。”
伏念深吸一口氣,說道:“公子,此事還需從長計議。我等需思量再三,方能決定。”
扶蘇神色堅定,說道:“孤願等諸位的答複,但時不我待,還望諸位莫要辜負天下蒼生之望。”
廳內氣氛愈發凝重,眾人皆陷入沉思,不知這小聖賢莊與扶蘇之間的糾葛,究竟會走向何方。
暮春之初,會於桑海城郊之小聖賢莊。
看那春光早, 喧鬧了枝頭。
花瓣顏色好, 阿妹更嬌羞。
要知曉,古代著實缺乏諸多娛樂項目,桑海城中雖多種文化交匯,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文化娛樂活動。
然而,像這般官方與民間聯合舉辦的活動實乃鳳毛麟角。
好不容易有如此契機,那必然得全城出動啊。
這般大型的聚會,又怎能少得了青年男女?
故而,這無形中竟成了一場大型的相親盛會。
自清晨起始,桑海城之人,無論男女老少皆紛紛出動。
恰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呸,是從桑海城至小聖賢莊,一路上人頭攢動,密密麻麻皆是人影。
雖經商議,能夠隨扶蘇進入小聖賢莊的僅是少部分代表,可這絲毫未妨礙其他百姓前來湊趣。
需知,自古以來,華夏的百姓向來極擅適應環境。
他們雖無法近距離接觸,卻能參與其中一部分。
反正春光明媚,他們亦可旅遊踏青。
這旅遊踏青乃是自其他大陸傳來的項目,本土的百姓們往昔活得艱辛,哪有這般閑情逸致。
故而當扶蘇的馬車行過時,隻見道路兩旁皆是人群。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好一派迷人風光。
那萬物萌動、勃勃生機的景象令掀開窗簾望向窗外的扶蘇不禁感慨萬千,此等景象乃是他往昔從未得見的。
扶蘇望著窗外,孩童們嬉笑追逐,老者們圍坐交談,年輕男女們眉目傳情,每個人的臉上皆洋溢著歡快的笑容。
春風拂來,攜來陣陣花香與人們的歡聲笑語。
田間的油菜花金黃璀璨,與藍天白雲相互輝映。
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青蔥翠綠。
扶蘇心中思緒紛繁,他憶起曾經於宮廷中的種種束縛與爭鬥,再瞧瞧眼前這滿是生機與自由的景象,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他深知,如此的和平與繁榮來之不易,也愈發堅定了他守護這片土地與人民的決心。
馬車緩緩前行,扶蘇的目光始終未曾離開窗外,仿若欲將這美好的一切深深地銘刻於腦海之中。
“百姓們這般,即便是鹹陽亦未曾有。”
扶蘇頗有些唏噓,他的眼神中攜著幾分感慨與思索。
“隻要官府之人不作亂胡為,其實百姓們便能生活得甚好,後麵那個王朝於廢墟中建立,他們采用無為而治,短短數十年後便恢複了元氣。”
荊天明道,這是他首次透露未來的些許事宜,當然此乃他夢中的未來。
“你的意思是說大秦管得太過嚴格了?”
扶蘇微微蹙眉,語氣中帶著一絲疑惑。
“後麵有人研究之後認為,秦法適用於戰亂,戰亂平息後便不太適宜了。”
荊天明再度透露了一點,他的表情認真且嚴肅。
“孤亦覺得大秦律法過於嚴苛了一些,然而卻毫無頭緒。”
扶蘇不禁苦惱,他輕輕歎了口氣,眉頭緊蹙。
“公子可向其他大陸之人請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蓋聶在一旁提醒道,他的目光平靜且堅定。
“《易》經有雲: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扶蘇緩緩說道,“大秦律法使大秦帝國自一個邊陲小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而後父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六國,可謂功莫大焉。”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然而事殊時異,用舊律法統治新天下確實已然落伍,孤知曉該如何做了。”
扶蘇的眼神變得明亮起來,仿若已然尋得了方向。
隨著車隊的前行,路邊的人仿若潮水般愈發多了起來。
不單有尋常的百姓,就連佩刀帶劍的武林人士亦逐漸增多。
這些武林人士,有的神色冷峻如霜,有的目光犀利似劍,他們的現身讓隨行的護衛不禁提高警覺,手緊緊握住劍柄,神經緊繃如弦。
終於,小聖賢莊遙遙在望。莊前聚集著一大群人,密密麻麻的,宛如蟻群。遠遠瞧去,人頭攢動,喧鬧之聲此起彼伏。
小聖賢莊的三位當家,也就是齊魯三傑皆出來相迎,真可謂是把禮數做得滿滿當當。
隻見伏念身姿挺拔如鬆,氣質儒雅非凡;顏路麵帶微笑,溫潤如玉無瑕;張良則風度翩翩,機智聰慧過人。
扶蘇帶著蓋聶和荊天明下車,從其他車上亦下來了公孫玲瓏和曉夢大師。
沒錯,就這幾人,與原劇情並無多少關聯。
李斯和趙高這兩個日後帝國滅亡的罪魁禍首,他可不願多加接觸,否則他恐自己難以自控,所幸那二人現今也不在桑海城。
眾人瞧見與扶蘇一同下車的蓋聶和荊天明,心中不由一陣嘩然。
雖說早有傳聞蓋聶再度投入大秦帝國的懷抱,可親眼目睹亦是極具衝擊。
不提其他,光是秦始皇嬴政下令通緝的蓋聶,如今卻又重新接納,此乃前所未有的事,令眾人不禁遐想,其中是否存有他們不知的隱情。
像燕丹這等心思陰暗之人,不禁在心中揣測,這是否是秦始皇嬴政的陰謀詭計。
他眉頭緊皺,眼神中滿是懷疑與警惕,暗自思忖著這背後可能潛藏的巨大陰謀,認定嬴政定然別有圖謀,或許是欲借蓋聶之手鏟除異己,又或許是想利用他來引出那些反抗勢力,而後一網打盡。
像伏念這般正人君子所想就正麵許多,他所念的是秦始皇嬴政心胸果真心胸寬廣,毫不介意蓋聶曾令他難堪。
伏念心中感慨,嬴政不愧是一代雄主,有如此容人之量,能夠放下過往恩怨,重新接納蓋聶這樣的高手,實乃非凡之舉。
他不禁對嬴政的氣度增添了幾分敬佩。
像張良這種心思詭譎之人所想則是,秦始皇嬴政心思果真是難以揣度。
他目光閃爍,心中暗自琢磨著嬴政此舉的真正意圖,是真心接納蓋聶,還是另有深意?或許是為了安撫人心,又或許是為了打亂江湖的局勢,以達成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
反正不同之人有不同的想法,好的壞的皆有。
但所有人皆知曉,蓋聶重新加入大秦帝國將會是一個重大的影響,隻因蓋聶的身後還有那個傳說中的劍聖柳白,那個一人破萬軍的傳奇人物。
江湖的局勢或許會因此而發生巨大的改變,未來充滿了變數與未知。
與眾人所期望的那種大打出手的場麵截然相反,扶蘇他們極有禮數地與各位儒家子弟相互施禮。
扶蘇麵帶微笑,舉止優雅,雙手抱拳微微躬身,儒家子弟們亦紛紛迴禮,動作整齊規範,盡展儒家的禮儀風範。
而後便客客氣氣地被眾多儒家子弟迎入小聖賢莊。
其後僅有少部分不到百位的各方代表隨之進入,其他大多數人皆被阻攔在外。
那些被擋在外麵之人雖心有不甘,卻也不敢肆意妄為,隻能眼巴巴地望著扶蘇等人的身影消失於莊內。
進入之後,扶蘇方才見到了那位儒家輩分最高的師叔荀子。
荀子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目光深邃且睿智。扶蘇客客氣氣地行了一個弟子禮,動作恭敬且虔誠。
畢竟他也算儒家中人,儒家最為講究天地君親師,儒家長輩值得他躬身施禮。
由於後續的各方代表較多,故而扶蘇也未打算如夢中那般與荀子私下交談什麽,亦未打算如夢中那般舉行什麽比武。
他今日前來並非要打壓儒家,而是欲邀請儒家與他一同共襄盛舉。
扶蘇自幼學習儒家《論語》,那些經典的語句早已爛熟於胸。
而後又得呂洞賓傳授《掄語》,這為他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他發覺儒家的闡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能夠千變萬化,就看哪一種是他所需。
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同樣的語句能夠有不同的理解與運用,這種靈活性令他對儒家思想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
他自幼接觸儒家,在世人眼中,他身上便有著儒家的標簽,因而儒家天然便是他的盟友。
而他未來所要做之事,僅憑他一人是無法達成的,就需要有人協助,而他所選定之人便是儒家與道家。
這兩個諸子百家流派,一個能夠改造,一個無為,恰是他所需要的。
儒家的積極入世以及對社會秩序的重視,能夠為他的理想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人才支撐。
而道家的無為而治,在某些時候又能讓他於複雜的局勢中尋得平衡與寧靜,避免過度的幹預而導致適得其反。
扶蘇深知,要達成自己的抱負,必須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
儒家與道家的智慧和力量,將是他前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助力。
他堅信,隻要能夠攜手合作,就必定能夠開創一個全新的局麵,讓大秦帝國更為繁榮昌盛,讓百姓們過上更為安定幸福的生活。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雖非崇山峻嶺,亦無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然而小聖賢莊依舊備下了精致的點心以及美酒。眾人圍坐一處,談笑風生,氣氛融洽。
“夫子,孤近日得了一首詩,欲請夫子點評一番。”一番客套寒暄過後,扶蘇開始引入正題。他的目光中滿是期待,緊緊注視著荀子。
他拍了拍手,隨後便有兩名侍衛抬著一幅巨型的卷軸入內,而後舉高展開。掛於牆上。
所有人皆看向卷軸,隻見白絹之上,一首龍飛鳳舞的詩赫然在目,詩曰: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
諸侯盡西來。”
詩句開篇就營造出一種氣吞山河、波瀾壯闊的宏大意境。
“秦王掃六合”直接點明主題,用一個“掃”字,盡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那種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磅礴氣勢,仿佛在人們眼前展開了一幅秦軍縱橫馳騁、橫掃天下的曆史畫卷。
“虎視何雄哉”將秦始皇比作一隻威風凜凜、雄視天下的猛虎,形象地刻畫出他那令人敬畏的王者風範和霸氣,凸顯出其在當時天下局勢中所展現出的絕對統治力與威懾力。
“揮劍決浮雲”采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賦予秦始皇一種超凡的神力,仿佛他隻需輕輕揮動手中的寶劍,就能斬斷天上的浮雲,象征著他憑借自身的雄才偉略和強大的軍事力量,輕易地破除各種阻礙,掌控局勢。
“諸侯盡西來”則是從結果角度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氣勢,描述了各諸侯國紛紛歸附、前來朝拜的情景,側麵烘托出秦始皇統一大業的成功以及他令人折服的威望,天下諸侯都不得不順從於他所建立的強大統治秩序。
這幾句詩以豪邁的筆觸、磅礴的氣勢高度讚揚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豐功偉績。
眾人見此詩,先是一陣沉默,接著便交頭接耳,低聲議論開來。
荀子微微眯起雙眸,仔細端詳著這首詩,臉上露出沉思之態。
伏念則輕撫下巴,若有所思。
顏路微笑著,目光在詩上流轉不停。
張良眼中閃過一絲讚賞,暗自點頭。
一時之間,廳內氣氛變得有些微妙,眾人皆在等候著荀子給出評價。
“正所謂文以載道,不知夫子覺得此詩如何?”
扶蘇見荀子未作表態,便主動出擊。
他目光堅定地望著荀子,神情中帶著幾分急切,他深知表麵上伏念是掌門人,可話語權最重的還得是荀子。
“這首詩甚好,不知是哪位大才所作?”
荀子避重就輕,他那飽經滄桑的臉上瞧不出太多情緒,畢竟他知曉自己這般身份之人不可輕易表露政治傾向。
“前幾日在城外偶遇劍聖柳白前輩以及蓋聶先生,當時還有一位道教純陽派的呂洞賓呂道長,這是他與我說的詩。”
扶蘇實話實言,然而這話中的意味卻令人浮想聯翩。
正所謂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能與劍聖柳白同行,這位呂洞賓定然非同一般,且還是道教之人,這便更耐人尋味了。
廳內眾人聞聽此言,神色各異,有人驚訝,有人沉思。
“這位呂道長真乃大才,不知是否有幸得見。”
荀子說道,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好奇與期待,眼神中閃過一抹探尋的光芒。
“夫子不必左顧而言他,孤此次前來,是誠心想邀諸位與孤共襄盛舉。”
扶蘇誠懇說道,他的眼神中滿是期待,直直望向荀子等人。
“扶蘇公子說笑了,我小聖賢莊不過是齊魯大地一介微不足道的書院,造福鄰裏尚可,實無那等能力參與帝國大事。”
荀子尚未出聲,伏念便委婉拒絕,身為儒家掌門人,他的心思便是不想卷入大秦帝國之事,其中緣由繁雜,非一時半刻能道清。
“小聖賢莊貴為儒家聖地,現今觀之,似乎並未真正踐行儒家之仁。”
扶蘇略帶失望說道,他的眉頭微微蹙起,語氣中挾著一絲不滿。
“公子此話有些過重了,桑海城在小聖賢莊的影響下,百姓安居樂業,怎就未做到仁?”
伏念麵上未露異色,但語氣中已暗暗表露自己的不悅,他的目光變得有些銳利。
“天下之大,非止一個桑海城,仁亦有大仁與小仁之分,孤並非否認小聖賢莊能影響周邊,使周邊過上好日子,然其他地方呢?諸位就未曾思量過嗎?抑或是未見便當作不存在?”
扶蘇反問,他的情緒略顯激動,此亦是他長久以來未解之惑,儒家所言甚美,然付諸實事者卻不多。
“大秦帝國人才濟濟,自有他人去管,我小聖賢莊做好自身便可。”
張良瞧得出扶蘇意在招攬小聖賢莊之人為其效力,張良內心反對,卻不能過於明顯,遂以這般委婉之辭應對。
他麵帶微笑,語氣平和,試圖緩和這緊張的氣氛。
一時間,廳內氣氛變得有些凝重,眾人皆陷入沉默。
“帝國初建,百廢待興,小聖賢莊圈地自萌,這有違於儒家的核心。”
扶蘇神色肅穆,目光如炬,直直地盯著小聖賢莊眾人說道。
“公子休要胡說,我小聖賢莊一向遵循儒家的思想。”
伏念眉頭緊皺,麵色漲紅,急切地反駁道,“此等言論,若是傳了出去,讓天下人如何看待儒家?儒家自家的聖地都被指違反核心思想,那成何體統!”
“子曰,仁者愛人,諸位可做到?愛的是你們自己,那其他人就不是人了嗎?”
扶蘇雙手背後,來迴踱步,再次反問,“天下蒼生,皆應在仁愛的關懷之下。如今大秦初定,正需諸位以儒家之學,行仁愛之事,而非偏安於此,獨善其身。”
小聖賢莊的人沉默了,他們麵麵相覷,神色間透著為難。
這確實不好解釋,無論如何迴應,似乎都難以周全。
“所以孤此次來就是想邀請諸位出山,用諸位的學識管理大秦帝國的天下。”
扶蘇停下腳步,目光堅定地望著眾人,直接挑明了目的。
在場的眾人一片嘩然。
顏路微微搖頭,拱手說道:“公子,此事非同小可。我等久居這小聖賢莊,雖心懷天下,然對治國理政之事,恐力有不逮。”
張良輕搖折扇,緩緩道:“公子,儒家之學,在於修身、齊家,治國之責,實非我等所長。”
扶蘇目光淩厲,大聲說道:“諸位何必自謙!儒家經典,諸位爛熟於心,其中治國之道,難道諸位不曾領悟?如今大秦百姓,曆經戰亂,急需仁政安撫。小聖賢莊既為儒家聖地,當以天下為己任,怎能畏縮不前?”
荀子輕撫胡須,沉吟片刻後說道:“公子,非是我等不願,實是此事牽連甚廣。治國安邦,需權衡諸多因素,稍有不慎,恐誤國誤民。”
扶蘇向前一步,朗聲道:“夫子,孤深知其中艱難。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諸位的智慧與勇氣。孤願與諸位一同麵對,共克時艱。”
伏念深吸一口氣,說道:“公子,此事還需從長計議。我等需思量再三,方能決定。”
扶蘇神色堅定,說道:“孤願等諸位的答複,但時不我待,還望諸位莫要辜負天下蒼生之望。”
廳內氣氛愈發凝重,眾人皆陷入沉思,不知這小聖賢莊與扶蘇之間的糾葛,究竟會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