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知,儒家由孔子創立,其淵源久遠,在那風雲激蕩的戰國之世便已屹立於世,並於歲月長河中綿延傳承。


    小聖賢莊之立,實乃儒家於傳承之漫漫征途上,為更有力地弘揚傳承儒家之道、精心育化人才,經深思熟慮,擇址於桑海所建之重要根基之地。


    想當初小聖賢莊初建之際,獲當時儒家諸多賢能之士的傾力支持與踴躍參與。


    眾人齊心合力,獻計獻策,皆傾盡全力貢獻自身之力量與智慧。


    經眾人不懈之努力,曆漫長歲月之積累沉澱,小聖賢莊漸成名震天下之儒家聖地,其名遠揚,恰似一顆璀璨明珠,引得五湖四海之莘莘學子慕其名紛至遝來求學。


    此一代,由儒家掌門伏念、顏路、張良這“齊魯三傑”掌管並施教。


    在他們之引領下,小聖賢莊之學術風氣愈發濃厚,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之傑出英才。


    伏念,乃儒家掌門,更是齊魯三傑之魁首,被儒家長輩滿心期許,視作儒家未來之璀璨希望。


    此人為人冷靜沉著,平素不苟言笑,那源自心底的傲意以及強烈之使命感,令其始終嚴守儒家諸般規矩。


    對待犯錯之弟子,他管教甚嚴,絕無半分姑息縱容。


    伏念之相貌衣著成熟莊重、華麗高華,天生具一種華貴之氣度,其儀態與秦始皇之設計竟有幾分相似,若以今時之稱唿,實乃當之無愧之大佬。


    其所佩劍為太阿,此劍於風胡子劍譜“十大名劍”中位列第三。


    伏念獨創聖王劍法,其精髓在於內聖外王,將“禮”之極致展現得酣暢淋漓。


    顏路,乃儒家小聖賢莊之二當家。


    他為人生性淡泊,全然無爭強好勝之心,處世為人極為平和。


    麵對生活諸多事宜,他往往一笑而過,盡顯君子之風。


    他那溫柔之形象仿若一位親切之叔伯,蓄有少許胡須,成熟穩重之氣質中又攜令人感到慰藉之溫暖,於今俗稱大叔。


    其所佩劍為含光,於風胡子劍譜中排名第十六,乃無形之劍。


    顏路修煉坐忘心法,執劍以來從未有勝,卻也從未有敗,堪稱平局聖手。


    張良,身為儒家三當家,乃胸懷壯誌之激進青年。


    他為人性格灑脫不羈,見識非凡超卓,計謀更是出類拔萃,棋藝亦是精妙絕倫。


    他始終堅信儒墨兩家不應相互排斥,且在暗中精心籌謀著反秦之大計。


    張良生得年輕飄逸、瀟灑俊朗,若以今時眼光觀之,便是妥妥的靚仔。


    其所佩劍為淩虛,劍身華麗至極,於風胡子劍譜中排名第十,為一把精致之劍。


    當然,其中尚有荀老夫子這般儒家大宗師坐鎮。


    莫看在原劇情中荀子自稱不會武功,但從他僅憑內力便梳理好藏書閣之書簡,救治端木蓉,以內力嚇退潛入藏書樓之羅網刺客這幾件事,便能清晰知曉,荀子絕對是個深藏不露之絕頂高手。


    此時的小聖賢莊,看似波瀾不驚,實則平靜之下暗潮湧動。


    身為儒家之大本營,桑海城因其獨有的地理位置與文化氛圍,成為外來文化交流碰撞之所,小聖賢莊亦難免置身於風口浪尖。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


    不論是本土的各方豪強,還是外來的諸多力量,早就對這齊魯大地明麵之上的第一大勢力垂涎欲滴。


    小聖賢莊培育人才源源不斷,莫看似乎僅有韓非和李斯聲名遠揚,若真細細梳理一番,便會察覺齊魯大地的官員十之八九皆出自儒家,亦出自小聖賢莊。


    而此時的儒家尚未遭受世間的重創——焚書坑儒,依舊是一副趾高氣昂之態,對統一六國的大秦愛搭不理,抑或說是待價而沽。


    不然,他們也不會竭力去影響扶蘇了,想必他們認為嬴政過於強勢,難以施加影響,於是便將目光鎖定在了大秦帝國的下一代。


    即便如此,他們還是錯估了嬴政,最終損失慘重。


    但嬴政亦不好過,連自己最為看重的兒子也賠了進去。


    當下,恐怕羅網的探子早已潛入小聖賢莊,猶如隱匿於暗處的毒蛇,伺機而動,隻等尋到痛處,而後給予致命一擊,狠狠教訓一番。


    其他外來的勢力,譬如佛教,也盯上了小聖賢莊。


    恰似港島那些黑社會一般,最快的立威之法便是擊垮一個大勢力,踩著那大勢力的屍首上位。


    小聖賢莊作為儒家之代表,規模宏大,影響力深遠,正是立威的絕佳目標。


    莫看小聖賢莊外波濤洶湧,實則其內部亦非風平浪靜。


    莫瞧小聖賢莊為儒家之代表,實則儒家流派繁雜眾多,隻不過小聖賢莊所代表的這個派係為其中實力最強之流派罷了。


    每個流派對於儒家之理念皆存差異,有的甚至背道而馳,雙方於暗中爭鬥得難解難分。


    某個流派在淳於越率領下已投身大秦帝國之懷抱,成為扶蘇之師,妄圖借大秦帝國之力發展自身,最終成為儒家之正統。


    秦始皇雖以法家思想治國,卻也重視儒家思想之作用,令扶蘇師從淳於越,期望其能融合百家之長,成為合格之接班人。


    隻歎儒家之思想適宜培育臣子,不適宜培育君王。


    因過分強調仁義,致扶蘇淪為不合格之帝國繼承人。


    於法家之圍剿之下,儒家於大秦帝國之謀算最終落敗。


    不過此刻這些尚未發生,依舊存有挑戰小聖賢莊正統地位之儒家流派。


    於小聖賢莊內亦是危機四伏。


    張良身為六國後裔,一直投身反秦之舉,雖道路崎嶇漫長,卻始終矢誌不渝。


    對於小聖賢莊而言,此無疑乃一顆定時炸彈。


    若換成康麻子、腦殘隆那般之統治者,估摸小聖賢莊早被夷為平地。


    也便是政哥大氣,對於六國之人未趕盡殺絕,而是圈養起來。


    故而政哥絕非什麽暴君,實乃良善之人。


    隻可惜,這亦為後來大秦帝國之滅亡埋下一大重大隱患。


    關中老秦人於秦國滅亡時何以不支持大秦?


    簡言之,未統一前尚過得有盼頭,結果統一後還得伺候那些六國貴族,日子過得比往昔更糟。


    是以眾人皆思,趕緊換個人統治吧,方能好過些。


    於是劉邦來了個約法三章,便輕鬆收攏了老秦人之心。


    迴歸正題。


    故而麵對這般內外憂患,小聖賢莊看似依舊是一片蓬勃向榮之景,仍是天下儒家之聖地,然而實際情形實不樂觀,猶如行走於鋼絲繩上,稍有疏忽稍有差錯便是粉身碎骨之災。


    不過小聖賢莊的負責人伏念並未選擇去諂媚大秦帝國,亦未刻意做出其他迎合之舉,依舊堅定地擇取了以靜製動之策。


    即便荀子師叔占卜發覺命運大亂之後,他亦未過多地慌亂失措,而是沉心靜氣夯實自身之基礎。


    他認為隻要自身足夠強大,便能不懼一切之威脅。


    不得不言,他之理解甚是正確。


    在這種滿是刀光劍影的武俠世界,唯有自身具備足夠強大之實力,方能保障相應之利益。


    不然就如《笑傲江湖》裏的福威鏢局,那般偌大之產業,卻因無足夠之實力守護,被一個小小的青城派就輕易拿下,落得個淒慘之結局。


    這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伏念正在書房研讀儒家經典。


    雖說這些經典於他而言早已爛熟於心,然孔夫子曾雲,溫故而知新,故而他向來是手不釋卷。


    每每閱覽這些經典,他常常能有新的感悟,此亦為他能成為儒家長輩口中儒家希望之緣由。


    伏念全神貫注地沉浸於書中,時而微微頷首,時而輕蹙眉頭,嘴裏還不時喃喃低語著書中的精妙所在。


    驀地,一陣敲門聲傳來。


    “進來。”


    伏念放下手中的儒家經典,聲音沉穩有力。


    門被輕輕推開,走進來的是儒家新一代傑出弟子子聰。


    他恭恭敬敬地行禮言道:“掌門,有兩份拜帖需呈於您。”


    伏念微微頷首,示意他上前。


    子聰遞上拜帖,說道:“掌門,每日拜帖眾多,不重要的皆被師兄弟們處置了,唯有這般重要的,方敢遞至您跟前。”


    伏念接過拜帖,目光落於其上。


    子聰接著道:“這第一份請帖,乃是帝國公子扶蘇三日後將拜訪小聖賢莊,研討儒學。”


    伏念微微挑眉,若有所思地道:“扶蘇公子?”


    子聰迴應道:“正是,扶蘇公子身份尊貴,此次前來想必事關重大。”


    伏念輕輕點頭,又看向另一封拜帖,問道:“那這一份呢?”


    子聰麵色凝重地道:“這另一份請帖是佛教密宗宗主三日後要來拜訪小聖賢莊,切磋學問。這兩份請帖竟定在了同一天,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


    伏念仔細端詳著佛教密宗宗主的請帖,神色愈發嚴肅,說道:“這佛教密宗宗主的請帖,其上之字竟自帶武道真意,看來者不善呐。”


    子聰憂心地說道:“掌門,公子扶蘇,因是帝國公子,自是重要。可這佛教密宗宗主,瞧著亦絕非善類。”


    伏念目光堅定,緩緩說道:“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但我身為小聖賢莊之掌門,並不懼一切挑戰,不過確實需得重視起來才行。子聰,你速去通知顏路和張良,我們需好好商議一番,如何應對這即將來臨之局麵。”


    子聰應聲道:“是,掌門,我這便去。”


    言罷,便匆匆退下。


    伏念再次看向手中的拜帖,陷入了沉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武俠之馬甲狂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閑來垂釣碧溪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閑來垂釣碧溪上並收藏武俠之馬甲狂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