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頁
匡扶漢室,她是認真的 作者:一品紅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父女倆都是風雅之人,張禎也不請去中堂或者書房,在後花園幾棵玉蘭樹下設席相待。
閑話過後,張禎徐徐道,「外叔祖,如今百廢待興,朝廷急需人才,如何是好?」
目前這一兩代,因她看過三國,甄選人才一選一個準。
可再往後,她不知道該選誰。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驚才絕艷的人物也就這麽多,朝廷全部用上也不夠。
而且他們會老,會死。
是時候考慮後麵的傳承了。
蔡邕捋須笑道,「此事不難,再下一次招賢令。」
他也感覺,隨著朝廷越來越興盛,人才有點不夠用。
遠的不說,就說鹽務司,是從別的官署抽調人員才湊齊。
張禎搖頭,「經過前幾次的徵召,有意入仕的都來了,不願入仕的,再招也無用。何況,徵召而來的也未必合適。」
神悅這話也對,那要怎麽辦呢?蔡邕陷入沉思。
蔡琰手裏搖著團扇,輕輕一拍張禎,嗔道,「神悅,我和你外叔祖都是實誠人,沒那麽多心眼,有話你盡管說。」
這小女郎,分明早已有了主意,又不直說,非讓他們猜。
蔡邕也醒悟過來,「神悅,你說。」
張禎便也直抒己見,「不如,重建太學!」
她這位外叔祖乃文壇領袖,此事找他準沒錯。
蔡邕萬萬沒想到她說的是這件事情,怔了怔,有些激動地道,「可以麽?!」
重建太學,這是他長久以來的心願。
之前數次想提,又因朝中總有要事,感覺時機不太對。
這事兒他沒和神悅說過,誰知她也能想到。
由此可見,神悅乃全才。
朝政託付給她,諸公盡可放心!
張禎斬釘截鐵地道,「自然可以!」
太學之名,始於西周,作為最高學府卻是漢武帝初建,設立於長安,目的是「置明師,養天下之士。」
講解的科目一開始隻有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之後增加了一些,但基本都是儒家經典。
也就是說,儒家書籍是太學法定的教科書。
老師稱為五經博士,學生稱為博士弟子。
規模最大時,曾築舍萬區,博士弟子高達一萬多人。
到了王莽時期,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學士們懷揣書籍四散而逃,太學凋零。
後漢光武帝於洛陽重建,鼎盛期間太學生達到三萬多,是朝廷的人才儲備庫。
但書生意氣,一腔抱負,事不平則鳴,看不慣則論。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政治黑暗,太學生勇敢地站出來與宦官對抗,遭受了嚴重打擊。
劉表就是其中的一員,被迫逃亡。
曹操也曾上過太學,參與過太學生運動,他能擺脫「贅閹遺醜」的惡名,得到諸多名士清流的好評,原因就在於此。
後來罵他的人,也很少提及他的出身,除了陳琳。
等到董卓亂政,西遷長安,太學更是不復存在。
換言之,這幾年,朝廷忙著生存,壓根沒有官學。
張禎久有重建之心,隻是跟蔡邕一樣,總覺得時機不成熟。
而現在,她感覺成熟了。
「如何重建?神悅可有章程?」
蔡邕急道。
張禎:「略有些想法。首先,朝廷下詔,招收太學生,有意者可到各地縣衙報名,經縣衙初步考核,舉薦到太學。若對縣衙考核結果不滿,還可直接到長安太學重考......」
蔡邕打斷她,「太學在哪兒?」
曾經的長安太學,早在天災人禍中化為廢墟。
蔡琰聽得入神,也道,「若要建造學舍,得快著些。」
她也盼望著太學能盡快重建。
張禎笑道,「不用,學舍有現成的,稍作修葺就能使用。」
蔡琰:「哪呢?」
她咋不知道長安還有這樣的地方。
張禎成竹在胸,「未央宮。陛下尚無子嗣,後妃也少,許多宮殿都空著,借來當太學,他會同意的。」
蔡琰:「......好主意!」
若是別人去借,小皇帝會讓禁軍叉出去。
若是神悅去借,小皇帝連他的寢殿都能讓出。
蔡邕不大讚成,皺眉道,「神悅,借皇宮做太學,並非長久之計,不如重造。」
張禎笑而不語,低頭喝茶。
蔡琰知道她不好說,嘆道,「阿爹,你莫不是忘了?要遷都!」
尋址的使者都派出去了。
白玉京,還沒開始建造她就很喜歡。
蔡邕還真是一時忘了,臉有些紅,好在上了年紀膚色暗沉,女兒和外侄孫女都看不出來。
「神悅果然好主意!」
太學當然要建在新都城。
若是這樣的話,確實沒有必要建造新學舍。
等到了新都城再造不遲。
張禎見他明白過來,繼續之前的話題,「朝廷諸公、文武大臣、各地官員,也可舉薦學子。但範圍應當更廣一些,不限於儒家。」
蔡氏父女對視一眼,感覺這話大有玄機。
蔡琰開口,「神悅,說清楚些。」
張禎一笑,「姨母,我以為,重建的太學裏,除了儒家之外,還應有墨家、法家、農家等科目。」
蔡邕倒抽口氣,大為震驚,「你想重現春秋時諸子百家的盛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閑話過後,張禎徐徐道,「外叔祖,如今百廢待興,朝廷急需人才,如何是好?」
目前這一兩代,因她看過三國,甄選人才一選一個準。
可再往後,她不知道該選誰。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驚才絕艷的人物也就這麽多,朝廷全部用上也不夠。
而且他們會老,會死。
是時候考慮後麵的傳承了。
蔡邕捋須笑道,「此事不難,再下一次招賢令。」
他也感覺,隨著朝廷越來越興盛,人才有點不夠用。
遠的不說,就說鹽務司,是從別的官署抽調人員才湊齊。
張禎搖頭,「經過前幾次的徵召,有意入仕的都來了,不願入仕的,再招也無用。何況,徵召而來的也未必合適。」
神悅這話也對,那要怎麽辦呢?蔡邕陷入沉思。
蔡琰手裏搖著團扇,輕輕一拍張禎,嗔道,「神悅,我和你外叔祖都是實誠人,沒那麽多心眼,有話你盡管說。」
這小女郎,分明早已有了主意,又不直說,非讓他們猜。
蔡邕也醒悟過來,「神悅,你說。」
張禎便也直抒己見,「不如,重建太學!」
她這位外叔祖乃文壇領袖,此事找他準沒錯。
蔡邕萬萬沒想到她說的是這件事情,怔了怔,有些激動地道,「可以麽?!」
重建太學,這是他長久以來的心願。
之前數次想提,又因朝中總有要事,感覺時機不太對。
這事兒他沒和神悅說過,誰知她也能想到。
由此可見,神悅乃全才。
朝政託付給她,諸公盡可放心!
張禎斬釘截鐵地道,「自然可以!」
太學之名,始於西周,作為最高學府卻是漢武帝初建,設立於長安,目的是「置明師,養天下之士。」
講解的科目一開始隻有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之後增加了一些,但基本都是儒家經典。
也就是說,儒家書籍是太學法定的教科書。
老師稱為五經博士,學生稱為博士弟子。
規模最大時,曾築舍萬區,博士弟子高達一萬多人。
到了王莽時期,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學士們懷揣書籍四散而逃,太學凋零。
後漢光武帝於洛陽重建,鼎盛期間太學生達到三萬多,是朝廷的人才儲備庫。
但書生意氣,一腔抱負,事不平則鳴,看不慣則論。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政治黑暗,太學生勇敢地站出來與宦官對抗,遭受了嚴重打擊。
劉表就是其中的一員,被迫逃亡。
曹操也曾上過太學,參與過太學生運動,他能擺脫「贅閹遺醜」的惡名,得到諸多名士清流的好評,原因就在於此。
後來罵他的人,也很少提及他的出身,除了陳琳。
等到董卓亂政,西遷長安,太學更是不復存在。
換言之,這幾年,朝廷忙著生存,壓根沒有官學。
張禎久有重建之心,隻是跟蔡邕一樣,總覺得時機不成熟。
而現在,她感覺成熟了。
「如何重建?神悅可有章程?」
蔡邕急道。
張禎:「略有些想法。首先,朝廷下詔,招收太學生,有意者可到各地縣衙報名,經縣衙初步考核,舉薦到太學。若對縣衙考核結果不滿,還可直接到長安太學重考......」
蔡邕打斷她,「太學在哪兒?」
曾經的長安太學,早在天災人禍中化為廢墟。
蔡琰聽得入神,也道,「若要建造學舍,得快著些。」
她也盼望著太學能盡快重建。
張禎笑道,「不用,學舍有現成的,稍作修葺就能使用。」
蔡琰:「哪呢?」
她咋不知道長安還有這樣的地方。
張禎成竹在胸,「未央宮。陛下尚無子嗣,後妃也少,許多宮殿都空著,借來當太學,他會同意的。」
蔡琰:「......好主意!」
若是別人去借,小皇帝會讓禁軍叉出去。
若是神悅去借,小皇帝連他的寢殿都能讓出。
蔡邕不大讚成,皺眉道,「神悅,借皇宮做太學,並非長久之計,不如重造。」
張禎笑而不語,低頭喝茶。
蔡琰知道她不好說,嘆道,「阿爹,你莫不是忘了?要遷都!」
尋址的使者都派出去了。
白玉京,還沒開始建造她就很喜歡。
蔡邕還真是一時忘了,臉有些紅,好在上了年紀膚色暗沉,女兒和外侄孫女都看不出來。
「神悅果然好主意!」
太學當然要建在新都城。
若是這樣的話,確實沒有必要建造新學舍。
等到了新都城再造不遲。
張禎見他明白過來,繼續之前的話題,「朝廷諸公、文武大臣、各地官員,也可舉薦學子。但範圍應當更廣一些,不限於儒家。」
蔡氏父女對視一眼,感覺這話大有玄機。
蔡琰開口,「神悅,說清楚些。」
張禎一笑,「姨母,我以為,重建的太學裏,除了儒家之外,還應有墨家、法家、農家等科目。」
蔡邕倒抽口氣,大為震驚,「你想重現春秋時諸子百家的盛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