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頁
匡扶漢室,她是認真的 作者:一品紅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善打順風局,越打越猛,震驚天下。
但一受挫就不行了。
這一點,曹操、劉備也強出涼州軍閥幾條街,都是越挫越勇。
因為這些原因,雖有「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的說法,涼州軍閥卻始終不被正統放在眼裏。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傕、郭汜、樊稠這幾個人。
他們在賈詡的攛掇下倒反長安,逼走呂布,殺死王允,使本就風雨飄搖的漢室差點熄火,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其危害性不下於董卓。
可後世有幾個人知道這三個?
知道賈詡的還更多一些。
哪怕他們打敗過朱儁、呂布、馬騰、韓遂等等,還有人認為孫堅不如他們,又劫持過獻帝,把持過朝政,依然沒什麽名氣。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這幾人上不了台麵。
朱儁對他們的評論是,「傕、汜小豎,樊稠庸兒,無他遠略。」
非常的看不起。
最後還被他們氣死了,也是造孽。
說曹操曹操到,張禎正想著朱儁歷史上死得冤,他就來了。
憂心忡忡地道,「西涼叛軍四散,官軍追擊,恐擾士民。」
他沒有指責呂布、曹操的意思,半點也沒有。
但金城之戰未能一舉殲敵大部,反讓叛軍有逃竄的機會,軍中謀士確實失職。
張禎笑道,「太尉勿憂,不會。」
朱儁說的這種情況,如果是在別的地兒,她也會擔憂。
也會責備呂布、曹操行事魯莽,讓叛軍逃了。
朱儁不信,「何以有此把握?」
張禎:「因為那是西涼。」
西涼那地方,一直亂。
胡漢夾雜,民風彪悍,一言不合就拔刀子是常有的事兒。
百姓也有強悍的戰鬥力,不會任人宰割。
叛軍若不想被絆住腳步,就不會輕易與百姓起衝突。
官軍更不會。
因為她早已灌輸給呂布一個概念,軍是軍,民是民,軍不擾民,才能得到民的擁戴。
呂布深覺有理,在各大軍中三令五申,一再強調。
另一方麵,她覺得讓朝廷大軍踏遍西涼是有好處的。
因為,西涼的百姓,立場向來模糊,對朝廷也沒太高的認同度,隨時能化身叛軍。
有必要讓他們知道朝廷的強大。
心裏知道怕,就會安分一些。
金城之戰的失誤,恰巧能讓朝廷大軍在西涼各地耀武揚威。
如同一場場實戰軍演。
是她想要看到的局麵。
一戰殲滅叛軍,對西涼百姓震懾有限,因為大部分人看不到。
隻有叛軍一邊逃一邊被滅,才能讓更多的百姓親眼目睹,成為口口相傳的故事。
她甚至懷疑這是故意的,故意放開口子讓叛軍逃跑,故意在追擊的過程中宣揚朝廷武力。
至於這故意的人是誰,除了郭嘉沒別人。
反過來想,郭嘉在場,又怎麽可能讓金城之戰出這麽大的失誤?
除非那就是他的本意。
要知道,郭嘉善於長遠謀略,極有戰略眼光。
他應該能看出西涼真正的問題是什麽。
並非眼前的叛亂,而是多年形成的痼疾。
正如她戰前跟呂布所說,「此戰應使羌氐諸部、西涼將領都生出懼意,才算成功。」
郭嘉與她不謀而合。
但也可能是呂布跟郭嘉說了她的訴求。
具體如何,等他們迴來再細問。
不管怎樣,眼下如她所願。
聽完她的分析,朱儁沉默了,許久才道,「神悅高瞻遠矚。」
心眼子也是真多。
他若有她一半的心眼,前幾年也不會敗於李傕、郭汜之手。
這是他一生的憾事。
第362章 不是西涼平叛麽,為何要去破匈奴?
軍報之外,大家還熱衷於給張禎寫信,就像去年北征那般。
馬超的信中,詳細描述了自己如何斬殺郭汜、李傕,以及甘寧是怎麽被李傕虐的。
張禎邊看邊笑。
甘寧打不過李傕,這在她預料之中。
但幾十迴合就敗了,也未免太掉鏈子,大約是因為水土不服吧。
常年在水邊的人,忽然去到大漠,短時間內肯定適應不了。
而且李傕是能和呂布、朱儁這種層次掰手腕的人。
以戰功起家,武藝不用說,領兵作戰也有一套。
他沒成為公認的名將,不是打仗不行,也不是武力不行,是腦子不行。
兇殘愚蠢程度也超出了世人的承受範圍。
例如,這一黨人拿下長安後,放兵劫掠,攻剽城邑,縱容子弟侵害三輔百姓,加重了當年的大饑荒,致使「人相食啖,白骨委積,臭穢滿路。」
物價也高漲,一斛稻穀需五十萬錢,一斛豆、麥需二十萬錢。
這誰買得起?
別說貧民,普通的地主家也沒這財力。
日子實在過不下去,關中百萬以上的人口,或餓死家中,或逃往劉表、劉焉、張魯等人的地盤。
一兩年間,關中大蕭條。
更荒謬的是,獻帝賣了廄中一百多匹馬,又讓禦府大司農拿出雜繒二萬匹,加上賣馬所得的錢,一起賜給公卿和貧民,卻被李傕截了。
無論賈詡怎麽勸說,他都不肯拿出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但一受挫就不行了。
這一點,曹操、劉備也強出涼州軍閥幾條街,都是越挫越勇。
因為這些原因,雖有「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的說法,涼州軍閥卻始終不被正統放在眼裏。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傕、郭汜、樊稠這幾個人。
他們在賈詡的攛掇下倒反長安,逼走呂布,殺死王允,使本就風雨飄搖的漢室差點熄火,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其危害性不下於董卓。
可後世有幾個人知道這三個?
知道賈詡的還更多一些。
哪怕他們打敗過朱儁、呂布、馬騰、韓遂等等,還有人認為孫堅不如他們,又劫持過獻帝,把持過朝政,依然沒什麽名氣。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這幾人上不了台麵。
朱儁對他們的評論是,「傕、汜小豎,樊稠庸兒,無他遠略。」
非常的看不起。
最後還被他們氣死了,也是造孽。
說曹操曹操到,張禎正想著朱儁歷史上死得冤,他就來了。
憂心忡忡地道,「西涼叛軍四散,官軍追擊,恐擾士民。」
他沒有指責呂布、曹操的意思,半點也沒有。
但金城之戰未能一舉殲敵大部,反讓叛軍有逃竄的機會,軍中謀士確實失職。
張禎笑道,「太尉勿憂,不會。」
朱儁說的這種情況,如果是在別的地兒,她也會擔憂。
也會責備呂布、曹操行事魯莽,讓叛軍逃了。
朱儁不信,「何以有此把握?」
張禎:「因為那是西涼。」
西涼那地方,一直亂。
胡漢夾雜,民風彪悍,一言不合就拔刀子是常有的事兒。
百姓也有強悍的戰鬥力,不會任人宰割。
叛軍若不想被絆住腳步,就不會輕易與百姓起衝突。
官軍更不會。
因為她早已灌輸給呂布一個概念,軍是軍,民是民,軍不擾民,才能得到民的擁戴。
呂布深覺有理,在各大軍中三令五申,一再強調。
另一方麵,她覺得讓朝廷大軍踏遍西涼是有好處的。
因為,西涼的百姓,立場向來模糊,對朝廷也沒太高的認同度,隨時能化身叛軍。
有必要讓他們知道朝廷的強大。
心裏知道怕,就會安分一些。
金城之戰的失誤,恰巧能讓朝廷大軍在西涼各地耀武揚威。
如同一場場實戰軍演。
是她想要看到的局麵。
一戰殲滅叛軍,對西涼百姓震懾有限,因為大部分人看不到。
隻有叛軍一邊逃一邊被滅,才能讓更多的百姓親眼目睹,成為口口相傳的故事。
她甚至懷疑這是故意的,故意放開口子讓叛軍逃跑,故意在追擊的過程中宣揚朝廷武力。
至於這故意的人是誰,除了郭嘉沒別人。
反過來想,郭嘉在場,又怎麽可能讓金城之戰出這麽大的失誤?
除非那就是他的本意。
要知道,郭嘉善於長遠謀略,極有戰略眼光。
他應該能看出西涼真正的問題是什麽。
並非眼前的叛亂,而是多年形成的痼疾。
正如她戰前跟呂布所說,「此戰應使羌氐諸部、西涼將領都生出懼意,才算成功。」
郭嘉與她不謀而合。
但也可能是呂布跟郭嘉說了她的訴求。
具體如何,等他們迴來再細問。
不管怎樣,眼下如她所願。
聽完她的分析,朱儁沉默了,許久才道,「神悅高瞻遠矚。」
心眼子也是真多。
他若有她一半的心眼,前幾年也不會敗於李傕、郭汜之手。
這是他一生的憾事。
第362章 不是西涼平叛麽,為何要去破匈奴?
軍報之外,大家還熱衷於給張禎寫信,就像去年北征那般。
馬超的信中,詳細描述了自己如何斬殺郭汜、李傕,以及甘寧是怎麽被李傕虐的。
張禎邊看邊笑。
甘寧打不過李傕,這在她預料之中。
但幾十迴合就敗了,也未免太掉鏈子,大約是因為水土不服吧。
常年在水邊的人,忽然去到大漠,短時間內肯定適應不了。
而且李傕是能和呂布、朱儁這種層次掰手腕的人。
以戰功起家,武藝不用說,領兵作戰也有一套。
他沒成為公認的名將,不是打仗不行,也不是武力不行,是腦子不行。
兇殘愚蠢程度也超出了世人的承受範圍。
例如,這一黨人拿下長安後,放兵劫掠,攻剽城邑,縱容子弟侵害三輔百姓,加重了當年的大饑荒,致使「人相食啖,白骨委積,臭穢滿路。」
物價也高漲,一斛稻穀需五十萬錢,一斛豆、麥需二十萬錢。
這誰買得起?
別說貧民,普通的地主家也沒這財力。
日子實在過不下去,關中百萬以上的人口,或餓死家中,或逃往劉表、劉焉、張魯等人的地盤。
一兩年間,關中大蕭條。
更荒謬的是,獻帝賣了廄中一百多匹馬,又讓禦府大司農拿出雜繒二萬匹,加上賣馬所得的錢,一起賜給公卿和貧民,卻被李傕截了。
無論賈詡怎麽勸說,他都不肯拿出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