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頁
匡扶漢室,她是認真的 作者:一品紅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讓他們失望了,沒有任何人敢與朝廷作對。
各地官府都繳得很快,很足。
他們隻好挑剔糧食不好,不約而同,分別跟張禎嘀嘀咕咕。
張禎左耳進右耳出地聽著,並不發表意見。
田賦入庫時,自有大司農屬官檢驗品質,她大伯張澤主要幹的就是這個,輪不到落魄三人組唧唧歪歪。
他們能吃到新鮮的田賦糧食,還是劉協想要與大臣們同樂,特意下令用新收的田賦發了一撥俸祿。
否則他們隻能吃自家田莊的。
人吶,就是不知足。
不過,並非所有田賦都運往長安,若那樣的話,糧倉根本裝不下,也不利於之後的轉運使用。
華夏最早的糧倉,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到了秦漢時期,更是各地都有修建,以滿足那一片區域的糧食需求。
最有名的當屬秦始皇首建的敖倉,位於關中與山東之沖,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還有宛城倉,存儲量也非常大。
倉儲技術也屬世界一流,不但有常規的倉庫,還有冷藏室、換氣室等等,以保證糧食的質量。
張禎雖不能親眼看見各地糧食入庫的場景,但也看見了京城倉的,大受震撼。
成山成海的糧食,有的裝在麻袋裏,有的裝在巨大的陶甕裏,堆滿了糧倉每個角落。
這陣子劉協最愛做的事,就是帶著他的皇後伏壽,默默站在京城倉前,看著民夫們將糧食搬入庫中。
張禎也愛看,常與他們夫妻倆在糧倉前相遇。
每次遇見,劉協都要熱淚盈眶地說一句話,「皇姐,這都是你的功勞!大漢臣民,都不會忘記你的恩德!」
伏壽也雙眼亮晶晶地看著她,仿佛她是什麽大聖人。
張禎一開始還欣慰而驕傲,欣慰於自己的辛勞被人認可,驕傲於有所成就。
但後來就麻木了,跟聽到「今天天氣很好」一樣,毫無觸動。
——還有點受不了這對小夫妻,總覺得他倆像在演什麽偶像劇。
劉協又說,晚上睡覺都更踏實了。
這一點,張禎倒是感同身受。
手裏有糧,心裏不慌吶。
最讓她欣喜的,則是各縣畝產量的增長。
今年,大漢一千二百六十個縣都配置了課農司屬吏,教導百姓農耕種植。
其下轄的肥料廠,也是很快就運作起來。
這就代表著,各縣田地,或多或少享受到了肥料的澆灌。
農戶也學到了較為科學的種植方式。
具體到某個村或某個縣,也許隻會直觀地發現糧食大豐收,但站到更高的層次,從整體來看,這種改變可以用「驚天動地」來形容。
打個比方,一名學生成績普通,100分的滿分,能考到80分,哪怕請名師輔導,大約也隻能考到90分,進步了10分。
但如果學生成績很差,往常考10分,那麽有了名師輔導,就有可能考到60分,足足進步50分!
此時的漢朝農業就是如此。
與同時代的其它國度比起來,農業技術已經領先了一大步,但在張禎眼裏,還是粗放種植。
稍一改進,就得到了巨大的迴報。
稻穀最低畝產量,是幽州的一個縣,一百九十五斤。
最高畝產量,是長安藍田縣,達到了三百零六斤!
至於麥子,最低畝產量是荊州某縣,一百八十二斤。
最高畝產量也在長安,但不是藍田縣,而是新豐縣,二百九十一斤。
各縣數據相加平均,稻穀畝產量是二百五十六斤,麥子畝產量是二百二十三斤。
而在去年,關中之外的所有郡縣,稻穀、麥子畝產量都沒有達到一百五十斤,達到一百四已經算是罕見的豐收。
直觀點說,相當於多了一倍的田地,收成翻了一番。
從十斤變二十斤,也許不算什麽,隻多了十斤。
但從二十萬斛變四十萬斛,那可就相當驚人了。
以上,還不包括皇莊。
皇莊稻穀種的是徐州三號,肥料也管夠,實驗田級別精心照料,畝產量平均下來是三百四十六斤。
麥子畝產量稍低,是三百一十二斤。
種過大豆的田地,比沒種過的肥沃得多。
種植徐州三號的關中世族、遼東原烏桓三郡,成果也很喜人,畝產量都在三百二十五斤以上。
至此,張禎總算可以確定一件事,徐州三號成了,明年全麵推廣。
關中世族種植的四十個麥子樣本,收成大不一樣。
有五個達到了畝產三百斤,二十九個達到了畝產二百五十斤,另外六個在二百五十斤以下。
也就是說,最好的那五個,將是氾先接下來培育的重點。
未達到三百斤的人家,張禎都派了人去,說要補足差額。
但沒一家接受,都說這是常有的事兒,而且麥種也不算很差,與家裏其它的差不多。
有幾家還說,長公主若執意要補差額,就是打他們的臉。
見他們如此,張禎也沒有堅持。
接下來就是核定獎賞。
但凡超過畝產平均量的縣,都賜皇帝手書「勤勉篤行」,靖國長公主手書「農桑為本」,做成匾額懸在縣衙正堂。
前五十名,當年考核本縣所有官吏皆為上等,包括課農司、肥料廠。
前二十名,另賜布匹、糧食。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各地官府都繳得很快,很足。
他們隻好挑剔糧食不好,不約而同,分別跟張禎嘀嘀咕咕。
張禎左耳進右耳出地聽著,並不發表意見。
田賦入庫時,自有大司農屬官檢驗品質,她大伯張澤主要幹的就是這個,輪不到落魄三人組唧唧歪歪。
他們能吃到新鮮的田賦糧食,還是劉協想要與大臣們同樂,特意下令用新收的田賦發了一撥俸祿。
否則他們隻能吃自家田莊的。
人吶,就是不知足。
不過,並非所有田賦都運往長安,若那樣的話,糧倉根本裝不下,也不利於之後的轉運使用。
華夏最早的糧倉,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到了秦漢時期,更是各地都有修建,以滿足那一片區域的糧食需求。
最有名的當屬秦始皇首建的敖倉,位於關中與山東之沖,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還有宛城倉,存儲量也非常大。
倉儲技術也屬世界一流,不但有常規的倉庫,還有冷藏室、換氣室等等,以保證糧食的質量。
張禎雖不能親眼看見各地糧食入庫的場景,但也看見了京城倉的,大受震撼。
成山成海的糧食,有的裝在麻袋裏,有的裝在巨大的陶甕裏,堆滿了糧倉每個角落。
這陣子劉協最愛做的事,就是帶著他的皇後伏壽,默默站在京城倉前,看著民夫們將糧食搬入庫中。
張禎也愛看,常與他們夫妻倆在糧倉前相遇。
每次遇見,劉協都要熱淚盈眶地說一句話,「皇姐,這都是你的功勞!大漢臣民,都不會忘記你的恩德!」
伏壽也雙眼亮晶晶地看著她,仿佛她是什麽大聖人。
張禎一開始還欣慰而驕傲,欣慰於自己的辛勞被人認可,驕傲於有所成就。
但後來就麻木了,跟聽到「今天天氣很好」一樣,毫無觸動。
——還有點受不了這對小夫妻,總覺得他倆像在演什麽偶像劇。
劉協又說,晚上睡覺都更踏實了。
這一點,張禎倒是感同身受。
手裏有糧,心裏不慌吶。
最讓她欣喜的,則是各縣畝產量的增長。
今年,大漢一千二百六十個縣都配置了課農司屬吏,教導百姓農耕種植。
其下轄的肥料廠,也是很快就運作起來。
這就代表著,各縣田地,或多或少享受到了肥料的澆灌。
農戶也學到了較為科學的種植方式。
具體到某個村或某個縣,也許隻會直觀地發現糧食大豐收,但站到更高的層次,從整體來看,這種改變可以用「驚天動地」來形容。
打個比方,一名學生成績普通,100分的滿分,能考到80分,哪怕請名師輔導,大約也隻能考到90分,進步了10分。
但如果學生成績很差,往常考10分,那麽有了名師輔導,就有可能考到60分,足足進步50分!
此時的漢朝農業就是如此。
與同時代的其它國度比起來,農業技術已經領先了一大步,但在張禎眼裏,還是粗放種植。
稍一改進,就得到了巨大的迴報。
稻穀最低畝產量,是幽州的一個縣,一百九十五斤。
最高畝產量,是長安藍田縣,達到了三百零六斤!
至於麥子,最低畝產量是荊州某縣,一百八十二斤。
最高畝產量也在長安,但不是藍田縣,而是新豐縣,二百九十一斤。
各縣數據相加平均,稻穀畝產量是二百五十六斤,麥子畝產量是二百二十三斤。
而在去年,關中之外的所有郡縣,稻穀、麥子畝產量都沒有達到一百五十斤,達到一百四已經算是罕見的豐收。
直觀點說,相當於多了一倍的田地,收成翻了一番。
從十斤變二十斤,也許不算什麽,隻多了十斤。
但從二十萬斛變四十萬斛,那可就相當驚人了。
以上,還不包括皇莊。
皇莊稻穀種的是徐州三號,肥料也管夠,實驗田級別精心照料,畝產量平均下來是三百四十六斤。
麥子畝產量稍低,是三百一十二斤。
種過大豆的田地,比沒種過的肥沃得多。
種植徐州三號的關中世族、遼東原烏桓三郡,成果也很喜人,畝產量都在三百二十五斤以上。
至此,張禎總算可以確定一件事,徐州三號成了,明年全麵推廣。
關中世族種植的四十個麥子樣本,收成大不一樣。
有五個達到了畝產三百斤,二十九個達到了畝產二百五十斤,另外六個在二百五十斤以下。
也就是說,最好的那五個,將是氾先接下來培育的重點。
未達到三百斤的人家,張禎都派了人去,說要補足差額。
但沒一家接受,都說這是常有的事兒,而且麥種也不算很差,與家裏其它的差不多。
有幾家還說,長公主若執意要補差額,就是打他們的臉。
見他們如此,張禎也沒有堅持。
接下來就是核定獎賞。
但凡超過畝產平均量的縣,都賜皇帝手書「勤勉篤行」,靖國長公主手書「農桑為本」,做成匾額懸在縣衙正堂。
前五十名,當年考核本縣所有官吏皆為上等,包括課農司、肥料廠。
前二十名,另賜布匹、糧食。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