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頁
匡扶漢室,她是認真的 作者:一品紅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不要臉!
高順怔了怔,突然大笑。
神悅真有趣。
呂奉先真幸運。
也是天下的幸運。
第235章 若無雷霆手段,豈敢有救世心腸
呂布離開,張禎的生活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該幹嘛還幹嘛。
而且她事情很多,沒空傷春悲秋朝思暮想。
最多睡覺前看著那枝石榴花發會兒呆。
後來幹了,被她製成書籤。
地裏田間,稻穀、麥子都長勢良好,好得她默默感謝上蒼。
不遇旱災、水災、蝗災,簡直是上天的恩賜。
大片大片綠油油、青蔥蔥的莊稼,看得人心曠神怡。
尤其讓她歡喜的是,劉備派人送來了五株野生稻穀。
北海相孔融也派人送來了四株。
沒錯,就是「孔融讓梨」裏的那個孔融,後世孩子耳熟能詳,張禎也不例外。
諷刺的是,孔融最初以孝悌出名,最終卻被曹操以不孝之名處死。
他的某些言論,也確實驚世駭俗。
比如他曾說,父子之間有何親情?孩子隻是父親情慾的產物而已;母親也隻是容器,孩子生出來後,與母親就沒有太大關係了。
單從字意來看,的確大逆不道。
可如果知道蘆衣順母、埋兒奉母、湧泉躍鯉等恐怖孝道故事,就會發現孔融宛如一股清流。
他反的是孝道麽?
張禎覺得不是,他反的是為了以孝出名而做出的喪心病狂的事。
也是幫很多大孝子鬆一鬆頭上的緊箍咒、五指山。
須知,在這個時代,有了孝順的名聲是可以做官的,即舉孝廉。
而若是被人傳出不孝,那這個人就仕途無望了。
不管他的父母是不是壞人、對他有多苛刻,錯的都是他。
簡單一句話,這時代的父母對孩子有著絕對的控製權。
若是攤上不明事理的父母,算是倒了大黴,焦仲卿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寧願死都不敢反抗母親。
但壓迫焦仲卿的又不隻是他母親一個人,還有整體的社會環境。
孔融敢在這種大環境之下,說出父母於子女無親的言論,需要相當大的勇氣。
他本人其實非常孝順,父親去世,他悲痛得幾乎站不起來。
事母至孝,對兄長孔褒也很是尊重,孔褒的朋友張儉逃難到他家,當時孔褒不在,他也熱情收留。
他隻是想法太多,對自家聖人也缺乏那麽一點點敬畏。
與名士狂生禰衡私下聊天時,兩人可能喝多了,禰衡稱孔融「仲尼不死」,孔融稱禰衡「顏迴復生」,一通商業互吹。
不知怎的傳了出去,也成了他的罪狀。
當然了,孔融能與禰衡成為忘年之交,本身也很狂。
多次公然嘲諷曹操,也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曹操連禰衡都忍了,卻忍不下他,滅其全家。
總之在張禎看來,孔融是個敢於反抗禮教、世俗的人,思想也太過超前,像個哲學家。
就是做實事不太行,也不怎麽會打仗。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都拿黃巾軍當經驗刷,就他刷不下去,派太史慈向劉備求救。
劉備吃驚地道,「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感覺非常榮幸。
立即率兵三千前去救援,人還沒到,圍困北海的黃巾軍就嚇跑了,可見本身也不怎麽強。
孔融連這種隊伍都打不過,軍事才能可想而知。
他還給張禎寫了信,信裏對她極為讚揚,說她關心民生疾苦,乃忠臣誌士,人中英傑。
但也指出,北征烏桓是不智之舉,窮兵黷武,於民無益,勸她勿要效仿武帝,應以中原禮儀教化胡人。
張禎笑納了他的誇讚,後一段就免了。
孔融大叔,你就安心當你的哲學家吧,不要來指點朝廷大事。
講真,這方麵你可能是個外行。
真實歷史中,曹操征烏桓時,孔融也不贊成。
嘲笑道,「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肅慎是通古斯諸族的祖先之一,楛矢指的是楛木做杆的箭。
肅慎貢楛矢,發生在周武王攻克商紂王時期。
丁零則是北方遊牧民族,或許盜過蘇武的牛羊,發生在西漢。
這兩件事情都不在當下,在很久之前。
要不怎麽說文化人會罵人呢,沒一句髒話,卻入骨三分。
關鍵是曹操也是個文化人,比純粹的武夫更能體會孔融的意思,氣得要命。
後來真要了孔融全家的命。
張禎斟酌再三,給他迴了信。
按照慣例,也是先一通褒讚,誇他海內名士、文壇宗師、英偉冠世,然後又說北征烏桓勢在必行,一舉多得,不但能解烏桓庶民倒懸之苦,還能以朝廷軍威,震懾各方懷有異心的諸侯。
最後寫道,「若無雷霆手段,豈敢有救世心腸?」
信送出,張禎自覺了了一樁事,又忙於種田大計。
如今野生稻穀多了,為便於區分,得各取名字。
陶謙送來的,被她命名為徐州係列,一代種為徐州一號,目前田裏的是二代種,為徐州二號。
劉備送來的,命名為清河係列。
孔融送來的,命名為北海係列。
哪一個係列更好,有待時間的驗證。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高順怔了怔,突然大笑。
神悅真有趣。
呂奉先真幸運。
也是天下的幸運。
第235章 若無雷霆手段,豈敢有救世心腸
呂布離開,張禎的生活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該幹嘛還幹嘛。
而且她事情很多,沒空傷春悲秋朝思暮想。
最多睡覺前看著那枝石榴花發會兒呆。
後來幹了,被她製成書籤。
地裏田間,稻穀、麥子都長勢良好,好得她默默感謝上蒼。
不遇旱災、水災、蝗災,簡直是上天的恩賜。
大片大片綠油油、青蔥蔥的莊稼,看得人心曠神怡。
尤其讓她歡喜的是,劉備派人送來了五株野生稻穀。
北海相孔融也派人送來了四株。
沒錯,就是「孔融讓梨」裏的那個孔融,後世孩子耳熟能詳,張禎也不例外。
諷刺的是,孔融最初以孝悌出名,最終卻被曹操以不孝之名處死。
他的某些言論,也確實驚世駭俗。
比如他曾說,父子之間有何親情?孩子隻是父親情慾的產物而已;母親也隻是容器,孩子生出來後,與母親就沒有太大關係了。
單從字意來看,的確大逆不道。
可如果知道蘆衣順母、埋兒奉母、湧泉躍鯉等恐怖孝道故事,就會發現孔融宛如一股清流。
他反的是孝道麽?
張禎覺得不是,他反的是為了以孝出名而做出的喪心病狂的事。
也是幫很多大孝子鬆一鬆頭上的緊箍咒、五指山。
須知,在這個時代,有了孝順的名聲是可以做官的,即舉孝廉。
而若是被人傳出不孝,那這個人就仕途無望了。
不管他的父母是不是壞人、對他有多苛刻,錯的都是他。
簡單一句話,這時代的父母對孩子有著絕對的控製權。
若是攤上不明事理的父母,算是倒了大黴,焦仲卿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寧願死都不敢反抗母親。
但壓迫焦仲卿的又不隻是他母親一個人,還有整體的社會環境。
孔融敢在這種大環境之下,說出父母於子女無親的言論,需要相當大的勇氣。
他本人其實非常孝順,父親去世,他悲痛得幾乎站不起來。
事母至孝,對兄長孔褒也很是尊重,孔褒的朋友張儉逃難到他家,當時孔褒不在,他也熱情收留。
他隻是想法太多,對自家聖人也缺乏那麽一點點敬畏。
與名士狂生禰衡私下聊天時,兩人可能喝多了,禰衡稱孔融「仲尼不死」,孔融稱禰衡「顏迴復生」,一通商業互吹。
不知怎的傳了出去,也成了他的罪狀。
當然了,孔融能與禰衡成為忘年之交,本身也很狂。
多次公然嘲諷曹操,也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曹操連禰衡都忍了,卻忍不下他,滅其全家。
總之在張禎看來,孔融是個敢於反抗禮教、世俗的人,思想也太過超前,像個哲學家。
就是做實事不太行,也不怎麽會打仗。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都拿黃巾軍當經驗刷,就他刷不下去,派太史慈向劉備求救。
劉備吃驚地道,「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感覺非常榮幸。
立即率兵三千前去救援,人還沒到,圍困北海的黃巾軍就嚇跑了,可見本身也不怎麽強。
孔融連這種隊伍都打不過,軍事才能可想而知。
他還給張禎寫了信,信裏對她極為讚揚,說她關心民生疾苦,乃忠臣誌士,人中英傑。
但也指出,北征烏桓是不智之舉,窮兵黷武,於民無益,勸她勿要效仿武帝,應以中原禮儀教化胡人。
張禎笑納了他的誇讚,後一段就免了。
孔融大叔,你就安心當你的哲學家吧,不要來指點朝廷大事。
講真,這方麵你可能是個外行。
真實歷史中,曹操征烏桓時,孔融也不贊成。
嘲笑道,「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肅慎是通古斯諸族的祖先之一,楛矢指的是楛木做杆的箭。
肅慎貢楛矢,發生在周武王攻克商紂王時期。
丁零則是北方遊牧民族,或許盜過蘇武的牛羊,發生在西漢。
這兩件事情都不在當下,在很久之前。
要不怎麽說文化人會罵人呢,沒一句髒話,卻入骨三分。
關鍵是曹操也是個文化人,比純粹的武夫更能體會孔融的意思,氣得要命。
後來真要了孔融全家的命。
張禎斟酌再三,給他迴了信。
按照慣例,也是先一通褒讚,誇他海內名士、文壇宗師、英偉冠世,然後又說北征烏桓勢在必行,一舉多得,不但能解烏桓庶民倒懸之苦,還能以朝廷軍威,震懾各方懷有異心的諸侯。
最後寫道,「若無雷霆手段,豈敢有救世心腸?」
信送出,張禎自覺了了一樁事,又忙於種田大計。
如今野生稻穀多了,為便於區分,得各取名字。
陶謙送來的,被她命名為徐州係列,一代種為徐州一號,目前田裏的是二代種,為徐州二號。
劉備送來的,命名為清河係列。
孔融送來的,命名為北海係列。
哪一個係列更好,有待時間的驗證。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