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頁
匡扶漢室,她是認真的 作者:一品紅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袁尚:「沒錯!」
呂布拂然,「令兄年歲幾何?」
袁尚:「......二十有五。」
呂布又是生氣,又是想笑,「二十五,嗬!你父子莫不是戲耍本將?」
五歲的小兒郎會被拐帶,二十五歲的成年男子,誰能拐他?
除非他是個傻子!
這時袁紹也醒了過來,捶胸頓足地道,「若非公孫瓚拐帶,我兒怎會棄我而去?」
他承認自己偏愛三兒子,可對於長子,那也是傾注了一腔心血啊!
顯忠,本來也是孝順的孩子。
肯定是公孫瓚那賊子偷偷勾連他,才使他性情大變,父子離心。
袁熙:......父親,你是真不知道大哥為何離開麽?
連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所以,公孫瓚拐帶的不是袁家女郎,而是郎君?
眾人都有些失望。
再一想,拐了袁譚也很可樂。
賈詡、荀彧細問,才知袁譚一迴到鄴城,就收拾行裝,帶著妻兒,郭圖、辛評以及一眾部曲,北上投公孫瓚去了。
眾人的嘴角,真是壓都壓不住。
這叫拐帶麽?這分明是私奔,不對,是投奔。
袁紹的兒子投奔公孫瓚,放到哪朝哪代都是個笑話。
足以讓他們笑一整年。
尤其是曹操,出去笑了個夠,才迴來安慰倒黴的老友。
袁紹也知家醜不宜外揚,會被人嘲笑,可他管不了那麽多了,他隻想讓顯忠迴來!
呂布見他一把年紀神色憔悴,生出惻隱之心,當即表示會派人去找公孫瓚,詢問究竟怎麽迴事。
人還沒出發,劉虞的信使就到了。
帶來了三封信。
第一封是劉虞寫的,說他已知戰況,問呂布是否還需要支援?
如果需要,他就發兵。
如果不需要,他就迴去了。
呂布立刻讓人迴信,不需要,走你的。
第二封是公孫瓚寫的,日常問候之餘,著重描述了袁譚之事。
說他對袁譚很欣賞,願意放下往日仇怨,真誠接納他。
袁紹看得又想吐血。
第三封是袁譚寫給袁紹的。
先是抱怨父親不公,眼裏隻有袁尚,沒有其他兒子。
接著表示他想開了,父親偏愛誰,是父親的事情,他這個當兒子的管不了,他要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而這事業,就是跟著公孫瓚一路向北,開疆拓土。
好男兒不圖家裏一畝三分地,誌在遠方。
百拜頓首,祈望父親喜樂安康。
第204章 不過是枚州牧印而已,她有什麽接不起
袁譚那一封信,看得袁紹老淚縱橫。
哭完立即給長子寫信,說是不阻攔他建功立業,但至少把妻兒送迴來,幽州比冀州還寒涼,又離烏桓近,不安全。
還讓袁熙也寫,信中大表兄弟之情,想讓袁譚動容。
不讓袁尚寫,是擔心更為激怒袁譚,進而與家裏徹底斷絕關係。
沒過多久,袁譚迴了信,說是將家眷安置在薊城,隻要薊城不失,家眷便無恙,父親不必掛念。
袁紹又寫信去勸。
無論親情、愛情,都是失去後才更顯珍貴。
袁紹現在就是如此。
剛知道袁譚投奔公孫瓚時,還能罵一句逆子,如今想起的全是他的好處,袁尚都得退一射之地。
但遲來的深情比草賤,袁譚鐵了心,隻願跟父親像普通親戚一樣來往,不想再當孝子。
他們信來信往間,張禎、呂布等也沒閑著。
進駐鄴城,接手一切軍政事務。
此番興師動眾,不是袁紹一句服軟便能了結的。
要的是冀州。
袁紹對此也有心理準備,痛快接受,並快速搬出了州牧府。
——於他而言,能保住全家性命、家私財產,已經是意外之喜了。
換了他是呂布,很可能斬草除根。
但他也有點小心思,當著親信部將、呂布一方的麵,把州牧大印遞給張禎,而不是大將軍呂布。
還誠懇地道,「此前說要將冀州讓給張大人,如今該兌現承諾了。」
權力啊,權力是世上最好也最毒的事物。
隻要嚐過權力的滋味,無論是男是女,都會深陷其中。
呂布當了近兩年的大將軍,應該知道權力的美妙,他捨得與張禎分享麽?
張禎雖是女子,卻也走上朝廷高位,接觸過權力,她真甘心附屬於呂布?
她就不渴望屬於自己的權力?
權力,隻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得心應手。
他倒要看看,她敢不敢接這州牧印。
不接,違背了追逐權力的本性。
接,就在呂布心裏種下了一根刺。
田豐、沮授、許攸等人也看出了他的用意,暗暗皺眉,怪他多事。
呂布和張禎就算決裂,也不會在此時,於袁家無益,何必枉做小人?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張禎微微一笑,看都沒看呂布一眼,竟然就這樣接過了大印。
輕輕拋了拋,悠然笑道,「今年合該我得印。在關中得了黑山軍、白波軍的帥印,這會兒又得了州牧印。」
不過是枚州牧印而已,她有什麽接不起。
呂布撫掌大笑,像是自己發了大財,「恭喜張大人,賀喜張大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呂布拂然,「令兄年歲幾何?」
袁尚:「......二十有五。」
呂布又是生氣,又是想笑,「二十五,嗬!你父子莫不是戲耍本將?」
五歲的小兒郎會被拐帶,二十五歲的成年男子,誰能拐他?
除非他是個傻子!
這時袁紹也醒了過來,捶胸頓足地道,「若非公孫瓚拐帶,我兒怎會棄我而去?」
他承認自己偏愛三兒子,可對於長子,那也是傾注了一腔心血啊!
顯忠,本來也是孝順的孩子。
肯定是公孫瓚那賊子偷偷勾連他,才使他性情大變,父子離心。
袁熙:......父親,你是真不知道大哥為何離開麽?
連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所以,公孫瓚拐帶的不是袁家女郎,而是郎君?
眾人都有些失望。
再一想,拐了袁譚也很可樂。
賈詡、荀彧細問,才知袁譚一迴到鄴城,就收拾行裝,帶著妻兒,郭圖、辛評以及一眾部曲,北上投公孫瓚去了。
眾人的嘴角,真是壓都壓不住。
這叫拐帶麽?這分明是私奔,不對,是投奔。
袁紹的兒子投奔公孫瓚,放到哪朝哪代都是個笑話。
足以讓他們笑一整年。
尤其是曹操,出去笑了個夠,才迴來安慰倒黴的老友。
袁紹也知家醜不宜外揚,會被人嘲笑,可他管不了那麽多了,他隻想讓顯忠迴來!
呂布見他一把年紀神色憔悴,生出惻隱之心,當即表示會派人去找公孫瓚,詢問究竟怎麽迴事。
人還沒出發,劉虞的信使就到了。
帶來了三封信。
第一封是劉虞寫的,說他已知戰況,問呂布是否還需要支援?
如果需要,他就發兵。
如果不需要,他就迴去了。
呂布立刻讓人迴信,不需要,走你的。
第二封是公孫瓚寫的,日常問候之餘,著重描述了袁譚之事。
說他對袁譚很欣賞,願意放下往日仇怨,真誠接納他。
袁紹看得又想吐血。
第三封是袁譚寫給袁紹的。
先是抱怨父親不公,眼裏隻有袁尚,沒有其他兒子。
接著表示他想開了,父親偏愛誰,是父親的事情,他這個當兒子的管不了,他要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而這事業,就是跟著公孫瓚一路向北,開疆拓土。
好男兒不圖家裏一畝三分地,誌在遠方。
百拜頓首,祈望父親喜樂安康。
第204章 不過是枚州牧印而已,她有什麽接不起
袁譚那一封信,看得袁紹老淚縱橫。
哭完立即給長子寫信,說是不阻攔他建功立業,但至少把妻兒送迴來,幽州比冀州還寒涼,又離烏桓近,不安全。
還讓袁熙也寫,信中大表兄弟之情,想讓袁譚動容。
不讓袁尚寫,是擔心更為激怒袁譚,進而與家裏徹底斷絕關係。
沒過多久,袁譚迴了信,說是將家眷安置在薊城,隻要薊城不失,家眷便無恙,父親不必掛念。
袁紹又寫信去勸。
無論親情、愛情,都是失去後才更顯珍貴。
袁紹現在就是如此。
剛知道袁譚投奔公孫瓚時,還能罵一句逆子,如今想起的全是他的好處,袁尚都得退一射之地。
但遲來的深情比草賤,袁譚鐵了心,隻願跟父親像普通親戚一樣來往,不想再當孝子。
他們信來信往間,張禎、呂布等也沒閑著。
進駐鄴城,接手一切軍政事務。
此番興師動眾,不是袁紹一句服軟便能了結的。
要的是冀州。
袁紹對此也有心理準備,痛快接受,並快速搬出了州牧府。
——於他而言,能保住全家性命、家私財產,已經是意外之喜了。
換了他是呂布,很可能斬草除根。
但他也有點小心思,當著親信部將、呂布一方的麵,把州牧大印遞給張禎,而不是大將軍呂布。
還誠懇地道,「此前說要將冀州讓給張大人,如今該兌現承諾了。」
權力啊,權力是世上最好也最毒的事物。
隻要嚐過權力的滋味,無論是男是女,都會深陷其中。
呂布當了近兩年的大將軍,應該知道權力的美妙,他捨得與張禎分享麽?
張禎雖是女子,卻也走上朝廷高位,接觸過權力,她真甘心附屬於呂布?
她就不渴望屬於自己的權力?
權力,隻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得心應手。
他倒要看看,她敢不敢接這州牧印。
不接,違背了追逐權力的本性。
接,就在呂布心裏種下了一根刺。
田豐、沮授、許攸等人也看出了他的用意,暗暗皺眉,怪他多事。
呂布和張禎就算決裂,也不會在此時,於袁家無益,何必枉做小人?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張禎微微一笑,看都沒看呂布一眼,竟然就這樣接過了大印。
輕輕拋了拋,悠然笑道,「今年合該我得印。在關中得了黑山軍、白波軍的帥印,這會兒又得了州牧印。」
不過是枚州牧印而已,她有什麽接不起。
呂布撫掌大笑,像是自己發了大財,「恭喜張大人,賀喜張大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