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頁
[英美娛] 好萊塢搖滾日誌 作者:虎刺阿加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索爾·紮恩茨、喬琳·阿普爾比製作】
【安東尼·明格拉導演】
【拉爾夫·費因斯】
【喬琳·阿普爾比】
【威廉·達福】
【克裏斯汀·斯科特·托馬斯】
【英國病人】
隨著作曲家蓋布瑞·雅德撰寫的神秘又悠揚的配樂響起,喬琳微不可察地鬆了口氣,放鬆地靠向了椅背,開始欣賞起這部她已經看過好幾遍的電影。
放映結束後又是一輪主創採訪和新聞發布會。等這些新聞上的事情忙完後,喬琳和其他嘉賓一起上車,前往了今晚他們預定的映後派對。專業的好萊塢派對承辦人已經將好萊塢精英俱樂部變成了一處媲美電影主題的風趣場所,足以讓今晚所有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喬琳恰到好處地招待著每一位她精挑細選來的客人,從電影屆有話語權的評論家和大人物,到有時尚吸引力的搖滾明星和超模。今晚所有重要的賓客都記得派對的主人喬琳是如何把今年最受歡迎的導演介紹給他們的,這個今年23歲的搖滾明星在那一刻看起來像是社交領域久負盛名的沙龍女主人,足以讓人更進一步理解她是如何在這麽年輕的年紀就能把名字同索爾·紮恩茨在電影開頭並列的。畢竟,人人都知道,一個好的製片人就是一個好的中間人。
映後派對帶來的宿醉還沒完全褪去,喬琳和電影的其他主創就又重新迴到了各路採訪宣傳中去。
四天後的11月10日,《英國病人》劇組在紐約市舉辦了又一次首映儀式。這次到來的嘉賓則多是東海岸的重要人物,原先在西海岸的流程在這裏又走了一遍。
與此同時,各大媒體和影評人的評論也已經逐漸出爐了。不同的媒體給出了不同層次的評價。
《華盛頓郵報》周末專欄毫無保留地表達了特約撰稿人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她直接在標題裏把《英國病人》總結為「一種狂熱」,稱其為「完全令人陶醉」,是「史詩般的浪漫故事,深入探討了生活中可怕的不協調以及美德與激情之間不可避免的選擇」,更是「編劇兼導演安東尼·明格拉的藝術奇蹟」。
她在評論文章的最後總結道:「這是一部如此難以令人忘懷的傑作,其光芒四射的演員陣容、精湛的製作工藝以及對隱喻的複雜描繪,都使其他電影難以匹敵。先生們,女士們,這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
《洛杉磯時報》的評價同樣熱情洋溢,將《英國病人》總結為「小說和劇本寫作以及演員陣容的完美搭配,將故事中的情感高潮帶到了男高音與女高音才能達到的高度」。
《紐約時報》也給出了滿分般積極的評論,將《英國病人》稱讚為「文學改編的驚人壯舉,純粹的電影勝利」。
《時代》雜誌則把《英國病人》比作《卡薩布蘭卡》和《阿拉伯勞倫斯》,稱讚它既有前者充滿複雜性的浪漫力量,又借用了後者的史詩智慧,是一部「嚴肅且性感的大電影」。評論家還特別讚美了演員陣容的華麗組合,「有著天使般微笑的阿普爾比,施展了魅力的斯科特·托馬斯,神秘、傲慢且充滿威脅感的費因斯,很少有電影能具備如此莊嚴的星光。」
在所有評價裏,喬琳尤為喜歡《時代》雜誌評論家在文章末尾的振臂高唿——「這一整年我們都在觀看好電影的幻覺,現在我們終於看到了一件真實的事情。它將觀影者帶到了獨特的地方,這就是電影所能做到的事。」
比起這些全情投入的積極評價,《綜藝》和《娛樂周刊》則給出了相對保守的好評。
前者評價《英國病人》「內容豐富,是一部令人尊敬的、聰明的,但不那麽激動人心的改編作品,對高端觀眾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在吸引主流觀眾方麵仍然需要更多推廣努力」。
後者則認為《英國病人》盡管確實是「愛情與戰爭的史詩」,但是結構過於宏大,多個角色間的故事拚貼得過於複雜,以至於整部電影給觀眾帶去了一種「遙遠甚至隱約有些壓抑的體驗」。因此,《娛樂周刊》最終隻給出了第二檔的b級評分。
總的來說,《英國病人》的評價並非沒有消極麵,但如同喬琳最初的預測一樣,這些負麵看法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
一是電影實在太長,2小時49分鍾的時長很容易讓觀眾感到痛苦。
二是小說本身的內容更為宏大,但電影仍然把主線放在了越軌的浪漫故事上,使其落入俗套。
三是電影把四個角色作為重點,就很難同時將所有人的故事都講好。評論家們嫌棄導演處理兩個配角時將他們平麵化了,電影的複雜結構導致故事情節的節奏出現了鬆弛,角色之間的關係銜接得並不緊密。
喬琳自己的角色漢娜就是最常被點名批評的,她的電影形象比起小說中更為複雜的人物形象削弱了不少,無疑平麵化了不少。但評論家們在提起這一點時往往都會提及喬琳的表演對這個角色的幫助,她表演中那種「溫暖且誘人」的特質和「天真的少女感」將整個人物的可信度提升了許多,瞬間讓這個仿若「戰爭中的天使」的形象變得可以被觀眾理解了。
相比之下,形象更豐滿的凱薩琳的認可度就更高,這也符合整個公關團隊的預測。凱薩琳的故事是第一主線,她與英國病人的愛情故事是整部電影最主要的賣點。因此,雖然喬琳出現在電影中的屏幕時間實際上多過凱薩琳的扮演者克裏斯汀·斯科特·托馬斯,但是他們仍然把凱薩琳以女主角的身份報送給了奧斯卡和金球獎,而喬琳自己報送的項目是女配角。
【安東尼·明格拉導演】
【拉爾夫·費因斯】
【喬琳·阿普爾比】
【威廉·達福】
【克裏斯汀·斯科特·托馬斯】
【英國病人】
隨著作曲家蓋布瑞·雅德撰寫的神秘又悠揚的配樂響起,喬琳微不可察地鬆了口氣,放鬆地靠向了椅背,開始欣賞起這部她已經看過好幾遍的電影。
放映結束後又是一輪主創採訪和新聞發布會。等這些新聞上的事情忙完後,喬琳和其他嘉賓一起上車,前往了今晚他們預定的映後派對。專業的好萊塢派對承辦人已經將好萊塢精英俱樂部變成了一處媲美電影主題的風趣場所,足以讓今晚所有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喬琳恰到好處地招待著每一位她精挑細選來的客人,從電影屆有話語權的評論家和大人物,到有時尚吸引力的搖滾明星和超模。今晚所有重要的賓客都記得派對的主人喬琳是如何把今年最受歡迎的導演介紹給他們的,這個今年23歲的搖滾明星在那一刻看起來像是社交領域久負盛名的沙龍女主人,足以讓人更進一步理解她是如何在這麽年輕的年紀就能把名字同索爾·紮恩茨在電影開頭並列的。畢竟,人人都知道,一個好的製片人就是一個好的中間人。
映後派對帶來的宿醉還沒完全褪去,喬琳和電影的其他主創就又重新迴到了各路採訪宣傳中去。
四天後的11月10日,《英國病人》劇組在紐約市舉辦了又一次首映儀式。這次到來的嘉賓則多是東海岸的重要人物,原先在西海岸的流程在這裏又走了一遍。
與此同時,各大媒體和影評人的評論也已經逐漸出爐了。不同的媒體給出了不同層次的評價。
《華盛頓郵報》周末專欄毫無保留地表達了特約撰稿人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她直接在標題裏把《英國病人》總結為「一種狂熱」,稱其為「完全令人陶醉」,是「史詩般的浪漫故事,深入探討了生活中可怕的不協調以及美德與激情之間不可避免的選擇」,更是「編劇兼導演安東尼·明格拉的藝術奇蹟」。
她在評論文章的最後總結道:「這是一部如此難以令人忘懷的傑作,其光芒四射的演員陣容、精湛的製作工藝以及對隱喻的複雜描繪,都使其他電影難以匹敵。先生們,女士們,這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
《洛杉磯時報》的評價同樣熱情洋溢,將《英國病人》總結為「小說和劇本寫作以及演員陣容的完美搭配,將故事中的情感高潮帶到了男高音與女高音才能達到的高度」。
《紐約時報》也給出了滿分般積極的評論,將《英國病人》稱讚為「文學改編的驚人壯舉,純粹的電影勝利」。
《時代》雜誌則把《英國病人》比作《卡薩布蘭卡》和《阿拉伯勞倫斯》,稱讚它既有前者充滿複雜性的浪漫力量,又借用了後者的史詩智慧,是一部「嚴肅且性感的大電影」。評論家還特別讚美了演員陣容的華麗組合,「有著天使般微笑的阿普爾比,施展了魅力的斯科特·托馬斯,神秘、傲慢且充滿威脅感的費因斯,很少有電影能具備如此莊嚴的星光。」
在所有評價裏,喬琳尤為喜歡《時代》雜誌評論家在文章末尾的振臂高唿——「這一整年我們都在觀看好電影的幻覺,現在我們終於看到了一件真實的事情。它將觀影者帶到了獨特的地方,這就是電影所能做到的事。」
比起這些全情投入的積極評價,《綜藝》和《娛樂周刊》則給出了相對保守的好評。
前者評價《英國病人》「內容豐富,是一部令人尊敬的、聰明的,但不那麽激動人心的改編作品,對高端觀眾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在吸引主流觀眾方麵仍然需要更多推廣努力」。
後者則認為《英國病人》盡管確實是「愛情與戰爭的史詩」,但是結構過於宏大,多個角色間的故事拚貼得過於複雜,以至於整部電影給觀眾帶去了一種「遙遠甚至隱約有些壓抑的體驗」。因此,《娛樂周刊》最終隻給出了第二檔的b級評分。
總的來說,《英國病人》的評價並非沒有消極麵,但如同喬琳最初的預測一樣,這些負麵看法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
一是電影實在太長,2小時49分鍾的時長很容易讓觀眾感到痛苦。
二是小說本身的內容更為宏大,但電影仍然把主線放在了越軌的浪漫故事上,使其落入俗套。
三是電影把四個角色作為重點,就很難同時將所有人的故事都講好。評論家們嫌棄導演處理兩個配角時將他們平麵化了,電影的複雜結構導致故事情節的節奏出現了鬆弛,角色之間的關係銜接得並不緊密。
喬琳自己的角色漢娜就是最常被點名批評的,她的電影形象比起小說中更為複雜的人物形象削弱了不少,無疑平麵化了不少。但評論家們在提起這一點時往往都會提及喬琳的表演對這個角色的幫助,她表演中那種「溫暖且誘人」的特質和「天真的少女感」將整個人物的可信度提升了許多,瞬間讓這個仿若「戰爭中的天使」的形象變得可以被觀眾理解了。
相比之下,形象更豐滿的凱薩琳的認可度就更高,這也符合整個公關團隊的預測。凱薩琳的故事是第一主線,她與英國病人的愛情故事是整部電影最主要的賣點。因此,雖然喬琳出現在電影中的屏幕時間實際上多過凱薩琳的扮演者克裏斯汀·斯科特·托馬斯,但是他們仍然把凱薩琳以女主角的身份報送給了奧斯卡和金球獎,而喬琳自己報送的項目是女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