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漁唔的一聲捂住腦袋,見傅至景凝眉閉眼,顯然比他痛多了,連忙去捧那張俊朗的臉,「我不是成心的。」
左看右看,幸好隻是下頜紅了一塊,絲毫不損風采,忍不住湊上去親了一口。
傅至景睜眼,餘光掠過無人的庭院,才勾唇笑道:「毛毛躁躁的被人瞧見了,誰還肯服你?」
孟漁退開一步,有模有樣學平日裏發號施令的傅至景,負手而立,清了清嗓子道:「違令者,通通緝拿送監。」
傅至景忍俊不禁,見時辰不早,叫來兩個精兵跟著他去城東派米,不忘叮囑,「有鬧事的鄉紳直接抓起來。」
孟漁重重頷首,雄赳赳氣昂昂地帶著令牌出門辦差,越過院門時迴頭對傅至景咧嘴一笑,靈秀可愛。
傅至景目視他的身影消失在拐彎處,臉上笑容如歸山的日暮慢慢隱去。
片刻後劉翊陽拿著地形圖重新迴到書房,亦望向不遠處。
天君教殺人如麻,血腥氣太重,兩人難得地達成共識不讓孟漁過多摻和。
地形圖攤開,劉翊陽指了指道:「我圈了幾個山口,明日先將這些地方堵起來,他們糧食有限,撐不過十日就得出來覓食,屆時再逮了盤問。」
傅至景雖為總領卻並不盲目自矜,在行軍打仗這些事上他是紙上談兵,有過實戰經驗的劉翊陽定更勝一籌,想必這也是衡帝準許劉翊陽一同西下的原因。
天君教多由不識一丁的百姓組成,武力不足為懼,但川西的山脈一條接著一條,天君教如山中老鼠一般到處流竄,極難強攻,隻能智取。
從京都帶來的精兵皆是以一敵十的好手,劉翊陽將他們分為五隊,其中四隊駐紮在出入的山口,他親自領著四人,由熟悉路徑的當地人帶領入山,探查天君教的蹤跡。
傅至景則負責穩住民心,平定秩序,暗中搜羅流散在城中的教徒,兩人一拍即合,勢要將天君教一網打盡。
三日下來,傅至景逮獲了兩個想要逃出城的小嘍囉,親自審問,套出些了天君教的惡行:教主原是有幾分功夫在身的鏢師,因偷盜被踢出鏢局,正逢大旱,憑著武力集結了一班欺男霸女的混混,假借菩薩之名當起了土皇帝,搶占死去的教徒妻女,凡有忤逆者皆亂刀砍死以儆效尤。
劉翊陽那邊也順藤摸瓜搗毀了天君教的一個駐紮點,抓到了個小教頭,隻是那人被蠱惑得厲害,當場就拔刀自盡,死前嘴裏還念叨著極樂之殿。
孟漁聽得瞠目結舌,一口飯咽不下去,「他怎麽那麽傻,白白送了性命?」
夕陽西下,他和劉翊陽嫌屋裏太過悶熱,雙雙抱著碗蹲在台階上,相比他的食不知味,劉翊陽仍大口大口扒著飯,等碗底空了後,劉翊陽突然問他,「你聽說過營嘯嗎?」
孟漁雖沒學出什麽名頭,那也是正兒八經讀過書的,點了點頭。
軍營是肅殺之地,在戰亂頻繁的日子裏士兵提心弔膽度日,長年累月壓力可想而知。
營嘯多發生在夜半,也許是突發癔症的士兵一聲尖叫,也許隻是一聲狗吠狼吼,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可能導致軍心潰亂,造成士兵瘋魔發癲甚至自相殘殺的慘烈場麵。
「訓練有序的將士尚且有崩潰之時,何況隻是手無寸鐵的平頭百姓?」劉翊陽緩緩地說,「那個小教頭十六歲,為了給病中的母親討一口飯吃才誤入歧途,手裏握了幾條人命,口口聲聲說往生就可通往極樂,但也許至死他都分不清自己所作是對是錯,春秋大夢乍醒,無顏再活下去。」
這幾日孟漁見過太多為了搶奪一小袋米或破口大罵或打得頭破血流的畫麵,在這人人自危的處境裏,他無從苛責,而當人無能為力時就隻能寄託於天,祈求天早降大雨,解人間疾苦。
百姓若非窮途末路,又怎麽會把天君教當作最後的希望?
這個國家是隻矯健精壯的猛虎,但皮毛裏不乏有吸血的跳蚤,如果不能殲滅這些蟲蟻,假以時日,再勇猛的野獸也會逐漸孱弱。
劉翊陽站起身跺了兩下腳,信誓旦旦道:「你不必太過傷懷,隻管等著我把那群不成器的螻蟻連根拔起。」
傅至景和劉翊陽裏應外合,天君教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多久。
孟漁當然信他們有清剿邪匪的能力,聞言揉著蹲得發麻的腿站起來,揚聲,「表哥在山口出力,我在城中也得加把勁,絕不讓那些仗著有幾個銀錢就為非作歹的富紳多貪一粒米。」
劉翊陽垂眸望著士氣大振的孟漁,愣了兩瞬,臨走前快速地說:「認識你有些時日,表弟,我收迴從前罵你是廢物的狂妄之言。」
拋下這樣一句話就頭也不迴地走至院門,與前來的傅至景碰了個麵。
兩人之前雖皆效忠於二殿下卻談不上有交情,如今共事幾日,皆對彼此多了些純粹的賞識,但也僅限於此,碰了麵仍是淡淡地一頷首,除了公事外不再多言,這其中的彎彎道道二人心知肚明。
劉翊陽掃一眼小跑著迎接傅至景的孟漁,唇角繃緊不再多看。
「京城來的信,我看看。」
孟漁打開信箋,細細讀過每一個字,越讀眉眼的亮色越濃,讀到最後一行時,近乎歡喜鼓舞道:「二嫂有喜了!」
「是。」兩人邊說著邊進了屋,傅至景將門關嚴實才接著說,「二殿下很是高興,當即差人來向你報喜。」
左看右看,幸好隻是下頜紅了一塊,絲毫不損風采,忍不住湊上去親了一口。
傅至景睜眼,餘光掠過無人的庭院,才勾唇笑道:「毛毛躁躁的被人瞧見了,誰還肯服你?」
孟漁退開一步,有模有樣學平日裏發號施令的傅至景,負手而立,清了清嗓子道:「違令者,通通緝拿送監。」
傅至景忍俊不禁,見時辰不早,叫來兩個精兵跟著他去城東派米,不忘叮囑,「有鬧事的鄉紳直接抓起來。」
孟漁重重頷首,雄赳赳氣昂昂地帶著令牌出門辦差,越過院門時迴頭對傅至景咧嘴一笑,靈秀可愛。
傅至景目視他的身影消失在拐彎處,臉上笑容如歸山的日暮慢慢隱去。
片刻後劉翊陽拿著地形圖重新迴到書房,亦望向不遠處。
天君教殺人如麻,血腥氣太重,兩人難得地達成共識不讓孟漁過多摻和。
地形圖攤開,劉翊陽指了指道:「我圈了幾個山口,明日先將這些地方堵起來,他們糧食有限,撐不過十日就得出來覓食,屆時再逮了盤問。」
傅至景雖為總領卻並不盲目自矜,在行軍打仗這些事上他是紙上談兵,有過實戰經驗的劉翊陽定更勝一籌,想必這也是衡帝準許劉翊陽一同西下的原因。
天君教多由不識一丁的百姓組成,武力不足為懼,但川西的山脈一條接著一條,天君教如山中老鼠一般到處流竄,極難強攻,隻能智取。
從京都帶來的精兵皆是以一敵十的好手,劉翊陽將他們分為五隊,其中四隊駐紮在出入的山口,他親自領著四人,由熟悉路徑的當地人帶領入山,探查天君教的蹤跡。
傅至景則負責穩住民心,平定秩序,暗中搜羅流散在城中的教徒,兩人一拍即合,勢要將天君教一網打盡。
三日下來,傅至景逮獲了兩個想要逃出城的小嘍囉,親自審問,套出些了天君教的惡行:教主原是有幾分功夫在身的鏢師,因偷盜被踢出鏢局,正逢大旱,憑著武力集結了一班欺男霸女的混混,假借菩薩之名當起了土皇帝,搶占死去的教徒妻女,凡有忤逆者皆亂刀砍死以儆效尤。
劉翊陽那邊也順藤摸瓜搗毀了天君教的一個駐紮點,抓到了個小教頭,隻是那人被蠱惑得厲害,當場就拔刀自盡,死前嘴裏還念叨著極樂之殿。
孟漁聽得瞠目結舌,一口飯咽不下去,「他怎麽那麽傻,白白送了性命?」
夕陽西下,他和劉翊陽嫌屋裏太過悶熱,雙雙抱著碗蹲在台階上,相比他的食不知味,劉翊陽仍大口大口扒著飯,等碗底空了後,劉翊陽突然問他,「你聽說過營嘯嗎?」
孟漁雖沒學出什麽名頭,那也是正兒八經讀過書的,點了點頭。
軍營是肅殺之地,在戰亂頻繁的日子裏士兵提心弔膽度日,長年累月壓力可想而知。
營嘯多發生在夜半,也許是突發癔症的士兵一聲尖叫,也許隻是一聲狗吠狼吼,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可能導致軍心潰亂,造成士兵瘋魔發癲甚至自相殘殺的慘烈場麵。
「訓練有序的將士尚且有崩潰之時,何況隻是手無寸鐵的平頭百姓?」劉翊陽緩緩地說,「那個小教頭十六歲,為了給病中的母親討一口飯吃才誤入歧途,手裏握了幾條人命,口口聲聲說往生就可通往極樂,但也許至死他都分不清自己所作是對是錯,春秋大夢乍醒,無顏再活下去。」
這幾日孟漁見過太多為了搶奪一小袋米或破口大罵或打得頭破血流的畫麵,在這人人自危的處境裏,他無從苛責,而當人無能為力時就隻能寄託於天,祈求天早降大雨,解人間疾苦。
百姓若非窮途末路,又怎麽會把天君教當作最後的希望?
這個國家是隻矯健精壯的猛虎,但皮毛裏不乏有吸血的跳蚤,如果不能殲滅這些蟲蟻,假以時日,再勇猛的野獸也會逐漸孱弱。
劉翊陽站起身跺了兩下腳,信誓旦旦道:「你不必太過傷懷,隻管等著我把那群不成器的螻蟻連根拔起。」
傅至景和劉翊陽裏應外合,天君教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多久。
孟漁當然信他們有清剿邪匪的能力,聞言揉著蹲得發麻的腿站起來,揚聲,「表哥在山口出力,我在城中也得加把勁,絕不讓那些仗著有幾個銀錢就為非作歹的富紳多貪一粒米。」
劉翊陽垂眸望著士氣大振的孟漁,愣了兩瞬,臨走前快速地說:「認識你有些時日,表弟,我收迴從前罵你是廢物的狂妄之言。」
拋下這樣一句話就頭也不迴地走至院門,與前來的傅至景碰了個麵。
兩人之前雖皆效忠於二殿下卻談不上有交情,如今共事幾日,皆對彼此多了些純粹的賞識,但也僅限於此,碰了麵仍是淡淡地一頷首,除了公事外不再多言,這其中的彎彎道道二人心知肚明。
劉翊陽掃一眼小跑著迎接傅至景的孟漁,唇角繃緊不再多看。
「京城來的信,我看看。」
孟漁打開信箋,細細讀過每一個字,越讀眉眼的亮色越濃,讀到最後一行時,近乎歡喜鼓舞道:「二嫂有喜了!」
「是。」兩人邊說著邊進了屋,傅至景將門關嚴實才接著說,「二殿下很是高興,當即差人來向你報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