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
第12章 附錄1:唐史小花絮
本書《鸛雀樓》中有一處情節,寫到皇帝李隆基要提拔邊將張守珪,被宰相張九齡拒絕。可能有的同學會問,為什麽提拔一個官員,皇帝說了不算?難道宰相長得帥,就可以挑戰天子的權威嗎?
我們普遍觀點中認為封建帝王能一人獨斷國家大事,其實是一種誤解。在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有闡述:「皇權」與「相權」之劃分,這是中國政治史上的大題目。沒有經過中書省、門下省兩大機構蓋印章,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在唐朝是違法的,不能為下級機關所承認。
在漢、唐、宋等朝代,皇帝與宰相是分權的,君權和相權是互為掣肘的,在重要的人事任免上,皇帝必須和宰相商量,然後通過龐大有序的國家機器推行下去。即便天子用強製手段,也會行不通,會留下隱患。直至時仍有「事不出中書,是為亂政」的說法。更何況在盛唐這一政治開明的朝代,天子拿政事來問宰相,結果被拒絕,更不足為奇。看到這裏,親們有沒有覺得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設定,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科學?
當然了,惹惱皇帝的後果也很嚴重。《桃源行》裏張九齡坐了一個時辰,你可能會說,那個時候又沒有wifi,坐一個小時候太無聊,這麽想就錯了……「不能久坐」並不是裝酷,因為當時沒有椅子,隻能坐在地上、榻上。如果你想舒服一點盤腿坐著,也不是不可以,但這種坐法是不正式、不禮貌的,被稱為「胡坐」,隻能在私下場合、很熟悉的朋友之間偷個懶;有風度的坐法,特別是在君臣議事等正式場合裏,包括皇帝在內,大家全都是屈膝向前正襟危坐——實際上就是現在的跪。張九齡「坐」了一個時辰,就是跪了兩個小時。
小說情節固然是虛構的,許多細節倒也真有其事。比如《舊唐書》中記載:「每薦引公卿,上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就是說,每次遇到推薦高級官員,皇帝都會問:「風度比得上張九齡嗎?」陛下沒問才學、能力、資歷,問的是風度——這個問法其實頗為含蓄,皇帝陛下就差沒直接問「形象氣質有張九齡養眼嗎?」……皇帝選探花要看臉,選宰相也要看臉,顏控推動歷史,是這樣嗎?做皇帝也是操碎了心。《開元天寶遺事》中則記載:「帝見張九齡,風威秀整,異於眾僚。謂左右曰:『朕每見九齡,使我精神頓生。』」就是說,皇帝上朝時一眼望去,大殿裏的文武百官中,隻見張九齡風姿秀美,又不失氣度威儀,是那樣的與眾不同,鶴立雞群,於是陛下對左右的人說:「每次看到張愛卿,我瞌睡也沒了,整個人都來勁了。」
《舊唐書》又說:「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就是說,按照慣例,官員們都把笏板(一種官員們上朝時用來記錄備忘的工具,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隨身ipad)掛在身上然後騎馬迴家,這種做法有兩個小問題。一個小問題是不太美觀,想想一個帥哥身姿筆直地騎著白馬,一塊ipad掛在腰上,多少會影響氣質;第二個小問題是重量,五品以上官員們的笏板是用象牙做的,有一定重量,掛在身上行動沉甸甸的,騎馬也不方便。
到了張九齡這兒,他不掛在腰上,讓僕人在旁邊拿著,還用布袋子裝好,雅觀的同時還做好了保密工作(萬一笏板上有記錄天子旨意的文字,在大街上被誰不小心看到了呢),這個細節既優雅,又嚴謹。玄宗時代「曲江風度」已經成了選才任人的標準之一(古人常用籍貫稱人,曲江是張九齡的籍貫,也是張九齡的代稱),所以,作為風度標杆和大唐美男子形象代言的張男神這麽一弄,文武百官們紛紛模仿,很快推廣開來,都不往腰上掛ipad了。
關於張九齡發明「笏囊」(相當於現在的ipad包)的初衷,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說他主要是為了風度優雅,才弄出這麽一個東西。另一種說法則是正史的記載,其實是因為張九齡體弱,笏板掛在腰上沒辦法騎馬,才有了馬背上的「笏囊」這種發明。
第13章 附錄2:唐詩朋友圈
唐朝詩人中,流行互相表白「唱和」的風氣,就像現在微博朋友圈裏互相一樣,這在當時是一種文化現象。李白、王維、王昌齡、賀知章……這些大詩人都是圈內的活躍人物。
作為文壇領袖和詩人宰相,寫出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就被當時很多同僚和詩人表白過。
比如張九齡的老對手李林甫,在一開始仍然存了拉攏的幻想,也給他寫過詩。李林甫是有名的奸相,沒有進士出身,在當時的人看來就是沒有文化,他以懷念幾個舊同事的名義,作了一首詩張九齡,客觀地說這首詩寫得還是不錯的,李林甫說:「常時陪宴語,今夕恨相望。願欲接高論,清晨朝建章。」大意是說,迴憶起以前大家的歡聲笑語,今夜卻隻能遠遠地悵望,希望能聆聽親的高論,清晨一起把臂上朝。張九齡也很快迴復了,迴詩的名字很長,叫《和吏部李侍郎見示秋夜望月憶諸侍郎之什其卒章有前後行之戲因命仆繼作》,也悠然迴憶了那幾個同事,但是重點在這幾句話:「光逐露華滿,情因水鏡搖。同時亦所見,異路無相招。」大意是說,月光追逐著露水,月影在水中擺盪,使我的心情也隨之蕩漾,大家在同一時間看到同樣的美景,但所行之路卻並不相同。這個拒絕非常文雅有風度。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第12章 附錄1:唐史小花絮
本書《鸛雀樓》中有一處情節,寫到皇帝李隆基要提拔邊將張守珪,被宰相張九齡拒絕。可能有的同學會問,為什麽提拔一個官員,皇帝說了不算?難道宰相長得帥,就可以挑戰天子的權威嗎?
我們普遍觀點中認為封建帝王能一人獨斷國家大事,其實是一種誤解。在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有闡述:「皇權」與「相權」之劃分,這是中國政治史上的大題目。沒有經過中書省、門下省兩大機構蓋印章,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在唐朝是違法的,不能為下級機關所承認。
在漢、唐、宋等朝代,皇帝與宰相是分權的,君權和相權是互為掣肘的,在重要的人事任免上,皇帝必須和宰相商量,然後通過龐大有序的國家機器推行下去。即便天子用強製手段,也會行不通,會留下隱患。直至時仍有「事不出中書,是為亂政」的說法。更何況在盛唐這一政治開明的朝代,天子拿政事來問宰相,結果被拒絕,更不足為奇。看到這裏,親們有沒有覺得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設定,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科學?
當然了,惹惱皇帝的後果也很嚴重。《桃源行》裏張九齡坐了一個時辰,你可能會說,那個時候又沒有wifi,坐一個小時候太無聊,這麽想就錯了……「不能久坐」並不是裝酷,因為當時沒有椅子,隻能坐在地上、榻上。如果你想舒服一點盤腿坐著,也不是不可以,但這種坐法是不正式、不禮貌的,被稱為「胡坐」,隻能在私下場合、很熟悉的朋友之間偷個懶;有風度的坐法,特別是在君臣議事等正式場合裏,包括皇帝在內,大家全都是屈膝向前正襟危坐——實際上就是現在的跪。張九齡「坐」了一個時辰,就是跪了兩個小時。
小說情節固然是虛構的,許多細節倒也真有其事。比如《舊唐書》中記載:「每薦引公卿,上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就是說,每次遇到推薦高級官員,皇帝都會問:「風度比得上張九齡嗎?」陛下沒問才學、能力、資歷,問的是風度——這個問法其實頗為含蓄,皇帝陛下就差沒直接問「形象氣質有張九齡養眼嗎?」……皇帝選探花要看臉,選宰相也要看臉,顏控推動歷史,是這樣嗎?做皇帝也是操碎了心。《開元天寶遺事》中則記載:「帝見張九齡,風威秀整,異於眾僚。謂左右曰:『朕每見九齡,使我精神頓生。』」就是說,皇帝上朝時一眼望去,大殿裏的文武百官中,隻見張九齡風姿秀美,又不失氣度威儀,是那樣的與眾不同,鶴立雞群,於是陛下對左右的人說:「每次看到張愛卿,我瞌睡也沒了,整個人都來勁了。」
《舊唐書》又說:「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就是說,按照慣例,官員們都把笏板(一種官員們上朝時用來記錄備忘的工具,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隨身ipad)掛在身上然後騎馬迴家,這種做法有兩個小問題。一個小問題是不太美觀,想想一個帥哥身姿筆直地騎著白馬,一塊ipad掛在腰上,多少會影響氣質;第二個小問題是重量,五品以上官員們的笏板是用象牙做的,有一定重量,掛在身上行動沉甸甸的,騎馬也不方便。
到了張九齡這兒,他不掛在腰上,讓僕人在旁邊拿著,還用布袋子裝好,雅觀的同時還做好了保密工作(萬一笏板上有記錄天子旨意的文字,在大街上被誰不小心看到了呢),這個細節既優雅,又嚴謹。玄宗時代「曲江風度」已經成了選才任人的標準之一(古人常用籍貫稱人,曲江是張九齡的籍貫,也是張九齡的代稱),所以,作為風度標杆和大唐美男子形象代言的張男神這麽一弄,文武百官們紛紛模仿,很快推廣開來,都不往腰上掛ipad了。
關於張九齡發明「笏囊」(相當於現在的ipad包)的初衷,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說他主要是為了風度優雅,才弄出這麽一個東西。另一種說法則是正史的記載,其實是因為張九齡體弱,笏板掛在腰上沒辦法騎馬,才有了馬背上的「笏囊」這種發明。
第13章 附錄2:唐詩朋友圈
唐朝詩人中,流行互相表白「唱和」的風氣,就像現在微博朋友圈裏互相一樣,這在當時是一種文化現象。李白、王維、王昌齡、賀知章……這些大詩人都是圈內的活躍人物。
作為文壇領袖和詩人宰相,寫出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就被當時很多同僚和詩人表白過。
比如張九齡的老對手李林甫,在一開始仍然存了拉攏的幻想,也給他寫過詩。李林甫是有名的奸相,沒有進士出身,在當時的人看來就是沒有文化,他以懷念幾個舊同事的名義,作了一首詩張九齡,客觀地說這首詩寫得還是不錯的,李林甫說:「常時陪宴語,今夕恨相望。願欲接高論,清晨朝建章。」大意是說,迴憶起以前大家的歡聲笑語,今夜卻隻能遠遠地悵望,希望能聆聽親的高論,清晨一起把臂上朝。張九齡也很快迴復了,迴詩的名字很長,叫《和吏部李侍郎見示秋夜望月憶諸侍郎之什其卒章有前後行之戲因命仆繼作》,也悠然迴憶了那幾個同事,但是重點在這幾句話:「光逐露華滿,情因水鏡搖。同時亦所見,異路無相招。」大意是說,月光追逐著露水,月影在水中擺盪,使我的心情也隨之蕩漾,大家在同一時間看到同樣的美景,但所行之路卻並不相同。這個拒絕非常文雅有風度。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