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
爆紅,從正確使用黑料開始 作者:陳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個是人類天生的好奇心與對真相的追尋促使著觀眾一直看到了結局。
一個則是以純粹的情緒體驗控製住了觀眾使他們動彈不得。
不過這個改動還不是問題最大的,其實費爾舍導演最讓李平不滿的,應該是他微妙地改動了幾個人的性格,譬如露西,費舍爾導演大概是真的不能理解為什麽有人攤上這樣的家長,在決心以自己的死亡向她復仇後,居然還那麽溫順地放棄了這個念頭,要少年別給特蕾莎看這卷錄像帶。
同樣的,他也理解不了少年為什麽真能看著露西就這麽自殺,最後那段劇情在他看來簡直就是一團亂麻,所以他大手一揮直接改動了這場李平導演的得意之作,將這卷錄像帶改成了少年原本是在湖邊玩耍,意外拍攝到了露西投湖的影像,他連忙想要劃船去救她,但還是去晚了,害怕自己被當做殺人兇手的少年不敢報警,自己偷偷地銷毀了所有痕跡,當然這些他試圖銷毀的痕跡也成了後來特蕾莎鎖定他的重要原因。
簡而言之,費舍爾導演是個正常人,所以他下意識地將所有人的行為都「合理化」了,他覺得這些人的行為看上去太不正常,觀眾肯定也會覺得很困惑,所以他把這一對少年少女改成了「正常人」。
這個改動看似不大,因為露西和這個少年在整個電影中占的比重並不是很大,加起來可能也就十幾分鍾的出場,他們並不是故事的主角,而且改動了更方便觀眾理解不是嗎?
所以露西成了以死亡復仇的叛逆期少女。
少年成了救人未遂陷入噩夢之中的普通人。
這兩個角色的確變得更好理解了,整個故事也變得合理了,但是這個改動給故事加上了「合理性」的同時,也徹底讓這個劇本變得普通了。
不論是露西還是少年,他們身上都有一種很特別的溫柔,而溫柔是一種讓人震撼的特質。
李平導演其實就是一個溫柔的人,所以才會寫出這樣的劇本,拍出這樣的電影。
他的筆觸其實很犀利,他對他的每一個角色都很殘忍,辛辣諷刺絕不手軟,但是同樣的,他對他筆下的每一個角色也都很溫柔,他的風格有點像李寒香,隻是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差別,李寒香是淡化情節的衝突,在平淡的劇情中加入尖銳的筆觸,而李平導演則是為衝突劇烈的情節加上一種特殊的平和。
這是他的特點,隻是上一世這個時候還沒有人能懂這個特點。
所以在費舍爾導演手中,這整部電影的衝突都被改得太尖銳,變成了一部更標準的電影,但也徹底失去了那種特別的氣質。
其實秦尤並不意外《復仇》這麽難賣,她很清楚,上一世的《復仇》在發行上毫無困難,確實是多虧了費舍爾導演,不光是多虧了他的名氣,也多虧了他的改動,那些片商們想要的就是費舍爾拍攝出來的那個版本的《復仇》,環環相扣的劇情,適當的主題升華,精緻的鏡頭與剪輯——多麽完美的電影啊!而不是由李平執手的這部看上去又溫吞又哀傷太過而且絲毫沒有懸念的電影。
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電影不光是精巧的結構,完美的鏡頭。
觀眾並不是僅僅會為一部「好電影」駐足,他們更會為一部可以觸動人心的電影駐足。
情緒,永遠都是淩駕於一切合理之上的存在。
而且,關於影片結尾處錄像帶那個情節,費舍爾導演不懂那種近乎殘忍的自我犧牲的快感。
是的,現實裏可能大多數人不會有露西這樣溫柔又平靜的死意,無力反抗的人以死亡作為向親人唯一的復仇似乎更合邏輯,但是那些和露西處於同樣處境的人,他們絕對幻想過這種完美的犧牲,這種完美受害者的溫柔才是真正的殘忍快刀,而他們想看這快刀斬在他們又愛又恨的那個人身上。
費舍爾導演以為他對劇本的改動應和了《復仇》這個標題,但是他沒懂,另一麵的復仇本該在電影之外的。
而這一重複仇會讓本應看完電影哭一場就算了的觀眾賣力地將這部電影宣傳出去。
——我恨你,但我要讓你,要讓所有人看看我有多愛你。
第64章
艾德驚訝地發現, 還真如秦尤所說,這場館隔音差的問題反倒成了優點——裏麵的動靜太大了,吸引了不少好奇的人。
《復仇》的場館僅僅經歷了一場較為冷清的首映,就開始爆滿了。
這突出的效果吸引了不少自詡專業的片商, 其實以他們的專業目光來看, 《復仇》這部影片本不該如此火熱, 但是……他們自己看下來其實也覺得好看,不是作為片商的好看,而是單純覺得好看,簡單來說, 電影提供的情緒已經充足到足以壓過他們天長日久作為專業人士累積起來的觀影本能了。
他們很快就敏銳地意識到——這意味著他們碰到了極其難得的好電影,必須趕快買下來!
沒多久,艾德就發現自己其實完全不需要忙碌地出去打聽來的那些片商都在哪並且試圖去偶遇他們, 他光是站在原地不動,就有不少人和他來套近乎了。
不光是他,其他人也被圍住了。
艾德看見李平導演被圍住的時候, 第一反應就是先掙脫出人群然後又擠進李平周圍的人群將他帶了出來, 拉到牆角裏認真嚴肅地對他說:「不要急著鬆口, 千萬別急著鬆口, 這些都是人精,他們可能會跟你說一些聽上去特別誘人的條件但是裏麵全是陷阱, 而且這才第一天,我們有的是時間去尋找合適的片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一個則是以純粹的情緒體驗控製住了觀眾使他們動彈不得。
不過這個改動還不是問題最大的,其實費爾舍導演最讓李平不滿的,應該是他微妙地改動了幾個人的性格,譬如露西,費舍爾導演大概是真的不能理解為什麽有人攤上這樣的家長,在決心以自己的死亡向她復仇後,居然還那麽溫順地放棄了這個念頭,要少年別給特蕾莎看這卷錄像帶。
同樣的,他也理解不了少年為什麽真能看著露西就這麽自殺,最後那段劇情在他看來簡直就是一團亂麻,所以他大手一揮直接改動了這場李平導演的得意之作,將這卷錄像帶改成了少年原本是在湖邊玩耍,意外拍攝到了露西投湖的影像,他連忙想要劃船去救她,但還是去晚了,害怕自己被當做殺人兇手的少年不敢報警,自己偷偷地銷毀了所有痕跡,當然這些他試圖銷毀的痕跡也成了後來特蕾莎鎖定他的重要原因。
簡而言之,費舍爾導演是個正常人,所以他下意識地將所有人的行為都「合理化」了,他覺得這些人的行為看上去太不正常,觀眾肯定也會覺得很困惑,所以他把這一對少年少女改成了「正常人」。
這個改動看似不大,因為露西和這個少年在整個電影中占的比重並不是很大,加起來可能也就十幾分鍾的出場,他們並不是故事的主角,而且改動了更方便觀眾理解不是嗎?
所以露西成了以死亡復仇的叛逆期少女。
少年成了救人未遂陷入噩夢之中的普通人。
這兩個角色的確變得更好理解了,整個故事也變得合理了,但是這個改動給故事加上了「合理性」的同時,也徹底讓這個劇本變得普通了。
不論是露西還是少年,他們身上都有一種很特別的溫柔,而溫柔是一種讓人震撼的特質。
李平導演其實就是一個溫柔的人,所以才會寫出這樣的劇本,拍出這樣的電影。
他的筆觸其實很犀利,他對他的每一個角色都很殘忍,辛辣諷刺絕不手軟,但是同樣的,他對他筆下的每一個角色也都很溫柔,他的風格有點像李寒香,隻是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差別,李寒香是淡化情節的衝突,在平淡的劇情中加入尖銳的筆觸,而李平導演則是為衝突劇烈的情節加上一種特殊的平和。
這是他的特點,隻是上一世這個時候還沒有人能懂這個特點。
所以在費舍爾導演手中,這整部電影的衝突都被改得太尖銳,變成了一部更標準的電影,但也徹底失去了那種特別的氣質。
其實秦尤並不意外《復仇》這麽難賣,她很清楚,上一世的《復仇》在發行上毫無困難,確實是多虧了費舍爾導演,不光是多虧了他的名氣,也多虧了他的改動,那些片商們想要的就是費舍爾拍攝出來的那個版本的《復仇》,環環相扣的劇情,適當的主題升華,精緻的鏡頭與剪輯——多麽完美的電影啊!而不是由李平執手的這部看上去又溫吞又哀傷太過而且絲毫沒有懸念的電影。
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電影不光是精巧的結構,完美的鏡頭。
觀眾並不是僅僅會為一部「好電影」駐足,他們更會為一部可以觸動人心的電影駐足。
情緒,永遠都是淩駕於一切合理之上的存在。
而且,關於影片結尾處錄像帶那個情節,費舍爾導演不懂那種近乎殘忍的自我犧牲的快感。
是的,現實裏可能大多數人不會有露西這樣溫柔又平靜的死意,無力反抗的人以死亡作為向親人唯一的復仇似乎更合邏輯,但是那些和露西處於同樣處境的人,他們絕對幻想過這種完美的犧牲,這種完美受害者的溫柔才是真正的殘忍快刀,而他們想看這快刀斬在他們又愛又恨的那個人身上。
費舍爾導演以為他對劇本的改動應和了《復仇》這個標題,但是他沒懂,另一麵的復仇本該在電影之外的。
而這一重複仇會讓本應看完電影哭一場就算了的觀眾賣力地將這部電影宣傳出去。
——我恨你,但我要讓你,要讓所有人看看我有多愛你。
第64章
艾德驚訝地發現, 還真如秦尤所說,這場館隔音差的問題反倒成了優點——裏麵的動靜太大了,吸引了不少好奇的人。
《復仇》的場館僅僅經歷了一場較為冷清的首映,就開始爆滿了。
這突出的效果吸引了不少自詡專業的片商, 其實以他們的專業目光來看, 《復仇》這部影片本不該如此火熱, 但是……他們自己看下來其實也覺得好看,不是作為片商的好看,而是單純覺得好看,簡單來說, 電影提供的情緒已經充足到足以壓過他們天長日久作為專業人士累積起來的觀影本能了。
他們很快就敏銳地意識到——這意味著他們碰到了極其難得的好電影,必須趕快買下來!
沒多久,艾德就發現自己其實完全不需要忙碌地出去打聽來的那些片商都在哪並且試圖去偶遇他們, 他光是站在原地不動,就有不少人和他來套近乎了。
不光是他,其他人也被圍住了。
艾德看見李平導演被圍住的時候, 第一反應就是先掙脫出人群然後又擠進李平周圍的人群將他帶了出來, 拉到牆角裏認真嚴肅地對他說:「不要急著鬆口, 千萬別急著鬆口, 這些都是人精,他們可能會跟你說一些聽上去特別誘人的條件但是裏麵全是陷阱, 而且這才第一天,我們有的是時間去尋找合適的片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