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頁
這個炮灰有點東西[快穿] 作者:輕雲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烏城內心惴惴,一咬牙,站起身,小聲道:
「陛下,不若臣親自出麵,送劉虎他們上路吧?」
秋東搖頭,偏頭問烏城:
「其實在你看來,劉虎唯一的錯是行動太過莽撞,被朕提前發現了端倪吧?朕知曉包括樂老他們,都認為朕此舉太過托大,將身家性命與江山視如兒戲,極為不智。」
所以劉虎他們半道截殺鎮北王的計劃,是在滿朝文武默認下進行的。
烏城沒吭聲,默認了。
他明白陛下與鎮北王之間的兄弟之情,鎮北王於陛下而言,亦兄亦父。若鎮北王是個卑鄙小人還罷了,他此刻還能理直氣壯的勸陛下一句——
江山為重,大局為重!
可鎮北王在品性上堪稱君子,能力上也挑不出錯,要他開口勸陛下為了江山穩固,親手賜死鎮北王,這種事他還真做不出來,甚至滿朝文武也沒人願意去做這個惡人。
這個道理秋東自然也明白,甚至他本人並沒有烏城所看到的那般為難。
打從做出讓阿兄真的手握重權,鎮守北境的決定後,他就預料到了如今的局麵。
不止是他,包括阿兄本人也明白他即將麵對的是什麽。可以想見軍中不服阿兄者眾。
既然早知如此,依然堅持,自然有各自的道理,雖然他們兄弟二人所想可能並不一致。
薑鬆是能確保他對朝廷並無反心,內心坦蕩,故而一往無前。
而秋東是無意在此成家生兒育女,打從一開始阿兄的孩子便是他的繼承人。
外人不能理解薑鬆的想法,更加無法理解秋東的想法。這種事也隻有時間才能給出最終答案。
秋東似是終於下定了決心,拍拍烏城肩膀:
「劉虎他們的心意朕明白,可他們犯下的事夷三族也不為過,朕若因此降罪他們,你們卻也無人服氣。
這樣吧,劉虎不是懷疑鎮北王對朕的衷心,對朝廷的衷心嗎?就讓劉虎等人隨鎮北王遠赴北境,親眼看看鎮北王對朕,對朝廷的心究竟是黑是白。」
烏城先是一驚,再是大喜,忙躬身感激道:
「臣替劉虎等人謝陛下開恩。」
雖然劉虎他們的計劃早被陛下暗中識破,未能成行,可這不代表他們所犯之罪就能減輕,有眼下結局,已經是他能想到最好結果了。
如此一來,劉虎會覺得陛下還是信任他,甚至是偏心他,把他當成心腹,將他貶去北境其實是起了監督鎮北王的作用。
可換個方向去想,劉虎追隨陛下南征北戰,功勞不小,原本能封妻蔭子,前途大好,說不定將來還能陪葬忠臣陵,保家中子孫三代富貴無憂。
如今被發配去北境,且是在被他狠狠得罪過的鎮北王手底下過活,何嚐不是一種深刻的懲罰?
不過這些烏城是管不了了,最多看在袍澤的份兒上,幫劉虎照顧好家小,不叫被人欺淩。
秋東擺擺手,低頭繼續處理摺子:
「去吧,朕就不見他們了,你替朕送送,叫即日啟程。」
烏城腳步輕快的離開,秋東輕笑一聲,將手中寫的花團錦簇溜須拍馬的摺子打迴去。
若作為鎮北王的阿兄連收服劉虎幾個刺頭的手腕都沒有,何談掌管整個鎮北軍?
都以為劉虎會在鎮北王麾下受折磨,可秋東相信他兄長這點容人之量還是有的。
劉虎等人可以輕拿輕放,因為處置的重了,會讓一路追隨他走來的人寒心。可與此同時,秋東也得給某些人心頭緊緊弦。
「傳召樂重恩大人,命他主審此案,著大理寺與刑部聯合清查,此次參與者,一經證實,嚴懲不怠。」
大太監樂喜眼皮狠狠一跳,恭恭敬敬出了太和殿大門,才敢抹一把額上滲出的冷汗,小跑著去傳旨。
這朝中要變天了!
都以為陛下初初登基,對前朝老臣多有優待,委以重任,眾人便覺得他好脾氣,因而忘了陛下可是屍山血海裏殺過來的,最不缺殺伐果斷之氣。
這下好了吧,連他一個做奴才都明白,在主子手底下做事,最緊要的就是聽話,主子的喜怒哀樂便是奴才的晴雨表。
做奴才最忌諱的便是打著替主子著想的名頭,私自為主子做主。
誰要是覺得主子糊塗了,自個兒比主子還英明,擅自替主子做出決定,那大概說,距離死期不遠了。人傻不可怕,乖乖聽話主子總少不了賞一碗飯吃,就怕那等自作聰明的糊塗蛋,這下完犢子了吧!
哎喲,這迴不知道要掉多少腦袋,他還是趕快去宣旨,別耽擱了陛下的事為要。
樂重恩接到旨意的同時,消息也就在朝中上下傳開了。
所有人都從陛下的隻言片語中感受到了他的怒氣,在驚訝陛下對朝野內外把控的同時,不得不夾著尾巴做人,生怕被牽連其中。
風聲鶴唳。
即便如此,朝中每日還是有人被大理寺請走,誰都不曉得那些人在大理寺的嚴刑下會招供出什麽,行走坐臥都戰戰兢兢。
再無人敢小看負責主審此案的樂重恩,也無人覺得他年紀輕輕身居高位,是陛下偏袒,是受了家族恩蔭。恨不能遠遠躲著這個煞神走。
樂重恩更是忙的腳不沾地,連著月餘不著家。
這日他好不容易被家中老僕請迴家,在書房見到的是神色端肅的祖父。
樂家老爺子自問歷經三朝,跌宕起伏,什麽大風大浪都見過,也被這段時間孫子折騰出的動靜驚的不輕,他開門見山問孫子:
「陛下,不若臣親自出麵,送劉虎他們上路吧?」
秋東搖頭,偏頭問烏城:
「其實在你看來,劉虎唯一的錯是行動太過莽撞,被朕提前發現了端倪吧?朕知曉包括樂老他們,都認為朕此舉太過托大,將身家性命與江山視如兒戲,極為不智。」
所以劉虎他們半道截殺鎮北王的計劃,是在滿朝文武默認下進行的。
烏城沒吭聲,默認了。
他明白陛下與鎮北王之間的兄弟之情,鎮北王於陛下而言,亦兄亦父。若鎮北王是個卑鄙小人還罷了,他此刻還能理直氣壯的勸陛下一句——
江山為重,大局為重!
可鎮北王在品性上堪稱君子,能力上也挑不出錯,要他開口勸陛下為了江山穩固,親手賜死鎮北王,這種事他還真做不出來,甚至滿朝文武也沒人願意去做這個惡人。
這個道理秋東自然也明白,甚至他本人並沒有烏城所看到的那般為難。
打從做出讓阿兄真的手握重權,鎮守北境的決定後,他就預料到了如今的局麵。
不止是他,包括阿兄本人也明白他即將麵對的是什麽。可以想見軍中不服阿兄者眾。
既然早知如此,依然堅持,自然有各自的道理,雖然他們兄弟二人所想可能並不一致。
薑鬆是能確保他對朝廷並無反心,內心坦蕩,故而一往無前。
而秋東是無意在此成家生兒育女,打從一開始阿兄的孩子便是他的繼承人。
外人不能理解薑鬆的想法,更加無法理解秋東的想法。這種事也隻有時間才能給出最終答案。
秋東似是終於下定了決心,拍拍烏城肩膀:
「劉虎他們的心意朕明白,可他們犯下的事夷三族也不為過,朕若因此降罪他們,你們卻也無人服氣。
這樣吧,劉虎不是懷疑鎮北王對朕的衷心,對朝廷的衷心嗎?就讓劉虎等人隨鎮北王遠赴北境,親眼看看鎮北王對朕,對朝廷的心究竟是黑是白。」
烏城先是一驚,再是大喜,忙躬身感激道:
「臣替劉虎等人謝陛下開恩。」
雖然劉虎他們的計劃早被陛下暗中識破,未能成行,可這不代表他們所犯之罪就能減輕,有眼下結局,已經是他能想到最好結果了。
如此一來,劉虎會覺得陛下還是信任他,甚至是偏心他,把他當成心腹,將他貶去北境其實是起了監督鎮北王的作用。
可換個方向去想,劉虎追隨陛下南征北戰,功勞不小,原本能封妻蔭子,前途大好,說不定將來還能陪葬忠臣陵,保家中子孫三代富貴無憂。
如今被發配去北境,且是在被他狠狠得罪過的鎮北王手底下過活,何嚐不是一種深刻的懲罰?
不過這些烏城是管不了了,最多看在袍澤的份兒上,幫劉虎照顧好家小,不叫被人欺淩。
秋東擺擺手,低頭繼續處理摺子:
「去吧,朕就不見他們了,你替朕送送,叫即日啟程。」
烏城腳步輕快的離開,秋東輕笑一聲,將手中寫的花團錦簇溜須拍馬的摺子打迴去。
若作為鎮北王的阿兄連收服劉虎幾個刺頭的手腕都沒有,何談掌管整個鎮北軍?
都以為劉虎會在鎮北王麾下受折磨,可秋東相信他兄長這點容人之量還是有的。
劉虎等人可以輕拿輕放,因為處置的重了,會讓一路追隨他走來的人寒心。可與此同時,秋東也得給某些人心頭緊緊弦。
「傳召樂重恩大人,命他主審此案,著大理寺與刑部聯合清查,此次參與者,一經證實,嚴懲不怠。」
大太監樂喜眼皮狠狠一跳,恭恭敬敬出了太和殿大門,才敢抹一把額上滲出的冷汗,小跑著去傳旨。
這朝中要變天了!
都以為陛下初初登基,對前朝老臣多有優待,委以重任,眾人便覺得他好脾氣,因而忘了陛下可是屍山血海裏殺過來的,最不缺殺伐果斷之氣。
這下好了吧,連他一個做奴才都明白,在主子手底下做事,最緊要的就是聽話,主子的喜怒哀樂便是奴才的晴雨表。
做奴才最忌諱的便是打著替主子著想的名頭,私自為主子做主。
誰要是覺得主子糊塗了,自個兒比主子還英明,擅自替主子做出決定,那大概說,距離死期不遠了。人傻不可怕,乖乖聽話主子總少不了賞一碗飯吃,就怕那等自作聰明的糊塗蛋,這下完犢子了吧!
哎喲,這迴不知道要掉多少腦袋,他還是趕快去宣旨,別耽擱了陛下的事為要。
樂重恩接到旨意的同時,消息也就在朝中上下傳開了。
所有人都從陛下的隻言片語中感受到了他的怒氣,在驚訝陛下對朝野內外把控的同時,不得不夾著尾巴做人,生怕被牽連其中。
風聲鶴唳。
即便如此,朝中每日還是有人被大理寺請走,誰都不曉得那些人在大理寺的嚴刑下會招供出什麽,行走坐臥都戰戰兢兢。
再無人敢小看負責主審此案的樂重恩,也無人覺得他年紀輕輕身居高位,是陛下偏袒,是受了家族恩蔭。恨不能遠遠躲著這個煞神走。
樂重恩更是忙的腳不沾地,連著月餘不著家。
這日他好不容易被家中老僕請迴家,在書房見到的是神色端肅的祖父。
樂家老爺子自問歷經三朝,跌宕起伏,什麽大風大浪都見過,也被這段時間孫子折騰出的動靜驚的不輕,他開門見山問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