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歷史同人] 當同人文推到秦皇漢武麵前 作者:西羚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代歌果然說得沒錯,後麵還有如此多的優秀帝王。別的不說,開國皇帝都很厲害。隻是咱們大宋的皇帝怎麽排行那麽靠後?」
「管什麽開國皇帝啊,管管外族人吧!咱們大宋正在對峙的遼國西夏國不都是外族人嗎!」北宋人想起交歲幣之前的戰爭,以及交歲幣的原因,齊齊有些心慌。
話說,他們靠著買來的太平已經多年沒有作戰了,假如突然作戰,大宋打的贏嗎?對手不會就是那個孛兒隻斤·鐵木真吧?
民間慌,趙禎也慌。
本來上榜了應該開心,可他不但是最後一名,還是可能被替換下去的。偏偏替換下去的是太祖皇帝,讓他有苦也說不出。
可是再結合排行榜裏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的位置,趙禎開始擔心這些帝王是不是按照朝代時間排行的。
結合曾經聽過的朝代歌,「宋元明清帝統休」,那宋朝過後的元朝,元世祖「成吉思汗」孛兒隻斤·鐵木真是草原人!
到底是遼國還是西夏,還是其他草原民族啊!
北宋皇帝擔憂,南宋更擔憂。
「金國俘虜了徽欽二宗,不會最後是金國滅了大宋吧?」南宋人想起當年的往事,眼前一黑,仿佛已經看到了亡國的陰影。
.
朱元璋臉色也很不好看。
「朕當年好不容易把元人趕迴大漠,怎麽後麵的清朝人又是異族?愛新覺羅是哪個部落的?」
說著他就瞪向朱棣:「把你封在燕地就是為了防禦北方,你怎麽防禦的?」
朱棣還沒來得及為自己「明成祖」一會兒上榜一會兒落選心情糾結,就被父親斥責了。
朱棣心裏苦,但朱棣知道事情輕重,連忙發誓:「想必是後輩無能,放鬆了警惕。父皇放心,兒臣一定迴去好好教導他們!」
.
玄燁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廟號「清聖祖」,頗為欣慰,覺得看來自己做得還不錯,功績被認可,也不枉他勤政愛民。
可惜再一想到「帝統休」,心情再次晴轉多雲。
玄燁怎麽都想不明白。
到底是為什麽帝統休,他的後代如此無能嗎?
真希望天幕快點講述清朝的小說,能讓他通過隻言片語的信息和獎品書籍得到一些情報。
【現在,讓我們迴到小說本身。
宋明清許多男性文人詆毀造謠武皇,其實不關武皇的能力,主要是因為她的性別。
假如性別調換,文人大儒吹都還來不及,畢竟他們很體貼聖意,擅長吹捧帝王。
麵對敵人隻知道逃跑的昏君都敢上「高宗」廟號,讓李治的「唐高宗」都顯得不值錢了。還有皇帝打勝仗後跟敵人賠款求和之後,偽造天書製造祥瑞,然後用珍珠賄賂宰相,就敢去泰山封禪,也讓後世的皇帝再也不去泰山。】
泰山封禪過的皇帝集體無語。
不應該是帝王有大功績才有資格去泰山封禪嗎?無論是打勝仗後改為賠款求和,還是偽造天書製造祥瑞,還是用珍珠賄賂宰相,都讓他們長了奇怪的見識。
嬴政揉揉額角,看向大儒們,當時他泰山封禪,沒少被儒生罵。
當時天氣不好遇到暴風雨雨,齊魯儒生罵他不配泰山封禪所以老天發怒了,現在對比之下,儒生該知道到底誰配誰不配了。
如他所料,大秦的儒生們氣瘋了,朝堂之上的大儒們顧不上形象,擼袖子罵人,引經據典。還到處找武器,都顧不上大殿上不能帶兵器的禁令,顯然要氣瘋了。
看著一個個大儒義憤填膺氣得臉紅的像是喝醉了酒,嬴政毫不懷疑,假如真能穿越,不少大秦儒生要改行去當刺客。
嬴政的心情微妙起來。
天幕還說後世的儒生體貼聖意,這好像也是拉低了儒生的名聲。也不知道大秦的儒生到底想行刺的是後世的皇帝,還是後世的儒生……
.
趙構:「……」
雖然不知道這個被罵的高宗是誰,但是隻知道逃跑,仿佛在說他。
而且他確定,打勝仗後求和的那位,是他祖宗宋真宗。
「後世的皇帝,如此離譜嗎?」李治大開眼界,還為自己被「誤傷」哭笑不得。
誰能想到,他明明有了「唐高宗」這麽個很好的廟號,還來不及高興,就被不靠譜的後世皇帝連累了。
李世民都憐愛了。
「這也太慘了。」
功績被妻子掩蓋,被後世文人忽視,連廟號都被後世皇帝連累,這跟誰說理去。
廟號是帝王死後在太廟裏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
相傳,武丁也是第一位高宗,被稱為「商高宗」。
廟號最初的追尊非常嚴格,比如漢景帝就沒有廟號,但「文景之治」也有他的功勞,並非做得不好,隻能說漢朝時期的廟號含金量很高,追尊太難。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是守成令主的美號。
原本聽到李治是「唐高宗」,執政期間有「永徽之治」和大唐麵積最大的疆域,李世民欣賞地覺得兒子的確幹得不錯,現在聽完,李世民開始犯嘀咕:李治這個皇帝幹得的確不錯,但是運氣似乎不怎麽好……
「管什麽開國皇帝啊,管管外族人吧!咱們大宋正在對峙的遼國西夏國不都是外族人嗎!」北宋人想起交歲幣之前的戰爭,以及交歲幣的原因,齊齊有些心慌。
話說,他們靠著買來的太平已經多年沒有作戰了,假如突然作戰,大宋打的贏嗎?對手不會就是那個孛兒隻斤·鐵木真吧?
民間慌,趙禎也慌。
本來上榜了應該開心,可他不但是最後一名,還是可能被替換下去的。偏偏替換下去的是太祖皇帝,讓他有苦也說不出。
可是再結合排行榜裏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的位置,趙禎開始擔心這些帝王是不是按照朝代時間排行的。
結合曾經聽過的朝代歌,「宋元明清帝統休」,那宋朝過後的元朝,元世祖「成吉思汗」孛兒隻斤·鐵木真是草原人!
到底是遼國還是西夏,還是其他草原民族啊!
北宋皇帝擔憂,南宋更擔憂。
「金國俘虜了徽欽二宗,不會最後是金國滅了大宋吧?」南宋人想起當年的往事,眼前一黑,仿佛已經看到了亡國的陰影。
.
朱元璋臉色也很不好看。
「朕當年好不容易把元人趕迴大漠,怎麽後麵的清朝人又是異族?愛新覺羅是哪個部落的?」
說著他就瞪向朱棣:「把你封在燕地就是為了防禦北方,你怎麽防禦的?」
朱棣還沒來得及為自己「明成祖」一會兒上榜一會兒落選心情糾結,就被父親斥責了。
朱棣心裏苦,但朱棣知道事情輕重,連忙發誓:「想必是後輩無能,放鬆了警惕。父皇放心,兒臣一定迴去好好教導他們!」
.
玄燁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廟號「清聖祖」,頗為欣慰,覺得看來自己做得還不錯,功績被認可,也不枉他勤政愛民。
可惜再一想到「帝統休」,心情再次晴轉多雲。
玄燁怎麽都想不明白。
到底是為什麽帝統休,他的後代如此無能嗎?
真希望天幕快點講述清朝的小說,能讓他通過隻言片語的信息和獎品書籍得到一些情報。
【現在,讓我們迴到小說本身。
宋明清許多男性文人詆毀造謠武皇,其實不關武皇的能力,主要是因為她的性別。
假如性別調換,文人大儒吹都還來不及,畢竟他們很體貼聖意,擅長吹捧帝王。
麵對敵人隻知道逃跑的昏君都敢上「高宗」廟號,讓李治的「唐高宗」都顯得不值錢了。還有皇帝打勝仗後跟敵人賠款求和之後,偽造天書製造祥瑞,然後用珍珠賄賂宰相,就敢去泰山封禪,也讓後世的皇帝再也不去泰山。】
泰山封禪過的皇帝集體無語。
不應該是帝王有大功績才有資格去泰山封禪嗎?無論是打勝仗後改為賠款求和,還是偽造天書製造祥瑞,還是用珍珠賄賂宰相,都讓他們長了奇怪的見識。
嬴政揉揉額角,看向大儒們,當時他泰山封禪,沒少被儒生罵。
當時天氣不好遇到暴風雨雨,齊魯儒生罵他不配泰山封禪所以老天發怒了,現在對比之下,儒生該知道到底誰配誰不配了。
如他所料,大秦的儒生們氣瘋了,朝堂之上的大儒們顧不上形象,擼袖子罵人,引經據典。還到處找武器,都顧不上大殿上不能帶兵器的禁令,顯然要氣瘋了。
看著一個個大儒義憤填膺氣得臉紅的像是喝醉了酒,嬴政毫不懷疑,假如真能穿越,不少大秦儒生要改行去當刺客。
嬴政的心情微妙起來。
天幕還說後世的儒生體貼聖意,這好像也是拉低了儒生的名聲。也不知道大秦的儒生到底想行刺的是後世的皇帝,還是後世的儒生……
.
趙構:「……」
雖然不知道這個被罵的高宗是誰,但是隻知道逃跑,仿佛在說他。
而且他確定,打勝仗後求和的那位,是他祖宗宋真宗。
「後世的皇帝,如此離譜嗎?」李治大開眼界,還為自己被「誤傷」哭笑不得。
誰能想到,他明明有了「唐高宗」這麽個很好的廟號,還來不及高興,就被不靠譜的後世皇帝連累了。
李世民都憐愛了。
「這也太慘了。」
功績被妻子掩蓋,被後世文人忽視,連廟號都被後世皇帝連累,這跟誰說理去。
廟號是帝王死後在太廟裏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
相傳,武丁也是第一位高宗,被稱為「商高宗」。
廟號最初的追尊非常嚴格,比如漢景帝就沒有廟號,但「文景之治」也有他的功勞,並非做得不好,隻能說漢朝時期的廟號含金量很高,追尊太難。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是守成令主的美號。
原本聽到李治是「唐高宗」,執政期間有「永徽之治」和大唐麵積最大的疆域,李世民欣賞地覺得兒子的確幹得不錯,現在聽完,李世民開始犯嘀咕:李治這個皇帝幹得的確不錯,但是運氣似乎不怎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