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天下英才,盡入我手。
周義做著最起碼幽州的人才進入我甕中的美夢。
想象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這次周義吸取了在遼東時的教訓,沒有大張旗鼓的張貼求賢令。別看求賢令在曆史上聲名赫赫,可是到周義者根本就不是藥。
別人張貼求賢令,都是天下英豪紛至遝來,周義這沒什麽卵用。有時候周義不僅想,莫不是當政者往自己臉上貼金,這些都是為了烘托自己的英明神武,讓人杜撰的吧。
全麵撒網是撈不到大魚的,尤其在事業的起步階段,有時候連小魚也撈不到。
還不如選中了幾個重點的人才,親自上門請教。帶著誠意,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也許能感召來幾位大才。
周義帶著周倉轉悠了幾個重點對象之後,周義的是哇涼哇涼的,有點心灰意冷,意識到事情沒有這麽簡單。
很簡單,人家實行的都是“三不主義”不見,不談,不送。
這些人種不乏有連朝廷的詔命都不當迴事的人,更不用說一個小小的幽州牧,怎麽能看在眼裏。可是如果連門都不讓進是在是太氣人了。
這讓周義更深一步的認識到世家大族的傲慢,不過人家有傲慢的資本和底蘊。漢靈帝劉宏都拿他們沒有辦法,周義也隻能忍氣吞聲。
“元福(周倉的字),牧君這是怎麽了?”邴原看到周義氣衝衝的迴來,也不知道是怎麽迴事,就問周倉。
“還能怎麽樣,受氣了唄!還不是那些個自命清高的文人,牧君親自上門求教,這些人根本不見。就是見了也是毫無誠意,沒說兩句就要送客。你說現在的人怎麽都這樣?”周倉憤憤不平的迴答。
“周倉,這件事也怪不得那些文人,是我一廂情願罷了。沒考慮清楚就貿然登門,吃了閉門羹也是我自找的。”邴原也是文人,不能把文人全部放在對立麵。
諸事不順,要反求諸己,事情不是想象中的樣子,更多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
“牧君初來咋到,沒有影響力,各家的反應平淡也也在情理之中,世家大族本就傲慢。黃石公說過:‘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大家都是在看州牧的反應罷了,這大概也算是幽州的世家對牧君的考驗,我們要沉得住氣才行。”邴原想了想說,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後世也有位名人說過,如果人才離開你了,歸根結底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錢沒給到位;
第二是心受傷了。
這倒是和黃石公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難道這就是文人士族的套路?好像文人謀士們都挺愛搞這些的,動不動就三顧茅廬,程門立雪。這是顯示優越感,還是考驗。
佛門好像也有“法不輕傳,經不輕授”的說法。
可是看看人家要的條件,周義未必都能夠滿足,錢好說,隻要肯談錢,那就是多少的問題。可是人家談都不談,那隻有談心了。
可是心這可就難辦了,就是曹操後來貴為魏王,也還是有許多世家大族不願真心輔佐。眾人不願意出仕,又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時代特別看重出身。
如果你不是出身士族,大家士族就不願意帶你玩。周義是平民行伍出身,在大家士族眼裏是最沒有政治根基的一類人,連宦官集團出身的曹操都不如,有怎麽能玩到一塊去。
怪不得,後世的創業者都說,找人是天下最難的事情。
還有就是這個時代的文人,好高騖遠,不幹實事。講究養望,就是身居草廬,卻又苦心孤詣的經營者知己的名聲,使得名聲彰顯在外。比如水鏡先生,龐德公,諸葛亮都這麽幹過。有真才實學倒好,許多人都是假模假樣,半吊子的水平。平常高高在上,一到用時都成紙上談兵的趙括了。
在家養兩年名望之後,就想像盧植,皇甫嵩一樣出仕為官,出將入相,文佐君王,武安社稷,榮耀加身,千古流芳。
怎麽可能?都是清談誤國之輩。
這群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大漢民族的大好前景就讓這群人給毀掉了。政治水準不及格,牛倒是能吹上天。
我要的是這樣的人才嗎?顯然不是。
反過來仔細的想一想,周義缺的是人才嗎?應該也不是。
你缺的可能不是人才,而是策略。
作為一個在三國的創業者,你自己就是最重要的人才。現在你對人才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策略上的不足,不想動腦子。
你太想找一個人解決所有的難題。太想複製劉備的人生,以自己的仁慈或者名聲招攬來諸葛亮,自己及當甩手掌櫃就可以了。
或者擁有劉邦的運氣,治國不如蕭何,謀劃不如張良,治兵不如韓信,卻能同時擁有這三個人。自己每天喝個小酒,調戲個良家。
白日做夢。
憑什麽?爽文看多了,腦子也鏽掉了,還說自己是一個創業者。
創業者最初的幾步都是自己走出來的,然後才能招攬到人才。先有從零走到一,然後才有從一到n。
最關鍵的幾步也是自己誇過去的,才能留得住人才。咬牙挺住,才能走到最後,笑傲江湖。
更多的時候,不是人才決定一切,而是方法和策略決定成敗。
就好比如果我們要造手機,找一百個人來,說,這是設計圖,這是錢。你們一定能把手機造出來。怎麽可能,如果可以造出手機,要富士康幹什麽。
工人,普工隻能接受最簡單的命令。你負責裝屏幕,你負責上螺絲,而你負責裝程序。富士康的流水線上可是有上百個工位。
這樣才能把一部手機完整的組裝出來,靠的是管理,靠的是策略。
自己不能把策略,管理的缺失,轉嫁為對人才的依賴。
“根矩先生(邴原字),這事我們先放一放,既然劉虞留下的班底還能用,我們也沒有必要重新組建班底,州牧府的運轉靠他們足夠了。眼下我們有跟重要的事情做。”想到這裏,周義決定招攬人才這件事先放一放。除了上麵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時機不對。
表麵上還是大漢掌權,天下人還沒有到抱團取暖的時候。一旦群雄割據,你不想站隊也得站隊,不光要考慮自己,還的考慮家族。
一家站幾個隊的大有人在。三國時期大名鼎鼎的諸葛家族,在魏蜀吳三國裏麵都有人為官。
既然不是最好的時機,周義還是決定先要策略性的做幾件事情。有管寧在遼東賺錢,錢財的問題不用考慮。隻要分步驟的把眼下的事情做好,眼前有沒有人才不重要。
周義到幽州後,上書朝廷任命管寧為遼東太守,漢靈帝劉宏看在周義出了錢財的麵子上,沒有反駁。這其中張讓也出力不少。
那個創業公司起步的時候不是隻要是胳膊腿健全,隻要不是傻子就可以入職了。周義手中的人可是比初創公司的人強多了。
眼下還真有幾件事情要周義去做。
第一、是要興建學堂,當讓不是建一所和這個時代一樣的學堂。而是一所類似於後世黃埔軍校一樣的學堂。以蔡邕的名義招生,誰讓嶽父大人有號召力那,不用白不用。再說傳道受業解惑,教化眾人,蔡邕感激還來不及。
生源不用擔心,擁入幽州的百萬難民,隻要年齡不過二十,能識文斷字,或者說想要識文斷字,都可以來報名。當讓超過二十的讀書人也要。
有習文天賦的重點培養,經過教育之後,向州牧府輸送人才。
天賦不佳的能識字,會算數,就可以到社會上做個小生意,或者到工廠去做工。
現在要把學校的校址選好,建設完成。等蔡邕一到,立馬招生。
如果能有更加優秀的生源,建立個武科更好,周義親自教授。以後到哪裏都有人叫老師,也過一把蔣校長的癮。
第二、是把遼東的軍隊擴充到兩萬人,讓趙雲,張飛,等人加緊訓練士兵。這是以後統一遼東的武力基礎。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文武兼備,平衡才能長治久安,軍中有合適的人才也可是送到學堂來。
第三、看看能不能找到適合在東北種植的作物。地瓜,土豆,玉米這些高產作物好像都是美洲大陸的,先不用想。可是水稻南方就有,不知道移植到東北是不是可行。東北的水稻應該是北海道那邊的品種,看有沒有合適機會帶迴中原。
第四、讓小五把太白酒樓開到幽州各地,有州牧府做背書,應該沒什麽問題。這是情報的主要來源地。首先在各個郡建立據點,慢慢熟悉情況,不像現在周義對幽州是兩眼一抹黑,一無所知。
第五、是想辦法利用幽州的礦產資源,找到露天的煤礦,和鐵礦,看看不能利用。工業化的起源有三個重要的資源,煤礦,鐵路,紡織。紡織,現在也就隻有羊毛紡織,是遠遠不夠的,棉紡織業才是重中之重。不過棉花應該在印度,而且不適合在東北種植。倒是可以找人先把種子帶迴來。
這些都是策略性的工作大綱,而細化這些工作,還的進一步研究,實驗。
隻要有了方向,一切都可以在實驗中摸索。
走對方向,大膽設想,小心求證。
周義是白手起家,每一件事情都要從零做起,相當耗時耗力。
可是這些一旦建成,收益也是巨大的。
</p>
天下英才,盡入我手。
周義做著最起碼幽州的人才進入我甕中的美夢。
想象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這次周義吸取了在遼東時的教訓,沒有大張旗鼓的張貼求賢令。別看求賢令在曆史上聲名赫赫,可是到周義者根本就不是藥。
別人張貼求賢令,都是天下英豪紛至遝來,周義這沒什麽卵用。有時候周義不僅想,莫不是當政者往自己臉上貼金,這些都是為了烘托自己的英明神武,讓人杜撰的吧。
全麵撒網是撈不到大魚的,尤其在事業的起步階段,有時候連小魚也撈不到。
還不如選中了幾個重點的人才,親自上門請教。帶著誠意,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也許能感召來幾位大才。
周義帶著周倉轉悠了幾個重點對象之後,周義的是哇涼哇涼的,有點心灰意冷,意識到事情沒有這麽簡單。
很簡單,人家實行的都是“三不主義”不見,不談,不送。
這些人種不乏有連朝廷的詔命都不當迴事的人,更不用說一個小小的幽州牧,怎麽能看在眼裏。可是如果連門都不讓進是在是太氣人了。
這讓周義更深一步的認識到世家大族的傲慢,不過人家有傲慢的資本和底蘊。漢靈帝劉宏都拿他們沒有辦法,周義也隻能忍氣吞聲。
“元福(周倉的字),牧君這是怎麽了?”邴原看到周義氣衝衝的迴來,也不知道是怎麽迴事,就問周倉。
“還能怎麽樣,受氣了唄!還不是那些個自命清高的文人,牧君親自上門求教,這些人根本不見。就是見了也是毫無誠意,沒說兩句就要送客。你說現在的人怎麽都這樣?”周倉憤憤不平的迴答。
“周倉,這件事也怪不得那些文人,是我一廂情願罷了。沒考慮清楚就貿然登門,吃了閉門羹也是我自找的。”邴原也是文人,不能把文人全部放在對立麵。
諸事不順,要反求諸己,事情不是想象中的樣子,更多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
“牧君初來咋到,沒有影響力,各家的反應平淡也也在情理之中,世家大族本就傲慢。黃石公說過:‘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大家都是在看州牧的反應罷了,這大概也算是幽州的世家對牧君的考驗,我們要沉得住氣才行。”邴原想了想說,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後世也有位名人說過,如果人才離開你了,歸根結底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錢沒給到位;
第二是心受傷了。
這倒是和黃石公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難道這就是文人士族的套路?好像文人謀士們都挺愛搞這些的,動不動就三顧茅廬,程門立雪。這是顯示優越感,還是考驗。
佛門好像也有“法不輕傳,經不輕授”的說法。
可是看看人家要的條件,周義未必都能夠滿足,錢好說,隻要肯談錢,那就是多少的問題。可是人家談都不談,那隻有談心了。
可是心這可就難辦了,就是曹操後來貴為魏王,也還是有許多世家大族不願真心輔佐。眾人不願意出仕,又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時代特別看重出身。
如果你不是出身士族,大家士族就不願意帶你玩。周義是平民行伍出身,在大家士族眼裏是最沒有政治根基的一類人,連宦官集團出身的曹操都不如,有怎麽能玩到一塊去。
怪不得,後世的創業者都說,找人是天下最難的事情。
還有就是這個時代的文人,好高騖遠,不幹實事。講究養望,就是身居草廬,卻又苦心孤詣的經營者知己的名聲,使得名聲彰顯在外。比如水鏡先生,龐德公,諸葛亮都這麽幹過。有真才實學倒好,許多人都是假模假樣,半吊子的水平。平常高高在上,一到用時都成紙上談兵的趙括了。
在家養兩年名望之後,就想像盧植,皇甫嵩一樣出仕為官,出將入相,文佐君王,武安社稷,榮耀加身,千古流芳。
怎麽可能?都是清談誤國之輩。
這群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大漢民族的大好前景就讓這群人給毀掉了。政治水準不及格,牛倒是能吹上天。
我要的是這樣的人才嗎?顯然不是。
反過來仔細的想一想,周義缺的是人才嗎?應該也不是。
你缺的可能不是人才,而是策略。
作為一個在三國的創業者,你自己就是最重要的人才。現在你對人才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策略上的不足,不想動腦子。
你太想找一個人解決所有的難題。太想複製劉備的人生,以自己的仁慈或者名聲招攬來諸葛亮,自己及當甩手掌櫃就可以了。
或者擁有劉邦的運氣,治國不如蕭何,謀劃不如張良,治兵不如韓信,卻能同時擁有這三個人。自己每天喝個小酒,調戲個良家。
白日做夢。
憑什麽?爽文看多了,腦子也鏽掉了,還說自己是一個創業者。
創業者最初的幾步都是自己走出來的,然後才能招攬到人才。先有從零走到一,然後才有從一到n。
最關鍵的幾步也是自己誇過去的,才能留得住人才。咬牙挺住,才能走到最後,笑傲江湖。
更多的時候,不是人才決定一切,而是方法和策略決定成敗。
就好比如果我們要造手機,找一百個人來,說,這是設計圖,這是錢。你們一定能把手機造出來。怎麽可能,如果可以造出手機,要富士康幹什麽。
工人,普工隻能接受最簡單的命令。你負責裝屏幕,你負責上螺絲,而你負責裝程序。富士康的流水線上可是有上百個工位。
這樣才能把一部手機完整的組裝出來,靠的是管理,靠的是策略。
自己不能把策略,管理的缺失,轉嫁為對人才的依賴。
“根矩先生(邴原字),這事我們先放一放,既然劉虞留下的班底還能用,我們也沒有必要重新組建班底,州牧府的運轉靠他們足夠了。眼下我們有跟重要的事情做。”想到這裏,周義決定招攬人才這件事先放一放。除了上麵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時機不對。
表麵上還是大漢掌權,天下人還沒有到抱團取暖的時候。一旦群雄割據,你不想站隊也得站隊,不光要考慮自己,還的考慮家族。
一家站幾個隊的大有人在。三國時期大名鼎鼎的諸葛家族,在魏蜀吳三國裏麵都有人為官。
既然不是最好的時機,周義還是決定先要策略性的做幾件事情。有管寧在遼東賺錢,錢財的問題不用考慮。隻要分步驟的把眼下的事情做好,眼前有沒有人才不重要。
周義到幽州後,上書朝廷任命管寧為遼東太守,漢靈帝劉宏看在周義出了錢財的麵子上,沒有反駁。這其中張讓也出力不少。
那個創業公司起步的時候不是隻要是胳膊腿健全,隻要不是傻子就可以入職了。周義手中的人可是比初創公司的人強多了。
眼下還真有幾件事情要周義去做。
第一、是要興建學堂,當讓不是建一所和這個時代一樣的學堂。而是一所類似於後世黃埔軍校一樣的學堂。以蔡邕的名義招生,誰讓嶽父大人有號召力那,不用白不用。再說傳道受業解惑,教化眾人,蔡邕感激還來不及。
生源不用擔心,擁入幽州的百萬難民,隻要年齡不過二十,能識文斷字,或者說想要識文斷字,都可以來報名。當讓超過二十的讀書人也要。
有習文天賦的重點培養,經過教育之後,向州牧府輸送人才。
天賦不佳的能識字,會算數,就可以到社會上做個小生意,或者到工廠去做工。
現在要把學校的校址選好,建設完成。等蔡邕一到,立馬招生。
如果能有更加優秀的生源,建立個武科更好,周義親自教授。以後到哪裏都有人叫老師,也過一把蔣校長的癮。
第二、是把遼東的軍隊擴充到兩萬人,讓趙雲,張飛,等人加緊訓練士兵。這是以後統一遼東的武力基礎。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文武兼備,平衡才能長治久安,軍中有合適的人才也可是送到學堂來。
第三、看看能不能找到適合在東北種植的作物。地瓜,土豆,玉米這些高產作物好像都是美洲大陸的,先不用想。可是水稻南方就有,不知道移植到東北是不是可行。東北的水稻應該是北海道那邊的品種,看有沒有合適機會帶迴中原。
第四、讓小五把太白酒樓開到幽州各地,有州牧府做背書,應該沒什麽問題。這是情報的主要來源地。首先在各個郡建立據點,慢慢熟悉情況,不像現在周義對幽州是兩眼一抹黑,一無所知。
第五、是想辦法利用幽州的礦產資源,找到露天的煤礦,和鐵礦,看看不能利用。工業化的起源有三個重要的資源,煤礦,鐵路,紡織。紡織,現在也就隻有羊毛紡織,是遠遠不夠的,棉紡織業才是重中之重。不過棉花應該在印度,而且不適合在東北種植。倒是可以找人先把種子帶迴來。
這些都是策略性的工作大綱,而細化這些工作,還的進一步研究,實驗。
隻要有了方向,一切都可以在實驗中摸索。
走對方向,大膽設想,小心求證。
周義是白手起家,每一件事情都要從零做起,相當耗時耗力。
可是這些一旦建成,收益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