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了,他丟下了一句你不要後悔。
薑雲瑤看了一眼他的背影,轉頭和安氏說:「母親,我總覺得父親要把管家權給譚姨娘。」
安氏搖了搖頭:「他不會。」
譚姨娘是他的親表妹,在他眼裏卻也是不上檯麵的那一個,他既然看不起安氏,自然也看不上譚姨娘。
早些年的時候譚姨娘也想過擠兌安氏拿管家權,也在薑逢年耳朵邊上吹了不少的枕頭風,但薑逢年從來沒鬆過口。
別人或許覺得是薑逢年尊重她這個嫡妻,可安氏自己看得分明,薑逢年自己出身低,同樣的,譚姨娘的出身也低,他自己靠著科舉躍升了,脫離了從前那個家境,但譚姨娘可沒有。
在薑逢年心裏,他和譚姨娘談情說愛可以,畢竟譚姨娘知道他從前是什麽樣子,兩個人也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可說,偶爾追憶一下從前,兩個人便都能生出惺惺相惜的感情。
但若是論管家,他心裏還是覺得安氏更靠譜一些。
安氏出身就好,打小就是按照當家主母的規範來培養的,薑逢年喜歡權勢,便更信奉權勢能培養出來的人是最好的。
他並不覺得譚姨娘管的能比安氏好,當然也就不會鬆口讓譚姨娘做主,他還要給安氏留臉麵。
所以安氏篤定了他不會把管家權交給譚姨娘。
不交,這事兒就是她和薑逢年之間的事情,將來不論怎麽樣都有迴轉的餘地,若是交出去了,這事兒性質就變了,變成了內宅妻妾之間的事情。
薑逢年不會這麽做,也不敢這麽做,不然不好向安伯侯府交代。
安氏說:「你且看著吧,還有的折騰呢。」
#
第二天,顧明月去大廚房,就見她幹爹坐在椅子上喝茶:「幹爹今日這麽空閑?」
方中意給她也倒一杯:「這幾日都空閑得很,怎麽,你家姑娘想聽點兒什麽消息?」
顧明月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鼻子。
方中意也不在意,他和三姑娘算是已經很有默契了,三姑娘偶爾從他這裏打聽一些府裏的消息或者外頭的消息,都不是什麽機密,多是問些菜肉價格,或是外頭那些流民的動向,再不然就是閬中城的縣衙官職之類的。
都是不費力氣就能打聽的,他也樂意告訴她,不圖別的,圖她對顧明月好。
方中意自己是沒讀過書的,但他知道讀書的好處,讀過書的人,像是常管事,他就能當上管事,而他自己就隻能做個廚子。
他都這個年紀了,學讀書認字已經來不及了,隻能眼饞得看看罷了。
但顧明月不一樣,這小丫頭才五歲,未來還很長,方中意總想著讓她多學些東西,琴棋書畫是不指望了,能跟著三姑娘多讀兩本書,些許認得幾個字,將來能當個會寫能算的管家媳婦也很不錯了。
顯然三姑娘也是懂他心裏在想什麽的,這不就教了這丫頭數數嗎?
雖然這麽點簡單的東西方中意也能教,但在三姑娘那裏教是不一樣的,這代表著她對顧明月的重視,也是一個信號。
方中意心裏的打算多,卻不會輕易說出來,隻叫顧明月好好跟著三姑娘當差。
顧明月來是要打聽譚姨娘屋裏的事情的。
昨天安氏和薑雲瑤說薑逢年不會把管家權交給譚姨娘,她的態度很篤定,但薑雲瑤不太放心。
她想讓薑逢年忙起來沒空禍害家裏沒錯,但要是因為這個讓安氏丟了管家權,那也是相當吃虧的。
她還有下一步的計劃,不能折在這裏。
方中意日日都呆在大廚房,這裏是所有地方裏消息最靈通的,有些小丫頭嘴上把不住門,院裏出什麽事情當天就傳出來了,私密的事情不好說,但譚姨娘要是得了管家權,她屋裏的那些人必定是要得意的。
他想了想,先叫了個幫廚來,問譚姨娘院裏來提膳沒有。
幫廚說還沒有。
薑府提膳也有順序,往往最早的是太太屋裏,她起得最早,然後是常姨娘院裏,太太前腳起她後腳就起來了,還會去太太院裏候著看有沒有吩咐,再然後是柳姨娘,柳姨娘的兒子要早起讀書,最後才是孟姨娘和譚姨娘。
她們倆都起得晚。
顧明月就幹脆坐著了。
也沒等多久,譚姨娘院裏就來人了。
是眼熟的小丫頭珍珠,她是提前來的,多的時間就賴在廚房裏頭嘮嗑,看起來是閑逛,實際上也是為了打聽消息,聊著聊著也難免帶出兩句譚姨娘的八卦來。
昨兒晚上薑逢年是歇在了譚姨娘院子裏,不過兩個人似乎鬧得不大愉快。
珍珠嘴不緊,和廚房的人聊天的時候問:「你們說老爺怎麽想的?太太不管事,他竟一把手接過去了也沒說找個人分擔一下?府裏又不是沒人了。」
其他人能說什麽?當然是附和了。
往往這些丫頭隨口問出來的話多半也是她們背後主子的意思,可見譚姨娘心裏還是惦記著管家權的,但薑逢年果真不打算鬆口,硬著頭皮也要自己管著。
顧明月帶著滿兜的消息迴了三姑娘院子裏。
薑雲瑤垂眸想了一會兒,問顧明月:「你覺得父親現在算不算忙?」
顧明月搖了搖頭。
她是見過太太管家的,她要做的事情可比老爺多多了,老爺這都已經是精簡過後了,太太自己還會找不少事情做呢,還要過問每個院裏的姨娘、姑娘少爺們,老爺這才哪兒到哪兒呀!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薑雲瑤看了一眼他的背影,轉頭和安氏說:「母親,我總覺得父親要把管家權給譚姨娘。」
安氏搖了搖頭:「他不會。」
譚姨娘是他的親表妹,在他眼裏卻也是不上檯麵的那一個,他既然看不起安氏,自然也看不上譚姨娘。
早些年的時候譚姨娘也想過擠兌安氏拿管家權,也在薑逢年耳朵邊上吹了不少的枕頭風,但薑逢年從來沒鬆過口。
別人或許覺得是薑逢年尊重她這個嫡妻,可安氏自己看得分明,薑逢年自己出身低,同樣的,譚姨娘的出身也低,他自己靠著科舉躍升了,脫離了從前那個家境,但譚姨娘可沒有。
在薑逢年心裏,他和譚姨娘談情說愛可以,畢竟譚姨娘知道他從前是什麽樣子,兩個人也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可說,偶爾追憶一下從前,兩個人便都能生出惺惺相惜的感情。
但若是論管家,他心裏還是覺得安氏更靠譜一些。
安氏出身就好,打小就是按照當家主母的規範來培養的,薑逢年喜歡權勢,便更信奉權勢能培養出來的人是最好的。
他並不覺得譚姨娘管的能比安氏好,當然也就不會鬆口讓譚姨娘做主,他還要給安氏留臉麵。
所以安氏篤定了他不會把管家權交給譚姨娘。
不交,這事兒就是她和薑逢年之間的事情,將來不論怎麽樣都有迴轉的餘地,若是交出去了,這事兒性質就變了,變成了內宅妻妾之間的事情。
薑逢年不會這麽做,也不敢這麽做,不然不好向安伯侯府交代。
安氏說:「你且看著吧,還有的折騰呢。」
#
第二天,顧明月去大廚房,就見她幹爹坐在椅子上喝茶:「幹爹今日這麽空閑?」
方中意給她也倒一杯:「這幾日都空閑得很,怎麽,你家姑娘想聽點兒什麽消息?」
顧明月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鼻子。
方中意也不在意,他和三姑娘算是已經很有默契了,三姑娘偶爾從他這裏打聽一些府裏的消息或者外頭的消息,都不是什麽機密,多是問些菜肉價格,或是外頭那些流民的動向,再不然就是閬中城的縣衙官職之類的。
都是不費力氣就能打聽的,他也樂意告訴她,不圖別的,圖她對顧明月好。
方中意自己是沒讀過書的,但他知道讀書的好處,讀過書的人,像是常管事,他就能當上管事,而他自己就隻能做個廚子。
他都這個年紀了,學讀書認字已經來不及了,隻能眼饞得看看罷了。
但顧明月不一樣,這小丫頭才五歲,未來還很長,方中意總想著讓她多學些東西,琴棋書畫是不指望了,能跟著三姑娘多讀兩本書,些許認得幾個字,將來能當個會寫能算的管家媳婦也很不錯了。
顯然三姑娘也是懂他心裏在想什麽的,這不就教了這丫頭數數嗎?
雖然這麽點簡單的東西方中意也能教,但在三姑娘那裏教是不一樣的,這代表著她對顧明月的重視,也是一個信號。
方中意心裏的打算多,卻不會輕易說出來,隻叫顧明月好好跟著三姑娘當差。
顧明月來是要打聽譚姨娘屋裏的事情的。
昨天安氏和薑雲瑤說薑逢年不會把管家權交給譚姨娘,她的態度很篤定,但薑雲瑤不太放心。
她想讓薑逢年忙起來沒空禍害家裏沒錯,但要是因為這個讓安氏丟了管家權,那也是相當吃虧的。
她還有下一步的計劃,不能折在這裏。
方中意日日都呆在大廚房,這裏是所有地方裏消息最靈通的,有些小丫頭嘴上把不住門,院裏出什麽事情當天就傳出來了,私密的事情不好說,但譚姨娘要是得了管家權,她屋裏的那些人必定是要得意的。
他想了想,先叫了個幫廚來,問譚姨娘院裏來提膳沒有。
幫廚說還沒有。
薑府提膳也有順序,往往最早的是太太屋裏,她起得最早,然後是常姨娘院裏,太太前腳起她後腳就起來了,還會去太太院裏候著看有沒有吩咐,再然後是柳姨娘,柳姨娘的兒子要早起讀書,最後才是孟姨娘和譚姨娘。
她們倆都起得晚。
顧明月就幹脆坐著了。
也沒等多久,譚姨娘院裏就來人了。
是眼熟的小丫頭珍珠,她是提前來的,多的時間就賴在廚房裏頭嘮嗑,看起來是閑逛,實際上也是為了打聽消息,聊著聊著也難免帶出兩句譚姨娘的八卦來。
昨兒晚上薑逢年是歇在了譚姨娘院子裏,不過兩個人似乎鬧得不大愉快。
珍珠嘴不緊,和廚房的人聊天的時候問:「你們說老爺怎麽想的?太太不管事,他竟一把手接過去了也沒說找個人分擔一下?府裏又不是沒人了。」
其他人能說什麽?當然是附和了。
往往這些丫頭隨口問出來的話多半也是她們背後主子的意思,可見譚姨娘心裏還是惦記著管家權的,但薑逢年果真不打算鬆口,硬著頭皮也要自己管著。
顧明月帶著滿兜的消息迴了三姑娘院子裏。
薑雲瑤垂眸想了一會兒,問顧明月:「你覺得父親現在算不算忙?」
顧明月搖了搖頭。
她是見過太太管家的,她要做的事情可比老爺多多了,老爺這都已經是精簡過後了,太太自己還會找不少事情做呢,還要過問每個院裏的姨娘、姑娘少爺們,老爺這才哪兒到哪兒呀!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