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鞦韆!」
恰恰快活極了,拍著小手蹦蹦跳跳地跑到鞦韆邊,一臉期待地扭頭望著葉杳。
葉杳望向合承憶,用眼神詢問這是不是他弄的。
果然,合承憶摸了摸後腦勺,眨巴著眼睛迴答:「我出的費用,請節目組幫忙安裝的。要不是時間錯不開,我就自己來弄了。」
「哎…」葉杳扶額,「你可真是要把恰恰慣壞了。」
合承憶預感自己日後會在育兒上與葉杳產生分歧,但他此時決定裝聾,大步向前,把恰恰抱上鞦韆。
鞦韆前後晃動起來,伴著恰恰清脆的笑聲。
葉杳看著玉米亭裏無比開懷的恰恰和合承憶,也跟著笑了起來。
誰能拒絕幸福呢?
*
在靈穀村的第三次錄製,主題是「衣」。
《帶著娃娃歸田園》讓嘉賓全方位感受鄉村生活,以「衣」「食」「住」「行」分為四個板塊。每期節目著重其中一個方向,但各塊內容又相互交叉。
這就是生活的原本樣貌,那些細節縫在我們的每一天裏。
如果隻講「衣」,節目會顯得單薄。導演走訪了靈穀村的許多村民,決定擴展這一主題,讓嘉賓們走近村中的手藝人。
當天下午,幾組嘉賓就一起來到了村裏的篾匠家裏。
篾匠叫老趙,家裏的外牆壁上,掛著的都是他手製的簸箕、籃子、篩子等等。
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篾匠是個陌生的職業。因為這些生活必需品已經可以通過機器量化生產,這種古老而原始的工藝,已經日漸走出大家的視線。
這些農村生產生活中的用品,在過去是經過篾匠親手製作出來的。大大小小的用具,都是用竹子的薄片經手工製作而成。在靈穀村,還部分保留了這樣的生活樣貌。
篾匠的技藝,需要多年的細緻磨練才能出師。如今還能延續這個手藝的,多是村裏的老人。
恰恰握著葉杳的一根手指的小手一緊,清亮的聲音響起:「竹帽帽!」
老趙家的陳設,恰恰不陌生。以前在寧村生活的時候,村裏的篾匠看他白白淨淨,怕他曬黑,每年都會給他做一頂小竹帽。
可能是記起了他的小帽子,恰恰鬆開葉杳的手,走到了老趙跟前。
老趙和其他人一樣,不知道恰恰要做什麽。他微微張開嘴巴,驚訝地看著恰恰。
恰恰自顧自做著自己的事,他掰開老趙的手指,用他白嫩嫩的小手撫著老趙手心的紋路。
軟嫩的觸感讓老趙微微一怔,不可思議地望著恰恰,一時忘了動彈。
老趙的手,長年累月地勞作,幹燥而粗糙,布滿傷痕,指節腫大,溝溝坎坎都是歲月的印記。
他不常這樣看自己的手,更沒有被人這樣仔細地看過。
恰恰握著老趙的手腕,微微抬起,然後他彎下腰,把小臉蛋,挨在了老趙的手心裏。
手心砂紙一樣的觸感,老繭和傷痕,都是恰恰最熟悉的。寧村裏的老人們,都有這樣一雙手。
他們經常這樣摸恰恰的臉蛋,帶著關愛。
恰恰從未覺得這有什麽不舒服,而此時此刻,他也格外安心。
瞧著恰恰這麽做,幾個孩子不約而同地湊了過去。占得先機的,搶到了老趙的另一隻手。沒趕上的,隻能排隊了。
意料之外的情節,讓大人們有些感動。東盛林拍了拍葉杳的胳膊,點了點頭。
直播間裏的觀眾,也是靜靜地等著這一幕結束,才刷起了彈幕:
【恰恰真是個小天使啊】
【哎,看的我都說不出話了】
【小孩子從不掩飾什麽,喜歡就會表達】
【葉爸爸把恰恰教得真好啊】
這一茬過去,大家對老趙更多了幾分敬重,跟他學習手藝的時候,也多了些認真。
小朋友們跑前跑後,幫著整理工具,搬來製作需要的竹條。
下午的活動,便是大家一起做手工。可以選擇向老趙學習,也可以自行發揮。
合承憶有木工基礎,決定繼續跟老趙磨磨細緻的活。葉杳則怕太多人請教老趙他忙不過來,主動要了毛線,準備織手毛線花。
潘崇峰瞧著線團越變越小,鉤針在葉杳手裏靈活地動著,愈發地不敢相信。
「這是…你帶恰恰的時候學的?」潘崇峰問道。
葉杳抬頭笑了下:「那我學的時候,可早了。小時候就會了。」
這時,合承憶拿著竹片,從葉杳麵前經過。他停住腳步:「杳杳,你幫我看看這兩片是不是一樣厚。」
葉杳順著看過去,合承憶的身影嵌在午後的陽光中,光束也刺進了葉杳眼中。
突然間,葉杳身形一晃。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又一個人影,一開始小小的,然後慢慢地長大。
他們都在喊著「麽兒,幫我看看」……
不知過了多久,葉杳終於迴過神。合承憶扔開了竹子,蹲在他身邊,扶著他的後背,著急地看著他。
這樣熟悉的感覺撲麵而來,葉杳無法忽視。他仔細地看著合承憶,嘴唇輕輕動了動:「承哥…」
「哎,我在,在這兒呢。」合承憶拉過葉杳的手,按在手心。
葉杳長舒了一口氣,沒有抽迴手反倒是反握住合承憶的,他張了張嘴,想說什麽,又不知該從何說起。
恰恰快活極了,拍著小手蹦蹦跳跳地跑到鞦韆邊,一臉期待地扭頭望著葉杳。
葉杳望向合承憶,用眼神詢問這是不是他弄的。
果然,合承憶摸了摸後腦勺,眨巴著眼睛迴答:「我出的費用,請節目組幫忙安裝的。要不是時間錯不開,我就自己來弄了。」
「哎…」葉杳扶額,「你可真是要把恰恰慣壞了。」
合承憶預感自己日後會在育兒上與葉杳產生分歧,但他此時決定裝聾,大步向前,把恰恰抱上鞦韆。
鞦韆前後晃動起來,伴著恰恰清脆的笑聲。
葉杳看著玉米亭裏無比開懷的恰恰和合承憶,也跟著笑了起來。
誰能拒絕幸福呢?
*
在靈穀村的第三次錄製,主題是「衣」。
《帶著娃娃歸田園》讓嘉賓全方位感受鄉村生活,以「衣」「食」「住」「行」分為四個板塊。每期節目著重其中一個方向,但各塊內容又相互交叉。
這就是生活的原本樣貌,那些細節縫在我們的每一天裏。
如果隻講「衣」,節目會顯得單薄。導演走訪了靈穀村的許多村民,決定擴展這一主題,讓嘉賓們走近村中的手藝人。
當天下午,幾組嘉賓就一起來到了村裏的篾匠家裏。
篾匠叫老趙,家裏的外牆壁上,掛著的都是他手製的簸箕、籃子、篩子等等。
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篾匠是個陌生的職業。因為這些生活必需品已經可以通過機器量化生產,這種古老而原始的工藝,已經日漸走出大家的視線。
這些農村生產生活中的用品,在過去是經過篾匠親手製作出來的。大大小小的用具,都是用竹子的薄片經手工製作而成。在靈穀村,還部分保留了這樣的生活樣貌。
篾匠的技藝,需要多年的細緻磨練才能出師。如今還能延續這個手藝的,多是村裏的老人。
恰恰握著葉杳的一根手指的小手一緊,清亮的聲音響起:「竹帽帽!」
老趙家的陳設,恰恰不陌生。以前在寧村生活的時候,村裏的篾匠看他白白淨淨,怕他曬黑,每年都會給他做一頂小竹帽。
可能是記起了他的小帽子,恰恰鬆開葉杳的手,走到了老趙跟前。
老趙和其他人一樣,不知道恰恰要做什麽。他微微張開嘴巴,驚訝地看著恰恰。
恰恰自顧自做著自己的事,他掰開老趙的手指,用他白嫩嫩的小手撫著老趙手心的紋路。
軟嫩的觸感讓老趙微微一怔,不可思議地望著恰恰,一時忘了動彈。
老趙的手,長年累月地勞作,幹燥而粗糙,布滿傷痕,指節腫大,溝溝坎坎都是歲月的印記。
他不常這樣看自己的手,更沒有被人這樣仔細地看過。
恰恰握著老趙的手腕,微微抬起,然後他彎下腰,把小臉蛋,挨在了老趙的手心裏。
手心砂紙一樣的觸感,老繭和傷痕,都是恰恰最熟悉的。寧村裏的老人們,都有這樣一雙手。
他們經常這樣摸恰恰的臉蛋,帶著關愛。
恰恰從未覺得這有什麽不舒服,而此時此刻,他也格外安心。
瞧著恰恰這麽做,幾個孩子不約而同地湊了過去。占得先機的,搶到了老趙的另一隻手。沒趕上的,隻能排隊了。
意料之外的情節,讓大人們有些感動。東盛林拍了拍葉杳的胳膊,點了點頭。
直播間裏的觀眾,也是靜靜地等著這一幕結束,才刷起了彈幕:
【恰恰真是個小天使啊】
【哎,看的我都說不出話了】
【小孩子從不掩飾什麽,喜歡就會表達】
【葉爸爸把恰恰教得真好啊】
這一茬過去,大家對老趙更多了幾分敬重,跟他學習手藝的時候,也多了些認真。
小朋友們跑前跑後,幫著整理工具,搬來製作需要的竹條。
下午的活動,便是大家一起做手工。可以選擇向老趙學習,也可以自行發揮。
合承憶有木工基礎,決定繼續跟老趙磨磨細緻的活。葉杳則怕太多人請教老趙他忙不過來,主動要了毛線,準備織手毛線花。
潘崇峰瞧著線團越變越小,鉤針在葉杳手裏靈活地動著,愈發地不敢相信。
「這是…你帶恰恰的時候學的?」潘崇峰問道。
葉杳抬頭笑了下:「那我學的時候,可早了。小時候就會了。」
這時,合承憶拿著竹片,從葉杳麵前經過。他停住腳步:「杳杳,你幫我看看這兩片是不是一樣厚。」
葉杳順著看過去,合承憶的身影嵌在午後的陽光中,光束也刺進了葉杳眼中。
突然間,葉杳身形一晃。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又一個人影,一開始小小的,然後慢慢地長大。
他們都在喊著「麽兒,幫我看看」……
不知過了多久,葉杳終於迴過神。合承憶扔開了竹子,蹲在他身邊,扶著他的後背,著急地看著他。
這樣熟悉的感覺撲麵而來,葉杳無法忽視。他仔細地看著合承憶,嘴唇輕輕動了動:「承哥…」
「哎,我在,在這兒呢。」合承憶拉過葉杳的手,按在手心。
葉杳長舒了一口氣,沒有抽迴手反倒是反握住合承憶的,他張了張嘴,想說什麽,又不知該從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