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謂「王侯將相」,也不過隻是當世的貴戚高官而已;可堯舜卻是聖人,是天子,是一言足為萬世法的先王——「人人皆可為堯舜」,你是想做什麽?
這樣危險之至的思想居然在朝廷到處流布,略無阻遏,上下連一點風聲都沒有聽到;要不是翰林學士張太嶽到西直門淘換舊書時偶然翻到了一張傳單,恐怕中樞內外都還要蒙在鼓裏。而等到外務處派人仔細調查,才發現類似的冊子早就四散傳播、不可控製,所謂散入春風滿京城矣。
這樣離經叛道、大逆難言的文章,按理說是要上報宮廷,設法重重懲處的。但發現此事的張太嶽卻是左右為難,猶豫不能決斷。畢竟,如今真君在西苑禁閉的時間越來越久,服藥修道舉止顛倒,外廷已經很難猜測皇帝的心意,各個都有如履薄冰的畏懼,輕易不敢上報;再有,這些新式的傳單能夠大量印發、迅速散播,多半也是仰仗著從穆國公府擴散出的全新造紙術及印刷術,要是皇帝動怒後查得太細,搞不好就會波及到國公府,乃至直接牽涉世子本人……
於是,長久思考之後,張太嶽將詳細奏摺夾進了一份厚達五百多頁的城防修繕報告裏,裝進盒子中遞了上去。
反正現在海內平靖,就算有一點異端邪說,也沒什麽大礙……吧?
·
雖然暗自有此僥倖之想,但張太嶽心中卻總是踟躕猶豫,牽繞不去。他給京兆尹衙門發了公文,請他們嚴格管理各地的書坊(當然,以京兆尹的行政能力,這份公文的作用等於放屁);自己還時常繞道到西城門及京郊的舊書古董市場,設法摸清這些傳單的底細。
而事實的發展果然一如預期,在官方的彈壓失能之後,地下的出版市場像野火一樣蔓延滋生,培育出來的文化產品越來越驚悚恐怖——什麽下流猥瑣的春宮小黃書隻能算開胃小菜了,討論大安勛貴宗室,乃至直接揭朱家老底的冊子都被印刷了出來,泄漏的史料勁爆狂野之至,而且相當一部分直指皇權核心,牽繫到了太宗靖難及英宗叫門的大量往事。敏感辛辣得能讓人冷汗涔涔;連張學士都難以克當。但其中最為兇狠,最為可怕的,還是那些有關於「人人皆可為堯舜」的小冊子,效力比什麽都要狂猛——
在張學士翻到的傳單中,這些闡述新式儒學的小冊子在很短的時間裏完成了疊代。一開始這些文章還相當之精深晦澀,大量的引用《尚書》、《易經》以及上古逸聞,從儒家經綸的角度論證自己的觀點;但在兩三版之後,傳單的內容開始變得簡易、直白,夾雜了大量世俗的口語及白話,引用的案例也由三墳五典變為了耳熟能詳的簡單典故,甚至有《三國》、《水滸》乃至《凡人修仙》的內容……
要是在正統學術領域,這種夾七夾八的搞法簡直是粗鄙之至,貽笑大方,足以被正經的儒生輕易開除儒學籍;但在足夠敏銳的政治人物看來,這卻恰恰是傳播者在有意地放下身段,試圖擴大影響力,繞開古板的士人階層,將新式的學說直接擴散到街頭巷尾。
辯經倫理還隻是學術上的爭論,直接將要命的理論大肆擴散,這又是什麽行為?
反正這總不會隻是想賺點版權費。張太嶽思來想去,內不能自安,終於帶著搜羅到的一堆最為敏感的地下傳單,悄悄找上了穆國公府。
穆國公世子翻了翻冊子,果然立刻發作了:
「《穆氏實乃歷次大戰窮兵黷武之幕後黑手》?」穆祺大聲念誦傳單的逆天標題,怒不可遏:「荒謬絕倫!胡說八道!純屬誹謗!」
他氣憤的將傳單搓成一團,丟進了香爐中燒成灰燼。
……說實話,張太嶽並不覺得這張傳單有多麽的荒謬誹謗,但他肯定不能當著上官的麵反駁,所以也隻好沉默不語,等到世子喘出兩口粗氣,才將最關鍵的、宣揚「人人皆可為堯舜」的小冊子遞了出去。
世子仔細看了幾頁,漸漸有些茫然。他上下又讀了一遍,抬頭看向張太嶽:
「你拿這個來做什麽?我可不懂什麽儒家的學術爭論。」
「當然不敢用儒生的議論來褻瀆朝廷的耳目。」張翰林忙道:「隻是,這裏的觀點實在有些出格,如果叫錦衣衛查訪到了……」
是的,雖然張翰林被傳單的暴論震驚得有些接受不能,但長久以來他還是秉承著大安官僚的通常做派,絕不會在這種瑣事上逾越界限,給自己惹是生非;行文京兆尹提醒他們注意,已經是張學士盡職盡責的底線,至於搞什麽多餘的動作,那就大可不必連。
但現在,事情有了微妙的變化。要是原來詰屈聱牙的狀態,也就罷了;但現在——現在傳單的內容越來越簡易直白,擴散的範圍也就越廣;總有一天,這些要命的觀點會簡化到連錦衣衛的番子都能讀懂的地步。一旦錦衣衛把這種事情捅到了宮裏,那搞不好就會引爆飛玄真君這顆危險之至的炸·彈,將猝不及防的內閣與外事處炸得滿臉是血……
哪怕是出於自保的本能,張學士也不能不給上麵透個底了,大家同氣連枝,總得有個準備嘛。
果然,世子的臉色嚴肅起來了。他再翻了一遍小冊子,鄭重點一點頭。
「人人皆可為堯舜、即身成聖……嗯,『神州億萬皆舜堯』、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倒還真是相當激進的見解……」
這樣危險之至的思想居然在朝廷到處流布,略無阻遏,上下連一點風聲都沒有聽到;要不是翰林學士張太嶽到西直門淘換舊書時偶然翻到了一張傳單,恐怕中樞內外都還要蒙在鼓裏。而等到外務處派人仔細調查,才發現類似的冊子早就四散傳播、不可控製,所謂散入春風滿京城矣。
這樣離經叛道、大逆難言的文章,按理說是要上報宮廷,設法重重懲處的。但發現此事的張太嶽卻是左右為難,猶豫不能決斷。畢竟,如今真君在西苑禁閉的時間越來越久,服藥修道舉止顛倒,外廷已經很難猜測皇帝的心意,各個都有如履薄冰的畏懼,輕易不敢上報;再有,這些新式的傳單能夠大量印發、迅速散播,多半也是仰仗著從穆國公府擴散出的全新造紙術及印刷術,要是皇帝動怒後查得太細,搞不好就會波及到國公府,乃至直接牽涉世子本人……
於是,長久思考之後,張太嶽將詳細奏摺夾進了一份厚達五百多頁的城防修繕報告裏,裝進盒子中遞了上去。
反正現在海內平靖,就算有一點異端邪說,也沒什麽大礙……吧?
·
雖然暗自有此僥倖之想,但張太嶽心中卻總是踟躕猶豫,牽繞不去。他給京兆尹衙門發了公文,請他們嚴格管理各地的書坊(當然,以京兆尹的行政能力,這份公文的作用等於放屁);自己還時常繞道到西城門及京郊的舊書古董市場,設法摸清這些傳單的底細。
而事實的發展果然一如預期,在官方的彈壓失能之後,地下的出版市場像野火一樣蔓延滋生,培育出來的文化產品越來越驚悚恐怖——什麽下流猥瑣的春宮小黃書隻能算開胃小菜了,討論大安勛貴宗室,乃至直接揭朱家老底的冊子都被印刷了出來,泄漏的史料勁爆狂野之至,而且相當一部分直指皇權核心,牽繫到了太宗靖難及英宗叫門的大量往事。敏感辛辣得能讓人冷汗涔涔;連張學士都難以克當。但其中最為兇狠,最為可怕的,還是那些有關於「人人皆可為堯舜」的小冊子,效力比什麽都要狂猛——
在張學士翻到的傳單中,這些闡述新式儒學的小冊子在很短的時間裏完成了疊代。一開始這些文章還相當之精深晦澀,大量的引用《尚書》、《易經》以及上古逸聞,從儒家經綸的角度論證自己的觀點;但在兩三版之後,傳單的內容開始變得簡易、直白,夾雜了大量世俗的口語及白話,引用的案例也由三墳五典變為了耳熟能詳的簡單典故,甚至有《三國》、《水滸》乃至《凡人修仙》的內容……
要是在正統學術領域,這種夾七夾八的搞法簡直是粗鄙之至,貽笑大方,足以被正經的儒生輕易開除儒學籍;但在足夠敏銳的政治人物看來,這卻恰恰是傳播者在有意地放下身段,試圖擴大影響力,繞開古板的士人階層,將新式的學說直接擴散到街頭巷尾。
辯經倫理還隻是學術上的爭論,直接將要命的理論大肆擴散,這又是什麽行為?
反正這總不會隻是想賺點版權費。張太嶽思來想去,內不能自安,終於帶著搜羅到的一堆最為敏感的地下傳單,悄悄找上了穆國公府。
穆國公世子翻了翻冊子,果然立刻發作了:
「《穆氏實乃歷次大戰窮兵黷武之幕後黑手》?」穆祺大聲念誦傳單的逆天標題,怒不可遏:「荒謬絕倫!胡說八道!純屬誹謗!」
他氣憤的將傳單搓成一團,丟進了香爐中燒成灰燼。
……說實話,張太嶽並不覺得這張傳單有多麽的荒謬誹謗,但他肯定不能當著上官的麵反駁,所以也隻好沉默不語,等到世子喘出兩口粗氣,才將最關鍵的、宣揚「人人皆可為堯舜」的小冊子遞了出去。
世子仔細看了幾頁,漸漸有些茫然。他上下又讀了一遍,抬頭看向張太嶽:
「你拿這個來做什麽?我可不懂什麽儒家的學術爭論。」
「當然不敢用儒生的議論來褻瀆朝廷的耳目。」張翰林忙道:「隻是,這裏的觀點實在有些出格,如果叫錦衣衛查訪到了……」
是的,雖然張翰林被傳單的暴論震驚得有些接受不能,但長久以來他還是秉承著大安官僚的通常做派,絕不會在這種瑣事上逾越界限,給自己惹是生非;行文京兆尹提醒他們注意,已經是張學士盡職盡責的底線,至於搞什麽多餘的動作,那就大可不必連。
但現在,事情有了微妙的變化。要是原來詰屈聱牙的狀態,也就罷了;但現在——現在傳單的內容越來越簡易直白,擴散的範圍也就越廣;總有一天,這些要命的觀點會簡化到連錦衣衛的番子都能讀懂的地步。一旦錦衣衛把這種事情捅到了宮裏,那搞不好就會引爆飛玄真君這顆危險之至的炸·彈,將猝不及防的內閣與外事處炸得滿臉是血……
哪怕是出於自保的本能,張學士也不能不給上麵透個底了,大家同氣連枝,總得有個準備嘛。
果然,世子的臉色嚴肅起來了。他再翻了一遍小冊子,鄭重點一點頭。
「人人皆可為堯舜、即身成聖……嗯,『神州億萬皆舜堯』、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倒還真是相當激進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