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由規則所塑造出的權臣,居然隻有破壞掉規則才能生存,天下的荒誕與恐怖,大概莫過於此。
同為政壇大佬,閆閣老當然明白這個意思。而今再聽一遍,也隻是徒亂人意而已。他漠然開口:
「不必說這些廢話了。如今之計,為之奈何?」
許閣老沉吟片刻,長長嘆息
「其實首輔應該是明白的……按以往的規矩,無論穆國公世子還是我們,都是幹犯大逆,罪無可恕;必定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如果想要逆天改命,除非——除非換一套規矩。」
大概是被事情實在給逼急了,許少湖這樣靜水流深、隱忍不發的人,居然也放出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話。閆東樓瞠目結舌,閆閣老的眼角則抽了一抽,終於緩緩吐出數字:
「……你請繼續說。」
「那就恕我冒昧,稍稍囉嗦幾句了。」許閣老道:「其實,早在入仕之前,我心中就曾頗有疑惑:所謂以文馭武,不得擅殺士大夫之類的條條框框,不過是文臣圈子裏潛移默化,不成文的規矩而已;實際上沒有被任何皇帝承認,甚至也大大違背了高祖與太宗的祖訓。這樣不落文字的規則,是怎麽被嚴格執行,百餘年從無逾越的呢?難道列代的皇帝陛下,就真的願意接受這個約束麽?」
他停了一停,最終出聲長嘆:
「等到真正入仕,我才明白了底細。聖上當然不願意受約束,但事實如此,卻又由不得他們。若以法理而論,皇帝握著刀把子和印把子,是世上最強大、最為所欲為的力量;但在實際上一人之力有限,列聖不能親攬庶務,總得將權限分給旁人;而這『旁人』之中,隻有文官是最可靠、最穩妥、最方便的力量。委託給文官的權限越多,皇權要作出的妥協就越大,但偏偏列位至尊治國理政的水準,又實在是……」
或許是為尊者諱,許閣老咽下了最後那句話。但言下之意,卻已昭然若揭:權力來源於事實而非名分,威望來源於責任而非血統。在高祖皇帝的製度設計中,皇權無上無下無所不包,已經膨脹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但在實際的運行中,卻沒有一個人能運行如此龐大而恐怖的權力怪獸。所謂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哪怕為了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換,後代的皇帝也不能不將大量的士人招攬入朝廷,一點一點的分享權威,一步一步的退讓妥協。這種逐步的妥協到了最後,甚至會蔓延到皇位至關重要的軍權上。
——沒錯,理論上皇帝掌握著天下所有的兵馬,聖旨一下莫敢不從,絕無百官異議的餘地;但名義上的從掌控不等於實際上的運轉,你可以調動部隊為所欲為,但部隊的後勤由誰保證?部隊軍官的升遷由負責?戰爭的規劃由誰擬定?戰利品由誰劃分?戰敗的創傷由誰撫平?
後勤與裝備,訓練與備戰;每一項都是戰場上高度專業的知識,每一項都不是久居深宮之中封閉孤立的皇帝可以輕易掌握的經驗。自己掌握不了就隻能委託他人,於是久而久之幹戈倒持,軍隊的調動與使用也就漸漸被人染指,由不得皇帝一人做主了。
所以,才會有所謂「偃武修文」、「養士二百年」的規矩。常人在局外瞻望,總以為文官是虛華浮躁,靠著一張嘴皮子騙來了現在的地位;但隻有身處局中,才知一絲一縷,來之不易,都是歷代前輩與皇帝與宦官與勛貴與武將反覆糾葛,才能勉強換來的這一點默契,分毫不容退讓。也正因為如此,如今閆閣老與許閣老涉嫌破壞默契,搞不好才會幹犯眾怒,下場難言。
——吃前輩們的飯,砸前輩們的鍋;你們兩個老貨,也有資格談什麽君子小人?!
可惜,現在這鍋是非砸不可了。許閣老隻有搖頭:
「……開國之君英武,繼嗣之君守成;統緒傳承越久,這樣不成文的潛規則便會越多,越牢不可破,連皇帝亦不能違背。歷朝歷代,都是這麽個道理。但普天之下,也不是沒有反例。」
閆閣老皺起了眉:「你說誰?」
「漢世宗。」許閣老簡潔道:「孝武皇帝。」
隨著皇位傳承日久,皇帝的權威隨能力逐漸下降,不得不與官僚係統密切合作,服從官僚的默契。但世上總有例外——事實證明,如果皇帝的後代中突變出了某個水平極高、能力極強、精力極旺盛的怪物,如果這個怪物諳熟政治諳熟軍事,諳熟原本被官僚體係壟斷的知識與信息,順便還能抽出兩個ssr的小舅子;那麽他照樣可以打破規則做迴自己,為所欲為肆無忌憚,撕碎一切所謂的「潛規則」。
潛規則是與官僚妥協時的不得已,但當某個皇帝強到了可以無視官僚無視儒生,那一切的默契都隻能算個屁——皇權在理論上是絕對無敵的;而如果有人能完滿運使這種權力,那他也是無敵的!
當然,將皇權運轉如意是極其需要天賦的事情;強如世宗孝武皇帝,那也是在派出了他的寶貝小舅子把匈奴像陀螺一樣來迴抽了數次,才有此至高無上一言九鼎的地位。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能打勝仗就有了威望,有了威望就能牢牢控製軍隊;一旦軍隊盡在掌握,那確實可以視官僚體係如無物——用軍法殺四五百個讀書人算什麽?武皇帝殺丞相殺九卿如殺雞,有人敢對著他齜牙麽?
說難聽些,設如當今聖上有武皇帝的權威,那他派的欽差遇刺後殺個幾百上千人解一解悶,下麵連個屁都不敢放,隻會高唿殺得好。什麽「不得擅殺士大夫」?我們大安從高祖太宗起就沒這個狗屁規矩!
同為政壇大佬,閆閣老當然明白這個意思。而今再聽一遍,也隻是徒亂人意而已。他漠然開口:
「不必說這些廢話了。如今之計,為之奈何?」
許閣老沉吟片刻,長長嘆息
「其實首輔應該是明白的……按以往的規矩,無論穆國公世子還是我們,都是幹犯大逆,罪無可恕;必定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如果想要逆天改命,除非——除非換一套規矩。」
大概是被事情實在給逼急了,許少湖這樣靜水流深、隱忍不發的人,居然也放出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話。閆東樓瞠目結舌,閆閣老的眼角則抽了一抽,終於緩緩吐出數字:
「……你請繼續說。」
「那就恕我冒昧,稍稍囉嗦幾句了。」許閣老道:「其實,早在入仕之前,我心中就曾頗有疑惑:所謂以文馭武,不得擅殺士大夫之類的條條框框,不過是文臣圈子裏潛移默化,不成文的規矩而已;實際上沒有被任何皇帝承認,甚至也大大違背了高祖與太宗的祖訓。這樣不落文字的規則,是怎麽被嚴格執行,百餘年從無逾越的呢?難道列代的皇帝陛下,就真的願意接受這個約束麽?」
他停了一停,最終出聲長嘆:
「等到真正入仕,我才明白了底細。聖上當然不願意受約束,但事實如此,卻又由不得他們。若以法理而論,皇帝握著刀把子和印把子,是世上最強大、最為所欲為的力量;但在實際上一人之力有限,列聖不能親攬庶務,總得將權限分給旁人;而這『旁人』之中,隻有文官是最可靠、最穩妥、最方便的力量。委託給文官的權限越多,皇權要作出的妥協就越大,但偏偏列位至尊治國理政的水準,又實在是……」
或許是為尊者諱,許閣老咽下了最後那句話。但言下之意,卻已昭然若揭:權力來源於事實而非名分,威望來源於責任而非血統。在高祖皇帝的製度設計中,皇權無上無下無所不包,已經膨脹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但在實際的運行中,卻沒有一個人能運行如此龐大而恐怖的權力怪獸。所謂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哪怕為了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換,後代的皇帝也不能不將大量的士人招攬入朝廷,一點一點的分享權威,一步一步的退讓妥協。這種逐步的妥協到了最後,甚至會蔓延到皇位至關重要的軍權上。
——沒錯,理論上皇帝掌握著天下所有的兵馬,聖旨一下莫敢不從,絕無百官異議的餘地;但名義上的從掌控不等於實際上的運轉,你可以調動部隊為所欲為,但部隊的後勤由誰保證?部隊軍官的升遷由負責?戰爭的規劃由誰擬定?戰利品由誰劃分?戰敗的創傷由誰撫平?
後勤與裝備,訓練與備戰;每一項都是戰場上高度專業的知識,每一項都不是久居深宮之中封閉孤立的皇帝可以輕易掌握的經驗。自己掌握不了就隻能委託他人,於是久而久之幹戈倒持,軍隊的調動與使用也就漸漸被人染指,由不得皇帝一人做主了。
所以,才會有所謂「偃武修文」、「養士二百年」的規矩。常人在局外瞻望,總以為文官是虛華浮躁,靠著一張嘴皮子騙來了現在的地位;但隻有身處局中,才知一絲一縷,來之不易,都是歷代前輩與皇帝與宦官與勛貴與武將反覆糾葛,才能勉強換來的這一點默契,分毫不容退讓。也正因為如此,如今閆閣老與許閣老涉嫌破壞默契,搞不好才會幹犯眾怒,下場難言。
——吃前輩們的飯,砸前輩們的鍋;你們兩個老貨,也有資格談什麽君子小人?!
可惜,現在這鍋是非砸不可了。許閣老隻有搖頭:
「……開國之君英武,繼嗣之君守成;統緒傳承越久,這樣不成文的潛規則便會越多,越牢不可破,連皇帝亦不能違背。歷朝歷代,都是這麽個道理。但普天之下,也不是沒有反例。」
閆閣老皺起了眉:「你說誰?」
「漢世宗。」許閣老簡潔道:「孝武皇帝。」
隨著皇位傳承日久,皇帝的權威隨能力逐漸下降,不得不與官僚係統密切合作,服從官僚的默契。但世上總有例外——事實證明,如果皇帝的後代中突變出了某個水平極高、能力極強、精力極旺盛的怪物,如果這個怪物諳熟政治諳熟軍事,諳熟原本被官僚體係壟斷的知識與信息,順便還能抽出兩個ssr的小舅子;那麽他照樣可以打破規則做迴自己,為所欲為肆無忌憚,撕碎一切所謂的「潛規則」。
潛規則是與官僚妥協時的不得已,但當某個皇帝強到了可以無視官僚無視儒生,那一切的默契都隻能算個屁——皇權在理論上是絕對無敵的;而如果有人能完滿運使這種權力,那他也是無敵的!
當然,將皇權運轉如意是極其需要天賦的事情;強如世宗孝武皇帝,那也是在派出了他的寶貝小舅子把匈奴像陀螺一樣來迴抽了數次,才有此至高無上一言九鼎的地位。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能打勝仗就有了威望,有了威望就能牢牢控製軍隊;一旦軍隊盡在掌握,那確實可以視官僚體係如無物——用軍法殺四五百個讀書人算什麽?武皇帝殺丞相殺九卿如殺雞,有人敢對著他齜牙麽?
說難聽些,設如當今聖上有武皇帝的權威,那他派的欽差遇刺後殺個幾百上千人解一解悶,下麵連個屁都不敢放,隻會高唿殺得好。什麽「不得擅殺士大夫」?我們大安從高祖太宗起就沒這個狗屁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