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罷,他低頭咳嗽喘息,大口大口吐出熱氣,臉上滾滾落下豆大的虛汗。閆東樓不敢再辯,隻好一撩袍子跪了下去,一聲不吭的挺在那裏。
書房內外靜得像死了一樣,沒有人敢進來打攪這樣一場驚天動地的父子議論,都隻好僵在門外。閆閣老獨自喘息了良久,才終於扶著胸口慢慢起來,卻又連連搖頭:
「真正是孽障……你這句話說出來,九族還要不要?」
小閣老梗著脖子:「就算不說這話,宮裏怕也不會放過咱們了!」
「宮裏放過不放過是宮裏的事,我們總要自己想辦法。」閆閣老閉上眼睛,慢慢開口:「你過來,拿出你寫青詞的本事,給翰林院的張太嶽寫一份信,口氣一定要恭敬……」
「給張太嶽寫信?」
「穆祺不是讓張太嶽和你多多往來麽?這就是往來的機會。」閆閣老並不睜眼:「你把這幾日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訴他,讓他馬上給穆國公世子送消息,不得稍有遲誤——記住,我們家上下幾十口性命,怕就牽繫在這一封信上了!」
·
穆國公世子是在天津收到的消息。他按照約定將貨物運至港口卸下,還沒有來得及找人交割這一份至關重要的物資,在天津盤桓等候已有多日的張太嶽就立刻找上了門來,原原本本告知了京中的變故。世子猝不及防,瞬息間倒真有些錯愕。但不過片刻功夫,他就平靜了下來:
「天降瑞雪,這是大大的好事麽。」
的確是好事。無論人間的政治有多少的蠅營狗苟骯髒算計,上天的好事就是好事。老天爺肯賞臉下這麽一場瑞雪,今年的冬天便能順順暢暢的過去;多日的焦慮不過虛驚一場,還有什麽消息能比這更好?
張太嶽愣了一愣:「的確是好事。但閆閣老那邊……」
「閆閣老當然會有些麻煩,所以才會托你來遞消息嘛。」世子很明白閆黨的套路:「看此老的意思,估計是旁敲側擊,想讓我把南方的事情全部抗過去,不要將汙水沾到他閆首輔臉上。」
沒錯,閆閣老苦思冥想再三推敲,想出來的法子就是往年輕人頭上甩鍋;而且綜合各方麵考慮,這還恰恰是最合適的辦法——搞政治講的就是因為怕死所以全部都要點防禦力;一代版本一代神,隻有防高血厚的buff怪,才能在刀光劍影的官場笑傲江湖。同樣的罪名同樣的過失,放在閆閣老頭上基本就是滅頂之災,再無迴環餘地;放到穆國公世子頭上,可能也就是趕出內閣褫奪官職閉門思過,罰兩年俸祿了事。隻要世子願意一咬牙把事情給認下來,那其實事情還是可以控製的。
但問題在於,怎麽才能讓穆國公世子認下來呢?
強行栽贓當然是絕不可取,否則搞不好會被癲公順手創飛,晚節不保、顏麵掃地。思來想去,隻有派出親兒子大打感情牌,試圖以往日的情分說動涉世未深的世子;所以小閣老卑辭謙禮,才特意寫了那麽一封情真意切的書信,誠心誠意的托張太嶽轉交——到了這個時候,恐怕閆閣老也要從心中生出僥倖來,慶幸自己那個倒穆是工作親穆是生活的戰略的確是遠見卓識高瞻遠矚,提前派小閣老私相往來打好了基礎,才有今天這一點說情的顏麵在。就算看在往日送銀子送股份私相授受的麵子上,世子也不好太難為閆家嘛。
但很可惜。閆閣老選誰轉送不好,挑的卻偏偏是張太嶽張翰林——張翰林平日裏埋頭苦幹不涉外事,看起來仿佛真就隻是世子安插在翰林院的乖乖工具人而已;但到了現在這樣決大計定大疑的關口,張翰林才無聲無息的露出了崢嶸來:他倒是轉交了閆東樓精心□□的親筆信,但在世子開封之前,卻簡要敘述了信中的大概——沒有偏私,沒有隱匿,但態度已經非常之顯豁了。
世子當然察覺了出來,所以主動問他:
「太嶽不以為然麽?」
「不敢。」張太嶽垂首道:「隻是下官以為,實在沒有必要與閆黨牽涉過深。」
不過是逢場作戲的一點露水姻緣而已,哪裏就談得上託付生死信義不疑了呢?即使在春秋士種信義輕生死的時代,願意慨然承擔替他人背鍋抗罪的佳話,那也是國士待我國事報之,看在千古知己的深情厚誼之上。而閆黨嘛……閆東樓何不拿鏡子自己照照,就那麽一點小恩小義,配打動人心麽?
真當他們穆國公府是大怨種了唄?這樣打蛇隨杆上的貪婪做派,當然讓張翰林心中很不舒服。要不是限於職責,他連這一封信都不想轉交。
不過,張太嶽還是很明白分寸的,所以隻委婉提醒了一句:
「近日下官在翰林院當值,聽聞士林風評之中,閆閣老似乎頗有物議。」
閆家的名聲本來就不好,鴿了他們也沒有什麽的。要不咱們就當沒這封信,安安份份等著朝局變化唄?
世子果然沉默了片刻,隨即微笑:「閆閣老的風評確實不佳;要是聖上以貪贓誤國的罪名問罪,那縱使抄家流放,我也不能替他辯駁什麽。」
「世子聰慧——」
「但這一次的舉動,卻決計不是什麽罪過。」世子直接打斷了他:「身為首輔,千方百計的搜羅糧食避免饑饉,是再正當不過的職守;而天有不測風雲,非人力所能預測,這又怎麽能是大臣的過錯?既然沒有過錯,就不該問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算在封建時代,設法備災也是挑不出毛病的。就算在籌糧過程中夥同穆國公世子用了某些激烈逾矩的手段,那也該算事有從權,沒有苛責的道理。要是沒有這樣一份大義在,閆分宜還真以為他那一枚小小的印章,就可以調動穆祺為他盡心辦事不成?
書房內外靜得像死了一樣,沒有人敢進來打攪這樣一場驚天動地的父子議論,都隻好僵在門外。閆閣老獨自喘息了良久,才終於扶著胸口慢慢起來,卻又連連搖頭:
「真正是孽障……你這句話說出來,九族還要不要?」
小閣老梗著脖子:「就算不說這話,宮裏怕也不會放過咱們了!」
「宮裏放過不放過是宮裏的事,我們總要自己想辦法。」閆閣老閉上眼睛,慢慢開口:「你過來,拿出你寫青詞的本事,給翰林院的張太嶽寫一份信,口氣一定要恭敬……」
「給張太嶽寫信?」
「穆祺不是讓張太嶽和你多多往來麽?這就是往來的機會。」閆閣老並不睜眼:「你把這幾日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訴他,讓他馬上給穆國公世子送消息,不得稍有遲誤——記住,我們家上下幾十口性命,怕就牽繫在這一封信上了!」
·
穆國公世子是在天津收到的消息。他按照約定將貨物運至港口卸下,還沒有來得及找人交割這一份至關重要的物資,在天津盤桓等候已有多日的張太嶽就立刻找上了門來,原原本本告知了京中的變故。世子猝不及防,瞬息間倒真有些錯愕。但不過片刻功夫,他就平靜了下來:
「天降瑞雪,這是大大的好事麽。」
的確是好事。無論人間的政治有多少的蠅營狗苟骯髒算計,上天的好事就是好事。老天爺肯賞臉下這麽一場瑞雪,今年的冬天便能順順暢暢的過去;多日的焦慮不過虛驚一場,還有什麽消息能比這更好?
張太嶽愣了一愣:「的確是好事。但閆閣老那邊……」
「閆閣老當然會有些麻煩,所以才會托你來遞消息嘛。」世子很明白閆黨的套路:「看此老的意思,估計是旁敲側擊,想讓我把南方的事情全部抗過去,不要將汙水沾到他閆首輔臉上。」
沒錯,閆閣老苦思冥想再三推敲,想出來的法子就是往年輕人頭上甩鍋;而且綜合各方麵考慮,這還恰恰是最合適的辦法——搞政治講的就是因為怕死所以全部都要點防禦力;一代版本一代神,隻有防高血厚的buff怪,才能在刀光劍影的官場笑傲江湖。同樣的罪名同樣的過失,放在閆閣老頭上基本就是滅頂之災,再無迴環餘地;放到穆國公世子頭上,可能也就是趕出內閣褫奪官職閉門思過,罰兩年俸祿了事。隻要世子願意一咬牙把事情給認下來,那其實事情還是可以控製的。
但問題在於,怎麽才能讓穆國公世子認下來呢?
強行栽贓當然是絕不可取,否則搞不好會被癲公順手創飛,晚節不保、顏麵掃地。思來想去,隻有派出親兒子大打感情牌,試圖以往日的情分說動涉世未深的世子;所以小閣老卑辭謙禮,才特意寫了那麽一封情真意切的書信,誠心誠意的托張太嶽轉交——到了這個時候,恐怕閆閣老也要從心中生出僥倖來,慶幸自己那個倒穆是工作親穆是生活的戰略的確是遠見卓識高瞻遠矚,提前派小閣老私相往來打好了基礎,才有今天這一點說情的顏麵在。就算看在往日送銀子送股份私相授受的麵子上,世子也不好太難為閆家嘛。
但很可惜。閆閣老選誰轉送不好,挑的卻偏偏是張太嶽張翰林——張翰林平日裏埋頭苦幹不涉外事,看起來仿佛真就隻是世子安插在翰林院的乖乖工具人而已;但到了現在這樣決大計定大疑的關口,張翰林才無聲無息的露出了崢嶸來:他倒是轉交了閆東樓精心□□的親筆信,但在世子開封之前,卻簡要敘述了信中的大概——沒有偏私,沒有隱匿,但態度已經非常之顯豁了。
世子當然察覺了出來,所以主動問他:
「太嶽不以為然麽?」
「不敢。」張太嶽垂首道:「隻是下官以為,實在沒有必要與閆黨牽涉過深。」
不過是逢場作戲的一點露水姻緣而已,哪裏就談得上託付生死信義不疑了呢?即使在春秋士種信義輕生死的時代,願意慨然承擔替他人背鍋抗罪的佳話,那也是國士待我國事報之,看在千古知己的深情厚誼之上。而閆黨嘛……閆東樓何不拿鏡子自己照照,就那麽一點小恩小義,配打動人心麽?
真當他們穆國公府是大怨種了唄?這樣打蛇隨杆上的貪婪做派,當然讓張翰林心中很不舒服。要不是限於職責,他連這一封信都不想轉交。
不過,張太嶽還是很明白分寸的,所以隻委婉提醒了一句:
「近日下官在翰林院當值,聽聞士林風評之中,閆閣老似乎頗有物議。」
閆家的名聲本來就不好,鴿了他們也沒有什麽的。要不咱們就當沒這封信,安安份份等著朝局變化唄?
世子果然沉默了片刻,隨即微笑:「閆閣老的風評確實不佳;要是聖上以貪贓誤國的罪名問罪,那縱使抄家流放,我也不能替他辯駁什麽。」
「世子聰慧——」
「但這一次的舉動,卻決計不是什麽罪過。」世子直接打斷了他:「身為首輔,千方百計的搜羅糧食避免饑饉,是再正當不過的職守;而天有不測風雲,非人力所能預測,這又怎麽能是大臣的過錯?既然沒有過錯,就不該問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算在封建時代,設法備災也是挑不出毛病的。就算在籌糧過程中夥同穆國公世子用了某些激烈逾矩的手段,那也該算事有從權,沒有苛責的道理。要是沒有這樣一份大義在,閆分宜還真以為他那一枚小小的印章,就可以調動穆祺為他盡心辦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