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世子很快就給閆閣老上了一課。當然,他倒也沒癲狂到直接打上閣老府,卻指示內閣中書們印發了一大批的什麽《閆閣老談話紀要》,聲稱是閆閣老與自己對談時提及到的宗藩改革要點,以皇帝口諭的「宗藩改革小組」之名義,要印發給六部統一學習。這本小冊子被送上閆府之後,原本告病請假的閆分宜立刻像火燎了屁股一樣的竄了起來,什麽感冒發熱全都不治而愈,當天就跑到內閣來當值來了。
所以還是環境最能鍛鍊人,你看閆閣老現在多麽的龍精虎猛!
經過幾日的撕扯後(主要是世子賣力想往前走,而閆閣老拚命在後麵拉),剛成立的宗藩小組確定了初步的方略,打算先將京城中難纏的禦史言官們派到地方審查宗藩的不法情事,把宗室中最為飛揚跋扈跳脫無忌的刺頭打下去一批,然後再搜集罪證製造輿論,順便挑動底層宗室準備鬥蛐蛐——世子已經承諾了,可以在三個月內拿出量產的密盒技術,連他自己都無法破譯的密盒技術;那麽,對於宗室的總攻,就將在三個月之後展開。
當然,政治上的事情從來不是朝廷發一篇上諭就能辦成的。在禁苑一場大火之後,宗藩改革的確已經成為上下的共識,但改革能改到什麽地步,仍然有大量的迴旋餘地 。這一次派言官及禦史下地方查訪,就是決定改革力度的重要一招——如果禦史們蓄意包庇,有心減輕宗藩的罪行,那朝廷手中的罪證不足,改革師出無名,力度難免就要大大的削弱,決策與執行的微妙,就在這裏。
在這種迴旋餘地的爭奪中,閆分宜之流的老官僚是天生占有巨大優勢的。閆黨畢竟是樹大根深枝繁葉茂,即使再被打壓摧折,人脈和儲備也絕不是數月之間青雲直上的穆國公世子可以比擬。閆閣老都不需要特意的做什麽,隻要在禦史的人選中安排上為官多年稜角已經磨平的老油條,就能順順利利將這個稀泥和下去。
眾所周知,在我大安朝兩百年之成熟體製中,內閣的命令會被六部轉成指示,六部的指示會被各省轉成推薦,等到具體負責人那裏,就變成了紙上的建議而已。層層抵抗節節削弱,老牌官僚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以將一切操切激進而猛烈的改革溺死在形式主義的泥潭裏。
大家一團和氣其樂融融,才是官場和光同塵的真諦。所以也建議世子好自為之,不要耍他那些上不得台麵的小聰明。
某種意義上,這倒也算是個光明正大的陽謀。官場風氣積年如此,就算世子發再多癲創死再多官吏,也決計改變不了這種上下一致油膩浮華的做派。困守京中的權臣太容易被壅塞耳目了,除非——除非有人能不計生死不計榮辱,既能拚命也敢拚命,可以撕破官場的阻隔將真實的消息呈報上來,為改革裝填充足的彈藥——
而在這一點上,穆祺從來沒有擔心過。
·
五月十五日,已經在上虞站穩了腳跟的海剛峰終於送來了第一封書信,闡述了自己上任數十日以來的見聞,其中著重描述了上虞所遭遇的種種困境,包括官府失能後盜賊橫行流民四起、府庫揮霍一空室如懸磬,以及管不勝管,猖獗到難以想像的海盜與走私。
當然,海剛峰的手腕之老辣高明,絕不是隻會寫信哭慘的庸官。在上任的這十幾日裏,他已經採取了諸多雷霆措施,迅速控製了局勢——先是拜訪了當地的大戶,以世子贈送的禦賜腰帶作為抵押,借來了大量的糧草與銀錢,而後招募流民簡單訓練成隊,擊退進犯的盜賊劫匪,以強力穩住城中秩序;隨後發放耕牛農具,鼓勵恢復生產。一整套連招熟練自如,放以前好歹也能入個《循吏傳》。
但是上虞及周遭畢竟被霍霍得太久,有些事情就不是傳統招數能夠解決的了。海剛峰在反覆調查後就發現,流民中有大量的老弱婦孺及不善農耕的商人和僱工,而且城郊的土地基本也被劃分完畢。這些人坐吃山空又無所事事,早晚要鬧出大事來。
這就是老學究遇到的新問題了。自真君登基之後,沿海的貿易日漸發達,有大量的百姓拋棄本業從事海商,規模日漸擴大,利潤也甚為豐厚。隻是海上的錢來得快也去得快,往往是倭寇霍霍一次之後海商們就大麵積破產,不能不流離失所四處謀生,成為各地頭痛不已的不穩定因素。
對於這種經商做工為生的流民,慣用的勸農勸桑就不再好使了,也就是海剛峰真是有心辦事,還肯用心想一想辦法,否則換一個雷厲風行的酷吏,怕不是早就打作莠民,統統驅散了事。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以現在這點本錢,海剛峰也應付不了這些成百上千的流民。
世子一一讀完書信,坐在原地思索了片刻,掰著指頭仔細的繼續,然後叫來了管家:
「你去把甲字倉庫打開,從裏麵取出第二號圖紙,裝裱後我有用處。」
歸震川等候在側,聞言不覺詫異:
「世子要做什麽?」
「給剛峰先生送一批紡織機的圖紙。」世子心平氣和:「經過反覆試驗後改造出的紡織機,易於組裝,易於操作,易於維修,隻要有一批啟動資金,就可以迅速的擴張出最基本的輕工業生產來……」
歸震川吃了一驚:「世子打算讓海剛峰組織流民織布?」
「這也是唯一可以大規模容納勞動力的產業了。」世子道:「再說,我可以和暹羅及緬甸的使節談好,讓他們用稻穀和精米來換布匹,恰恰能補足上虞縣府庫的不足。先讓海剛峰以朝廷的名義到外縣把糧食和生絲借過來,隻要今年能把織布作坊的架子搭起來,半年之內就能周轉過去……」
所以還是環境最能鍛鍊人,你看閆閣老現在多麽的龍精虎猛!
經過幾日的撕扯後(主要是世子賣力想往前走,而閆閣老拚命在後麵拉),剛成立的宗藩小組確定了初步的方略,打算先將京城中難纏的禦史言官們派到地方審查宗藩的不法情事,把宗室中最為飛揚跋扈跳脫無忌的刺頭打下去一批,然後再搜集罪證製造輿論,順便挑動底層宗室準備鬥蛐蛐——世子已經承諾了,可以在三個月內拿出量產的密盒技術,連他自己都無法破譯的密盒技術;那麽,對於宗室的總攻,就將在三個月之後展開。
當然,政治上的事情從來不是朝廷發一篇上諭就能辦成的。在禁苑一場大火之後,宗藩改革的確已經成為上下的共識,但改革能改到什麽地步,仍然有大量的迴旋餘地 。這一次派言官及禦史下地方查訪,就是決定改革力度的重要一招——如果禦史們蓄意包庇,有心減輕宗藩的罪行,那朝廷手中的罪證不足,改革師出無名,力度難免就要大大的削弱,決策與執行的微妙,就在這裏。
在這種迴旋餘地的爭奪中,閆分宜之流的老官僚是天生占有巨大優勢的。閆黨畢竟是樹大根深枝繁葉茂,即使再被打壓摧折,人脈和儲備也絕不是數月之間青雲直上的穆國公世子可以比擬。閆閣老都不需要特意的做什麽,隻要在禦史的人選中安排上為官多年稜角已經磨平的老油條,就能順順利利將這個稀泥和下去。
眾所周知,在我大安朝兩百年之成熟體製中,內閣的命令會被六部轉成指示,六部的指示會被各省轉成推薦,等到具體負責人那裏,就變成了紙上的建議而已。層層抵抗節節削弱,老牌官僚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以將一切操切激進而猛烈的改革溺死在形式主義的泥潭裏。
大家一團和氣其樂融融,才是官場和光同塵的真諦。所以也建議世子好自為之,不要耍他那些上不得台麵的小聰明。
某種意義上,這倒也算是個光明正大的陽謀。官場風氣積年如此,就算世子發再多癲創死再多官吏,也決計改變不了這種上下一致油膩浮華的做派。困守京中的權臣太容易被壅塞耳目了,除非——除非有人能不計生死不計榮辱,既能拚命也敢拚命,可以撕破官場的阻隔將真實的消息呈報上來,為改革裝填充足的彈藥——
而在這一點上,穆祺從來沒有擔心過。
·
五月十五日,已經在上虞站穩了腳跟的海剛峰終於送來了第一封書信,闡述了自己上任數十日以來的見聞,其中著重描述了上虞所遭遇的種種困境,包括官府失能後盜賊橫行流民四起、府庫揮霍一空室如懸磬,以及管不勝管,猖獗到難以想像的海盜與走私。
當然,海剛峰的手腕之老辣高明,絕不是隻會寫信哭慘的庸官。在上任的這十幾日裏,他已經採取了諸多雷霆措施,迅速控製了局勢——先是拜訪了當地的大戶,以世子贈送的禦賜腰帶作為抵押,借來了大量的糧草與銀錢,而後招募流民簡單訓練成隊,擊退進犯的盜賊劫匪,以強力穩住城中秩序;隨後發放耕牛農具,鼓勵恢復生產。一整套連招熟練自如,放以前好歹也能入個《循吏傳》。
但是上虞及周遭畢竟被霍霍得太久,有些事情就不是傳統招數能夠解決的了。海剛峰在反覆調查後就發現,流民中有大量的老弱婦孺及不善農耕的商人和僱工,而且城郊的土地基本也被劃分完畢。這些人坐吃山空又無所事事,早晚要鬧出大事來。
這就是老學究遇到的新問題了。自真君登基之後,沿海的貿易日漸發達,有大量的百姓拋棄本業從事海商,規模日漸擴大,利潤也甚為豐厚。隻是海上的錢來得快也去得快,往往是倭寇霍霍一次之後海商們就大麵積破產,不能不流離失所四處謀生,成為各地頭痛不已的不穩定因素。
對於這種經商做工為生的流民,慣用的勸農勸桑就不再好使了,也就是海剛峰真是有心辦事,還肯用心想一想辦法,否則換一個雷厲風行的酷吏,怕不是早就打作莠民,統統驅散了事。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以現在這點本錢,海剛峰也應付不了這些成百上千的流民。
世子一一讀完書信,坐在原地思索了片刻,掰著指頭仔細的繼續,然後叫來了管家:
「你去把甲字倉庫打開,從裏麵取出第二號圖紙,裝裱後我有用處。」
歸震川等候在側,聞言不覺詫異:
「世子要做什麽?」
「給剛峰先生送一批紡織機的圖紙。」世子心平氣和:「經過反覆試驗後改造出的紡織機,易於組裝,易於操作,易於維修,隻要有一批啟動資金,就可以迅速的擴張出最基本的輕工業生產來……」
歸震川吃了一驚:「世子打算讓海剛峰組織流民織布?」
「這也是唯一可以大規模容納勞動力的產業了。」世子道:「再說,我可以和暹羅及緬甸的使節談好,讓他們用稻穀和精米來換布匹,恰恰能補足上虞縣府庫的不足。先讓海剛峰以朝廷的名義到外縣把糧食和生絲借過來,隻要今年能把織布作坊的架子搭起來,半年之內就能周轉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