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喜歡編朕的本子是吧?閑的皮發癢是吧?刷題刷不死你們!
還是要題海戰術才能製住這些荷爾蒙旺盛行動力爆棚的無聊讀書人,真君對此深有體會。
不過,朝政議程驟然更改, 卻實在是大大的苦了六部。以前幾年的慣例, 會試都是於三月中旬的時候開始,在穀雨前後辦完。如今提前一月有餘,各項預備工作立刻就亂了。雖然這是籌備了幾百年規製嚴謹的論才大典, 但你永遠可以相信禮部的摸魚能力;所謂能拖則拖當擺則擺, 不到最後的期限,諸位堂官決計折騰不出個所以然來。如今deadline被老登一句話提前幾十天, 擺成習慣的禮部上下登時便是一片嚎啕,手忙腳亂屁滾尿流, 好容易才在期限前敷衍出了樣子,一一報了上去。
二月十八日,皇帝審核已畢,命禮部尚書釋奠孔子先師,調集人手清點會試要用的各處貢院。科考大限將至,緊張亢奮的情緒遍布上下,滿城遊逛聚會的舉子頃刻便不見了蹤影,大多都縮在會館臨陣磨槍閉門苦讀,全力揣摩幾大書商近日新出的模擬試卷——科舉不是標準考試,文風能否對上考官的胃口是生死存亡的大事。相較於人生地不熟的外地舉人,顯然是人脈深厚的京城豪商更能摸準朝中大佬的胃口,風向判斷更為精準,編纂的模擬卷堪稱一字千金。即使為此糜費無算,也是在所不惜的。
可惜,在今年的科舉中,絕大部分人恐怕都要失望了。穆國公在內閣當值,已經通過某不願透露姓名的公公得到了小道消息——皇帝否決了今年禮部交上來的主考官名單,親自圈定已經致仕的前禮部尚書霍渭先做主考,名曰優待老臣。皇帝否決禮部的人選不是常事,但似乎也並不怎麽引人注目;隻有參照後世歷史的記載,才能敏銳發現風向的變更:
老登又要來一坨大的了!
數十年前皇帝入承大統,帝係轉移的矛盾一觸即發;正是彼時尚未萌新小官的霍渭先霍尚書率先上書駁斥首輔楊廷和,才打響了大禮議的第一槍。主動出頭的自己人自然該重賞,為了嘉獎這位天字第一號的議禮派,彼時還很通人性的飛玄真君在七年之內超拔五次,硬生生將一個從六品兵部主事給拔擢到了正二品禮部尚書的位置,君臣相得之厚,也堪稱是一時的嘉話。
如今前塵往事早已論定,皇帝又為什麽要特意請迴這位大禮議的元老?顯然,飛玄真君更易禮製的欲望永不滿足,又要借著科舉猛塞私貨,給自己的太廟改造計劃增添助力了!
今日的舉子就是明日的官員;隻要這一次科考中公然翼贊了皇帝的舉措,那將來就再也不好反對。飛玄真君的籌謀便是如此細密刁鑽,防不勝防;被特意調來的霍尚書也善能領會聖意,專程更改了考試的題目。若歷史記載無誤,霍渭先便是特意在第二場考試中加試了一場,要求考生們代朝廷草擬一份祭文,頌揚太宗文皇帝的功德。
這毫無疑問是在給太廟改造埋伏筆,預備著給太宗皇帝換一個廟號。但是說實話,在科舉考試中整這麽一個大活,霍渭先還是有點太沒有良心,太不替後輩考慮了——既然是要草擬祭文,那必然要涉及對太宗生平的評價;而太宗皇帝的生平,是一群萌新可以隨意評價的麽?
你是真不把大家當外人是吧?
因為種種可以理解的原因,考生們寫這種要了命的大文章,那基本就是在雷區附近大鵬展翅,稍不留神就會觸碰到依照大安法律不宜顯示的區域;或多或少都要犯點忌諱。忌諱少的被當場黜落下次一定,忌諱多的幹脆被褫奪功名驅逐出京,甚至永遠不許科舉。手段酷烈打擊廣泛,給初出茅廬的新人留下了一個永生不可磨滅的印象。
也正因如此,這一屆科考創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即使後續有意放寬標準,被錄取的進士也不過隻有一百一十三人,是國朝數百年開科取士人數最少的一迴;而科場中觸犯禁忌被驅逐或禁考的舉子卻足足有三四百之多,同樣創造了不可逾越的歷史記錄。
——雖然錄取人數少,但人家罰得狠吶!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自信,聽霍尚書說。
當然,即使麵臨這樣絕無僅有的奇葩限製,考場中仍然卷出了一大批高手,攝宗張太嶽及李句容的親侄子,便是這一科的佼佼者。即使海剛峰海先生的學術傾向與考官格格不入,寫的文章照常落第,但終究沒有觸碰禁忌,依舊能全身而退,片葉不沾。日後官場大佬遊走自如的功底,此時已經隱約現出一角了。
盡管以歷史走向而論,兩位ssr都不會在科舉中鬧出什麽大事,但世子還是要盡一盡自己的心。他派人給兩位送去了科場用的上好筆墨、幹糧、補氣提神的各色幹糧;又在稿紙裏夾雜了一本《聖訓錄》,預備考前背誦查檢——這本書是他數年前便埋下的伏筆,總結了歷年來飛玄真君的多次訓示及手諭,從中輯錄出真君頌揚太宗皇帝的種種詞句。設若兩位先生在考場遇到什麽難以下筆的窒礙,便可以隨意化用真君語錄,輕描淡寫搪塞過去。
敏感領域大鵬展翅,最好的法子便是以魔法打敗魔法。想來霍尚書再過狠辣,總不敢給飛玄真君扣一個不敬祖宗的帽子吧?
沒有人比飛玄真君更懂太宗皇帝,所以建議霍尚書不要多嘴,乖乖通過了事。
·
科舉的流程繁瑣冗長,偏偏又絲毫馬虎不得。國家大典之時,各部的精力都叫考試牽扯了大半,連內閣都清閑了不少。穆祺終於得著空閑,開始實施自己籌謀了許久的規劃。他挑了個街麵清淨的時辰,直接上閆府拜訪去了。
還是要題海戰術才能製住這些荷爾蒙旺盛行動力爆棚的無聊讀書人,真君對此深有體會。
不過,朝政議程驟然更改, 卻實在是大大的苦了六部。以前幾年的慣例, 會試都是於三月中旬的時候開始,在穀雨前後辦完。如今提前一月有餘,各項預備工作立刻就亂了。雖然這是籌備了幾百年規製嚴謹的論才大典, 但你永遠可以相信禮部的摸魚能力;所謂能拖則拖當擺則擺, 不到最後的期限,諸位堂官決計折騰不出個所以然來。如今deadline被老登一句話提前幾十天, 擺成習慣的禮部上下登時便是一片嚎啕,手忙腳亂屁滾尿流, 好容易才在期限前敷衍出了樣子,一一報了上去。
二月十八日,皇帝審核已畢,命禮部尚書釋奠孔子先師,調集人手清點會試要用的各處貢院。科考大限將至,緊張亢奮的情緒遍布上下,滿城遊逛聚會的舉子頃刻便不見了蹤影,大多都縮在會館臨陣磨槍閉門苦讀,全力揣摩幾大書商近日新出的模擬試卷——科舉不是標準考試,文風能否對上考官的胃口是生死存亡的大事。相較於人生地不熟的外地舉人,顯然是人脈深厚的京城豪商更能摸準朝中大佬的胃口,風向判斷更為精準,編纂的模擬卷堪稱一字千金。即使為此糜費無算,也是在所不惜的。
可惜,在今年的科舉中,絕大部分人恐怕都要失望了。穆國公在內閣當值,已經通過某不願透露姓名的公公得到了小道消息——皇帝否決了今年禮部交上來的主考官名單,親自圈定已經致仕的前禮部尚書霍渭先做主考,名曰優待老臣。皇帝否決禮部的人選不是常事,但似乎也並不怎麽引人注目;隻有參照後世歷史的記載,才能敏銳發現風向的變更:
老登又要來一坨大的了!
數十年前皇帝入承大統,帝係轉移的矛盾一觸即發;正是彼時尚未萌新小官的霍渭先霍尚書率先上書駁斥首輔楊廷和,才打響了大禮議的第一槍。主動出頭的自己人自然該重賞,為了嘉獎這位天字第一號的議禮派,彼時還很通人性的飛玄真君在七年之內超拔五次,硬生生將一個從六品兵部主事給拔擢到了正二品禮部尚書的位置,君臣相得之厚,也堪稱是一時的嘉話。
如今前塵往事早已論定,皇帝又為什麽要特意請迴這位大禮議的元老?顯然,飛玄真君更易禮製的欲望永不滿足,又要借著科舉猛塞私貨,給自己的太廟改造計劃增添助力了!
今日的舉子就是明日的官員;隻要這一次科考中公然翼贊了皇帝的舉措,那將來就再也不好反對。飛玄真君的籌謀便是如此細密刁鑽,防不勝防;被特意調來的霍尚書也善能領會聖意,專程更改了考試的題目。若歷史記載無誤,霍渭先便是特意在第二場考試中加試了一場,要求考生們代朝廷草擬一份祭文,頌揚太宗文皇帝的功德。
這毫無疑問是在給太廟改造埋伏筆,預備著給太宗皇帝換一個廟號。但是說實話,在科舉考試中整這麽一個大活,霍渭先還是有點太沒有良心,太不替後輩考慮了——既然是要草擬祭文,那必然要涉及對太宗生平的評價;而太宗皇帝的生平,是一群萌新可以隨意評價的麽?
你是真不把大家當外人是吧?
因為種種可以理解的原因,考生們寫這種要了命的大文章,那基本就是在雷區附近大鵬展翅,稍不留神就會觸碰到依照大安法律不宜顯示的區域;或多或少都要犯點忌諱。忌諱少的被當場黜落下次一定,忌諱多的幹脆被褫奪功名驅逐出京,甚至永遠不許科舉。手段酷烈打擊廣泛,給初出茅廬的新人留下了一個永生不可磨滅的印象。
也正因如此,這一屆科考創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即使後續有意放寬標準,被錄取的進士也不過隻有一百一十三人,是國朝數百年開科取士人數最少的一迴;而科場中觸犯禁忌被驅逐或禁考的舉子卻足足有三四百之多,同樣創造了不可逾越的歷史記錄。
——雖然錄取人數少,但人家罰得狠吶!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自信,聽霍尚書說。
當然,即使麵臨這樣絕無僅有的奇葩限製,考場中仍然卷出了一大批高手,攝宗張太嶽及李句容的親侄子,便是這一科的佼佼者。即使海剛峰海先生的學術傾向與考官格格不入,寫的文章照常落第,但終究沒有觸碰禁忌,依舊能全身而退,片葉不沾。日後官場大佬遊走自如的功底,此時已經隱約現出一角了。
盡管以歷史走向而論,兩位ssr都不會在科舉中鬧出什麽大事,但世子還是要盡一盡自己的心。他派人給兩位送去了科場用的上好筆墨、幹糧、補氣提神的各色幹糧;又在稿紙裏夾雜了一本《聖訓錄》,預備考前背誦查檢——這本書是他數年前便埋下的伏筆,總結了歷年來飛玄真君的多次訓示及手諭,從中輯錄出真君頌揚太宗皇帝的種種詞句。設若兩位先生在考場遇到什麽難以下筆的窒礙,便可以隨意化用真君語錄,輕描淡寫搪塞過去。
敏感領域大鵬展翅,最好的法子便是以魔法打敗魔法。想來霍尚書再過狠辣,總不敢給飛玄真君扣一個不敬祖宗的帽子吧?
沒有人比飛玄真君更懂太宗皇帝,所以建議霍尚書不要多嘴,乖乖通過了事。
·
科舉的流程繁瑣冗長,偏偏又絲毫馬虎不得。國家大典之時,各部的精力都叫考試牽扯了大半,連內閣都清閑了不少。穆祺終於得著空閑,開始實施自己籌謀了許久的規劃。他挑了個街麵清淨的時辰,直接上閆府拜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