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被皇帝偷看心聲日誌後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帝道:「可以。」
夏閣老又道:「為了補國庫的虧空,擬定江蘇、浙江一帶每畝水地加兩厘的稅。請陛下示下,現在是否可以免了?」
真君悠悠道:「百姓日子苦啊。分些也是應當,準奏。」
雖然這話是照舊陰陽怪氣得叫人噁心,但穆祺還是頗為驚異的瞪大了眼:以慣例而論,預定要加的稅就已經是皇帝口袋裏的錢;居然居然鬆口肯給百姓減減擔子,老道士什麽時候這麽擬人了?
皇帝悄悄摸了摸袖中的書冊,冷冰冰並無反應。顯然,無論那個隱匿於人群中的謫仙如今身在何處,他對自己的舉措都實在無話可說,隻能沉默了事。
飛玄真君被奇書折騰了幾日,如今好容易掌握主動,心下不由快慰:
「其餘利國利民的事體,閣老可與六部一同商議,擬一個條陳來朕批。隻要合乎情理,都可以允準。剩餘的銀子再湊一湊,朕想法子補上一筆,先把太廟給修一修吧,也算朕敬天法祖的一點誠心。」
聞聽此言,殿中所有人眼皮一跳,立刻領悟了端倪:
戲肉來了!
無怪乎皇帝這麽豁達開明,對撥款的奏請百依百順,原來交換的伏筆,埋在這裏!
皇帝以外藩入嗣,年少登基,為了將自己的親爹興獻王追尊為帝,與時任楊首輔父子鬥了個天翻地覆、山崩海嘯,僅廷杖而死的四品以上官員,便足足十六人之多。大禮儀鬧到最後,楊首輔廢為庶人,病逝家中;其子楊用修流放嶺南,終身未獲赦免。不過楊用修才氣橫溢,窮而後工,據說在嶺南痛定思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文章定能永垂不朽雲雲。
不過,朝廷官員們並無此為文學史獻身的偉大情操,更不願意用臀部硬頂聖上的廷杖。於是大家隨風搖擺,也就默認了皇帝追尊生父的舉措。
可老道士的欲望似乎無窮無盡,手段也得寸進尺。追尊生父之後是上諡號,上諡號之後是修陵墓,如今陵墓修完,宮中又隱約傳來風聲,說皇帝似乎想把他親爹弄進太廟裏吃一碗冷豬肉!
——這就實在是太過分了。太廟祭祀歷代先帝,主殿供奉的牌位是有數量限製的。如果興獻王的牌位挪進去,誰的牌位又會被擠出來?一個連皇帝的邊都沒有沾過的藩王,還能鳩占鵲巢,搶正牌皇帝的編製是吧?
哪怕以大禮儀後朝廷的柔順聽話,這個口也實在難開。皇帝大概也自知理虧,所以旁敲側擊,先用修太廟的事情來試探試探,搞點日拱一卒的小動作。但就算是日拱一卒,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敢鬆口!
果然,夏閣老沉默了。
而恰到好處的,皇帝袖子中的書冊及時開啟了攻擊:
【老登可真是缺了大德了,把他老子弄進去,誰又會被弄出來?按高祖皇帝定的規矩,「天子九廟」——如今往上數個九代,不恰恰是皇家老祖宗,搞靖難的太·宗朱老四麽?媽呀,難道把太宗皇帝朱老四給挪出去?!朱老四泉下有知,恐怕要在長陵裏滿地打滾——孝不可言,孝不可言吶!】
皇帝嘴角一抽,並未失態。
……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橫豎大禮儀以來,他聽到的無禮之言也多了去了,根本不在乎這一點。再說,他早有萬全之策,必不會傷觸太·宗皇帝的顏麵。
【不對,老道士沒有這麽大的膽子。要是把朱老四挪出去,他們傳下來的這一支又算什麽,造反犯上的亂臣賊子?朱老四無論如何是得保住的,所以也就隻有挪朱老四的兒子,胖皇帝仁宗了……哎,老子欺負不了就欺負兒子,老實人就是慘吶……】
欺負老實人的飛玄真君長長吐出濁氣,望向束手站立的夏閣老:
「太廟是祖宗神靈的居所,怎能簡陋?朕……朕夙夜牽掛於心,總得辦妥。」
他本來還想表一表對列祖列宗的孝心,但想起書冊那大逆不道的指責,卻不覺又咽下了半句話。
聖上催問到這裏,夏閣老也不能不表態了:
「修整太廟是大事,容臣等與禮部議過再迴話。」
這顯然是在拖延時間,但皇帝也並不介意。首輔扭捏一點也是有的。不過,他有更貼心也更好用的工具人,不愁臣工們敷衍。
「閆閣老。」他出聲唿喚:「你管著禮部,要細心料理才是。」
閆閣老立刻叉手迴話:「臣遵旨。不過,禮部最近在照管高麗國的使者,商議冊立世子的事務,恐怕一時分身不得。」
這句話也平平無奇,但夏衍卻不覺微微皺了皺眉。他對外藩的消息知之甚少,隻隱約聽說是高麗禮法中的嫡庶尊卑出了些毛病,所以世子尊位遲遲不能論定。區區外藩世子也無傷大雅,可禮法製度卻是大事;朝廷有例不廢,閆分宜隻要在高麗禮法中上下其手,便能搶占先機,將此例樹為範本;他日爭論先帝入太廟的事情,就多了不少抓手。
雖然明知閆分宜要藉此搗鬼,但夏衍與許少湖對高麗事務委實一竅不通,難以插足,隻能閉嘴不語。飛玄真君同樣領略了這位貼心佞臣的暗示,欣然點頭,心情大暢。
抄家分錢與送爹入太廟的幾件大事議定,剩下的小事也不必花什麽功夫。卯時六刻,司禮監秉筆太監們批紅用印已畢,灑掃的小太監魚貫而入,撤走四麵的長桌靠椅,換上焚燒鬆柏的香爐。殿內眾人分列兩排,微微低頭,等著宮人們為自己戴上花枝繁茂、綠意蔥蘢,以青紗籠罩的香葉冠。
夏閣老又道:「為了補國庫的虧空,擬定江蘇、浙江一帶每畝水地加兩厘的稅。請陛下示下,現在是否可以免了?」
真君悠悠道:「百姓日子苦啊。分些也是應當,準奏。」
雖然這話是照舊陰陽怪氣得叫人噁心,但穆祺還是頗為驚異的瞪大了眼:以慣例而論,預定要加的稅就已經是皇帝口袋裏的錢;居然居然鬆口肯給百姓減減擔子,老道士什麽時候這麽擬人了?
皇帝悄悄摸了摸袖中的書冊,冷冰冰並無反應。顯然,無論那個隱匿於人群中的謫仙如今身在何處,他對自己的舉措都實在無話可說,隻能沉默了事。
飛玄真君被奇書折騰了幾日,如今好容易掌握主動,心下不由快慰:
「其餘利國利民的事體,閣老可與六部一同商議,擬一個條陳來朕批。隻要合乎情理,都可以允準。剩餘的銀子再湊一湊,朕想法子補上一筆,先把太廟給修一修吧,也算朕敬天法祖的一點誠心。」
聞聽此言,殿中所有人眼皮一跳,立刻領悟了端倪:
戲肉來了!
無怪乎皇帝這麽豁達開明,對撥款的奏請百依百順,原來交換的伏筆,埋在這裏!
皇帝以外藩入嗣,年少登基,為了將自己的親爹興獻王追尊為帝,與時任楊首輔父子鬥了個天翻地覆、山崩海嘯,僅廷杖而死的四品以上官員,便足足十六人之多。大禮儀鬧到最後,楊首輔廢為庶人,病逝家中;其子楊用修流放嶺南,終身未獲赦免。不過楊用修才氣橫溢,窮而後工,據說在嶺南痛定思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文章定能永垂不朽雲雲。
不過,朝廷官員們並無此為文學史獻身的偉大情操,更不願意用臀部硬頂聖上的廷杖。於是大家隨風搖擺,也就默認了皇帝追尊生父的舉措。
可老道士的欲望似乎無窮無盡,手段也得寸進尺。追尊生父之後是上諡號,上諡號之後是修陵墓,如今陵墓修完,宮中又隱約傳來風聲,說皇帝似乎想把他親爹弄進太廟裏吃一碗冷豬肉!
——這就實在是太過分了。太廟祭祀歷代先帝,主殿供奉的牌位是有數量限製的。如果興獻王的牌位挪進去,誰的牌位又會被擠出來?一個連皇帝的邊都沒有沾過的藩王,還能鳩占鵲巢,搶正牌皇帝的編製是吧?
哪怕以大禮儀後朝廷的柔順聽話,這個口也實在難開。皇帝大概也自知理虧,所以旁敲側擊,先用修太廟的事情來試探試探,搞點日拱一卒的小動作。但就算是日拱一卒,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敢鬆口!
果然,夏閣老沉默了。
而恰到好處的,皇帝袖子中的書冊及時開啟了攻擊:
【老登可真是缺了大德了,把他老子弄進去,誰又會被弄出來?按高祖皇帝定的規矩,「天子九廟」——如今往上數個九代,不恰恰是皇家老祖宗,搞靖難的太·宗朱老四麽?媽呀,難道把太宗皇帝朱老四給挪出去?!朱老四泉下有知,恐怕要在長陵裏滿地打滾——孝不可言,孝不可言吶!】
皇帝嘴角一抽,並未失態。
……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橫豎大禮儀以來,他聽到的無禮之言也多了去了,根本不在乎這一點。再說,他早有萬全之策,必不會傷觸太·宗皇帝的顏麵。
【不對,老道士沒有這麽大的膽子。要是把朱老四挪出去,他們傳下來的這一支又算什麽,造反犯上的亂臣賊子?朱老四無論如何是得保住的,所以也就隻有挪朱老四的兒子,胖皇帝仁宗了……哎,老子欺負不了就欺負兒子,老實人就是慘吶……】
欺負老實人的飛玄真君長長吐出濁氣,望向束手站立的夏閣老:
「太廟是祖宗神靈的居所,怎能簡陋?朕……朕夙夜牽掛於心,總得辦妥。」
他本來還想表一表對列祖列宗的孝心,但想起書冊那大逆不道的指責,卻不覺又咽下了半句話。
聖上催問到這裏,夏閣老也不能不表態了:
「修整太廟是大事,容臣等與禮部議過再迴話。」
這顯然是在拖延時間,但皇帝也並不介意。首輔扭捏一點也是有的。不過,他有更貼心也更好用的工具人,不愁臣工們敷衍。
「閆閣老。」他出聲唿喚:「你管著禮部,要細心料理才是。」
閆閣老立刻叉手迴話:「臣遵旨。不過,禮部最近在照管高麗國的使者,商議冊立世子的事務,恐怕一時分身不得。」
這句話也平平無奇,但夏衍卻不覺微微皺了皺眉。他對外藩的消息知之甚少,隻隱約聽說是高麗禮法中的嫡庶尊卑出了些毛病,所以世子尊位遲遲不能論定。區區外藩世子也無傷大雅,可禮法製度卻是大事;朝廷有例不廢,閆分宜隻要在高麗禮法中上下其手,便能搶占先機,將此例樹為範本;他日爭論先帝入太廟的事情,就多了不少抓手。
雖然明知閆分宜要藉此搗鬼,但夏衍與許少湖對高麗事務委實一竅不通,難以插足,隻能閉嘴不語。飛玄真君同樣領略了這位貼心佞臣的暗示,欣然點頭,心情大暢。
抄家分錢與送爹入太廟的幾件大事議定,剩下的小事也不必花什麽功夫。卯時六刻,司禮監秉筆太監們批紅用印已畢,灑掃的小太監魚貫而入,撤走四麵的長桌靠椅,換上焚燒鬆柏的香爐。殿內眾人分列兩排,微微低頭,等著宮人們為自己戴上花枝繁茂、綠意蔥蘢,以青紗籠罩的香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