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我看這是漢朝時期的墓,雖然危險,但是風險和機遇共存,《晉書·琳傳》裏就記述了這樣一段君臣對話:“帝問琳曰:漢陵中物,何乃多耶·琳對曰: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國家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都用於為帝王造墓,其埋入地下的財富之多可見一斑。


    同時很多人也清楚,那些陪陪葬品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從入土之日起就注定會引盜賊來光顧。


    因此,對墓葬的防盜措施可謂絞盡腦汁:設置疑塚、虛墓,布下迷惑陣;石槨鐵壁,力求堅固;多層巨石,嚴密封堵;暗設機弩、毒煙、伏火,致來犯的盜墓者死於墓門之外……盜墓與防盜,猶如一對矛與盾。


    針對曆史上狂飆迭起的盜掘古墓之風,曆代統治階級都曾經采取過各種措施嚴加防範,總結曆代陵墓防盜措施,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人文手段和技術手段。


    人文手段主要包括道德宣傳、立法禁止和守陵護墓。


    例如,唐王朝規定,凡有大赦令,其中十惡忤逆和開發墳墓等均不得包括在赦內,對發塚之罪專門定有刑名條令,按照發掘破壞程度定罪刑之輕重,輕者處以徒刑,重者處以絞刑,甚至“毀人碑碣及石獸者”,也要判處一年徒刑。


    凡盜掘陵墓者,一律以謀反罪論處,不論首犯從犯,統統處以“淩遲”的極刑;凡是盜竊陸墓的祭器帷帳、玉帛牲牢饌具者,一律斬首示眾;如果膽敢盜伐陵區內的樹木,不僅本人要被斬首,連家屬也要發配邊疆充軍。


    為了加強陵墓的守衛力量,還專門設有神宮監軍,負責陵寢的保衛,分設各類專職警衛部隊巡山軍、巡邏軍、禦馬監軍、禦女軍、朝房看料軍、金錢山軍和悼陵軍等,此外諸陵還各設有一衛,在陵寢附近負責警戒任務。


    道德宣傳、立法禁止所費不少,所獲無多。守陵護墓算是有效措施,尤其是對付盜墓個體戶。然而明十三陵雖駐有重兵守衛,仍然被大順軍、清軍破壞。


    技術手段主要包括堅固陵墓、防盜機關、詛咒恐嚇、秘密埋葬、疑塚假墳、厚養薄葬、不留骨灰等。


    堅固陵墓:加固封土,加固墓室,加固棺槨,依山建陵,漢文帝在曆史上是一位號稱“節儉”的皇帝,史書上記載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懸棺的帝王,而這種“因山為藏”,采用不起墳丘的崖墓形式,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防盜的動機。


    《史記?張釋之傳》記載,漢文帝一次巡視灞陵,高興地環顧群臣感歎道:“你們看,如果把整座北山都開鑿成一個大石槨,哪裏還能夠有人撼動它呢!”可見他主張依山為陵的目的,還是為了防止日後被盜掘。


    與漢文帝灞陵同屬“依山為藏”的河北滿城中山王墓,經過正式的考古發掘,除了整個墓穴都開鑿在山崖中外,還在墓道和甬道中塞滿了巨石塊,以防止盜墓者從墓道進入墓室。


    宋、明以來,民間還新出現了一種以“三合土”整個澆築墓穴的方法,使墓穴被一層又一層的石灰糯米漿、三合土等緊密包裹,增強了墓葬的密封和防盜性能,這種方法在普通官僚士大夫階層尤其流行。


    這種墓從裏到外用三合土、泥沙漿、碎石等澆築了十多層,盜墓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鑿穿到第七層,再也無力堅持下去,隻好悻悻而去。


    其實最厲害的還是內部的防盜機關:比如什麽流沙護墓,暗器翻板,毒氣等,在墓葬中設置殺傷性的“暗器”,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徹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在一些墓葬中就已經出現了在墓室內“積石積炭”的作法,積石以加固,積炭以防潮,兼起到防盜的作用。


    據《漢舊儀》記載,漢代的皇陵地宮中“四方外涉,東石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弩,設伏火”,這些,都是用來對付盜墓者的“機關”。此外,還有不少關於古代帝王墓葬中設有暗弩張弓、翻板機關或者毒氣的傳說,都屬於古代的防盜措施之列。


    除了這些還要詛咒恐嚇,在墓石刻防盜咒語“諸敢發我丘者令絕毋戶後”一例,這在我國古代的許多文獻裏也有相關的記載,但是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許作為一個盜墓者,過得就是今天不想明天事的日子,那些恐嚇詛咒所起的作用真可謂微乎其微。


    墓主的防盜最後也是最殘忍手段是永絕後患,


    曆代王朝普遍殺害陵墓工匠,製止秘密外泄。


    相傳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時,為了守住有關陵墓的秘密,將凡是參加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們出來,就強行封閉墓門,殘忍地將其全部活埋在陵墓中,以免後世盜掘。


    所以每當天下大亂之時,帝王大幕都是遭到洗劫的對象,盜墓和防盜措施是針鋒相對的,盜墓行為猖狂不斷,防盜措施也進步不斷。防盜措施稍有新花招,盜墓賊很快又有了破解技術。


    於是出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惡性循環,總體上看,防盜措施始終處於被動和落後狀態。


    而現在我們要麵對的最厲害的防盜機關術,機關厲害到什麽程度我不知道,但是眼前要麵對的是一種失傳已久的製鎖工藝叫做:‘八卦子午銅芯鎖’。


    這種極度精密的純機械鎖,現在已經失傳,主要因為製作工藝太過複雜,雖然從安全角度幾乎可以和目前的電子鎖媲美,但因為成本太高,所以從效益角度講是得不償失的。


    但是到了這裏,就算得不償失也沒有辦法,誰叫這有數不盡的金銀珠寶,甚至有價值連城的東西。


    民間自古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說法。而在這三百六十行之外的邪行——盜門,盜門一分為二,盜竊和盜墓,盜竊這個行當裏,也曾是高人輩出。


    這些高人所掌握的絕技,最主要就是“鎖術”和“扒術”兩種。


    “扒術”指的是偷竊的技巧,而“鎖術”便是不用鑰匙開鎖的技巧,開鎖和扒竊技巧甚至可以說是一門藝術。


    拿“扒術”來說,在掌握了諸多艱苦的基本功以外,不但要心細、膽大、眼明、手快,更主要的還要巧妙地轉移別人的注意力。


    要想練成一個扒竊高手絕不是簡單的事,確實要經曆一係列艱苦卓絕的訓練。


    “扒術”訓練要從指力練起,指力有三關:“碎炭”、“碎栗”、“碎石”,也就是要憑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指的力量,捏碎木炭、核桃之類的堅果,甚至是石頭。


    過了這三關之後,就要進行準確性練習:“懸鈴”,即懸空掛一塊極其光滑的圓石或肥皂,兩側分別掛一個銅鈴,要練到快速取走圓石而鈴鐺不響。


    鈴鐺的距離會隨著技巧加深逐漸變近,最後近到和兩指再加上圓石的寬度相仿。練到這個境界,才會進行“沸水取物”訓練,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開水夾肥皂”,如果能在極短時間內將極其光滑的物體僅用三指的力量從沸水中夾出,而手不燙傷,就算練成了。


    不過以上種種訓練都是所謂“死”訓練,因為扒手們在真正偷竊中所麵對的,是不斷活動並且有感覺、有警覺的人,因而真正完美的偷盜要求更高。


    “扒術”的最高級訓練,是用一個木頭人來進行的。這個木頭人全身關節和活人一樣是活動的,木頭人掛在半空,穿著和常人一樣的衣服,身上綁上一枚銅鈴,扒手要伸手在木頭人的衣服各個口袋取出物品,而鈴鐺不因晃動出聲,這便達到所謂“一鈴”的境界。


    真正的高手,要從“一鈴”練起,最高可練到“七十二鈴”,也就是說在木頭人身上綁七十二個銅鈴,偷走東西而鈴鐺不響。這種神乎其技,對於“扒術”來講,實在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根據傳說,隻有在前清乾隆年間,杭州扒手的大龍頭“神偷”賈三曾經練到七十二鈴。即使是清末民初名滿京津的大盜“燕子李三”,據傳在“扒術”方麵也隻練到四十八鈴而已。


    至於“鎖術”訓練,雖然同樣艱苦,卻沒有“扒術”這麽多名目。根據鎖芯裏鎖柱多少,配合特殊的訓練工具,再加以配套的練習法門,從“一柱”開始,最高可練到“二十四柱”,到了這種境界,普通的鎖已經沒有什麽開不了的了。


    鎖頭自被發明出來開始,就一直被廣泛的應用,人們用它來鎖住自己的財務,防止別有用心之人盜取,後來隨著人類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鎖頭的樣式也開始變得千奇百怪,甚至如今,許多密碼鎖,磁力鎖等更受到人們的信賴。


    但是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些心靈手巧的小偷們,可不會被這鎖給難住,對於許多經驗豐富的小偷來說,開鎖簡直就跟吃飯一樣簡單,不過今天我們說的這個鎖,估計再厲害的小偷也沒轍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盜墓小陰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廖建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廖建橋並收藏盜墓小陰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