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討喜呢?
像現在這般嗎?
她瞧著母親是喜歡她現在模樣的。
那母親應當喜歡她二十六歲時的性子。
她這個時候,已經懂得去柔和自己的言行舉止,雖然依舊一身倔骨頭,但至少學會了給自己披張皮。
而後盤算一番,發現該祭拜的都祭拜了,隻餘下自己這條命還沒有點上長明燈,便又開始盤算怎麽爭取早日出門去查一查宋家的事情。
她抬起頭,正要跟朱氏打探宋家的事情,便見前頭石拱處來了兩個男人。
一個不認識,大概二十四五歲的年紀。另一個卻是謝讓。
薑姝詫異,倒是沒想到這般快再次見到他。朱氏也瞧見了,帶著薑姝轉身快走幾步,皺眉道:「咱們去後頭說話。」
她不認識謝讓,但看得見他們穿的是布袍,一瞧便知曉是窮書生。她是不願意與這般的人打交道的,便叫丫鬟婆子們墜在後頭跟著以隔視線,低聲不滿:「本想著這邊讓淨,沒成想還有人來。方丈也不讓人攔一攔。」
若是當年的鎮國公府,她們在這邊,廟裏是決計不會放布袍進來的。
她神情難得肅然,一味朝著前頭走。薑姝落後一步,頓了頓,還是側身朝著對麵已經停步的人點了點頭,這才跟著一塊離開。
一群人急匆匆離去,等她們走遠了,謝讓和才和好友蘇行舟走過來,笑著道:「原來是鎮國公府的人在做法事。」
蘇行舟若有所思問:「你確定是鎮國公府?」
謝讓慢吞吞點頭,一邊走一邊道:「我前幾日還在驛站見過那位薑姑娘。」
他道:「後頭在先生那裏,壽老夫人聽聞我在驛站見了鎮國公府的人,便告訴我薑家最近要接迴一個自小養在淮陵的六姑娘——我估摸著方才那位頗為和善朝我們點頭的就是她了。」
壽老夫人是鄔閣老的寡嫂,常年在洛陽住著,最喜歡打聽各府的事情,也喜歡看各種雜書,說起什麽都知曉一點。
謝讓:「壽老夫人說,她也算是百曉生了。」
說完朝前走了幾步,突覺不對勁,連忙迴頭,就見蘇行舟呆船一樣不動彈遠遠落在後頭。他好笑道:「怎麽了?我就說身邊怎麽沒人了。」
蘇行舟神色莫名,快步上前低聲道:「隻是覺得有些巧了。她跟我在淮陵見過的一位姑娘有七八分像。不過那位姑娘長在廟宇裏,跟著一個老和尚長大的。」
頓了頓,又道:「因跟她機緣巧合見過幾次,印象頗深,我還記得她叫薑姝,倒是沒有姓氏,孤兒嘛。」
他琢磨起來:「這樣看,應該是我認錯了,這般的出身,不會是鎮國公府的人。」
謝讓心卻跳了跳,臉色變幻幾瞬,還是道:「……我記得,薑六姑娘閨名就叫薑姝。」
他將聲音壓得更低了,「我在驛站裏聽她的兄長叫過一次。」
蘇行舟眉頭緊皺。
謝讓也覺得此事奇異:「既然如此,我估摸著這其中是有一段緣故的,阿兄,你萬不可再把今日的話對其他人說。」
蘇行舟與他相交十幾年,自然明白他的意思,道:「姑娘家名譽要緊,我不會亂說。」
又道:「但這般的事情,咱們不說,有心人也未嚐不能知會。我聽聞她後頭還去殺豬謀生了,見的人肯定多。」
謝讓腦海裏就浮現出薑姝殺豬時的模樣,不經笑起來,「我說她眉眼怎麽還帶著殺氣,原來有豬兄一份功勞。」
但既然此事算不得周密,他便忍不住打聽起來,「到底怎麽迴事?」
蘇行舟邊走邊迴憶:「你知曉的,我十六歲的時候,為著省銀子,便帶著瑩瑩在道觀裏住著。」
瑩瑩是他的妹妹。彼時才六歲。
「我見此情景,自然心軟,遂從書鋪買了兩本三字經。一本給她,一本給瑩瑩。」
那時候其實是記不得長相的,隻模糊記得有這麽一件事情。
「不過有一日,她被一位醉酒的老僧帶著上道觀大放言辭,還踢了一腳門。」
因時隔不久,瑩瑩還記得她,迴來小聲的笑,「她醉醺醺的,說自己以後要殺頭豬,給佛祖供奉豬頭,給道祖供奉豬尾。」
道觀裏其實就是他和妹妹兩人並一個道士住著。老道士笑著道:「不用管,是個酒肉和尚帶個屠宰小娘子罷了。」
他那時候才知曉兩人原來是住在姝腰上的廟宇裏。
謝讓聽得有趣,「後頭呢?」
蘇行舟笑著道:「後頭等沒動靜了,我才開門去看,又發現外牆上用木炭寫著一句墓誌銘——我現在還記得寫的是什麽。」
謝讓不由豎起耳朵:「是什麽驚才絕艷之句?」
蘇行舟鄭重地吟誦:「人必有終,古無不死1。」
謝讓來來迴迴品了一番,還是決定遵從內心:「——好似平平無奇。」
蘇行舟:「你還不懂其中意味——且他的字也是一絕。」
他說,「我第一次見到這般好的字,於是臨摹了一番,當天就急匆匆上姝去拜師了。」
肯定是沒有拜成的。老和尚不收他,還燒了他臨摹的紙,毀了道觀牆上的字,笑著道:「真是喝多了,怎麽寫的是墓誌銘,實在是不吉利。」
蘇行舟:「他又要我答應不再臨摹他的字,我見他實在是不願,便答應了,但起了一份探查之心——他很像話本裏麵的高人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像現在這般嗎?
她瞧著母親是喜歡她現在模樣的。
那母親應當喜歡她二十六歲時的性子。
她這個時候,已經懂得去柔和自己的言行舉止,雖然依舊一身倔骨頭,但至少學會了給自己披張皮。
而後盤算一番,發現該祭拜的都祭拜了,隻餘下自己這條命還沒有點上長明燈,便又開始盤算怎麽爭取早日出門去查一查宋家的事情。
她抬起頭,正要跟朱氏打探宋家的事情,便見前頭石拱處來了兩個男人。
一個不認識,大概二十四五歲的年紀。另一個卻是謝讓。
薑姝詫異,倒是沒想到這般快再次見到他。朱氏也瞧見了,帶著薑姝轉身快走幾步,皺眉道:「咱們去後頭說話。」
她不認識謝讓,但看得見他們穿的是布袍,一瞧便知曉是窮書生。她是不願意與這般的人打交道的,便叫丫鬟婆子們墜在後頭跟著以隔視線,低聲不滿:「本想著這邊讓淨,沒成想還有人來。方丈也不讓人攔一攔。」
若是當年的鎮國公府,她們在這邊,廟裏是決計不會放布袍進來的。
她神情難得肅然,一味朝著前頭走。薑姝落後一步,頓了頓,還是側身朝著對麵已經停步的人點了點頭,這才跟著一塊離開。
一群人急匆匆離去,等她們走遠了,謝讓和才和好友蘇行舟走過來,笑著道:「原來是鎮國公府的人在做法事。」
蘇行舟若有所思問:「你確定是鎮國公府?」
謝讓慢吞吞點頭,一邊走一邊道:「我前幾日還在驛站見過那位薑姑娘。」
他道:「後頭在先生那裏,壽老夫人聽聞我在驛站見了鎮國公府的人,便告訴我薑家最近要接迴一個自小養在淮陵的六姑娘——我估摸著方才那位頗為和善朝我們點頭的就是她了。」
壽老夫人是鄔閣老的寡嫂,常年在洛陽住著,最喜歡打聽各府的事情,也喜歡看各種雜書,說起什麽都知曉一點。
謝讓:「壽老夫人說,她也算是百曉生了。」
說完朝前走了幾步,突覺不對勁,連忙迴頭,就見蘇行舟呆船一樣不動彈遠遠落在後頭。他好笑道:「怎麽了?我就說身邊怎麽沒人了。」
蘇行舟神色莫名,快步上前低聲道:「隻是覺得有些巧了。她跟我在淮陵見過的一位姑娘有七八分像。不過那位姑娘長在廟宇裏,跟著一個老和尚長大的。」
頓了頓,又道:「因跟她機緣巧合見過幾次,印象頗深,我還記得她叫薑姝,倒是沒有姓氏,孤兒嘛。」
他琢磨起來:「這樣看,應該是我認錯了,這般的出身,不會是鎮國公府的人。」
謝讓心卻跳了跳,臉色變幻幾瞬,還是道:「……我記得,薑六姑娘閨名就叫薑姝。」
他將聲音壓得更低了,「我在驛站裏聽她的兄長叫過一次。」
蘇行舟眉頭緊皺。
謝讓也覺得此事奇異:「既然如此,我估摸著這其中是有一段緣故的,阿兄,你萬不可再把今日的話對其他人說。」
蘇行舟與他相交十幾年,自然明白他的意思,道:「姑娘家名譽要緊,我不會亂說。」
又道:「但這般的事情,咱們不說,有心人也未嚐不能知會。我聽聞她後頭還去殺豬謀生了,見的人肯定多。」
謝讓腦海裏就浮現出薑姝殺豬時的模樣,不經笑起來,「我說她眉眼怎麽還帶著殺氣,原來有豬兄一份功勞。」
但既然此事算不得周密,他便忍不住打聽起來,「到底怎麽迴事?」
蘇行舟邊走邊迴憶:「你知曉的,我十六歲的時候,為著省銀子,便帶著瑩瑩在道觀裏住著。」
瑩瑩是他的妹妹。彼時才六歲。
「我見此情景,自然心軟,遂從書鋪買了兩本三字經。一本給她,一本給瑩瑩。」
那時候其實是記不得長相的,隻模糊記得有這麽一件事情。
「不過有一日,她被一位醉酒的老僧帶著上道觀大放言辭,還踢了一腳門。」
因時隔不久,瑩瑩還記得她,迴來小聲的笑,「她醉醺醺的,說自己以後要殺頭豬,給佛祖供奉豬頭,給道祖供奉豬尾。」
道觀裏其實就是他和妹妹兩人並一個道士住著。老道士笑著道:「不用管,是個酒肉和尚帶個屠宰小娘子罷了。」
他那時候才知曉兩人原來是住在姝腰上的廟宇裏。
謝讓聽得有趣,「後頭呢?」
蘇行舟笑著道:「後頭等沒動靜了,我才開門去看,又發現外牆上用木炭寫著一句墓誌銘——我現在還記得寫的是什麽。」
謝讓不由豎起耳朵:「是什麽驚才絕艷之句?」
蘇行舟鄭重地吟誦:「人必有終,古無不死1。」
謝讓來來迴迴品了一番,還是決定遵從內心:「——好似平平無奇。」
蘇行舟:「你還不懂其中意味——且他的字也是一絕。」
他說,「我第一次見到這般好的字,於是臨摹了一番,當天就急匆匆上姝去拜師了。」
肯定是沒有拜成的。老和尚不收他,還燒了他臨摹的紙,毀了道觀牆上的字,笑著道:「真是喝多了,怎麽寫的是墓誌銘,實在是不吉利。」
蘇行舟:「他又要我答應不再臨摹他的字,我見他實在是不願,便答應了,但起了一份探查之心——他很像話本裏麵的高人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