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七章餘‘波’上
關羽的屍體被棺木盛殮著,停放曹‘操’召集眾臣議事的大殿之中。
曹‘操’聽聞關羽身殞的消息,早早地便趕了過來。看著眼前關羽的屍體,曹‘操’心中泛著淡淡的悲傷。
當聽到夏侯惇率領人馬出城的時候,曹‘操’就知道他的目的是攔截關羽。
對於夏侯惇此舉,曹‘操’很是驚訝。在他印象中,夏侯惇從來不會違背自己的命令,自己說一,他絕不會說二,更不可能像今天這樣自作主張、擅自行動。
不過在驚訝的同時,曹‘操’更多的是擔憂,為夏侯惇的安危擔憂。
關羽究竟厲害到什麽程度,曹‘操’十分清楚,那可是被稱作“萬人敵”的絕世強者。雖然夏侯惇和自己情同手足,可曹‘操’知道憑夏侯惇絕對不是關羽的對手。
就算夏侯惇帶走了一百虎豹騎,曹‘操’仍然不能感到安心。要知道關羽在官渡、在塞北,所斬殺的敵人多達數百人,這一百虎豹騎真能對付得了關羽麽?曹‘操’根本沒有信心。
要是夏侯惇被關羽所傷,甚至死在了關羽手下的話,那可該如何是好?悲觀的想法一旦產生便無法抑止,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局麵,曹‘操’都不知道該如何去麵對了。
於是曹‘操’立馬派張遼前去追趕,不求其他,但求在夏侯惇發生不測之前能將其追迴便可。
但是張遼奉令出城的時候,夏侯惇已經離開好一段時候了,張遼雖然快馬加鞭,但能不能趕上實在是無法預測。
因此曹‘操’那惴惴不安的心情,也一直無法平定下來。
他實在是害怕,害怕張遼迴歸時,帶來的是夏侯惇的死訊。
但是結局實在是出乎他的意料,夏侯惇確實是平安無事地跟著張遼迴來了,不過讓曹‘操’難以置信的是,與夏侯惇一同被張遼帶迴來的,竟赫然是關羽的屍首!
夏侯惇沒有傷在或死在關羽手中,曹‘操’自然是鬆了一口氣,不過關羽授首的這個消息,依舊讓他感到震驚和傷心。
震驚自是不必說了,呂布死後,關羽可謂天下一等一的猛將,夏侯惇雖然帶了人馬出去,但總共也就百騎,想要截殺關羽難度依然極大,幾乎不可能。然而夏侯惇偏偏做到了,不管他是如何做到的,關羽的屍體已經擺在了那裏。
而關羽之死,也著實讓曹‘操’感傷了一把。
關羽一直以來,就沒有真心想要為自己效命過。他助自己抗袁紹,無非是為了立功後便於脫離曹營,助自己北征異族,乃是為了民族大義。一旦種種事了,關羽便再也無法多待一刻,心急火燎地想要離開曹營,迴到劉備的身邊。
可盡管如此,麵對關羽的死,曹‘操’傷心依舊。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麽自己會為了一個一心想要背棄自己而去的將領感到傷心。如果是換作其他人,想要這麽明目張膽地背棄自己,自己恐怕早就下令將其誅殺了吧。不錯,當初自己和關羽是有過約定,但作為一個誌在天下的梟雄,還會被這種約定給束縛住麽?放走關羽的威脅自己也看得到,而且自己至少有不下一百種方法去應對殺死關羽後可能受到的非議。按理來說,關羽決心棄自己而去,自己就必須殺之而後快。
可偏偏就是這個關羽,讓自己遲遲無法做出殺害對方的決心,最終竟然還是答應了他請求放行的要求。偏偏就是這個關羽,會讓自己為了一個立場敵對之將領的死亡感到哀傷。
為什麽?為什麽會這樣?關羽雖然勇猛忠義,但自己麾下並不缺猛將良將,更不乏忠義之將,這個關羽究竟有什麽特殊的地方,能讓自己無法忘懷到這種地步?
以曹‘操’絕世梟雄的頭腦,他竟也有些想不明白,他隻知道,此時自己心中,始終彌漫著一絲哀傷。
曹軍諸將和眾謀士排成兩側,圍觀著關羽的屍身。
高順也站於其中,不過他的目光並未放在關羽的屍體上,而是聚焦在不遠處的曹‘操’身上。
他能感受到,此時曹‘操’所表現出來的乃是真實的傷感之情,絕非虛偽的做作。更何況,麵對關羽的死亡,曹‘操’也沒有刻意虛偽做作的必要。
高順不禁有些唏噓,關羽的死能讓曹‘操’如此傷感,看來其在曹‘操’心中的地位著實不低。曹‘操’曾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曆史上勞苦功高如荀彧者,也因為可能對曹‘操’的霸業有所阻礙,而被曹‘操’毫不猶豫地賜死了。可對於關羽這樣一個自始至終便沒想過為曹營真心效力的人,曹‘操’卻是表現得如此寬容大度,這著實讓高順為之感慨了一把。
當然,荀彧被賜死已是曹‘操’晚年所為,人老了心態總會有些變化。或許現在曹‘操’還保持著一份“‘性’情中人”的心境,到老了之後就變得有些多忌了吧。曹‘操’能容忍關羽的告辭,卻不能忍受荀彧的“背叛”,這或許也是原因之一麽?
看著曹‘操’,高順在心中胡思‘亂’想著。
殺死關羽後,高順便一個人先跑了迴來。
當然,這是夏侯惇的主意,他要獨自承擔殺死關羽的罪責。
起初,對於夏侯惇的這個提議,高順堅決表示反對。高順並不是喜歡推諉責任的人,雖然自己是被夏侯惇半拉著加入了追趕關羽的行列,但此行終究還是出於自己的意誌。更何況,關羽是死在自己的槍下,這乃是不變的事實。請記住的網址,如果您喜歡天雷滾滾寫的《三國之陷陣無敵》
關羽的屍體被棺木盛殮著,停放曹‘操’召集眾臣議事的大殿之中。
曹‘操’聽聞關羽身殞的消息,早早地便趕了過來。看著眼前關羽的屍體,曹‘操’心中泛著淡淡的悲傷。
當聽到夏侯惇率領人馬出城的時候,曹‘操’就知道他的目的是攔截關羽。
對於夏侯惇此舉,曹‘操’很是驚訝。在他印象中,夏侯惇從來不會違背自己的命令,自己說一,他絕不會說二,更不可能像今天這樣自作主張、擅自行動。
不過在驚訝的同時,曹‘操’更多的是擔憂,為夏侯惇的安危擔憂。
關羽究竟厲害到什麽程度,曹‘操’十分清楚,那可是被稱作“萬人敵”的絕世強者。雖然夏侯惇和自己情同手足,可曹‘操’知道憑夏侯惇絕對不是關羽的對手。
就算夏侯惇帶走了一百虎豹騎,曹‘操’仍然不能感到安心。要知道關羽在官渡、在塞北,所斬殺的敵人多達數百人,這一百虎豹騎真能對付得了關羽麽?曹‘操’根本沒有信心。
要是夏侯惇被關羽所傷,甚至死在了關羽手下的話,那可該如何是好?悲觀的想法一旦產生便無法抑止,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局麵,曹‘操’都不知道該如何去麵對了。
於是曹‘操’立馬派張遼前去追趕,不求其他,但求在夏侯惇發生不測之前能將其追迴便可。
但是張遼奉令出城的時候,夏侯惇已經離開好一段時候了,張遼雖然快馬加鞭,但能不能趕上實在是無法預測。
因此曹‘操’那惴惴不安的心情,也一直無法平定下來。
他實在是害怕,害怕張遼迴歸時,帶來的是夏侯惇的死訊。
但是結局實在是出乎他的意料,夏侯惇確實是平安無事地跟著張遼迴來了,不過讓曹‘操’難以置信的是,與夏侯惇一同被張遼帶迴來的,竟赫然是關羽的屍首!
夏侯惇沒有傷在或死在關羽手中,曹‘操’自然是鬆了一口氣,不過關羽授首的這個消息,依舊讓他感到震驚和傷心。
震驚自是不必說了,呂布死後,關羽可謂天下一等一的猛將,夏侯惇雖然帶了人馬出去,但總共也就百騎,想要截殺關羽難度依然極大,幾乎不可能。然而夏侯惇偏偏做到了,不管他是如何做到的,關羽的屍體已經擺在了那裏。
而關羽之死,也著實讓曹‘操’感傷了一把。
關羽一直以來,就沒有真心想要為自己效命過。他助自己抗袁紹,無非是為了立功後便於脫離曹營,助自己北征異族,乃是為了民族大義。一旦種種事了,關羽便再也無法多待一刻,心急火燎地想要離開曹營,迴到劉備的身邊。
可盡管如此,麵對關羽的死,曹‘操’傷心依舊。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麽自己會為了一個一心想要背棄自己而去的將領感到傷心。如果是換作其他人,想要這麽明目張膽地背棄自己,自己恐怕早就下令將其誅殺了吧。不錯,當初自己和關羽是有過約定,但作為一個誌在天下的梟雄,還會被這種約定給束縛住麽?放走關羽的威脅自己也看得到,而且自己至少有不下一百種方法去應對殺死關羽後可能受到的非議。按理來說,關羽決心棄自己而去,自己就必須殺之而後快。
可偏偏就是這個關羽,讓自己遲遲無法做出殺害對方的決心,最終竟然還是答應了他請求放行的要求。偏偏就是這個關羽,會讓自己為了一個立場敵對之將領的死亡感到哀傷。
為什麽?為什麽會這樣?關羽雖然勇猛忠義,但自己麾下並不缺猛將良將,更不乏忠義之將,這個關羽究竟有什麽特殊的地方,能讓自己無法忘懷到這種地步?
以曹‘操’絕世梟雄的頭腦,他竟也有些想不明白,他隻知道,此時自己心中,始終彌漫著一絲哀傷。
曹軍諸將和眾謀士排成兩側,圍觀著關羽的屍身。
高順也站於其中,不過他的目光並未放在關羽的屍體上,而是聚焦在不遠處的曹‘操’身上。
他能感受到,此時曹‘操’所表現出來的乃是真實的傷感之情,絕非虛偽的做作。更何況,麵對關羽的死亡,曹‘操’也沒有刻意虛偽做作的必要。
高順不禁有些唏噓,關羽的死能讓曹‘操’如此傷感,看來其在曹‘操’心中的地位著實不低。曹‘操’曾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曆史上勞苦功高如荀彧者,也因為可能對曹‘操’的霸業有所阻礙,而被曹‘操’毫不猶豫地賜死了。可對於關羽這樣一個自始至終便沒想過為曹營真心效力的人,曹‘操’卻是表現得如此寬容大度,這著實讓高順為之感慨了一把。
當然,荀彧被賜死已是曹‘操’晚年所為,人老了心態總會有些變化。或許現在曹‘操’還保持著一份“‘性’情中人”的心境,到老了之後就變得有些多忌了吧。曹‘操’能容忍關羽的告辭,卻不能忍受荀彧的“背叛”,這或許也是原因之一麽?
看著曹‘操’,高順在心中胡思‘亂’想著。
殺死關羽後,高順便一個人先跑了迴來。
當然,這是夏侯惇的主意,他要獨自承擔殺死關羽的罪責。
起初,對於夏侯惇的這個提議,高順堅決表示反對。高順並不是喜歡推諉責任的人,雖然自己是被夏侯惇半拉著加入了追趕關羽的行列,但此行終究還是出於自己的意誌。更何況,關羽是死在自己的槍下,這乃是不變的事實。請記住的網址,如果您喜歡天雷滾滾寫的《三國之陷陣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