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軍若是誤以為朝中政變,豈非更加混亂……」
一時間說什麽的都有。
「賀大人,」趙岐叫景平,「大人為何一言不發?」
景平出列行禮:「大逆不道之言下官不敢說。」
趙岐道:「書記已經停筆,賀大人但說無妨。」
景平道:「陛下曾留下密詔,書『國亂之時,寄望於太子趙岐,可異地登基為帝,責令綱常得正,以慰朕心』。如今恰逢亂時,下官懇請太子殿下先行登位,平掌武令亂局,再迎陛下還朝。」
話說得輕巧好聽,諸臣卻都明白深意。
更甚有人知道趙晟在信安城亂平息後,曾想收迴密詔,是趙岐說密詔在亂局中丟了,才不了了之。
眼下「丟了的東西」說拿就能拿出來,不是有心藏匿,便是密旨也是假的。
隻不過事到如今,這不重要了。
趙晟胡鬧那麽久,群臣們巴不得他吃一筐蹬腿閉眼丸。
景平此言委實是眾人心聲。
朝臣們四下觀望,躍躍欲試,卻暫沒人敢第一個跳出來附議。
花信風也在。
他對景平與趙岐揣手掏口袋的戲碼門兒清。
如今李爻不在,他念著得站出來給徒弟撐腰,剛要邁腿說話,門口侍衛來報:「康南王親衛求見殿下和賀大人,說有東西帶來。」
片刻功夫,小龐上殿。
小親兵跟在王爺身旁見得多是對壘陣仗,從沒見過這麽多大官集議。此刻撐起代表康南王臉麵的覺悟,腰杆直挺上殿行禮,還真沒丟份兒。
他從懷中摸出一方玉印,黑黢黢的溫潤細膩,印體雕成一塊木頭小墩,樹皮紋清晰精緻,翻看印麵,上刻「康南李晏初寶」六個字,非是端正楷體,龍飛鳳舞、瀟灑剛俊,是李爻的手跡。
與李爻有交情的都知道,這是他封王之後新製的私印。
小龐清嗓子,深吸一口氣,緩緩道:「王、王爺讓卑職將私印交予賀泠大人,留在大人身邊做個人證。」
景平心口一熱,接過印章緊緊握在手裏。隻覺印章頓時散發出難以言喻的魔力。
「王爺還、還有一句話帶給賀大人。」小龐定聲道,沒怎麽磕巴。
「什麽話?」尚書令不明白這小親兵說話為何過於慢條斯理,有點著急,「小將軍快些說。」
而小龐說話不磕巴已經求神拜佛了,快不了,催也沒用。
他努力端出李爻說話時的一腔正氣:「王爺說『北關戰事吃緊,我迴不去,都城的事聽憑賀泠輔助太子殿下,隻要是景平掂量好的,我都同意。』」
第165章 誘敵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康南王的話像道厲閃, 劈得三尺冰淩迸開裂縫。王爺與陛下的伴讀情誼天下皆知,一路輔佐之情也在坊間流傳,如今看來那光風霽月下不知藏了多少霜雪。
刑部、工部、大理寺、戶部……
最後連禦史台的官員也躬身懇請太子殿下先挽崩巍之局, 再論父子君臣綱常, 慷慨陳詞為了天下萬民, 被史書記上謀逆作亂的一筆, 依舊無怨無悔。
究其根本,幾分天地良心是不知道的,但太子上位總會讓諸位的腦袋安全些。
景平別有深意地看了趙岐一眼——他不深究趙岐有幾分為報李爻的恩情、幾分是對九五之位的覬覦。
人心太複雜, 鬼知道一眼看透人皮, 下麵藏著魍魎殘魄還是琉璃玲瓏心。
一拍即合有利可圖就夠了。
南晉針對皇位禪讓,自有完整流程。
首先須得請太後懿旨,由當娘的承認兒子不適合做天子,才可責令群臣另立新君。
可南晉當朝沒有太後……
事情又要陷入死局。
景平不鹹不淡道:「聖上留下密詔令殿下登基, 還朝該被奉為太上皇,怎可按照罷黜流程折辱?」
群臣即刻會意:需得快刀斬亂麻, 不可多增繁文縟節耽誤時間。
於是眾人當即恭請密詔宣讀,將帝位更迭的消息通過官驛迅速傳散,講明原因——掌武令被盜刻, 四方駐軍收到該令皆不執行, 隻認檮杌符。
政令的模樣非常可笑:上蓋太子璽、而後跟著都城各台各部官印和臣子人名章, 還有康南王的私印。
這分明是山中無老虎, 猴子集體造反。置於任何一個朝代都堪稱荒唐, 定會引起不小的騷亂。
偏偏放在當下, 各方駐軍或是事不關己, 或是心中竊喜、甚至隱秘地期待趙岐「篡位」成功後能做出一番功績。
詭譎的政令占著距離優勢,先行到達幾處屯兵營地, 半日不到,皇上的掌武詔令也到了。
被皇上指名調遣的幾位將領一合計——即便都城變天,兒子要篡老子的皇位,也由得他去篡吧,反正按兵不動尚有掌武令不知真假的說辭搪塞;萬一救了瘋皇帝,是先與都城百官為敵,更可能救下個瘋子不得好死;
幾人決議初定,擰成一股繩,還有幾根「罔顧君上」的炸毛沒特別理順,康南王蓋著右相大印的檮杌符令來了——令臨南、欒懷即刻全軍北上援戰,瞻天留屯封四口,聽花信風調遣。
這下好了。
甭權衡,當然是聽王爺調遣,北上打仗去。
於是,都城新帝登位的消息與北上大軍一併竄到了幽州。
李爻聽到這消息時,剛冒著大雪擊退蒙兀的一輪攻擊。
一時間說什麽的都有。
「賀大人,」趙岐叫景平,「大人為何一言不發?」
景平出列行禮:「大逆不道之言下官不敢說。」
趙岐道:「書記已經停筆,賀大人但說無妨。」
景平道:「陛下曾留下密詔,書『國亂之時,寄望於太子趙岐,可異地登基為帝,責令綱常得正,以慰朕心』。如今恰逢亂時,下官懇請太子殿下先行登位,平掌武令亂局,再迎陛下還朝。」
話說得輕巧好聽,諸臣卻都明白深意。
更甚有人知道趙晟在信安城亂平息後,曾想收迴密詔,是趙岐說密詔在亂局中丟了,才不了了之。
眼下「丟了的東西」說拿就能拿出來,不是有心藏匿,便是密旨也是假的。
隻不過事到如今,這不重要了。
趙晟胡鬧那麽久,群臣們巴不得他吃一筐蹬腿閉眼丸。
景平此言委實是眾人心聲。
朝臣們四下觀望,躍躍欲試,卻暫沒人敢第一個跳出來附議。
花信風也在。
他對景平與趙岐揣手掏口袋的戲碼門兒清。
如今李爻不在,他念著得站出來給徒弟撐腰,剛要邁腿說話,門口侍衛來報:「康南王親衛求見殿下和賀大人,說有東西帶來。」
片刻功夫,小龐上殿。
小親兵跟在王爺身旁見得多是對壘陣仗,從沒見過這麽多大官集議。此刻撐起代表康南王臉麵的覺悟,腰杆直挺上殿行禮,還真沒丟份兒。
他從懷中摸出一方玉印,黑黢黢的溫潤細膩,印體雕成一塊木頭小墩,樹皮紋清晰精緻,翻看印麵,上刻「康南李晏初寶」六個字,非是端正楷體,龍飛鳳舞、瀟灑剛俊,是李爻的手跡。
與李爻有交情的都知道,這是他封王之後新製的私印。
小龐清嗓子,深吸一口氣,緩緩道:「王、王爺讓卑職將私印交予賀泠大人,留在大人身邊做個人證。」
景平心口一熱,接過印章緊緊握在手裏。隻覺印章頓時散發出難以言喻的魔力。
「王爺還、還有一句話帶給賀大人。」小龐定聲道,沒怎麽磕巴。
「什麽話?」尚書令不明白這小親兵說話為何過於慢條斯理,有點著急,「小將軍快些說。」
而小龐說話不磕巴已經求神拜佛了,快不了,催也沒用。
他努力端出李爻說話時的一腔正氣:「王爺說『北關戰事吃緊,我迴不去,都城的事聽憑賀泠輔助太子殿下,隻要是景平掂量好的,我都同意。』」
第165章 誘敵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康南王的話像道厲閃, 劈得三尺冰淩迸開裂縫。王爺與陛下的伴讀情誼天下皆知,一路輔佐之情也在坊間流傳,如今看來那光風霽月下不知藏了多少霜雪。
刑部、工部、大理寺、戶部……
最後連禦史台的官員也躬身懇請太子殿下先挽崩巍之局, 再論父子君臣綱常, 慷慨陳詞為了天下萬民, 被史書記上謀逆作亂的一筆, 依舊無怨無悔。
究其根本,幾分天地良心是不知道的,但太子上位總會讓諸位的腦袋安全些。
景平別有深意地看了趙岐一眼——他不深究趙岐有幾分為報李爻的恩情、幾分是對九五之位的覬覦。
人心太複雜, 鬼知道一眼看透人皮, 下麵藏著魍魎殘魄還是琉璃玲瓏心。
一拍即合有利可圖就夠了。
南晉針對皇位禪讓,自有完整流程。
首先須得請太後懿旨,由當娘的承認兒子不適合做天子,才可責令群臣另立新君。
可南晉當朝沒有太後……
事情又要陷入死局。
景平不鹹不淡道:「聖上留下密詔令殿下登基, 還朝該被奉為太上皇,怎可按照罷黜流程折辱?」
群臣即刻會意:需得快刀斬亂麻, 不可多增繁文縟節耽誤時間。
於是眾人當即恭請密詔宣讀,將帝位更迭的消息通過官驛迅速傳散,講明原因——掌武令被盜刻, 四方駐軍收到該令皆不執行, 隻認檮杌符。
政令的模樣非常可笑:上蓋太子璽、而後跟著都城各台各部官印和臣子人名章, 還有康南王的私印。
這分明是山中無老虎, 猴子集體造反。置於任何一個朝代都堪稱荒唐, 定會引起不小的騷亂。
偏偏放在當下, 各方駐軍或是事不關己, 或是心中竊喜、甚至隱秘地期待趙岐「篡位」成功後能做出一番功績。
詭譎的政令占著距離優勢,先行到達幾處屯兵營地, 半日不到,皇上的掌武詔令也到了。
被皇上指名調遣的幾位將領一合計——即便都城變天,兒子要篡老子的皇位,也由得他去篡吧,反正按兵不動尚有掌武令不知真假的說辭搪塞;萬一救了瘋皇帝,是先與都城百官為敵,更可能救下個瘋子不得好死;
幾人決議初定,擰成一股繩,還有幾根「罔顧君上」的炸毛沒特別理順,康南王蓋著右相大印的檮杌符令來了——令臨南、欒懷即刻全軍北上援戰,瞻天留屯封四口,聽花信風調遣。
這下好了。
甭權衡,當然是聽王爺調遣,北上打仗去。
於是,都城新帝登位的消息與北上大軍一併竄到了幽州。
李爻聽到這消息時,剛冒著大雪擊退蒙兀的一輪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