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大人不禁念叨,在門口道一句「太師叔我進來了」,撩簾進門,端著李爻日常喝的藥:「說我什麽了,」他問,又把藥遞給李爻,「溫度正合適,喝了藥歇會兒。」
李爻豪飲一碗苦藥,捏了捏眉心,額頭碰到冰冷的右指尖,手已略有些不知輕重。
是得歇會兒。
可他屁股還沒沾床,帳外又不消停了。有令官來報,說營門口有人來,要找賀大人或王爺,破衣爛衫很狼狽,但拿的腰牌是東宮的。
李爻和景平對視一眼——都城出事了。
來人被引進軍帳,模樣確實有礙觀瞻,他或許是刻意換了流民的衣裳,臉也抹得烏漆嘛遭。
可景平打眼看,還是覺得他眼熟,稍一迴憶,記起他是太子趙岐的貼身侍衛。
侍衛見人行禮,暫沒說話。
李爻向小龐吩咐道:「你先出去,讓戍衛無急事不要來擾。」
帳內隻餘三人。
帳簾放下的同時,侍衛「撲通」跪下來:「王爺,賀大人,太子殿下被廢了!」
什麽?!
李爻眉心一收,瞪景平:烏鴉嘴。
景平委屈巴巴還他一眼,轉向侍衛道:「出了什麽事,侍衛大哥詳細說說。」
那侍衛著急,但邏輯非常清晰,將事情明白講了因果。
李爻二人離開都城不久,太子收到一份密報:都城郊外僻靜處,突然有流民聚集,人數有上萬之多。懷疑是有心之人聚集,意圖不軌。
太子比較謹慎,收到密報先著人探查,發現屬實,且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他們自述是北麵逃難的,年景不好,糧田無收,隻得到皇城根求陛下暫時給個安置。陛下仁德賢明,必會給一條活路。
安置本身並不難。
可流民人數太多了,一旦擁至城門,有人想藉機做亂,便太容易了。
趙岐誰也沒驚動,連夜入宮見了父皇,將事情緣由稟告。
皇上聽過,大為驚駭,懷疑那所謂的「有人」正是辰王。他連夜以失察之罪處置了金吾衛的城防將領,又拖著副話都說不清楚的病身子,讓金吾衛暫且按兵不動,將內侍庭和禁軍兵力一分為二,一半壓製安撫流民,一半擁至辰王府門前防備。
結果事態突變。
入夜,溫順的流民突然衝撞城門。禁軍與城防軍的將官根本不能與邊防將軍相提並論,遇到「百姓」瘋撲,美其名曰是不能放箭傷害百姓,其實是想顯個能耐,都城四門,居然通通放棄城上守衛優勢,開門鎮壓。
可開了門才發現,那些手拿鉤耙、鐮刀的老百姓裏不乏高手。
就在這時,城關哨位望見黑漆漆的荒野遠處有大片光影竄動,似是還有大隊人馬。
更亂了。
消息即刻傳至宮裏。
幾位禦前近臣懇請皇上關城門,同時發令調鄰郡駐守官軍趕來都城護駕。
皇上思來想去,拿出半枚檮杌符,讓人帶了聖旨急傳令去闊天關。
趙岐當時憂慮道:「父皇的檮杌符缺半,即便有聖旨,駐軍將領也可不從,為何不請掌武令……」
此言一出,被趙晟狠狠瞪了一眼。
最後好在,臨郡駐軍將領帶兵來了,輕鬆將暴民拿下,那遠處攢動的火光據是留守百姓的夜間照明。
是真是假不知道,反正沒有亂軍。
後經審問,這些人也根本不是流民。他們都曾是離火教的信眾,為追隨神君當賣家產、妻離子散,眼下皇上一句話遣散教眾,實在是一口氣吹倒了支撐他們信念的最後一根頭髮絲。
所以,他們集結成眾,來向皇上討說法。
雖然行事激進,等同暴/亂,但從麵上看,與謀反和辰王沒半點幹係。
皇上大怒。
他與辰王的關係本已如繃緊的弦,眼下太子鬧這一出,不是逼著辰王犯上作亂嗎?
他為安撫辰王,一怒之下以誣告之罪廢了太子,將其遣發出鄴陽至信安城。
事發至今,大皇子已經出發,估麽再有幾日,便該到了。
趙岐為此鬱鬱寡歡,總是偷偷掉眼淚,身邊人勸他說皇上是在氣頭上,他闡述事實、沒有誣告,所謂「辰王要反」是陛下自己的猜測,過過陛下消氣一切就都好了。
趙晟卻搖頭說哭是恨自己太蠢,根本比不過父皇的心思機變。
「是大殿下讓侍衛大哥提前來傳訊嗎?」景平問道。
侍衛搖頭道:「殿下臨行前與皇後娘娘見過一麵,是娘娘私下吩咐卑職的。」
皇後娘娘多年來一直低調,可每有大事發生,她的一句話、一個決定都極有深意。
這次也不例外。
她冷眼旁觀,該是看出了朝中暗藏的風起雲湧——
離火教的激進信眾多半確是辰王煽動的,他借著皇上勢弱,刺探掌武令所在何處;
而趙晟麵上糊塗,心裏很清醒,他沒有掌武令,更沒給辰王借救駕為由,入宮胡作非為的機會,更將計就計,將「誣告」之名扣給太子,把兒子遣到李爻身邊這片安全之地來。
趙岐畢竟是年輕,之後才約是反應過來父皇與大伯之間的勾心鬥角,懊惱自己傻乎乎地被當了棋子。
李爻道:「我派小隊騎軍隨你迎接大殿下,保他安全抵達信安。」
皇後娘娘擔心辰王在路上對兒子下手。
李爻豪飲一碗苦藥,捏了捏眉心,額頭碰到冰冷的右指尖,手已略有些不知輕重。
是得歇會兒。
可他屁股還沒沾床,帳外又不消停了。有令官來報,說營門口有人來,要找賀大人或王爺,破衣爛衫很狼狽,但拿的腰牌是東宮的。
李爻和景平對視一眼——都城出事了。
來人被引進軍帳,模樣確實有礙觀瞻,他或許是刻意換了流民的衣裳,臉也抹得烏漆嘛遭。
可景平打眼看,還是覺得他眼熟,稍一迴憶,記起他是太子趙岐的貼身侍衛。
侍衛見人行禮,暫沒說話。
李爻向小龐吩咐道:「你先出去,讓戍衛無急事不要來擾。」
帳內隻餘三人。
帳簾放下的同時,侍衛「撲通」跪下來:「王爺,賀大人,太子殿下被廢了!」
什麽?!
李爻眉心一收,瞪景平:烏鴉嘴。
景平委屈巴巴還他一眼,轉向侍衛道:「出了什麽事,侍衛大哥詳細說說。」
那侍衛著急,但邏輯非常清晰,將事情明白講了因果。
李爻二人離開都城不久,太子收到一份密報:都城郊外僻靜處,突然有流民聚集,人數有上萬之多。懷疑是有心之人聚集,意圖不軌。
太子比較謹慎,收到密報先著人探查,發現屬實,且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他們自述是北麵逃難的,年景不好,糧田無收,隻得到皇城根求陛下暫時給個安置。陛下仁德賢明,必會給一條活路。
安置本身並不難。
可流民人數太多了,一旦擁至城門,有人想藉機做亂,便太容易了。
趙岐誰也沒驚動,連夜入宮見了父皇,將事情緣由稟告。
皇上聽過,大為驚駭,懷疑那所謂的「有人」正是辰王。他連夜以失察之罪處置了金吾衛的城防將領,又拖著副話都說不清楚的病身子,讓金吾衛暫且按兵不動,將內侍庭和禁軍兵力一分為二,一半壓製安撫流民,一半擁至辰王府門前防備。
結果事態突變。
入夜,溫順的流民突然衝撞城門。禁軍與城防軍的將官根本不能與邊防將軍相提並論,遇到「百姓」瘋撲,美其名曰是不能放箭傷害百姓,其實是想顯個能耐,都城四門,居然通通放棄城上守衛優勢,開門鎮壓。
可開了門才發現,那些手拿鉤耙、鐮刀的老百姓裏不乏高手。
就在這時,城關哨位望見黑漆漆的荒野遠處有大片光影竄動,似是還有大隊人馬。
更亂了。
消息即刻傳至宮裏。
幾位禦前近臣懇請皇上關城門,同時發令調鄰郡駐守官軍趕來都城護駕。
皇上思來想去,拿出半枚檮杌符,讓人帶了聖旨急傳令去闊天關。
趙岐當時憂慮道:「父皇的檮杌符缺半,即便有聖旨,駐軍將領也可不從,為何不請掌武令……」
此言一出,被趙晟狠狠瞪了一眼。
最後好在,臨郡駐軍將領帶兵來了,輕鬆將暴民拿下,那遠處攢動的火光據是留守百姓的夜間照明。
是真是假不知道,反正沒有亂軍。
後經審問,這些人也根本不是流民。他們都曾是離火教的信眾,為追隨神君當賣家產、妻離子散,眼下皇上一句話遣散教眾,實在是一口氣吹倒了支撐他們信念的最後一根頭髮絲。
所以,他們集結成眾,來向皇上討說法。
雖然行事激進,等同暴/亂,但從麵上看,與謀反和辰王沒半點幹係。
皇上大怒。
他與辰王的關係本已如繃緊的弦,眼下太子鬧這一出,不是逼著辰王犯上作亂嗎?
他為安撫辰王,一怒之下以誣告之罪廢了太子,將其遣發出鄴陽至信安城。
事發至今,大皇子已經出發,估麽再有幾日,便該到了。
趙岐為此鬱鬱寡歡,總是偷偷掉眼淚,身邊人勸他說皇上是在氣頭上,他闡述事實、沒有誣告,所謂「辰王要反」是陛下自己的猜測,過過陛下消氣一切就都好了。
趙晟卻搖頭說哭是恨自己太蠢,根本比不過父皇的心思機變。
「是大殿下讓侍衛大哥提前來傳訊嗎?」景平問道。
侍衛搖頭道:「殿下臨行前與皇後娘娘見過一麵,是娘娘私下吩咐卑職的。」
皇後娘娘多年來一直低調,可每有大事發生,她的一句話、一個決定都極有深意。
這次也不例外。
她冷眼旁觀,該是看出了朝中暗藏的風起雲湧——
離火教的激進信眾多半確是辰王煽動的,他借著皇上勢弱,刺探掌武令所在何處;
而趙晟麵上糊塗,心裏很清醒,他沒有掌武令,更沒給辰王借救駕為由,入宮胡作非為的機會,更將計就計,將「誣告」之名扣給太子,把兒子遣到李爻身邊這片安全之地來。
趙岐畢竟是年輕,之後才約是反應過來父皇與大伯之間的勾心鬥角,懊惱自己傻乎乎地被當了棋子。
李爻道:「我派小隊騎軍隨你迎接大殿下,保他安全抵達信安。」
皇後娘娘擔心辰王在路上對兒子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