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王見他不願說, 估摸是給任德年留麵子呢, 一笑沒再提。
這般一鬧, 郡主的傷心淡了。
眾人又開始扯閑話, 李爻坐在席上, 總是巴望著走, 可誰都沒有要散的意思。慢慢地,他便即來則安, 東一耳朵、西一眼,瞧開熱鬧了。倒從眾人的「醉話」裏聽出不少近來忽略的暗潮湧動。
比如。
皇上發病之前,在朝裏建了一個新機構,暫時取名叫「侍政閣」,而這侍政閣裏不隻有官員,還包括民間學者、商賈、地主甚至尋常農戶。
定下規矩,每三個月在宮中行一次「侍政議事」。
更重要的是,議事之後,要將重要提議張榜公布於民間。
皇上此舉倒也不奇怪,他是被那離火教之事逼得撓頭,才想出這麽個披著「廣聽納言」外皮,內核依然是「事不關朕,是他們說的」甩鍋法兒。
隻是「侍政閣」戳攤兒太溫吞,第一次「侍政議事」沒來及張羅,趙晟就被迫暫時直挺了。
眼下文官們又把這事拿出來說,從安全、得利、善後、幾家言終歸是一家言等諸多方麵開始囉嗦,有贊成也有反對,叨念個不止。
辰王目光掠向李爻:「晏初在邊關,是不是第一次聽說這事?如今說說你的看法。」
李爻不想摻和:「下官一門心思在擱古人身上,對內朝政務沒有建樹想法。」
辰王又要說什麽,突然門外快步進來個侍人,到辰王身邊耳語兩句,王爺表情微妙地凝重了一瞬。
王府宴客、能由侍人衝進來打擾便不會是小事。
席上立刻蹦出有眼力價兒的官員道:「王爺輔政辛苦,若還有事忙,我等閑人便不多叨擾了。」
辰王沒攔著,與眾人客套幾句,宴會終於散了。
賓客三兩結伴往外走。
李爻愛熱鬧,卻不愛這種繃著心眼子的熱鬧,他出了宴堂,半句話都不願再廢,趁人不注意,拉著景平彎進一條小路。
這是條臨著院牆的蜿蜒小道,鋪滿了鵝卵石,與大路之間隔著水域造景。遙望過去,能見幽潭另一邊燈火通明,聽見笑聲不斷,反觀李爻這邊,隱月、清風、一雙人,靜謐得安寧。
李爻放慢了腳步,他想:或許是身邊有景平,才覺得此情此景好,料想我孤身一人走這路,隻會覺得淒清。
他不經意間合著月光笑了,行至二進院落中,忽而晃了神,忍不住往院牆邊看。
「怎麽了?」景平問。
李爻沒答,站定步子,看看左右沒有人,提起袍子腳下一飄。
景平「悠著點」還沒出口,李爻已經越過小徑邊的灌木叢,往草坪深處去了。
小路很偏,常日裏似是沒人來,辰王麵上不拘小節,院工也隨主子大大咧咧,草坪仗著有灌木遮擋,已不知放任生長多久,靠近牆邊處,隱有蒹葭蒼蒼之妙了。
看得出,李爻對這裏很熟,他徑直向特定方向去,蹲下撥開草叢。
荒草後麵居然露出一道小門。
小得像狗洞。
「怎麽……」景平跟著他,詫異道,「怎麽王府有這樣的地方?多危險。」
李爻笑了下:「也還好吧,太小了,成年人鑽不進來。」他說著去推門,紋絲不動,「看來是封死了,便更不危險了。」
他言罷起身,一拍景平,二人又迴到鵝卵石小路。
走出幾步,他歪頭看景平,見對方想問又不敢問,忍不住在他鼻子上颳了一下:「好奇就問唄。」
景平猝不及防,皺眉沖他笑了笑。
「辰王殿下斷臂前一直是太子……」李爻嗓音輕飄飄的,引出一段陳年往事。
當時南晉初立朝,尚沒設太子東宮。
辰王一直住在這。
而當今聖上還是三皇子,是住在宮裏的。
辰王殿下很疼幾個弟弟,包括李爻這個與趙晟形影不離的皇子伴讀。
他雖比李爻等人大出十幾歲,閑時依然能陪幾個半大孩子玩鬧。
先帝對皇子們的學業要求很高,有時頭一天出題,第二日要答案,從韜略到兵法,解不出來就得挨罰。
趙晟和李爻沒少挨罰。
後來二人臭揍之下生「奸計」,在宮裏修了一條「暗道」,是從一座廢棄宮院的假山洞穿進去,把院牆鑿通,出去是護城河邊。沿河走小路能到輔橋,趕著哨位換崗鬆懈,便能溜掉。
這樣一來,二人遇到難題就偷跑到王府求助,為了不連累大皇兄,在王府也挖了個門。被教導過答案,再小睡一覺,趁天亮前偷跑迴去,神不知鬼不覺。
美滋滋。
時至今日,這鑽狗洞的秘密,也隻有景平一個「外人」知道。
迴想當時,趙晟還小呢,曾拉著辰王衣袖撒嬌說「待皇兄登位,也不能忘了咱們鑽狗洞的情誼。」——洞在人情在,山河萬年。
這話當時聽來著實可笑;而今看,則變成了另一種可笑。
李爻輕聲道:「這玩笑似的約定,不知王爺和皇上還記不記得。」
景平目光映著月色閃了閃,他環望四下,突然微彎身子在李爻臉頰上親了一下。
李爻沒防備,抬眼看人。
「剛才你舞劍的時候,我就想親你了,想抱你,還想……」景平雖越發蹬鼻子上臉,更不要臉的話終歸暫沒好意思說出來,換話題道,「那倆貨記不記得我才不想知道。隻是你啊,記著他們幹什麽,不能看看眼前人麽?」
這般一鬧, 郡主的傷心淡了。
眾人又開始扯閑話, 李爻坐在席上, 總是巴望著走, 可誰都沒有要散的意思。慢慢地,他便即來則安, 東一耳朵、西一眼,瞧開熱鬧了。倒從眾人的「醉話」裏聽出不少近來忽略的暗潮湧動。
比如。
皇上發病之前,在朝裏建了一個新機構,暫時取名叫「侍政閣」,而這侍政閣裏不隻有官員,還包括民間學者、商賈、地主甚至尋常農戶。
定下規矩,每三個月在宮中行一次「侍政議事」。
更重要的是,議事之後,要將重要提議張榜公布於民間。
皇上此舉倒也不奇怪,他是被那離火教之事逼得撓頭,才想出這麽個披著「廣聽納言」外皮,內核依然是「事不關朕,是他們說的」甩鍋法兒。
隻是「侍政閣」戳攤兒太溫吞,第一次「侍政議事」沒來及張羅,趙晟就被迫暫時直挺了。
眼下文官們又把這事拿出來說,從安全、得利、善後、幾家言終歸是一家言等諸多方麵開始囉嗦,有贊成也有反對,叨念個不止。
辰王目光掠向李爻:「晏初在邊關,是不是第一次聽說這事?如今說說你的看法。」
李爻不想摻和:「下官一門心思在擱古人身上,對內朝政務沒有建樹想法。」
辰王又要說什麽,突然門外快步進來個侍人,到辰王身邊耳語兩句,王爺表情微妙地凝重了一瞬。
王府宴客、能由侍人衝進來打擾便不會是小事。
席上立刻蹦出有眼力價兒的官員道:「王爺輔政辛苦,若還有事忙,我等閑人便不多叨擾了。」
辰王沒攔著,與眾人客套幾句,宴會終於散了。
賓客三兩結伴往外走。
李爻愛熱鬧,卻不愛這種繃著心眼子的熱鬧,他出了宴堂,半句話都不願再廢,趁人不注意,拉著景平彎進一條小路。
這是條臨著院牆的蜿蜒小道,鋪滿了鵝卵石,與大路之間隔著水域造景。遙望過去,能見幽潭另一邊燈火通明,聽見笑聲不斷,反觀李爻這邊,隱月、清風、一雙人,靜謐得安寧。
李爻放慢了腳步,他想:或許是身邊有景平,才覺得此情此景好,料想我孤身一人走這路,隻會覺得淒清。
他不經意間合著月光笑了,行至二進院落中,忽而晃了神,忍不住往院牆邊看。
「怎麽了?」景平問。
李爻沒答,站定步子,看看左右沒有人,提起袍子腳下一飄。
景平「悠著點」還沒出口,李爻已經越過小徑邊的灌木叢,往草坪深處去了。
小路很偏,常日裏似是沒人來,辰王麵上不拘小節,院工也隨主子大大咧咧,草坪仗著有灌木遮擋,已不知放任生長多久,靠近牆邊處,隱有蒹葭蒼蒼之妙了。
看得出,李爻對這裏很熟,他徑直向特定方向去,蹲下撥開草叢。
荒草後麵居然露出一道小門。
小得像狗洞。
「怎麽……」景平跟著他,詫異道,「怎麽王府有這樣的地方?多危險。」
李爻笑了下:「也還好吧,太小了,成年人鑽不進來。」他說著去推門,紋絲不動,「看來是封死了,便更不危險了。」
他言罷起身,一拍景平,二人又迴到鵝卵石小路。
走出幾步,他歪頭看景平,見對方想問又不敢問,忍不住在他鼻子上颳了一下:「好奇就問唄。」
景平猝不及防,皺眉沖他笑了笑。
「辰王殿下斷臂前一直是太子……」李爻嗓音輕飄飄的,引出一段陳年往事。
當時南晉初立朝,尚沒設太子東宮。
辰王一直住在這。
而當今聖上還是三皇子,是住在宮裏的。
辰王殿下很疼幾個弟弟,包括李爻這個與趙晟形影不離的皇子伴讀。
他雖比李爻等人大出十幾歲,閑時依然能陪幾個半大孩子玩鬧。
先帝對皇子們的學業要求很高,有時頭一天出題,第二日要答案,從韜略到兵法,解不出來就得挨罰。
趙晟和李爻沒少挨罰。
後來二人臭揍之下生「奸計」,在宮裏修了一條「暗道」,是從一座廢棄宮院的假山洞穿進去,把院牆鑿通,出去是護城河邊。沿河走小路能到輔橋,趕著哨位換崗鬆懈,便能溜掉。
這樣一來,二人遇到難題就偷跑到王府求助,為了不連累大皇兄,在王府也挖了個門。被教導過答案,再小睡一覺,趁天亮前偷跑迴去,神不知鬼不覺。
美滋滋。
時至今日,這鑽狗洞的秘密,也隻有景平一個「外人」知道。
迴想當時,趙晟還小呢,曾拉著辰王衣袖撒嬌說「待皇兄登位,也不能忘了咱們鑽狗洞的情誼。」——洞在人情在,山河萬年。
這話當時聽來著實可笑;而今看,則變成了另一種可笑。
李爻輕聲道:「這玩笑似的約定,不知王爺和皇上還記不記得。」
景平目光映著月色閃了閃,他環望四下,突然微彎身子在李爻臉頰上親了一下。
李爻沒防備,抬眼看人。
「剛才你舞劍的時候,我就想親你了,想抱你,還想……」景平雖越發蹬鼻子上臉,更不要臉的話終歸暫沒好意思說出來,換話題道,「那倆貨記不記得我才不想知道。隻是你啊,記著他們幹什麽,不能看看眼前人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