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些朝臣就需得擠兌一番,才肯好好出謀劃策。
「既然沒錢,有何提議?」
趙晟說話時帶著怨怒,他早讓戶部納諫,至今也沒個提議報上來。
任德年低眉道:「歷來開源若是做不好,便會生亂,是以……微臣建議諸位大臣,身體力行勤儉自持,臣自願俸祿減半,助我大晉危難。」
趙晟直接給氣樂了,拍桌子指著他的鼻子罵:「你那丁點俸祿,能補長城幾塊磚牆!屍位素餐,留你何用!」
任德年腿一軟,直接跪下了,依舊不說話。
「陛下息怒。」
正這時,有人沉聲出列:「老臣有話要說。」
趙晟看這人時臉色稍微好看了點,往龍椅上一靠:「國丈直言吧。」
第054章 暖燈
左相蘇禾口稱「老臣」, 今年不過剛五十。
他人很精神,五官也俊雅,隻是言談舉止間透出不多的刻薄, 許是他身為文相, 心力操勞之餘還要分出額外精力與嘴皮子溜兒到開花的言官們周旋, 久而久之, 帶了相。
他向趙晟行禮:「歷來快速充盈國庫的方法多不是良方,臣將法子濾了一遍,覺得隻有三條尚算可行。」
蘇禾提出的辦法分別是鑄新幣, 待長城修繕完成後著手緩慢迴收;少生孩子的得多納稅, 能收錢,也能提升人口;除了壟斷鹽、鐵、銅,還可以壟斷釀酒。
這些方法多是舊酒裝新壺,但國家之大, 開源不易,也怪不得他。
蘇家是世家, 蘇禾的爹是先帝一朝的左都禦史,女兒是當今聖上的正宮皇後。他的提議,隻要不是離譜十萬八千裏, 總有人擁護。
言辭論罷, 不少人附議, 先解燃眉之急才是。
趙晟高座龍椅上, 不置可否。
群臣你看我, 我看你, 不知皇上會作何決議。
「陛下, 臣有話說。」右都禦史道。
趙晟麵無表情,摩挲著竹報平安腰佩的手一揚, 示意他說。
右都禦史道:「開源重要,節流亦然。我大晉五十一道、州、府都有禦使台分司,陛下治國平天下,少見懸案錯案,各地官員也清廉為民,不如陛下將避役司的布局事宜整合於禦使台分司,這般可省下開支。」
意思很明確:皇上把避役司的活兒納給禦使台吧,我們幹得過來。
避役司職能確有部分與禦使台重合,隻是禦使台多是文官,避役司則以暗探為主,這般初衷統一,文武相和,從大麵上說得過去。
再往深處想,那些避役司的「能人」們多是有手段的,差事又是李爻直管,皇上心裏孰重孰輕,一目了然——避役司禦前得力,禦使台不受待見的日子就不遠了。
哪怕把避役司分驛收入麾下,也好過讓對方重打鑼鼓另開張。
他說完見皇上不吱聲,朝上也沒人說話,索性轉向李爻:「還未恭賀王爺大喜,不知王爺如何看待此事。」
右都禦史名為陳黎,從前李爻忙著四處打仗,未多與朝中文臣過密交集。聽聞這位陳大人是從地方官員一步步登上青雲,此人一路晉升,長順無比,有人說他左右逢源,也有人說他為人剛直。
正如當下,單論他這番言論的初衷就讓人摸不清底牌。這事辦好了,確實是節流,免去避役司成為酷吏機構的隱患;若辦不好,就是攪和各地禦使司亂成一鍋粥,內鬥從此不斷。
朝堂上的理想狀態是就事論事,朝堂上也極少有理想狀態。
常態是一句話不對導致麻煩不斷。
這事在趙晟看來,兜一圈又轉迴不整避役司上了。
李爻若是附議,便獨顯他一意孤行。
而事情在李爻看來,拆東牆補西牆隻能解一時危機,他鬧不清陳黎的真實目的,拒絕站隊:「謝陳大人賀喜,以五十一司為基,擴建融合避役司的利弊,並非是我一言能定幹坤,妥或不妥,需得從長計議。現在燃眉之急是為西南調撥錢款,等不得咱們的實踐長論,」他說到這,轉向趙晟,「陛下,臣有一言,想請陛下聽聽,諸位大人議一議。」
李爻還朝近半年,第一次在朝上主動諫言,方才趙晟以為他與陳黎一個意思,現在知道不是,不由得心下一喜,身子往前探了探:「你說。」
「我朝的確多年戰事不斷,但那些蠻夷遊曳不是隻滋擾咱們,周圍的定疆小國也多不堪其擾。單說陽劍、庾巔近三年不下十次與周邊牧國開戰,也曾修國書向咱們求援。微臣發現他們並非兵弱、也非窮困,而是軍備產力不足,咱們若能出售軍備給這樣的國家,利處有三:一來鞏固關係,令盟、敵相互製衡,減緩唇亡齒寒之憂;二來向四夷彰顯我大晉戰備充裕;三來也能緩國庫……」
「這萬萬使不得啊!」
李爻話沒說完,新任工部尚書詐屍了:「王爺一人能敵千萬軍,又如何能確保買了軍備的小國不將造法照樣學去?若他們調轉目標來打咱們,不是以身飼虎嗎!」
李爻嘴角彎了一下:「魏大人未上過戰場,有這樣的顧慮不奇怪。所謂產力不足是原料、圖樣、工匠多方麵因素造成的;而所謂販售兵刃火器,也不是要將咱們最先進的軍備賣出去,」話說到這,他看向工部尚書,見他還沒開竅,便即更掰開揉碎道,「咱們要依著買方的實際情況確定賣什麽。比如陽劍常與南詔六國交戰,南詔人善用重盾,但陽劍、南詔均匱乏鐵器,他們的重盾多是數層厚牛皮內置硬木做的,咱們向陽劍出售帶有倒鉤的長矛或弓箭,投矛穿盾,再反向拖拽,重盾陣便破了。而其若是想用這種鐵錨與咱們開戰,實在無用武之地,是以大人無需擔憂。」
「既然沒錢,有何提議?」
趙晟說話時帶著怨怒,他早讓戶部納諫,至今也沒個提議報上來。
任德年低眉道:「歷來開源若是做不好,便會生亂,是以……微臣建議諸位大臣,身體力行勤儉自持,臣自願俸祿減半,助我大晉危難。」
趙晟直接給氣樂了,拍桌子指著他的鼻子罵:「你那丁點俸祿,能補長城幾塊磚牆!屍位素餐,留你何用!」
任德年腿一軟,直接跪下了,依舊不說話。
「陛下息怒。」
正這時,有人沉聲出列:「老臣有話要說。」
趙晟看這人時臉色稍微好看了點,往龍椅上一靠:「國丈直言吧。」
第054章 暖燈
左相蘇禾口稱「老臣」, 今年不過剛五十。
他人很精神,五官也俊雅,隻是言談舉止間透出不多的刻薄, 許是他身為文相, 心力操勞之餘還要分出額外精力與嘴皮子溜兒到開花的言官們周旋, 久而久之, 帶了相。
他向趙晟行禮:「歷來快速充盈國庫的方法多不是良方,臣將法子濾了一遍,覺得隻有三條尚算可行。」
蘇禾提出的辦法分別是鑄新幣, 待長城修繕完成後著手緩慢迴收;少生孩子的得多納稅, 能收錢,也能提升人口;除了壟斷鹽、鐵、銅,還可以壟斷釀酒。
這些方法多是舊酒裝新壺,但國家之大, 開源不易,也怪不得他。
蘇家是世家, 蘇禾的爹是先帝一朝的左都禦史,女兒是當今聖上的正宮皇後。他的提議,隻要不是離譜十萬八千裏, 總有人擁護。
言辭論罷, 不少人附議, 先解燃眉之急才是。
趙晟高座龍椅上, 不置可否。
群臣你看我, 我看你, 不知皇上會作何決議。
「陛下, 臣有話說。」右都禦史道。
趙晟麵無表情,摩挲著竹報平安腰佩的手一揚, 示意他說。
右都禦史道:「開源重要,節流亦然。我大晉五十一道、州、府都有禦使台分司,陛下治國平天下,少見懸案錯案,各地官員也清廉為民,不如陛下將避役司的布局事宜整合於禦使台分司,這般可省下開支。」
意思很明確:皇上把避役司的活兒納給禦使台吧,我們幹得過來。
避役司職能確有部分與禦使台重合,隻是禦使台多是文官,避役司則以暗探為主,這般初衷統一,文武相和,從大麵上說得過去。
再往深處想,那些避役司的「能人」們多是有手段的,差事又是李爻直管,皇上心裏孰重孰輕,一目了然——避役司禦前得力,禦使台不受待見的日子就不遠了。
哪怕把避役司分驛收入麾下,也好過讓對方重打鑼鼓另開張。
他說完見皇上不吱聲,朝上也沒人說話,索性轉向李爻:「還未恭賀王爺大喜,不知王爺如何看待此事。」
右都禦史名為陳黎,從前李爻忙著四處打仗,未多與朝中文臣過密交集。聽聞這位陳大人是從地方官員一步步登上青雲,此人一路晉升,長順無比,有人說他左右逢源,也有人說他為人剛直。
正如當下,單論他這番言論的初衷就讓人摸不清底牌。這事辦好了,確實是節流,免去避役司成為酷吏機構的隱患;若辦不好,就是攪和各地禦使司亂成一鍋粥,內鬥從此不斷。
朝堂上的理想狀態是就事論事,朝堂上也極少有理想狀態。
常態是一句話不對導致麻煩不斷。
這事在趙晟看來,兜一圈又轉迴不整避役司上了。
李爻若是附議,便獨顯他一意孤行。
而事情在李爻看來,拆東牆補西牆隻能解一時危機,他鬧不清陳黎的真實目的,拒絕站隊:「謝陳大人賀喜,以五十一司為基,擴建融合避役司的利弊,並非是我一言能定幹坤,妥或不妥,需得從長計議。現在燃眉之急是為西南調撥錢款,等不得咱們的實踐長論,」他說到這,轉向趙晟,「陛下,臣有一言,想請陛下聽聽,諸位大人議一議。」
李爻還朝近半年,第一次在朝上主動諫言,方才趙晟以為他與陳黎一個意思,現在知道不是,不由得心下一喜,身子往前探了探:「你說。」
「我朝的確多年戰事不斷,但那些蠻夷遊曳不是隻滋擾咱們,周圍的定疆小國也多不堪其擾。單說陽劍、庾巔近三年不下十次與周邊牧國開戰,也曾修國書向咱們求援。微臣發現他們並非兵弱、也非窮困,而是軍備產力不足,咱們若能出售軍備給這樣的國家,利處有三:一來鞏固關係,令盟、敵相互製衡,減緩唇亡齒寒之憂;二來向四夷彰顯我大晉戰備充裕;三來也能緩國庫……」
「這萬萬使不得啊!」
李爻話沒說完,新任工部尚書詐屍了:「王爺一人能敵千萬軍,又如何能確保買了軍備的小國不將造法照樣學去?若他們調轉目標來打咱們,不是以身飼虎嗎!」
李爻嘴角彎了一下:「魏大人未上過戰場,有這樣的顧慮不奇怪。所謂產力不足是原料、圖樣、工匠多方麵因素造成的;而所謂販售兵刃火器,也不是要將咱們最先進的軍備賣出去,」話說到這,他看向工部尚書,見他還沒開竅,便即更掰開揉碎道,「咱們要依著買方的實際情況確定賣什麽。比如陽劍常與南詔六國交戰,南詔人善用重盾,但陽劍、南詔均匱乏鐵器,他們的重盾多是數層厚牛皮內置硬木做的,咱們向陽劍出售帶有倒鉤的長矛或弓箭,投矛穿盾,再反向拖拽,重盾陣便破了。而其若是想用這種鐵錨與咱們開戰,實在無用武之地,是以大人無需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