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爻略驚:看這模樣,小景平居然是個能喝的麽?
辰王笑著贊道:「痛快痛快!」他又給景平滿一杯。
三杯下肚,景平不肯再喝了:「下官酒量淺,一會兒還要見鄭大人,不能自己先醉了,王爺恕罪。」
辰王也不強求,示意他樂意喝茶就自便。他現在沒喝多,不似上次話多,依著坐榻看街景。
月亮灑下朦朧的光輝,時間不早了。
臨街沒打烊的鋪子多是賣吃食的。
李爻順著辰王的目光看,有間鋪子外隊伍格外長,奇道:「這是賣什麽好吃的呢?」
辰王笑他:「晏初還是這麽愛吃,」打趣之後便嘆了口氣,「這是間收物鋪子,那是當賣衣物的尋常百姓。」
李爻頓時覺出王爺話裏有話。
今日他從宮裏出來,王爺是刻意著人在宮門口等他,邀他去看鄭錚,且還非要繞路親自來接,怕是別有用意。
辰王繼續道:「今年年初開始,每月十五,離火神君祠會將信士的供錢做排行,取前六位,賜予福物法器。其實多是皇上已經棄用之物。沒想到真有迷了心竅的爭搶著去奉香,神君祠的香油錢一下多了好些。後來,平民信眾不忿了,說自家就算砸鍋賣鐵,也不可能拚過那些商賈地主,質問廟祝,窮人就不配得到祝福嗎?於是每月初一,神君祠加了一次神賜,統算上個月內信眾奉香的次數,每奉一次便有一個福鬮,次數越多,所得福鬮數量就越多。神賜時,將所有福鬮扔進大箱子抽取,福鬮多被抽中的概率自然大。所以現在這些不大有錢又虔誠的信眾,確實是砸鍋賣鐵到收物鋪子兌錢,盼著多供幾次香,提高抽中神賜的概率。」
李爻聽得直皺眉,問:「這餿主意誰想出來的?皇上知道多少?」
「不知道是誰想的,」辰王不屑地笑了一下,「鬧得這麽大,他怎麽可能不知道,還不是睜一眼閉一眼,順便往國庫充裕了不少,但長此以往……怕是要蹈前朝覆轍。」
所謂「前朝覆轍」並非危言聳聽。
南晉信奉道教,大半原因是前朝有過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
前朝中晚期,佛教自周邊諸國滲透,派別繁雜,百姓信佛已至癲狂:家有男丁的多是跑去廟裏當和尚;信眾供奉佛像金身是有錢的給錢,沒錢的拿糧拿物,當時寺裏為了收物方便,多在寺門口開設納物堂,收到東西後,返還寫好明細的福奉單,言說若是日後家有需要,拿福奉單來,寺裏會按照對等金額折返銀兩。
但奉神的東西,沒事又有誰會往迴要?
要了迴去,不是變相拒絕神佛的庇護麽。
這樣長久許多年,直至國內爆發了旱災。
生死麵前,人的信仰開始鬆動。
太多百姓去寺裏兌換銀子,起初寺裏雖然折價,也能給得起,但大規模、持久式的要錢,大多數寺院便兌不上了。
更何況,災劫當前,即便有銀子,還是無處買糧。
一時間,國內流民、暴徒橫生,外族看準機會尋釁擾邊,前朝卻無兵可征。帝王暴怒,一夜間下令關停寺廟,強製僧人還俗……
雖然後來災劫渡過去了,還是傷了氣運,經此一事,前朝矯枉過正,重武輕文,後導致太尉專權,更迭兩三朝,國運緩不起來,被改朝換代了。
景平在一邊聽著,心想普通老百姓求官不應,有問題無處申訴,才會被所謂信仰左右,若每個人小日子過得富足康樂,人人少有多盼、老有所養,為上者不歪曲引導,哪裏會有這麽多爛事?但現在辰王麵前,他暫時忍住了沒多說什麽。
聊天的功夫,馬車到鄭府門口停穩。
府上的老家人早在門房等著,見人來了,迎了幾人往老大人臥房去。
那老人認得李爻,見他頓時動容,想說什麽,又覺得說了也無濟於事——李爻本事再大也不是神仙,能和王爺在禦前保下他家老爺,已經做到極致了。
「老師身體怎麽樣?」李爻問。
老人嘆口氣,搖了搖頭:「昨日太子殿下親自帶人來看過,也是陪他好一會子,大夫給開了藥,喝下兩副還沒太大起色。」
鄭錚府上清寂,無妻無子。
他與夫人,情深意篤,一直沒孩子。十幾年前,夫人因病沒了,好多人勸他續個伴兒,哪怕是有人陪著說話也好,他都拒絕了,就孤老頭子一個人過了這些年。
李爻有七八年沒來老師府上了,踏進大門便覺得像穿越了時間。
他環看一周,府裏的布置片點不變,不見半件新添的器物,就連影壁牆下一排花盆,都是鄭夫人在時的模樣。
隻是更舊了。
臥房內很暗,外間點了盞坐在桌上的氣死風燈,晃晃豆點光輝,連桌麵都照不全。
老大人怕吹夜風,門窗都緊閉,屋裏悶出一股老人氣。
李爻輕聲問:「他什麽時候歇下的?」
「咳,」老人低嘆,「哪兒起來過呀,今兒白天天氣好,我們想扶他曬曬太陽,他都不樂意動。」
李爻又想說什麽,內間一陣輕響,鄭錚撐著身子起來了:「晏初……說話的是晏初嗎?」隨著聲音,一隻枯手從床簾縫隙顫巍巍地伸出來,撐開半扇簾子。
李爻快步到床前,把簾子栓起半麵。
鄭錚更憔悴了,瘦得隻剩皮包骨,眼窩陷下去,兩頰深凹,在暗淡的燈下,像骷髏包裹著一張人皮。
辰王笑著贊道:「痛快痛快!」他又給景平滿一杯。
三杯下肚,景平不肯再喝了:「下官酒量淺,一會兒還要見鄭大人,不能自己先醉了,王爺恕罪。」
辰王也不強求,示意他樂意喝茶就自便。他現在沒喝多,不似上次話多,依著坐榻看街景。
月亮灑下朦朧的光輝,時間不早了。
臨街沒打烊的鋪子多是賣吃食的。
李爻順著辰王的目光看,有間鋪子外隊伍格外長,奇道:「這是賣什麽好吃的呢?」
辰王笑他:「晏初還是這麽愛吃,」打趣之後便嘆了口氣,「這是間收物鋪子,那是當賣衣物的尋常百姓。」
李爻頓時覺出王爺話裏有話。
今日他從宮裏出來,王爺是刻意著人在宮門口等他,邀他去看鄭錚,且還非要繞路親自來接,怕是別有用意。
辰王繼續道:「今年年初開始,每月十五,離火神君祠會將信士的供錢做排行,取前六位,賜予福物法器。其實多是皇上已經棄用之物。沒想到真有迷了心竅的爭搶著去奉香,神君祠的香油錢一下多了好些。後來,平民信眾不忿了,說自家就算砸鍋賣鐵,也不可能拚過那些商賈地主,質問廟祝,窮人就不配得到祝福嗎?於是每月初一,神君祠加了一次神賜,統算上個月內信眾奉香的次數,每奉一次便有一個福鬮,次數越多,所得福鬮數量就越多。神賜時,將所有福鬮扔進大箱子抽取,福鬮多被抽中的概率自然大。所以現在這些不大有錢又虔誠的信眾,確實是砸鍋賣鐵到收物鋪子兌錢,盼著多供幾次香,提高抽中神賜的概率。」
李爻聽得直皺眉,問:「這餿主意誰想出來的?皇上知道多少?」
「不知道是誰想的,」辰王不屑地笑了一下,「鬧得這麽大,他怎麽可能不知道,還不是睜一眼閉一眼,順便往國庫充裕了不少,但長此以往……怕是要蹈前朝覆轍。」
所謂「前朝覆轍」並非危言聳聽。
南晉信奉道教,大半原因是前朝有過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
前朝中晚期,佛教自周邊諸國滲透,派別繁雜,百姓信佛已至癲狂:家有男丁的多是跑去廟裏當和尚;信眾供奉佛像金身是有錢的給錢,沒錢的拿糧拿物,當時寺裏為了收物方便,多在寺門口開設納物堂,收到東西後,返還寫好明細的福奉單,言說若是日後家有需要,拿福奉單來,寺裏會按照對等金額折返銀兩。
但奉神的東西,沒事又有誰會往迴要?
要了迴去,不是變相拒絕神佛的庇護麽。
這樣長久許多年,直至國內爆發了旱災。
生死麵前,人的信仰開始鬆動。
太多百姓去寺裏兌換銀子,起初寺裏雖然折價,也能給得起,但大規模、持久式的要錢,大多數寺院便兌不上了。
更何況,災劫當前,即便有銀子,還是無處買糧。
一時間,國內流民、暴徒橫生,外族看準機會尋釁擾邊,前朝卻無兵可征。帝王暴怒,一夜間下令關停寺廟,強製僧人還俗……
雖然後來災劫渡過去了,還是傷了氣運,經此一事,前朝矯枉過正,重武輕文,後導致太尉專權,更迭兩三朝,國運緩不起來,被改朝換代了。
景平在一邊聽著,心想普通老百姓求官不應,有問題無處申訴,才會被所謂信仰左右,若每個人小日子過得富足康樂,人人少有多盼、老有所養,為上者不歪曲引導,哪裏會有這麽多爛事?但現在辰王麵前,他暫時忍住了沒多說什麽。
聊天的功夫,馬車到鄭府門口停穩。
府上的老家人早在門房等著,見人來了,迎了幾人往老大人臥房去。
那老人認得李爻,見他頓時動容,想說什麽,又覺得說了也無濟於事——李爻本事再大也不是神仙,能和王爺在禦前保下他家老爺,已經做到極致了。
「老師身體怎麽樣?」李爻問。
老人嘆口氣,搖了搖頭:「昨日太子殿下親自帶人來看過,也是陪他好一會子,大夫給開了藥,喝下兩副還沒太大起色。」
鄭錚府上清寂,無妻無子。
他與夫人,情深意篤,一直沒孩子。十幾年前,夫人因病沒了,好多人勸他續個伴兒,哪怕是有人陪著說話也好,他都拒絕了,就孤老頭子一個人過了這些年。
李爻有七八年沒來老師府上了,踏進大門便覺得像穿越了時間。
他環看一周,府裏的布置片點不變,不見半件新添的器物,就連影壁牆下一排花盆,都是鄭夫人在時的模樣。
隻是更舊了。
臥房內很暗,外間點了盞坐在桌上的氣死風燈,晃晃豆點光輝,連桌麵都照不全。
老大人怕吹夜風,門窗都緊閉,屋裏悶出一股老人氣。
李爻輕聲問:「他什麽時候歇下的?」
「咳,」老人低嘆,「哪兒起來過呀,今兒白天天氣好,我們想扶他曬曬太陽,他都不樂意動。」
李爻又想說什麽,內間一陣輕響,鄭錚撐著身子起來了:「晏初……說話的是晏初嗎?」隨著聲音,一隻枯手從床簾縫隙顫巍巍地伸出來,撐開半扇簾子。
李爻快步到床前,把簾子栓起半麵。
鄭錚更憔悴了,瘦得隻剩皮包骨,眼窩陷下去,兩頰深凹,在暗淡的燈下,像骷髏包裹著一張人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