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業也皺著眉說胡氏,「我說你這個娘們,天天說你都不長記性。二弟家難得賺點錢,你摻和什麽。」
陳阿福有些好笑,還好胡氏有這兩座大山壓著,掀不起大風浪。
胡氏又開始表情豐富地念叨陳業如何長兄如父供陳名讀書,她如何長嫂如母照顧小叔子,「……可憐我們這麽辛苦,卻連件綢子衣裳都沒穿過。」
陳業先還聽得高興,最後這一句話又讓他紅了臉,皺眉道,「我說你這個臭娘們,咱們都是泥腿子,天天幹粗活,哪兒是穿綢子衣裳的人啊?」
陳名趕緊把那葫蘆小元春遞給陳業,說道,「我們這次雖然掙了點錢,還要帶阿祿去府城看腿。我知道大哥這些年幫了我們不少,就沽了兩斤小元春。等以後我們多掙了錢,再給娘和大哥……大嫂買綢子衣裳穿。」
他實在不想提胡氏,但為了不讓陳業臉麵上太難堪,還是提了她。
陳業紅著臉推脫,陳老太說道,「老大就接著,這是老二的心意,你也的確幫了他不少忙。」
陳業才收下。
吃飯的時候,又商量了第二天修房子的事。
晚上,陳阿福等大寶睡了後,就把鳥巢和悉尼歌劇院的外形大概畫了出來。她用不慣毛筆,是用炭條畫的。鳥巢簡單些,畫得八九不離十。悉尼歌劇院隻能憑著記憶畫了,反正金燕子也沒見過原物。畫到後半夜,把圖放進了空間,金燕子還沒迴來。
那小東西,昨天連家都沒迴,不知道又野去哪裏了。
第二天,陳家二房就開始忙碌起來。因為院牆要砌泥磚,又多請了一個人,一共六人。
王氏要做繡活,做晌飯的任務陳阿福就主動承擔了。
陳阿福一早在大寶的陪伴下去明水鎮買食材。明水鎮在響鑼村的東麵六裏處,途經上水村,還經過了那個貴人的莊子。
聽王氏說那個莊子叫棠園,好像主人姓楚,原在京城,後又去了府城,上水村有一半人家都租種他家的稻田。王氏是聽長根媳婦說的,武長根父子是木匠,棠園管事偶爾會去武家買桌椅桶盆。
去鎮上的小路離棠園有三百多米遠,中間隔著一片竹林和草地,遙遙看見那片大園子粉牆黛瓦,飛簷翹角,掩映在一片綠樹翠竹中。
那座大院子聳立在那裏,顯得特別突兀。朱紅色的大門緊閉,似關上了一門富貴,也擋住了外麵的勞作與艱辛。
那座豪宅離自己太遙遠,陳阿福瞥了幾眼,就沒再看了。
明水鎮不大,隻有兩條街。陳阿福先去了幹雜鋪,說是要買點鹵料。掌櫃就指著八角、山奈等五樣調料說,「這幾樣,再加點花椒、糖、醬油一起鹵,哎喲,鹵出來噴香。」
果真鹵料很少,陳阿福記得很多鹵料在古代隻是藥材。
她買了那幾樣鹵料,又買了些花椒、紅糖、一小壇子醬油。家裏的調料實在太少。
還買了兩小包飴糖,一包給大寶,另一包揣迴去給阿祿。
她又去了鎮上的唯一一個藥鋪,買了些丁香、甘鬆、小茴、草果等幾樣做鹵味的藥。還買了點黃芪、黨參、五味子,這些中藥燉湯給陳名吃了好。
真貴,這麽些東西就花了她四錢多銀子。不過,這是她自己的錢,花起來也沒有壓力。
買了鹵料之後,又去買了兩斤五花肉,五斤豬油、十塊豆腐幹、五斤粉條,買這些食材的錢是王氏給的。
到家已經巳時末,開始做飯炒菜。陳阿福謝絕王氏和陳名的幫忙,阿祿幫她燒火,陳大寶在旁邊幫她遞東西。
陳阿福把豆腐幹鹵了,肉沒鹵。鹵肉下酒是好菜,但給這些做體力活的人吃,四斤都不夠。豬肉燉粉條,燉一大鍋,解饞又經餓。
當鹵味一傳出來,兩個小正太就使勁吸著鼻子。
陳阿福覺得豆腐幹差不多入味了,就拿出來一家給他們切了兩片。
另外,她又弄了個涼拌黃瓜,熗白菜,冬瓜油渣湯,二米麵饅頭。品種不多,但量足,味道好。
幹活的幾人吃得高興,都說豆腐幹香,能當肉吃。
晚上,陳名也誇道,「阿福真是個能幹孩子,第一次做鹵菜,做出來的味道就比別人做的好吃。」
陳阿福得意道,「那是,這可是我的絕活。」
心裏想著,什麽時候去酒樓看看,能不能走穿越女的老路子。
那六個人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把房子修好了。雖然茅草房又小又特別原生態,但那堵土磚牆有一人高,讓陳阿福終於有了些安全感。這個小院,也隻有這道牆是她滿意的。家裏開了兩道門,一道是衝外開的大門,一道是衝老房子院子裏開的小門。現在新院子和老院子共用一堵土磚牆。
房子上梁那天請客,不僅陳阿貴的媳婦高氏來幫忙了,連陳阿蘭都來幫忙了。
自從陳阿福病好了,還做出了別致的針線筐,陳阿蘭來向王氏討教繡活也不在籬笆門外站著了。她會進屋,還會跟陳阿福說笑幾句。
陳阿蘭釋放善意,陳阿福也接受。大房除了胡氏和陳阿菊,其他人都不錯。特別是陳業父子,幹活非常賣力,是真心幫忙。
這天家裏不僅請了陳業一家,還請了陳家幾家族親、高裏正家及修房子的幾家人。除了陳業一家都來,其他人家隻來一兩個代表,還是擺了四桌。
頭一天王氏問陳名道,「請不請胡老五?都是親戚……若是不請,大嫂肯定會不高興。」家裏原來偶爾請客,都會請胡老五。
陳名說道,「若是以前,看在大哥的麵上,也就請了。可上次阿福跟二癩子打架,胡老五公然幫著二癩子訛咱家的錢。他都不認咱是親戚,咱幹啥要認他?」
陳阿福也說道,「娘,你再討好大伯娘都沒用的,她不會記情。那胡家最好離遠些,咱家不管有啥事,都不要跟他家有瓜葛。」
陳阿福有些好笑,還好胡氏有這兩座大山壓著,掀不起大風浪。
胡氏又開始表情豐富地念叨陳業如何長兄如父供陳名讀書,她如何長嫂如母照顧小叔子,「……可憐我們這麽辛苦,卻連件綢子衣裳都沒穿過。」
陳業先還聽得高興,最後這一句話又讓他紅了臉,皺眉道,「我說你這個臭娘們,咱們都是泥腿子,天天幹粗活,哪兒是穿綢子衣裳的人啊?」
陳名趕緊把那葫蘆小元春遞給陳業,說道,「我們這次雖然掙了點錢,還要帶阿祿去府城看腿。我知道大哥這些年幫了我們不少,就沽了兩斤小元春。等以後我們多掙了錢,再給娘和大哥……大嫂買綢子衣裳穿。」
他實在不想提胡氏,但為了不讓陳業臉麵上太難堪,還是提了她。
陳業紅著臉推脫,陳老太說道,「老大就接著,這是老二的心意,你也的確幫了他不少忙。」
陳業才收下。
吃飯的時候,又商量了第二天修房子的事。
晚上,陳阿福等大寶睡了後,就把鳥巢和悉尼歌劇院的外形大概畫了出來。她用不慣毛筆,是用炭條畫的。鳥巢簡單些,畫得八九不離十。悉尼歌劇院隻能憑著記憶畫了,反正金燕子也沒見過原物。畫到後半夜,把圖放進了空間,金燕子還沒迴來。
那小東西,昨天連家都沒迴,不知道又野去哪裏了。
第二天,陳家二房就開始忙碌起來。因為院牆要砌泥磚,又多請了一個人,一共六人。
王氏要做繡活,做晌飯的任務陳阿福就主動承擔了。
陳阿福一早在大寶的陪伴下去明水鎮買食材。明水鎮在響鑼村的東麵六裏處,途經上水村,還經過了那個貴人的莊子。
聽王氏說那個莊子叫棠園,好像主人姓楚,原在京城,後又去了府城,上水村有一半人家都租種他家的稻田。王氏是聽長根媳婦說的,武長根父子是木匠,棠園管事偶爾會去武家買桌椅桶盆。
去鎮上的小路離棠園有三百多米遠,中間隔著一片竹林和草地,遙遙看見那片大園子粉牆黛瓦,飛簷翹角,掩映在一片綠樹翠竹中。
那座大院子聳立在那裏,顯得特別突兀。朱紅色的大門緊閉,似關上了一門富貴,也擋住了外麵的勞作與艱辛。
那座豪宅離自己太遙遠,陳阿福瞥了幾眼,就沒再看了。
明水鎮不大,隻有兩條街。陳阿福先去了幹雜鋪,說是要買點鹵料。掌櫃就指著八角、山奈等五樣調料說,「這幾樣,再加點花椒、糖、醬油一起鹵,哎喲,鹵出來噴香。」
果真鹵料很少,陳阿福記得很多鹵料在古代隻是藥材。
她買了那幾樣鹵料,又買了些花椒、紅糖、一小壇子醬油。家裏的調料實在太少。
還買了兩小包飴糖,一包給大寶,另一包揣迴去給阿祿。
她又去了鎮上的唯一一個藥鋪,買了些丁香、甘鬆、小茴、草果等幾樣做鹵味的藥。還買了點黃芪、黨參、五味子,這些中藥燉湯給陳名吃了好。
真貴,這麽些東西就花了她四錢多銀子。不過,這是她自己的錢,花起來也沒有壓力。
買了鹵料之後,又去買了兩斤五花肉,五斤豬油、十塊豆腐幹、五斤粉條,買這些食材的錢是王氏給的。
到家已經巳時末,開始做飯炒菜。陳阿福謝絕王氏和陳名的幫忙,阿祿幫她燒火,陳大寶在旁邊幫她遞東西。
陳阿福把豆腐幹鹵了,肉沒鹵。鹵肉下酒是好菜,但給這些做體力活的人吃,四斤都不夠。豬肉燉粉條,燉一大鍋,解饞又經餓。
當鹵味一傳出來,兩個小正太就使勁吸著鼻子。
陳阿福覺得豆腐幹差不多入味了,就拿出來一家給他們切了兩片。
另外,她又弄了個涼拌黃瓜,熗白菜,冬瓜油渣湯,二米麵饅頭。品種不多,但量足,味道好。
幹活的幾人吃得高興,都說豆腐幹香,能當肉吃。
晚上,陳名也誇道,「阿福真是個能幹孩子,第一次做鹵菜,做出來的味道就比別人做的好吃。」
陳阿福得意道,「那是,這可是我的絕活。」
心裏想著,什麽時候去酒樓看看,能不能走穿越女的老路子。
那六個人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把房子修好了。雖然茅草房又小又特別原生態,但那堵土磚牆有一人高,讓陳阿福終於有了些安全感。這個小院,也隻有這道牆是她滿意的。家裏開了兩道門,一道是衝外開的大門,一道是衝老房子院子裏開的小門。現在新院子和老院子共用一堵土磚牆。
房子上梁那天請客,不僅陳阿貴的媳婦高氏來幫忙了,連陳阿蘭都來幫忙了。
自從陳阿福病好了,還做出了別致的針線筐,陳阿蘭來向王氏討教繡活也不在籬笆門外站著了。她會進屋,還會跟陳阿福說笑幾句。
陳阿蘭釋放善意,陳阿福也接受。大房除了胡氏和陳阿菊,其他人都不錯。特別是陳業父子,幹活非常賣力,是真心幫忙。
這天家裏不僅請了陳業一家,還請了陳家幾家族親、高裏正家及修房子的幾家人。除了陳業一家都來,其他人家隻來一兩個代表,還是擺了四桌。
頭一天王氏問陳名道,「請不請胡老五?都是親戚……若是不請,大嫂肯定會不高興。」家裏原來偶爾請客,都會請胡老五。
陳名說道,「若是以前,看在大哥的麵上,也就請了。可上次阿福跟二癩子打架,胡老五公然幫著二癩子訛咱家的錢。他都不認咱是親戚,咱幹啥要認他?」
陳阿福也說道,「娘,你再討好大伯娘都沒用的,她不會記情。那胡家最好離遠些,咱家不管有啥事,都不要跟他家有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