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裏溜達一圈,正準備去地裏和園子裏轉轉,就聽到了村裏的一戶人家好象在說著什麽,本來以大丫的耳力,要想聽整個村裏的人說話那是很容易,但是大丫從沒這樣做過,她尊重這些仆實的莊戶人家。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誰也不是神仙,生活在凡塵,多多少少都有優點和缺點,本性善良,大丫從不多管多問。可是,現在快進入九月了,正是忙的時候,還有人家在家裏閑著,還不是一人,好象是一家人,就有點說不過去。
於是停下腳步,仔細聽著,越聽越亂,忍不住就去了那家,腫麽了?原來這是村裏的一戶姓王的人家,這王家現在可是四世同堂,自從日子好了以後,孫子輩一代人接連生了好幾個孩子,如今又麵臨著分家另過的局麵。
這王家老太奶,老太爺,沒有兄弟了,就隻她們兩個,隻生了一個兒子,娶了媳婦之後,給老太爺生了兩個孫子,這兩個孫子又各自生了三個孩子,如今他們中已有兩人麵臨著娶媳婦。
現在的一家四世同堂生活在一個院子裏,有點亂,所以他們想著要不要去村長家,再申請一處宅子,可是一處宅子不可能住兩個婚娶的人家。
所以那兩個重孫要求各自申請一處新宅子,每處新宅要一百兩,要是照他們這樣,六個重孫就要六處,就得六百兩,就算再怎麽富,也不可能拿出六百兩。
他們的想法隻是從自身去想的,就沒考慮到老人,老人跟著誰過,誰來孝敬老人,最老的都六十多了,然後是一對五十歲的,再然後是一對三十多歲的,
人都說,年過七十古來希,古時候就是這樣,人一過六十歲就象是咱們這兒七十歲一樣,尤其是剛才這一家,最長的已六十多歲。
大丫走進院門,隻見一大家子,十幾口人正在院子裏坐著,挨聲嘆氣,一見村長來了,都趕緊的起身,把村長讓到主位上。
大丫坐定後淡淡的問了一句「怎麽,你們這不去地裏做工,都在家做什麽,有什麽解決不了的現在可以跟我說說」
這個王家的一家之主,對於村長能親自到他家來,還是十分激動的,因為歲數大了,激動的有點說不出話來,他們村長現在可是成了方圓百裏內的名人,現在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見到的,大多數的時候村長都不出現。
還是王家的王老太太說了原委,原來這王家的第四代人一共六個孩子,而王家的老人也是六口,而第四代的孩子隻有二個婚娶,所以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出現的分岐。
仔細聽他們說的,好象也不是他們不孝順,他們也是想孝順,可是這一下六個老人,兩個要讓準備另立新宅的新人無法分配,關鍵中間還是老人不願拖累孩子,這讓一家人有點範難,所在聚在一起想商量一下。
「哦,原來是這樣」大丫低著頭想了想,「這樣吧,我說個意見,你們聽聽,合適你們就照著做,不合適咱再想別的辦法」
「好,好,村長您說」
「你們看,這個院做為主宅,你們的孩子也都可以做活了,不拖累人了,新人就分出去,每年向祖宅交一定的糧食的銀子,奉養老人,老人要是病了,需要來照顧,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如此下去,弟弟們再婚,也是同樣,這樣,六個孩子共同分擔,也不勞累,你看如何」
他們聽了心中一亮,就是哦,之前隻想著六個老人要跟著哪個孩子一起生活,沒想到這一點,這樣孩子們都不累,這樣婚後他們還可以過自己的生活。
大丫見他們對這個意見都滿意,笑了笑,站起身「好了,我看你們也願意,就在我的辦法之上,再仔細想想,我就不打擾了,正想著去地裏看看,你們忙吧」
不喜歡客套的大丫,起身就邁步離開了,一家送到門口,才高興的轉身迴去。
都走了好遠,大丫才希虛了一下,差一點想歪了,以為人家不孝敬老人呢,做為一村之長,有必要完善一下關於老人的問題了。
於是在去了地裏,園子裏之後,迴到家在書房裏,寫了好一大篇文字,內容就是關於老有所依的問題。
這不光是一個老有所依的問題,在古代的農村,孤苦無依的老人很多,有的象吳阿婆這樣的,沒有孩子,有的是一輩子也沒有個兒子,最次的就是不孝被虐待的老人。
所以大丫想在村裏立一項規矩,就是不贍養老人的趕出村,虐待老人的趕出村,同時,為了更顯現出,生女孩兒跟生男孩兒的女人都不會遭受岐視,特地和李雨商量了一下。
等收了玉米後,在村裏自家地裏劃出了五畝田地,蓋了一所養老院,這個養老院是大丫出資所蓋,就是針對村裏所有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需要照顧的老人,而老人平時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開支則是由康樂村所有村民每月交納一定數量的糧食和銀子。
然後在村裏找了六個有家閑著的村婦,給她們開工錢,專門侍候這些老人的生活起居,並為他們在養老院裏設立了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健身,教他們下象棋,打太級拳等,都是一些有益養生方麵的。
願意去養老院的歡迎,不願意來的不免強,但是這集資必須的,因為是全村的人事,一個村就是一個大集體,我榮你榮,我敗你敗。
這就是大丫想讓他們從中學到的知識,不光是要孝敬老人,更要大家學會齊心,讓村裏所有人擰成一股繩,團結在一起。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誰也不是神仙,生活在凡塵,多多少少都有優點和缺點,本性善良,大丫從不多管多問。可是,現在快進入九月了,正是忙的時候,還有人家在家裏閑著,還不是一人,好象是一家人,就有點說不過去。
於是停下腳步,仔細聽著,越聽越亂,忍不住就去了那家,腫麽了?原來這是村裏的一戶姓王的人家,這王家現在可是四世同堂,自從日子好了以後,孫子輩一代人接連生了好幾個孩子,如今又麵臨著分家另過的局麵。
這王家老太奶,老太爺,沒有兄弟了,就隻她們兩個,隻生了一個兒子,娶了媳婦之後,給老太爺生了兩個孫子,這兩個孫子又各自生了三個孩子,如今他們中已有兩人麵臨著娶媳婦。
現在的一家四世同堂生活在一個院子裏,有點亂,所以他們想著要不要去村長家,再申請一處宅子,可是一處宅子不可能住兩個婚娶的人家。
所以那兩個重孫要求各自申請一處新宅子,每處新宅要一百兩,要是照他們這樣,六個重孫就要六處,就得六百兩,就算再怎麽富,也不可能拿出六百兩。
他們的想法隻是從自身去想的,就沒考慮到老人,老人跟著誰過,誰來孝敬老人,最老的都六十多了,然後是一對五十歲的,再然後是一對三十多歲的,
人都說,年過七十古來希,古時候就是這樣,人一過六十歲就象是咱們這兒七十歲一樣,尤其是剛才這一家,最長的已六十多歲。
大丫走進院門,隻見一大家子,十幾口人正在院子裏坐著,挨聲嘆氣,一見村長來了,都趕緊的起身,把村長讓到主位上。
大丫坐定後淡淡的問了一句「怎麽,你們這不去地裏做工,都在家做什麽,有什麽解決不了的現在可以跟我說說」
這個王家的一家之主,對於村長能親自到他家來,還是十分激動的,因為歲數大了,激動的有點說不出話來,他們村長現在可是成了方圓百裏內的名人,現在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見到的,大多數的時候村長都不出現。
還是王家的王老太太說了原委,原來這王家的第四代人一共六個孩子,而王家的老人也是六口,而第四代的孩子隻有二個婚娶,所以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出現的分岐。
仔細聽他們說的,好象也不是他們不孝順,他們也是想孝順,可是這一下六個老人,兩個要讓準備另立新宅的新人無法分配,關鍵中間還是老人不願拖累孩子,這讓一家人有點範難,所在聚在一起想商量一下。
「哦,原來是這樣」大丫低著頭想了想,「這樣吧,我說個意見,你們聽聽,合適你們就照著做,不合適咱再想別的辦法」
「好,好,村長您說」
「你們看,這個院做為主宅,你們的孩子也都可以做活了,不拖累人了,新人就分出去,每年向祖宅交一定的糧食的銀子,奉養老人,老人要是病了,需要來照顧,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如此下去,弟弟們再婚,也是同樣,這樣,六個孩子共同分擔,也不勞累,你看如何」
他們聽了心中一亮,就是哦,之前隻想著六個老人要跟著哪個孩子一起生活,沒想到這一點,這樣孩子們都不累,這樣婚後他們還可以過自己的生活。
大丫見他們對這個意見都滿意,笑了笑,站起身「好了,我看你們也願意,就在我的辦法之上,再仔細想想,我就不打擾了,正想著去地裏看看,你們忙吧」
不喜歡客套的大丫,起身就邁步離開了,一家送到門口,才高興的轉身迴去。
都走了好遠,大丫才希虛了一下,差一點想歪了,以為人家不孝敬老人呢,做為一村之長,有必要完善一下關於老人的問題了。
於是在去了地裏,園子裏之後,迴到家在書房裏,寫了好一大篇文字,內容就是關於老有所依的問題。
這不光是一個老有所依的問題,在古代的農村,孤苦無依的老人很多,有的象吳阿婆這樣的,沒有孩子,有的是一輩子也沒有個兒子,最次的就是不孝被虐待的老人。
所以大丫想在村裏立一項規矩,就是不贍養老人的趕出村,虐待老人的趕出村,同時,為了更顯現出,生女孩兒跟生男孩兒的女人都不會遭受岐視,特地和李雨商量了一下。
等收了玉米後,在村裏自家地裏劃出了五畝田地,蓋了一所養老院,這個養老院是大丫出資所蓋,就是針對村裏所有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需要照顧的老人,而老人平時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開支則是由康樂村所有村民每月交納一定數量的糧食和銀子。
然後在村裏找了六個有家閑著的村婦,給她們開工錢,專門侍候這些老人的生活起居,並為他們在養老院裏設立了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健身,教他們下象棋,打太級拳等,都是一些有益養生方麵的。
願意去養老院的歡迎,不願意來的不免強,但是這集資必須的,因為是全村的人事,一個村就是一個大集體,我榮你榮,我敗你敗。
這就是大丫想讓他們從中學到的知識,不光是要孝敬老人,更要大家學會齊心,讓村裏所有人擰成一股繩,團結在一起。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