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周家、馬家一直是古井鎮的三大家族。
三家論及財力和聲望,互相伯仲,難分高下。
值得傳頌的是,三家比鄰而居,相互之間極為交好。
就連祖上墓園都是連在一起,墓園立起一尊石碑,名為三丈碑。
碑文記錄了三大家族為鎮子建立的種種功勳。
問題便出自這三丈碑。
上個月三大家族不約而同的收到來自不同地方的拜帖。
並且拜訪同是今天。
隨拜帖同來的還有同一本書籍,《三丈碑》。乃是嶺西才子吳縱玉所著。
林書山收到第一封拜帖,翻閱之下,隻驚得一身冷汗。
書上麵對林家、周家、馬家極盡溢美之詞。
問題是,大都言過其實,並且添油加醋。
甚至還有一些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事,也被加在書上。
林書山驚懼之下,遂與周顯、馬家家主馬文公聚在一起相商。
三人談及此事,都不免費解。幾番思量,覺得此事大有蹊蹺,來訪者似乎不懷善意,倒有興師問罪的意味。
三人最終決定,在市麵上收買所有書籍,加以銷毀。
但畢竟流傳太廣,所能收迴的不過十之六七。
再各自動用自己的人脈,找來一些能言善辯且頗具學問的名宿前來助陣。
方展先前見到的那些老學究,原本都是周顯邀來已備今日之約。
奈何被周繼元誤以為又是給他找來的先生,被周繼元一番逼問,一眾老學究紛紛敗下陣來。
周顯也是抱著試試兒子,同時也試試這些所謂的老學究的本事,沒有阻攔。
哪曾想會是這樣的結果。
見到那些老學究個個氣得吹胡子瞪眼,便沒有說出下麵的話。
此時,在林府的宅院當中,擺好了桌椅,東西各分一排,靠北位置石階上,是林書山、周顯、馬文公三人。
左首都是今日來訪的賓客,右首則是林書山和馬文公邀來的助陣賓客。
方展、李玄衣、尚可三人受林書山邀請,便坐在林書山三人的旁邊。
毛團兒林眸清、傲嬌少年周繼元,還有一個馬家的小少爺馬果兒各自挨在自己母親的旁邊,站在簷下,同時注視著場中正在說話的一人。
場中人手裏正拿著那本《三丈碑》。
他翻到其中一頁,說道:“梧桐學院趙彥博,有一點不明。這書裏麵提到一句,“林、周、馬三大家族藏書三萬卷,即令梧桐學院的天書閣也難望其項背。”天書閣目前藏書兩萬七千三百二十九卷,便請三位家主不吝把藏書給趙某一觀,真若是能超出天書閣,趙某也好迴去交差。”
林書山三人相互看了看,林書山道:“趙兄說笑了,我三家是有些藏書,但就連我們自己,也未曾嚴格統計過到底有多少卷,現在如果把這些書做個統計的話,時間上不允許。林某三人剛才再三解釋過,《三丈碑》並非我們三家授意,這書與我們真的無關!”
趙彥博道:“林老爺不必過謙,整理書籍卻是費時費力,所以趙某才第一個站出來,等後麵這些訪客逐一解決了來此的目的,你的書籍也整理的差不多了。”
林書山搖了搖頭,道:“我們不會整理,若是因此開罪了梧桐學院,我三人在此認輸,趙兄迴去如實迴稟便是。就說梧桐學院的地位,無可撼動。這樣可好?”
趙彥博正色道:“吳縱玉是什麽人,所著書籍豈同兒戲。即便他吳縱玉言過其實,趙某也想知道到底差距多少,便請三位家主成全。”
林書山看了看周顯,又看了看馬文公,三人都無奈搖了搖頭。
便吩咐下去,令府上所有人全都參與其中,把三家的書籍統一搬到林府宅院裏麵,著人專門拿筆一一記錄。
此事頗費時間,場中眾人不再理睬。
趙彥博拱手說道:“趙某便在此等候。”
這時一人來到場中,翻開手裏的《三丈碑》。
說道:“《三丈碑》第二十九頁所提“林家修橋三十七座。周家修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馬家疏通河道一千八百餘裏。此等功勳,即令遠在東北邊陲的瀚海王,也當拱禮交讚。”
說到這裏,他把書一合,說道:“林老爺、周老爺、馬老爺,湖州戴尊禮想問一句,瀚海王征戰四方,輔佐先皇打下這不世江山,也是你區區三家富商可比的麽?”
林書山,周顯、馬文公三人麵麵相覷,不知如何作答。
右首陣列中,一人猛然站起。
怒氣衝衝的說道:“不才蔣世旭身居江台州,對三家多年來所作所為深表欽佩,書中所提,有何不妥?難道瀚海王不入俗塵,對修橋鋪路通河道難以入眼不成?”
左首陣列中又有一人站起說道:“區區商賈,並論於開疆擴土的一代戎馬藩王,可笑之極!”
右首站起一人,朗聲道:“此書乃是吳縱玉所著,各位也該問問這嶺西才子才對。”
左首賓客中一人搖頭晃腦的說道:“韓良有禮。”
右首那人拱手道:“是那位作畫的韓大家嗎?”
韓良笑道:“所謂“大家”,不過是旁人往臉上貼金罷了!”
右首那人迴道:“在下鄭茂林,請問,鄭某剛才喊你一句韓大家,韓先生也答應了,那證明你是一位真正的大家嘍!”
韓良一怔,說道:“我可沒有這樣說,是你自己說的。”
鄭茂林笑了笑,再沒說一句話,就坐了下去。
場中一時無人再說一句話,氣氛瞬間凝滯。
鄭茂林隻用這一問一說,便隱然解釋了此書與三大家族之間的關係。
正如韓良自己所說“我可沒有這樣說,是你自己說的。”
片刻後,左首有人站起說道:“鄙人安子遊,書中第三十八頁所提,“高唐國護國神柱九千八百根,三丈碑僅隻一碑。一者護國,一者護鎮,其功有大小,其意無高低”。安子遊素來居於幻海之濱,家邊就有一根護國神柱參天拔起。近十幾年來,每每看到,心生崇敬。此《三丈碑》怎敢與護國神柱相提並論。”
安子遊一番話說完,沒有一人迴複。
隻因這護國神柱在高唐國上下都無人敢詆毀。
在高唐國百姓心裏麵,護國神柱便是真神一樣的存在。
高唐國正史有載:
“武淩十三年,三月十四日,子時三刻,瓊華州境內,天降無數道天火,而後地有強震。
地有近五尺寬裂縫,綿延三千餘裏。
隔日裂縫漸寬,增尺半。
再隔日,增二尺餘。
三日,又增半尺!而後停止繼續增寬。
武淩十四年,三月十四日,再次發生強震,裂縫複又增寬二尺。
武淩十五年,三月十四日,三次發生強震,裂縫又寬一尺。
武淩十六年,國主武淩皇帝飛龍入夢,按夢中所示,結盟幻海王朝,以九千八百根通天鐵柱深埋地下一千五百餘尺,鐵柱直徑長七尺七寸,上以巨鏈連接一起,試圖牢牢固住裂縫不再增裂。
武淩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最後一根巨型通天鐵柱在高唐南境,幻海之濱,經兩國協作,浩然立起。
同日,海中出現巨大漩渦,幻海王朝三十萬將士連同國君在內,卷入漩渦中,無一生還!
自此,高唐國每年三月十四日,舉全國之力,各地百姓擇近對九千八百根通天鐵柱行跪拜禮,以緬懷盟國幻海王朝三十萬將士和幻海國君的英靈。”
三家論及財力和聲望,互相伯仲,難分高下。
值得傳頌的是,三家比鄰而居,相互之間極為交好。
就連祖上墓園都是連在一起,墓園立起一尊石碑,名為三丈碑。
碑文記錄了三大家族為鎮子建立的種種功勳。
問題便出自這三丈碑。
上個月三大家族不約而同的收到來自不同地方的拜帖。
並且拜訪同是今天。
隨拜帖同來的還有同一本書籍,《三丈碑》。乃是嶺西才子吳縱玉所著。
林書山收到第一封拜帖,翻閱之下,隻驚得一身冷汗。
書上麵對林家、周家、馬家極盡溢美之詞。
問題是,大都言過其實,並且添油加醋。
甚至還有一些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事,也被加在書上。
林書山驚懼之下,遂與周顯、馬家家主馬文公聚在一起相商。
三人談及此事,都不免費解。幾番思量,覺得此事大有蹊蹺,來訪者似乎不懷善意,倒有興師問罪的意味。
三人最終決定,在市麵上收買所有書籍,加以銷毀。
但畢竟流傳太廣,所能收迴的不過十之六七。
再各自動用自己的人脈,找來一些能言善辯且頗具學問的名宿前來助陣。
方展先前見到的那些老學究,原本都是周顯邀來已備今日之約。
奈何被周繼元誤以為又是給他找來的先生,被周繼元一番逼問,一眾老學究紛紛敗下陣來。
周顯也是抱著試試兒子,同時也試試這些所謂的老學究的本事,沒有阻攔。
哪曾想會是這樣的結果。
見到那些老學究個個氣得吹胡子瞪眼,便沒有說出下麵的話。
此時,在林府的宅院當中,擺好了桌椅,東西各分一排,靠北位置石階上,是林書山、周顯、馬文公三人。
左首都是今日來訪的賓客,右首則是林書山和馬文公邀來的助陣賓客。
方展、李玄衣、尚可三人受林書山邀請,便坐在林書山三人的旁邊。
毛團兒林眸清、傲嬌少年周繼元,還有一個馬家的小少爺馬果兒各自挨在自己母親的旁邊,站在簷下,同時注視著場中正在說話的一人。
場中人手裏正拿著那本《三丈碑》。
他翻到其中一頁,說道:“梧桐學院趙彥博,有一點不明。這書裏麵提到一句,“林、周、馬三大家族藏書三萬卷,即令梧桐學院的天書閣也難望其項背。”天書閣目前藏書兩萬七千三百二十九卷,便請三位家主不吝把藏書給趙某一觀,真若是能超出天書閣,趙某也好迴去交差。”
林書山三人相互看了看,林書山道:“趙兄說笑了,我三家是有些藏書,但就連我們自己,也未曾嚴格統計過到底有多少卷,現在如果把這些書做個統計的話,時間上不允許。林某三人剛才再三解釋過,《三丈碑》並非我們三家授意,這書與我們真的無關!”
趙彥博道:“林老爺不必過謙,整理書籍卻是費時費力,所以趙某才第一個站出來,等後麵這些訪客逐一解決了來此的目的,你的書籍也整理的差不多了。”
林書山搖了搖頭,道:“我們不會整理,若是因此開罪了梧桐學院,我三人在此認輸,趙兄迴去如實迴稟便是。就說梧桐學院的地位,無可撼動。這樣可好?”
趙彥博正色道:“吳縱玉是什麽人,所著書籍豈同兒戲。即便他吳縱玉言過其實,趙某也想知道到底差距多少,便請三位家主成全。”
林書山看了看周顯,又看了看馬文公,三人都無奈搖了搖頭。
便吩咐下去,令府上所有人全都參與其中,把三家的書籍統一搬到林府宅院裏麵,著人專門拿筆一一記錄。
此事頗費時間,場中眾人不再理睬。
趙彥博拱手說道:“趙某便在此等候。”
這時一人來到場中,翻開手裏的《三丈碑》。
說道:“《三丈碑》第二十九頁所提“林家修橋三十七座。周家修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馬家疏通河道一千八百餘裏。此等功勳,即令遠在東北邊陲的瀚海王,也當拱禮交讚。”
說到這裏,他把書一合,說道:“林老爺、周老爺、馬老爺,湖州戴尊禮想問一句,瀚海王征戰四方,輔佐先皇打下這不世江山,也是你區區三家富商可比的麽?”
林書山,周顯、馬文公三人麵麵相覷,不知如何作答。
右首陣列中,一人猛然站起。
怒氣衝衝的說道:“不才蔣世旭身居江台州,對三家多年來所作所為深表欽佩,書中所提,有何不妥?難道瀚海王不入俗塵,對修橋鋪路通河道難以入眼不成?”
左首陣列中又有一人站起說道:“區區商賈,並論於開疆擴土的一代戎馬藩王,可笑之極!”
右首站起一人,朗聲道:“此書乃是吳縱玉所著,各位也該問問這嶺西才子才對。”
左首賓客中一人搖頭晃腦的說道:“韓良有禮。”
右首那人拱手道:“是那位作畫的韓大家嗎?”
韓良笑道:“所謂“大家”,不過是旁人往臉上貼金罷了!”
右首那人迴道:“在下鄭茂林,請問,鄭某剛才喊你一句韓大家,韓先生也答應了,那證明你是一位真正的大家嘍!”
韓良一怔,說道:“我可沒有這樣說,是你自己說的。”
鄭茂林笑了笑,再沒說一句話,就坐了下去。
場中一時無人再說一句話,氣氛瞬間凝滯。
鄭茂林隻用這一問一說,便隱然解釋了此書與三大家族之間的關係。
正如韓良自己所說“我可沒有這樣說,是你自己說的。”
片刻後,左首有人站起說道:“鄙人安子遊,書中第三十八頁所提,“高唐國護國神柱九千八百根,三丈碑僅隻一碑。一者護國,一者護鎮,其功有大小,其意無高低”。安子遊素來居於幻海之濱,家邊就有一根護國神柱參天拔起。近十幾年來,每每看到,心生崇敬。此《三丈碑》怎敢與護國神柱相提並論。”
安子遊一番話說完,沒有一人迴複。
隻因這護國神柱在高唐國上下都無人敢詆毀。
在高唐國百姓心裏麵,護國神柱便是真神一樣的存在。
高唐國正史有載:
“武淩十三年,三月十四日,子時三刻,瓊華州境內,天降無數道天火,而後地有強震。
地有近五尺寬裂縫,綿延三千餘裏。
隔日裂縫漸寬,增尺半。
再隔日,增二尺餘。
三日,又增半尺!而後停止繼續增寬。
武淩十四年,三月十四日,再次發生強震,裂縫複又增寬二尺。
武淩十五年,三月十四日,三次發生強震,裂縫又寬一尺。
武淩十六年,國主武淩皇帝飛龍入夢,按夢中所示,結盟幻海王朝,以九千八百根通天鐵柱深埋地下一千五百餘尺,鐵柱直徑長七尺七寸,上以巨鏈連接一起,試圖牢牢固住裂縫不再增裂。
武淩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最後一根巨型通天鐵柱在高唐南境,幻海之濱,經兩國協作,浩然立起。
同日,海中出現巨大漩渦,幻海王朝三十萬將士連同國君在內,卷入漩渦中,無一生還!
自此,高唐國每年三月十四日,舉全國之力,各地百姓擇近對九千八百根通天鐵柱行跪拜禮,以緬懷盟國幻海王朝三十萬將士和幻海國君的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