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章 逼宮
平昭二年冬, 開歲,自除夕夜後已經過去十四天了。
老丞相穿著厚厚的貂裘坐在馬車裏撩開簾子探出頭,絨毛上立刻落了點點晶瑩。
上京終於下雪了。
馬車停在宮門前, 卻早有人先他一步。
老人顫顫巍巍下了馬車, 詫異挑眉——是許光韻。
「明達坐鎮大理寺的時候, 老夫曾感嘆, 我這個小心使船了一生的老頭子啊,一輩子都不可能如他那樣不畏強權」, 老人扶著家丁的手, 走過去, 「許經賦,廣福二十一年狀元, 四十二歲出仕, 以公正不阿聞名。」
「百姓愛戴, 尊稱其為明達公」, 老人看著許光韻慢慢轉過身來,不疾不徐道, 「永安四年夏, 他多次上書彈劾平親王坑殺百姓, 無果, 便用牛車拉了滿滿當當的案宗、證據, 全部倒在皇宮門口, 然後毅然決然一頭撞死在玄武大門上。」
「明達公死了,平親王依舊活得很好,老頭子當年覺得他好傻, 他一個小小的正三品,憑什麽敢在陛下麵前提要斬正一品親王」
老人的手正在輕輕顫抖, 「明達那個傻子要去死諫的時候,老頭子想拉住他,他卻徑直甩開老頭子的手,還帶著滿臉失望。」
「他曾跟我說:承山兄,你我二人一同讀書、一同出仕,一起在南陵做地方官的時候,你教給我,做父母官,守一方水土,就要護好一方人,可不能讓絕望的百姓求上門來,又帶著更深的絕望迴去。
「他說:承山,如今你做了全天齊的父母官,卻反把那些初心都遺忘了嗎?」
「老夫有愧,那時候老夫的大兒剛剛娶大夫人過門,老夫不敢死,老夫想抱孫子……」老丞相的白頭髮似乎被雪越染越多了,「可能是報應吧……十年過去了,老頭子也抱不到孫子,大夫說……我那獨苗無生育之能……我南陵劉家竟就此絕後……」
「真的是報應吧……大約是仲蒲先生在天之靈見承山無能無膽,違背了他的教誨,要收迴承山劉姓……」
許光韻不知道劉承山提他父親許經賦是想表達什麽,隻是默不作聲聽著。
「永安八年,你,許光韻,你守喪期過,子承父業,那一年你二十六歲,我想,你可千萬別像明達一樣傻,白白送了命。」
「我觀望了你很久,很久很久,然後我很失望」,劉承山那大紅的官服在白雪裏分外顯眼,「你耳根子軟,動不動被人牽著走,你沒有與權貴對上的勇氣,你永遠都在打太極試圖逃避麻煩。」
「我在心裏唾棄過你,我又想,也罷,你比明達聰明,定能比他長壽。」
劉承山忽然露出笑容,「可你小子這次卻比老夫還要果斷,叫老夫吃了一大驚。」
劉承山的笑容很慈祥,「迴去吧……你還年輕……」
許光韻莫名其妙的,覺得那笑容有些恐怖。
就好像這個老人下定了什麽決心,打定主意要替他去做什麽要命的事情……
——丞相大人是不是誤會了什麽?他隻是要去復命的,他好像抓到了盜墓賊,就是個窮困潦倒的佃農。
旁的那些事不關己,他隻想高高掛起,國師那事不像是能說和的,他哪裏敢參與,隻恨不得躲在大理寺不出來,隻要火不燒他身上,怎樣都好。
至於那些疑慮,那些不滿,放在心裏嘀咕嘀咕也就算了,現在這種情形,他瘋了才會去替長清君說話……
許光韻搖了搖頭,離開。
他決定晚些時候再入宮麵聖——他可不想跟劉承山的死扯上什麽關係。
許光韻走遠了,太遠了,劉承山有點耳背,聽不見他說了什麽。
老人整理整理身上的官服,自小門入宮中。
一路上他的心不算太靜,腦海中不斷閃過從前記憶。
那些他給自己編理由糊弄自己良心的日子,就在今日結束吧……
曾經他目睹過真相,卻因為怕死,怕牽連家人,不願意站出來指認。
後來永安帝駕崩,他跟自己說,平親王是顏氏最後的血脈了,他不能動手。
他這般哄自己:大不了自己不為平昭帝效力,留在朝堂牽製那些人,也總是好的。
他一把老骨頭了,眼看就要入土了,可不想被安上莫須有的罪名,毀了他經營一生的晚節。
可直到除夕宮宴、直到知道前太子活著宗室血脈不止顏平一個、直到長清君當眾承認自己是極兇的時候……
他問自己:你冷眼旁觀、做個冷靜的看客這麽久了,這麽久了,你還要繼續那所謂的「明哲保身」嗎?
他腦子裏又想起明達公在他耳邊擲地有聲的話,又想起剛正不阿的許經賦額前頭骨深深凹陷,癱軟在那些白紙黑字裏的畫麵。
闔眸,是許經賦到死都沒有瞑目。
睜眼,是永安帝草草以逼宮定論。
史書上的明達公,會是個暴虐的惡官,是亂臣賊子。
劉承山一遍遍問過自己,還要不要繼續無動於衷、麻木不仁
還要不要繼續助紂為虐
曾經在南陵做地方官的經歷又浮現眼前,壯年時的自己一腔熱血說過的話到如今字字誅心。
你還要自私地將絕望拒之門外,用他人的心碎換自己的心安嗎?
你心,真的能安嗎?
相國啊,你能心安嗎?
劉承山,午夜夢迴的時候,你會不會看見好友那張滿是血汙的臉
平昭二年冬, 開歲,自除夕夜後已經過去十四天了。
老丞相穿著厚厚的貂裘坐在馬車裏撩開簾子探出頭,絨毛上立刻落了點點晶瑩。
上京終於下雪了。
馬車停在宮門前, 卻早有人先他一步。
老人顫顫巍巍下了馬車, 詫異挑眉——是許光韻。
「明達坐鎮大理寺的時候, 老夫曾感嘆, 我這個小心使船了一生的老頭子啊,一輩子都不可能如他那樣不畏強權」, 老人扶著家丁的手, 走過去, 「許經賦,廣福二十一年狀元, 四十二歲出仕, 以公正不阿聞名。」
「百姓愛戴, 尊稱其為明達公」, 老人看著許光韻慢慢轉過身來,不疾不徐道, 「永安四年夏, 他多次上書彈劾平親王坑殺百姓, 無果, 便用牛車拉了滿滿當當的案宗、證據, 全部倒在皇宮門口, 然後毅然決然一頭撞死在玄武大門上。」
「明達公死了,平親王依舊活得很好,老頭子當年覺得他好傻, 他一個小小的正三品,憑什麽敢在陛下麵前提要斬正一品親王」
老人的手正在輕輕顫抖, 「明達那個傻子要去死諫的時候,老頭子想拉住他,他卻徑直甩開老頭子的手,還帶著滿臉失望。」
「他曾跟我說:承山兄,你我二人一同讀書、一同出仕,一起在南陵做地方官的時候,你教給我,做父母官,守一方水土,就要護好一方人,可不能讓絕望的百姓求上門來,又帶著更深的絕望迴去。
「他說:承山,如今你做了全天齊的父母官,卻反把那些初心都遺忘了嗎?」
「老夫有愧,那時候老夫的大兒剛剛娶大夫人過門,老夫不敢死,老夫想抱孫子……」老丞相的白頭髮似乎被雪越染越多了,「可能是報應吧……十年過去了,老頭子也抱不到孫子,大夫說……我那獨苗無生育之能……我南陵劉家竟就此絕後……」
「真的是報應吧……大約是仲蒲先生在天之靈見承山無能無膽,違背了他的教誨,要收迴承山劉姓……」
許光韻不知道劉承山提他父親許經賦是想表達什麽,隻是默不作聲聽著。
「永安八年,你,許光韻,你守喪期過,子承父業,那一年你二十六歲,我想,你可千萬別像明達一樣傻,白白送了命。」
「我觀望了你很久,很久很久,然後我很失望」,劉承山那大紅的官服在白雪裏分外顯眼,「你耳根子軟,動不動被人牽著走,你沒有與權貴對上的勇氣,你永遠都在打太極試圖逃避麻煩。」
「我在心裏唾棄過你,我又想,也罷,你比明達聰明,定能比他長壽。」
劉承山忽然露出笑容,「可你小子這次卻比老夫還要果斷,叫老夫吃了一大驚。」
劉承山的笑容很慈祥,「迴去吧……你還年輕……」
許光韻莫名其妙的,覺得那笑容有些恐怖。
就好像這個老人下定了什麽決心,打定主意要替他去做什麽要命的事情……
——丞相大人是不是誤會了什麽?他隻是要去復命的,他好像抓到了盜墓賊,就是個窮困潦倒的佃農。
旁的那些事不關己,他隻想高高掛起,國師那事不像是能說和的,他哪裏敢參與,隻恨不得躲在大理寺不出來,隻要火不燒他身上,怎樣都好。
至於那些疑慮,那些不滿,放在心裏嘀咕嘀咕也就算了,現在這種情形,他瘋了才會去替長清君說話……
許光韻搖了搖頭,離開。
他決定晚些時候再入宮麵聖——他可不想跟劉承山的死扯上什麽關係。
許光韻走遠了,太遠了,劉承山有點耳背,聽不見他說了什麽。
老人整理整理身上的官服,自小門入宮中。
一路上他的心不算太靜,腦海中不斷閃過從前記憶。
那些他給自己編理由糊弄自己良心的日子,就在今日結束吧……
曾經他目睹過真相,卻因為怕死,怕牽連家人,不願意站出來指認。
後來永安帝駕崩,他跟自己說,平親王是顏氏最後的血脈了,他不能動手。
他這般哄自己:大不了自己不為平昭帝效力,留在朝堂牽製那些人,也總是好的。
他一把老骨頭了,眼看就要入土了,可不想被安上莫須有的罪名,毀了他經營一生的晚節。
可直到除夕宮宴、直到知道前太子活著宗室血脈不止顏平一個、直到長清君當眾承認自己是極兇的時候……
他問自己:你冷眼旁觀、做個冷靜的看客這麽久了,這麽久了,你還要繼續那所謂的「明哲保身」嗎?
他腦子裏又想起明達公在他耳邊擲地有聲的話,又想起剛正不阿的許經賦額前頭骨深深凹陷,癱軟在那些白紙黑字裏的畫麵。
闔眸,是許經賦到死都沒有瞑目。
睜眼,是永安帝草草以逼宮定論。
史書上的明達公,會是個暴虐的惡官,是亂臣賊子。
劉承山一遍遍問過自己,還要不要繼續無動於衷、麻木不仁
還要不要繼續助紂為虐
曾經在南陵做地方官的經歷又浮現眼前,壯年時的自己一腔熱血說過的話到如今字字誅心。
你還要自私地將絕望拒之門外,用他人的心碎換自己的心安嗎?
你心,真的能安嗎?
相國啊,你能心安嗎?
劉承山,午夜夢迴的時候,你會不會看見好友那張滿是血汙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