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紅火”,是我們這兒農村的傳統習慣。

    每年過了正月初七,所有的村民們自覺自願地組織起自己的秧歌隊,男女老少幾乎全都被席卷進來。人們通過載歌載舞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真是處處鑼鼓響、遍地秧歌聲,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在當地人的傳統觀念中,認為“鬧紅火”是一個村莊和睦興旺的象征,豐收富裕的展示,太平吉祥的保證。所有的人家都在為秧歌隊來自家院拜年準備吃食,借此機會誇耀自家的日子過的好,有的人家因為這一次的招待就能引來許多媒人上門,給自家的兒子找個好媳婦。因此就是最窮的人也要把平時節省下的好東西花生、瓜子、幹紅棗等招待秧歌隊。有的秧歌迷甚至迷到老婆有病、孩發燒也顧不上,隻顧自己紅火熱鬧,。好象人們受苦挨餓一年,就是為了能快活這幾天。

    “文化大革命”一開始,“鬧紅火”就作為“四舊”被革命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革命化的春節。那些年提倡“吃吧餃子就大幹”,從正月初二開始,就把人們趕上農田冬季基本建設工地,刨開凍土鬧革命。那幾年,把愛鬧秧歌的人憋屈得......

    現在好了,政策也鬆動了,人又可以挑起傘、穿上彩衣、拿起扇子,敲鑼打鼓扭起來哩!

    初八早上剛吃吧飯,村裏的支書胡雲珍就和一個愛鬧紅火的老漢愛喜上門請我出門挑起傘來和大家一起鬧紅火。

    “我挑起傘唱秧歌?這可不行,我哪會唱秧歌?!”我馬上拒絕。開玩笑,這不是讓我丟人嗎?我什麽時候唱過秧歌,聽秧歌倒還能湊乎。

    這唱秧歌在我們這可不是簡單的活兒,即興編詞是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見啥編啥、隨編隨唱。傘頭在任何場合不能演唱社會上流傳的現成秧歌,甚至不能重複自己唱過的秧歌,否則觀眾就不買帳,說你在吃剩飯、沒出息。簡單一句話:現炒現賣,不吃剩飯。而這即興秧歌,還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準,二是快。所謂準就是要求針對性強,唱出特點,唱出本質和人們的心聲。見東說西抓不住特點,所答非所問、似是而非都不算好秧歌。而快就要求更高,一般從準備到開口隻能在幾十秒內,時間一長觀眾就會喊倒彩。這種創作過程又是在緊鑼密鼓聲中、眾目睽睽之下,連觀眾也都為你提心吊膽,實在非常不容易。這既需要有一定的文化,還要有敏捷的思維,更要有豐富的社會閱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好秧歌手,沒有十年、八年的工夫是出不了山的。

    “你看、你看,我就說人家大學生的架子大,咱哪能請的動?!你還不信,這不連你麵子也不管用了。”愛喜老漢夾槍帶棒給了胡雲珍一頓埋怨。

    “不是我不給大家麵子,”我連忙解釋:“我確實不會唱秧歌,這和平時寫東西不一樣。它要張口就來,我哪有那急才?!唱不好就丟了咱村的人。”

    “這不怕,平時對歌有愛喜老漢呢!他不會唱現在的時髦詞,你事先遍上幾段記住就行。你是咱村的大文化人,有你出場誰家也不敢小瞧咱。!”鬧了半天,是把我當幌子用。

    “話說成這了,五兒,你就去吧。會不會的無所謂,正月裏鬧個紅火,一年通順,也保個平安。”爹在一邊開口了。

    還能說啥,我隻好硬著頭皮答應了。

    初八一天的緊張準備,初九魚灣大隊的秧歌正式出門。婆姨女子穿戴的花紅柳綠,老漢後生們打扮得整整齊齊。婦女一律粉襖綠褲、長彩帶纏腰、手拿扇子兩把;男人統一上黑下藍、腰纏紅綢或拿一把扇子。我和愛喜老漢左手一個響環、右手一把紅羅傘走在隊伍的前麵。驚天的鑼鼓響起來,鬧紅火的秧歌隊出台了。

    按照慣例,秧歌隊先到觀音廟拜觀音。這是愛喜老漢的活兒。秧歌隊扭了一會,他止住鑼鼓開了腔:

    “鑼鼓打的將軍令,

    觀音老母在上聽,

    你老人家顯一顯靈,

    保佑全村人安寧。”

    接著是送瘟神:

    “鬧吧秧歌送瘟神,

    這是以前的老規程,

    紙船明燭你起身,

    全村人口都安寧。

    -----------

    考究病魔細摸底,

    全是瘟神在搗鬼,

    惹得人人討厭你,

    早些把你發送起。

    ------------

    白麵貢獻豬羊肉,

    打發瘟神上了路,

    坐上船船順水流,

    一直流到天盡頭。”

    (對不起大家,昨天中午上傳後,我嫌電腦運行速度慢,用優化大師處理了一下,幹脆電腦罷工。這一章是借用別人電腦寫的,估計明天重裝係統就好了。現在連光驅也打不開。原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醉迴七九當農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風黑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風黑馬並收藏醉迴七九當農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