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當初在上郡被設卡攔截時,張直心中就隱隱不安。
而長安之後發生的事,則徹底印證了他的猜想:師兄晁錯,已經惡了朝堂上大部分人了!
在這種情況下,欒氏還會和師兄結姻親(聯盟)嗎?
不隻是張直,就連老爹張恢和師兄晁錯,心裏也是拿捏不準。
為免尷尬,也就沒來拜訪欒毅,直到今天。
剛一進門,就見欒毅和韓睿幾乎同一個姿勢,啃著手指苦思冥想,張直心中一緊:莫不是在權衡利弊,考慮要不要反悔?
心中嘀咕著,嘴裏卻鬼使神差打起招唿來:“二位公子因何而困惱?”
欒毅迴過頭,見是張直前來,趕忙起身一禮,欲要引其至客廳安坐。
張直倒是搖了搖手:“二位雅興,鄙人怎敢擅毀?就在此一同安坐飲茶,豈不妙哉?”
安坐下來,韓睿看了眼欒毅,見其點了點頭,就將心中的說法娓娓道來。
“依張公之見,武庫外的刺殺,會不會是袁盎所指使?”
張直頓時嚇一大跳,滿臉驚懼的看著眼前‘大放厥詞’的韓睿。
“公子何出此言?”
“袁公自呂後時其,就乃朝堂萬年青鬆,其人沉穩老練,以趨利避害之能,遍布南北之交而著稱!”
“怎麽可能行如此莽撞之事?”
得,跟欒毅所說一模一樣。
不知為何,韓睿腦子裏亂入了一句三國裏的高頻詞句:袁氏四世三公,為漢羽翼,桃李遍地,德高望重···
等院中下人奉上熱茶,氣氛又沉寂下來。
想起正事,張直裝作不經意的試探道:“此案由師兄全權查處,少將軍若是疑惑,何不親拜師兄,以求解惑?”
想了想,欒毅點點頭:“正是此禮,耽擱了這麽久,也該是去拜會晁公了···”
來長安都半拉月了,該辦正事兒了。
張直聞言大喜:願意拜會,那就是沒有反悔!
有欒氏以為外援,師兄削藩之舉應該能順利一些了。
師兄這個人啊···
還真就是父親那句話:精於過世,疏於人情!
看看,這次朝堂上,有多少人向將師兄置於死地?
又有多少人騎牆觀望?
答案是,絕大多數人,但凡是有資格在朝會上開口的,幾乎都出來彈劾欒毅!
看上去跟晁錯無關,實際上呢?
還不就是為了嚇退欒氏,阻止欒晁兩家的結盟?
朝中三公九卿加各自屬官佐吏,除了同為法家的中郎將郅都外,幾乎全都跳出來了!
就連跟師兄同出一脈,曾在父親膝下研習商韓的郅都,也隻不過是沒在背後插一刀而已!
經此一事,張直已經徹底明白,師兄所提之削藩策,真正的阻力在哪裏了。
根本不在什麽諸侯王公、皇子皇妃,而是···
那些跟師兄結下私怨,向置師兄至死地的朝中同僚!
·
內吏衙門,就在高廟一旁,距離未央宮更是不遠。
晁錯剛從天子劉啟身邊迴來,正伏在岸上,瞪大眼睛,反複查看著手中奏書。
這份奏疏,將決定他將來是位極人臣、名垂青史,還是默默無聞,亦或是遺臭千古。
削藩策!
自禹皇定鼎,華夏民族從奴隸製進化為封建製後,經曆夏、商、周三朝,分封製度的弊端已是展露無遺。
先,周天子失威,導致中原戰火綿延數百年,諸侯列國混戰不休!
戰國初期,那幾百個諸侯國,是怎麽來的?
答案就是分封。
如同現在被分封至各地的劉氏宗親般,周王室將姬氏宗親遍分天下,以拱衛中央。
結果呢?
在烽火戲諸侯的鬧劇之後,天下幾人知周天子為何人?
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難道不姓姬?
難道就不是坐在都城那位周天子的血親?
最終,姬姓周朝,不就是被這些姓姬的諸侯王,一步步推向分裂的深淵嗎?
想著這些,晁錯心中的信念更加堅定——諸侯分封,不可取!
若是不在有生之年,協助陛下將那些已經有不恭敬長安的諸侯鏟除,劉漢必將重蹈周王朝的覆轍!
或許幾百年後,漢天子隻能在長安坐泥塑雕像,看著同樣姓劉的遠房親戚,在這大好河山之上稱王爭霸;最後某個親戚也來一出‘奮七世之餘烈,拯救萬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到那時候,皇位上坐著的,可還是劉姓?
鬼才知道呢!
晁錯自從看透這些起,他就沒想過削弱諸侯王的權力。
他真正要做的,是讓漢室跟前秦一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去他勞甚子的諸侯王!
國家,就應該是遍地郡縣,中央集權!
但是···
分封製綿延千年,根本不是晁錯能憑一己之力,在短短幾十年就可以消除盡得···
想想看,秦始皇嬴政,萬年不一出的人傑;靠著鐵血的手腕統一天下,革除諸侯!
結果六國的遺老遺少,依舊能興風作浪,甚至在其駕崩後推翻鼎盛一時的秦朝!
何故?
百姓,早就習慣了天下有很多個國家,各國不同俗,不同禮而已。
你嬴政一朝得以稱帝,就要我們丟下自己的禮儀習俗,玩什麽書同文,車同軌?
你這大秦吃棗藥丸!
項羽當初入長安,最後稱帝了嗎?
沒有。
那他怎麽做的?
恢複秦前六國,並廣分天下為十九,滅秦將帥皆封王!
切完蛋糕,人家吼一聲‘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就屁顛顛迴老家裝逼去了!
那項羽,他是不想稱帝嗎?
他不想坐擁這萬裏江山,為萬民之主嗎?
非不願也,實不能也~
他怕。
怕和嬴政一樣,自己剛享受半輩子為人主宰的時光,就從哪冒出來什麽某勝某廣,以及身後的‘前朝餘孽’,將自己苦心建起的國家推翻。
與其那樣,那大家還不如排排坐,紅果果,你好我好大家好,誒累吧嘚都稱孤道寡,多河蟹?
但,就像劉邦所做的一樣:統一,乃大勢所趨。
中原,需要一個強大且完整的政權,去與北方的遊牧民族抗衡。
饒是如此,劉邦也是捏了鼻子封了一堆異性諸侯,又是遍封諸子為王!
這才讓‘長子為儲,餘子封王’成為了祖製,導致了現在天下遍地諸侯,中央直轄的地區不足諸侯領土總和一半的局麵。
而在晁錯看來,這種局麵,與理想中國強民富的結果,根本扯不上一絲一毫的關係。
所以,他決定‘頑疾緩醫’,借著削藩的名頭一步步蠶食,待諸侯王都沒有能力與中央抗衡時,再一舉收歸國有,設立郡縣。
哪怕最後沒能取締,起碼也要在有生之年,讓諸侯王虛弱到沒有任何一絲的能力,反抗中央的地步。
而這,也是天子劉啟完全支持他,並將他視作謀國之重臣的原因。
而長安之後發生的事,則徹底印證了他的猜想:師兄晁錯,已經惡了朝堂上大部分人了!
在這種情況下,欒氏還會和師兄結姻親(聯盟)嗎?
不隻是張直,就連老爹張恢和師兄晁錯,心裏也是拿捏不準。
為免尷尬,也就沒來拜訪欒毅,直到今天。
剛一進門,就見欒毅和韓睿幾乎同一個姿勢,啃著手指苦思冥想,張直心中一緊:莫不是在權衡利弊,考慮要不要反悔?
心中嘀咕著,嘴裏卻鬼使神差打起招唿來:“二位公子因何而困惱?”
欒毅迴過頭,見是張直前來,趕忙起身一禮,欲要引其至客廳安坐。
張直倒是搖了搖手:“二位雅興,鄙人怎敢擅毀?就在此一同安坐飲茶,豈不妙哉?”
安坐下來,韓睿看了眼欒毅,見其點了點頭,就將心中的說法娓娓道來。
“依張公之見,武庫外的刺殺,會不會是袁盎所指使?”
張直頓時嚇一大跳,滿臉驚懼的看著眼前‘大放厥詞’的韓睿。
“公子何出此言?”
“袁公自呂後時其,就乃朝堂萬年青鬆,其人沉穩老練,以趨利避害之能,遍布南北之交而著稱!”
“怎麽可能行如此莽撞之事?”
得,跟欒毅所說一模一樣。
不知為何,韓睿腦子裏亂入了一句三國裏的高頻詞句:袁氏四世三公,為漢羽翼,桃李遍地,德高望重···
等院中下人奉上熱茶,氣氛又沉寂下來。
想起正事,張直裝作不經意的試探道:“此案由師兄全權查處,少將軍若是疑惑,何不親拜師兄,以求解惑?”
想了想,欒毅點點頭:“正是此禮,耽擱了這麽久,也該是去拜會晁公了···”
來長安都半拉月了,該辦正事兒了。
張直聞言大喜:願意拜會,那就是沒有反悔!
有欒氏以為外援,師兄削藩之舉應該能順利一些了。
師兄這個人啊···
還真就是父親那句話:精於過世,疏於人情!
看看,這次朝堂上,有多少人向將師兄置於死地?
又有多少人騎牆觀望?
答案是,絕大多數人,但凡是有資格在朝會上開口的,幾乎都出來彈劾欒毅!
看上去跟晁錯無關,實際上呢?
還不就是為了嚇退欒氏,阻止欒晁兩家的結盟?
朝中三公九卿加各自屬官佐吏,除了同為法家的中郎將郅都外,幾乎全都跳出來了!
就連跟師兄同出一脈,曾在父親膝下研習商韓的郅都,也隻不過是沒在背後插一刀而已!
經此一事,張直已經徹底明白,師兄所提之削藩策,真正的阻力在哪裏了。
根本不在什麽諸侯王公、皇子皇妃,而是···
那些跟師兄結下私怨,向置師兄至死地的朝中同僚!
·
內吏衙門,就在高廟一旁,距離未央宮更是不遠。
晁錯剛從天子劉啟身邊迴來,正伏在岸上,瞪大眼睛,反複查看著手中奏書。
這份奏疏,將決定他將來是位極人臣、名垂青史,還是默默無聞,亦或是遺臭千古。
削藩策!
自禹皇定鼎,華夏民族從奴隸製進化為封建製後,經曆夏、商、周三朝,分封製度的弊端已是展露無遺。
先,周天子失威,導致中原戰火綿延數百年,諸侯列國混戰不休!
戰國初期,那幾百個諸侯國,是怎麽來的?
答案就是分封。
如同現在被分封至各地的劉氏宗親般,周王室將姬氏宗親遍分天下,以拱衛中央。
結果呢?
在烽火戲諸侯的鬧劇之後,天下幾人知周天子為何人?
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難道不姓姬?
難道就不是坐在都城那位周天子的血親?
最終,姬姓周朝,不就是被這些姓姬的諸侯王,一步步推向分裂的深淵嗎?
想著這些,晁錯心中的信念更加堅定——諸侯分封,不可取!
若是不在有生之年,協助陛下將那些已經有不恭敬長安的諸侯鏟除,劉漢必將重蹈周王朝的覆轍!
或許幾百年後,漢天子隻能在長安坐泥塑雕像,看著同樣姓劉的遠房親戚,在這大好河山之上稱王爭霸;最後某個親戚也來一出‘奮七世之餘烈,拯救萬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到那時候,皇位上坐著的,可還是劉姓?
鬼才知道呢!
晁錯自從看透這些起,他就沒想過削弱諸侯王的權力。
他真正要做的,是讓漢室跟前秦一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去他勞甚子的諸侯王!
國家,就應該是遍地郡縣,中央集權!
但是···
分封製綿延千年,根本不是晁錯能憑一己之力,在短短幾十年就可以消除盡得···
想想看,秦始皇嬴政,萬年不一出的人傑;靠著鐵血的手腕統一天下,革除諸侯!
結果六國的遺老遺少,依舊能興風作浪,甚至在其駕崩後推翻鼎盛一時的秦朝!
何故?
百姓,早就習慣了天下有很多個國家,各國不同俗,不同禮而已。
你嬴政一朝得以稱帝,就要我們丟下自己的禮儀習俗,玩什麽書同文,車同軌?
你這大秦吃棗藥丸!
項羽當初入長安,最後稱帝了嗎?
沒有。
那他怎麽做的?
恢複秦前六國,並廣分天下為十九,滅秦將帥皆封王!
切完蛋糕,人家吼一聲‘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就屁顛顛迴老家裝逼去了!
那項羽,他是不想稱帝嗎?
他不想坐擁這萬裏江山,為萬民之主嗎?
非不願也,實不能也~
他怕。
怕和嬴政一樣,自己剛享受半輩子為人主宰的時光,就從哪冒出來什麽某勝某廣,以及身後的‘前朝餘孽’,將自己苦心建起的國家推翻。
與其那樣,那大家還不如排排坐,紅果果,你好我好大家好,誒累吧嘚都稱孤道寡,多河蟹?
但,就像劉邦所做的一樣:統一,乃大勢所趨。
中原,需要一個強大且完整的政權,去與北方的遊牧民族抗衡。
饒是如此,劉邦也是捏了鼻子封了一堆異性諸侯,又是遍封諸子為王!
這才讓‘長子為儲,餘子封王’成為了祖製,導致了現在天下遍地諸侯,中央直轄的地區不足諸侯領土總和一半的局麵。
而在晁錯看來,這種局麵,與理想中國強民富的結果,根本扯不上一絲一毫的關係。
所以,他決定‘頑疾緩醫’,借著削藩的名頭一步步蠶食,待諸侯王都沒有能力與中央抗衡時,再一舉收歸國有,設立郡縣。
哪怕最後沒能取締,起碼也要在有生之年,讓諸侯王虛弱到沒有任何一絲的能力,反抗中央的地步。
而這,也是天子劉啟完全支持他,並將他視作謀國之重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