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康熙當機立斷,站起身來鄭重地宣布道:「此番禦敵,朕決定禦駕親征,諸位可敢隨朕一同上陣殺敵?」
然而這話一出,立刻就有大臣站出來反對道:「千金之子不坐垂堂,禦駕親征非同小可,還請皇上三思啊。」
「我大清武將各個驍勇善戰,定能不辜負皇上所託,還請皇上先保全自己!」
但康熙之意已決,不容抗拒地說道:「我大清以馬上功夫立國,朕身為愛新覺羅氏的子孫絕不會給祖先蒙羞!此次準噶爾宵小鼠輩膽敢趁我大清舉國上下哀慟之極犯邊,何曾將我大清放在眼中?此等挑釁若是不予以痛擊,朕豈非有負太皇太後多年教導之恩。朕當身先士卒,與我大清好兒郎們做出表率!」
聽到康熙這般說,眾人一時都沉默了起來,
其實他們心中也都憋著一口氣,太皇太後母儀天下,乃大清萬民之母,雖是女流之輩然其功績足以彪炳史冊。
那些野蠻土匪特地挑在在她老人家過身之時挑釁,無異於將他們大清所有子民的臉麵往腳底下踩。
但凡有些血性之人,都忍不了此等屈辱之事。
隻是準噶爾兵強馬壯,在草原之中來去自如,沒有固定的據點,往往是殺完就走。他們大清在以前吃虧不少,慢慢地就連百姓們都知道大清的軍隊打不過準噶爾了。
皇上怎麽可能容忍此等言論在大清蔓延,這次禦駕親征的想法雖然看似突然,但想來早就是有預謀了。
何況皇上少年之時就擒鰲拜、滅三藩,又豈是個沒有血性的?
於是,反對者漸漸不再說話。
而一直都沉默著的大阿哥胤礽這時站了出來:「兒臣雖然不才,但願隨皇阿瑪一同征戰。」
胤礽也不甘落後,拱手說道:「兒臣同大哥一樣,也願隨皇阿瑪出征!」
隨著兩位皇子的挺身而出,在場的武將也齊齊站了出來,說道:「臣等願隨皇上出征,護衛我大清國土!」
其聲震天,其勢破雲。
在這一刻,眾人剿滅準噶爾的信念達到了頂峰。
康熙終於滿意,他點了點頭,大喝一聲:「好,都是我大清的好兒郎!」
皇帝出宮,尤其是禦駕親征其實流程十分繁瑣,所要準備的東西不少。
然而軍情緊急,康熙命令一切從簡。
他這次除了想要親自剿滅準噶爾外,還想帶著兩個兒子出去歷練一番。
身為阿哥,將來不是親王就是太子,怎能一輩子囿於京城這一方小小的天地之中?
胤褆和胤礽都已長成,而且他們自幼習武,身邊又有護衛,就算到了戰場之上護住性命至少是沒有問題的。
老祖宗的傳統不能丟,男兒的血性不能丟,不管是他還是以後的子孫後代,大清的國土絕不能在他們的手中丟失一寸。
此次是個絕佳的歷練時機,該讓他們見識一番真正的戰場是什麽樣子的。
生死之間最能洞察自身,這是讀多少書,聽多少教誨都學不來的東西。
毓慶宮。
因為胤礽也要跟著一起上戰場,林默涵心中自然是擔憂的。
她太知道戰場之上瞬息萬變,不管發生任何事情都是很有可能的。
她與胤礽剛剛甜蜜了幾日,實在不想讓他以身犯險。
不過轉而一想,他怎麽說也是太子殿下,就算是去戰場必然是要時刻緊跟著康熙的,如此一來安全上應當無虞。
但林默涵還是想盡可能多地做些準備,她進入了係統商城,兌換了一柄鋒利的好刀和堪比防、彈級別的金絲軟甲,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金瘡藥等等。
胤礽看著擺在自己麵前的幾樣東西,眼裏盡是溫情,這些東西比內務府準備的好出太多,他不想問涵姐姐到底是從哪裏弄來的,隻知道這些都是對他的關心罷了。
夫妻對坐,林默涵腹中有千言萬語想要叮囑他。
然而,她自己就是從戰場之上殺出來的,深知實踐的重要性。
即使自己說的再多,不到戰場之上親自經歷一番,也不過都是紙上談兵罷了。
身處於這樣的時代之中,胤礽又是這般的身份,他自小接受了最為精英的教育,談起理論知識來恐怕也不比自己少。
如今缺的,也不過是切身經過戰火焚燒,最終百鍊成鋼的鍛造過程罷了。
他們並沒有太多的時間相處,糧草之事被康熙交由索額圖辦理,胤礽需得從中協辦,他還要與胤褆日日跟隨康熙點兵,實在忙的不可開交,常常到夜半三更時才能迴到毓慶宮中,抱著林默涵小憩片刻,天不亮便又要起身去忙。
等到大軍開拔之日,滿朝文武,全城百姓都聚集在城門送別大清的天子和將士們出征。
林默涵站在高高的城樓之上,看向一身戎裝的胤礽,透過少年炙熱的眉眼中她仿佛看到了那個曾經也意氣風發的自己。
同樣地一身鎧甲,在太陽底下映射出攝人心魄的強光,一桿紅纓長木倉不知染過多少敵人之血。
林默涵原以為自己早已厭倦透了那樣的生活,然而此情此景眼中卻又不自覺地露出一份懷念
直到胤礽迴過頭來,遠遠地與她對望片刻,林默涵揮手送別,直到他扭過頭跟隨著大軍的腳步出發。
百姓們誇讚著康熙如何地英明,將士們如何地威武,一定能將賊子剿滅的一幹二淨。
然而這話一出,立刻就有大臣站出來反對道:「千金之子不坐垂堂,禦駕親征非同小可,還請皇上三思啊。」
「我大清武將各個驍勇善戰,定能不辜負皇上所託,還請皇上先保全自己!」
但康熙之意已決,不容抗拒地說道:「我大清以馬上功夫立國,朕身為愛新覺羅氏的子孫絕不會給祖先蒙羞!此次準噶爾宵小鼠輩膽敢趁我大清舉國上下哀慟之極犯邊,何曾將我大清放在眼中?此等挑釁若是不予以痛擊,朕豈非有負太皇太後多年教導之恩。朕當身先士卒,與我大清好兒郎們做出表率!」
聽到康熙這般說,眾人一時都沉默了起來,
其實他們心中也都憋著一口氣,太皇太後母儀天下,乃大清萬民之母,雖是女流之輩然其功績足以彪炳史冊。
那些野蠻土匪特地挑在在她老人家過身之時挑釁,無異於將他們大清所有子民的臉麵往腳底下踩。
但凡有些血性之人,都忍不了此等屈辱之事。
隻是準噶爾兵強馬壯,在草原之中來去自如,沒有固定的據點,往往是殺完就走。他們大清在以前吃虧不少,慢慢地就連百姓們都知道大清的軍隊打不過準噶爾了。
皇上怎麽可能容忍此等言論在大清蔓延,這次禦駕親征的想法雖然看似突然,但想來早就是有預謀了。
何況皇上少年之時就擒鰲拜、滅三藩,又豈是個沒有血性的?
於是,反對者漸漸不再說話。
而一直都沉默著的大阿哥胤礽這時站了出來:「兒臣雖然不才,但願隨皇阿瑪一同征戰。」
胤礽也不甘落後,拱手說道:「兒臣同大哥一樣,也願隨皇阿瑪出征!」
隨著兩位皇子的挺身而出,在場的武將也齊齊站了出來,說道:「臣等願隨皇上出征,護衛我大清國土!」
其聲震天,其勢破雲。
在這一刻,眾人剿滅準噶爾的信念達到了頂峰。
康熙終於滿意,他點了點頭,大喝一聲:「好,都是我大清的好兒郎!」
皇帝出宮,尤其是禦駕親征其實流程十分繁瑣,所要準備的東西不少。
然而軍情緊急,康熙命令一切從簡。
他這次除了想要親自剿滅準噶爾外,還想帶著兩個兒子出去歷練一番。
身為阿哥,將來不是親王就是太子,怎能一輩子囿於京城這一方小小的天地之中?
胤褆和胤礽都已長成,而且他們自幼習武,身邊又有護衛,就算到了戰場之上護住性命至少是沒有問題的。
老祖宗的傳統不能丟,男兒的血性不能丟,不管是他還是以後的子孫後代,大清的國土絕不能在他們的手中丟失一寸。
此次是個絕佳的歷練時機,該讓他們見識一番真正的戰場是什麽樣子的。
生死之間最能洞察自身,這是讀多少書,聽多少教誨都學不來的東西。
毓慶宮。
因為胤礽也要跟著一起上戰場,林默涵心中自然是擔憂的。
她太知道戰場之上瞬息萬變,不管發生任何事情都是很有可能的。
她與胤礽剛剛甜蜜了幾日,實在不想讓他以身犯險。
不過轉而一想,他怎麽說也是太子殿下,就算是去戰場必然是要時刻緊跟著康熙的,如此一來安全上應當無虞。
但林默涵還是想盡可能多地做些準備,她進入了係統商城,兌換了一柄鋒利的好刀和堪比防、彈級別的金絲軟甲,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金瘡藥等等。
胤礽看著擺在自己麵前的幾樣東西,眼裏盡是溫情,這些東西比內務府準備的好出太多,他不想問涵姐姐到底是從哪裏弄來的,隻知道這些都是對他的關心罷了。
夫妻對坐,林默涵腹中有千言萬語想要叮囑他。
然而,她自己就是從戰場之上殺出來的,深知實踐的重要性。
即使自己說的再多,不到戰場之上親自經歷一番,也不過都是紙上談兵罷了。
身處於這樣的時代之中,胤礽又是這般的身份,他自小接受了最為精英的教育,談起理論知識來恐怕也不比自己少。
如今缺的,也不過是切身經過戰火焚燒,最終百鍊成鋼的鍛造過程罷了。
他們並沒有太多的時間相處,糧草之事被康熙交由索額圖辦理,胤礽需得從中協辦,他還要與胤褆日日跟隨康熙點兵,實在忙的不可開交,常常到夜半三更時才能迴到毓慶宮中,抱著林默涵小憩片刻,天不亮便又要起身去忙。
等到大軍開拔之日,滿朝文武,全城百姓都聚集在城門送別大清的天子和將士們出征。
林默涵站在高高的城樓之上,看向一身戎裝的胤礽,透過少年炙熱的眉眼中她仿佛看到了那個曾經也意氣風發的自己。
同樣地一身鎧甲,在太陽底下映射出攝人心魄的強光,一桿紅纓長木倉不知染過多少敵人之血。
林默涵原以為自己早已厭倦透了那樣的生活,然而此情此景眼中卻又不自覺地露出一份懷念
直到胤礽迴過頭來,遠遠地與她對望片刻,林默涵揮手送別,直到他扭過頭跟隨著大軍的腳步出發。
百姓們誇讚著康熙如何地英明,將士們如何地威武,一定能將賊子剿滅的一幹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