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妃納罕地道:「太子妃不妨說說看。」
「四公主身邊有位陪讀,名喚薛寶釵,我與她家有些親戚關係。前些日子她家人求到我跟前兒,隻說老母親日夜思念她,經常三病兩災的。她家中的兄長又是個不省心的,唯有這姑娘還算明理懂事些,便想讓這姑娘迴去照看一二。
這種事情算不得什麽,薛寶釵身為公主的伴讀,與普通宮女的身份不一樣,是去是留不過是宜妃一句話的事情罷了,於是林默涵也沒怎麽隱瞞,幹脆說了大半實話。
宜妃沒有想到竟是為了這種小事,便說道:「不過要個人罷了,怎就說的上求呢。不過這件事情還需經過郭貴人同意。」隨後便讓人去把郭貴人請了過來。
郭貴人聽說了事情的原委之後,自然沒有不肯的。
那薛姑娘確實是個不錯的,腹有詩書,性子也穩重妥帖,但再好也不過隻是個女兒身邊的一個伴讀罷了,為了這個拂太子妃的麵子實在太不劃算,於是十分痛快地答應了下來。
林默涵自然又是一番感謝,隨後便帶著寶釵離開了。
毓慶宮裏,寶釵恭恭敬敬地對林默涵行了個大禮。
她眼中含著淚水,說道:「多謝太子妃相助的恩情,薛家上下日後必定竭力以報。」
其實進宮的這段日子,她也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
明明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全天下最最尊貴的地方,隻要能在這裏站穩了腳跟,成為主子,全家立刻就能翻身,而她自己日後也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這是自小的所求所願,她分明應該十分高興才是。
她自記事起就懂得利用規矩來為自己造勢,平日裏的言行也刻意往端莊識大體的方向上靠近,為的就是能夠一朝入了貴人的眼,擺脫商戶之女的身份。
可是進了宮之後的生活與她想像之中完全不同,這裏有層出不窮的貴人,憑誰都能踩死她。
以前她總以為自己是心有成算的,也足夠的冷靜自持,然而進了宮之後她才發現,比她更加聰慧之人不知凡幾,想要在這裏出頭實在是太難了。
她身上的把柄可不少,光是那麽一個兄長就足夠要命了。
而且她待在公主的身邊,根本接觸不到皇上和阿哥們。
宮中娘娘們都不是吃素的,對她們這種人可謂是嚴防死守的緊了。
寶釵早就看出來不大可能有出頭之日,又有元春耗盡了大好年華的例子在前,其實她心裏已經有些後悔了。
隻是身處這權力最頂端的皇宮之中,她依舊抱著一絲希望,萬一好運真的能夠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呢?
直到前幾日探親時,堂弟薛蝌來找她。
寶釵在宮裏不是沒想過與林默涵搭上話,隻是她整日都需要跟在四公主的身後,林默涵又與後宮之人往來不多,她實在沒有機會得見。
萬萬沒想打反倒是宮外的堂弟與太子妃結交上了,甚至還與太子妃達成了合作。
她自然知道重拾海外貿易於薛家而言多麽地重要,也更加清楚這不僅僅是一次生意,而是投靠太子妃、投靠太子的大好機會。
隻是薛蝌一走,憑她那個糊塗的哥哥和軟弱的母親,薛家的生意勢必會一落千丈。
以前她心中十分介意商戶的身份,隻是在這宮裏過了一段難熬的日子之後,薛寶釵才猛然發現,在薛家做姑娘時是多麽地暢快肆意。
她怎就豬油糊了心,明明以前可以活成隨心所欲的樣子,卻偏偏要用規矩體統束縛住自己。
而真的到了這全天下最最講究規矩的牢籠裏時,她才明白過來自由是多麽地可貴,以前當真是她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宮裏頭的娘娘們各個都有靠山,唯有她帶著一大家子的累贅,薛寶釵再也沒有從前的自信,若是再不將薛家保住,她才真的什麽都沒有了。
於是,這番感謝地話算是肺腑之言。
若非太子妃想與薛家做海外貿易,堂弟薛蝌在其中穿針引線,就算她想出來也沒那麽容易。
說不得,不但入不了貴人的眼,還得隨著四公主和親蒙古,到了那時萬事俱休矣。
林默涵瞧著寶釵的眼中絲毫沒有不甘心,想來也是把心氣兒都磨平了。
也是,深宮大內,向來是最能折磨人心的。
林默涵與薛寶釵的交情平平,她以前一直不喜歡與這等「心懷大誌」的女人來往,如今的所作所為不過是薛蝌所託付罷了。
對於薛寶釵的謝意,林默涵也隻是說道:「本宮不過是幫薛蝌的忙罷了,你若要感恩便不要辜負了他的一片心意。他一走,薛家的家業便都落在你身上了。靠著別人的施捨有什麽意思,憑姑娘的本事撐起整個薛家也不是什麽難事兒,日後的路該怎麽走還請姑娘務必要想清楚才是。」
薛寶釵點了點頭,其實她就懂得把規矩當做武器來使用了,心裏十分清楚所謂的規矩不過就是約束別人,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工具罷了。
這次出宮,她隻想將命運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讓那些所謂的規矩都通通見鬼去吧!
商人又如何?名聲雖說不好聽,可是大把的銀錢在手,又不受轄製,終究是他們這樣的人能夠活的最為自由自在。
而且,他們以後也不算無人庇佑了,就算看在堂弟的麵子上,太子妃也不會任由他們被旁人吞併的。
「四公主身邊有位陪讀,名喚薛寶釵,我與她家有些親戚關係。前些日子她家人求到我跟前兒,隻說老母親日夜思念她,經常三病兩災的。她家中的兄長又是個不省心的,唯有這姑娘還算明理懂事些,便想讓這姑娘迴去照看一二。
這種事情算不得什麽,薛寶釵身為公主的伴讀,與普通宮女的身份不一樣,是去是留不過是宜妃一句話的事情罷了,於是林默涵也沒怎麽隱瞞,幹脆說了大半實話。
宜妃沒有想到竟是為了這種小事,便說道:「不過要個人罷了,怎就說的上求呢。不過這件事情還需經過郭貴人同意。」隨後便讓人去把郭貴人請了過來。
郭貴人聽說了事情的原委之後,自然沒有不肯的。
那薛姑娘確實是個不錯的,腹有詩書,性子也穩重妥帖,但再好也不過隻是個女兒身邊的一個伴讀罷了,為了這個拂太子妃的麵子實在太不劃算,於是十分痛快地答應了下來。
林默涵自然又是一番感謝,隨後便帶著寶釵離開了。
毓慶宮裏,寶釵恭恭敬敬地對林默涵行了個大禮。
她眼中含著淚水,說道:「多謝太子妃相助的恩情,薛家上下日後必定竭力以報。」
其實進宮的這段日子,她也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
明明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全天下最最尊貴的地方,隻要能在這裏站穩了腳跟,成為主子,全家立刻就能翻身,而她自己日後也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這是自小的所求所願,她分明應該十分高興才是。
她自記事起就懂得利用規矩來為自己造勢,平日裏的言行也刻意往端莊識大體的方向上靠近,為的就是能夠一朝入了貴人的眼,擺脫商戶之女的身份。
可是進了宮之後的生活與她想像之中完全不同,這裏有層出不窮的貴人,憑誰都能踩死她。
以前她總以為自己是心有成算的,也足夠的冷靜自持,然而進了宮之後她才發現,比她更加聰慧之人不知凡幾,想要在這裏出頭實在是太難了。
她身上的把柄可不少,光是那麽一個兄長就足夠要命了。
而且她待在公主的身邊,根本接觸不到皇上和阿哥們。
宮中娘娘們都不是吃素的,對她們這種人可謂是嚴防死守的緊了。
寶釵早就看出來不大可能有出頭之日,又有元春耗盡了大好年華的例子在前,其實她心裏已經有些後悔了。
隻是身處這權力最頂端的皇宮之中,她依舊抱著一絲希望,萬一好運真的能夠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呢?
直到前幾日探親時,堂弟薛蝌來找她。
寶釵在宮裏不是沒想過與林默涵搭上話,隻是她整日都需要跟在四公主的身後,林默涵又與後宮之人往來不多,她實在沒有機會得見。
萬萬沒想打反倒是宮外的堂弟與太子妃結交上了,甚至還與太子妃達成了合作。
她自然知道重拾海外貿易於薛家而言多麽地重要,也更加清楚這不僅僅是一次生意,而是投靠太子妃、投靠太子的大好機會。
隻是薛蝌一走,憑她那個糊塗的哥哥和軟弱的母親,薛家的生意勢必會一落千丈。
以前她心中十分介意商戶的身份,隻是在這宮裏過了一段難熬的日子之後,薛寶釵才猛然發現,在薛家做姑娘時是多麽地暢快肆意。
她怎就豬油糊了心,明明以前可以活成隨心所欲的樣子,卻偏偏要用規矩體統束縛住自己。
而真的到了這全天下最最講究規矩的牢籠裏時,她才明白過來自由是多麽地可貴,以前當真是她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宮裏頭的娘娘們各個都有靠山,唯有她帶著一大家子的累贅,薛寶釵再也沒有從前的自信,若是再不將薛家保住,她才真的什麽都沒有了。
於是,這番感謝地話算是肺腑之言。
若非太子妃想與薛家做海外貿易,堂弟薛蝌在其中穿針引線,就算她想出來也沒那麽容易。
說不得,不但入不了貴人的眼,還得隨著四公主和親蒙古,到了那時萬事俱休矣。
林默涵瞧著寶釵的眼中絲毫沒有不甘心,想來也是把心氣兒都磨平了。
也是,深宮大內,向來是最能折磨人心的。
林默涵與薛寶釵的交情平平,她以前一直不喜歡與這等「心懷大誌」的女人來往,如今的所作所為不過是薛蝌所託付罷了。
對於薛寶釵的謝意,林默涵也隻是說道:「本宮不過是幫薛蝌的忙罷了,你若要感恩便不要辜負了他的一片心意。他一走,薛家的家業便都落在你身上了。靠著別人的施捨有什麽意思,憑姑娘的本事撐起整個薛家也不是什麽難事兒,日後的路該怎麽走還請姑娘務必要想清楚才是。」
薛寶釵點了點頭,其實她就懂得把規矩當做武器來使用了,心裏十分清楚所謂的規矩不過就是約束別人,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工具罷了。
這次出宮,她隻想將命運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讓那些所謂的規矩都通通見鬼去吧!
商人又如何?名聲雖說不好聽,可是大把的銀錢在手,又不受轄製,終究是他們這樣的人能夠活的最為自由自在。
而且,他們以後也不算無人庇佑了,就算看在堂弟的麵子上,太子妃也不會任由他們被旁人吞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