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氏往日與王夫人罵慣了,不管聽到她說什麽都下意識地想要反駁。
她尤其厭惡王夫人的說話方式,總覺得叫人心裏不舒服的緊,便沒有控製住冷哼了出來。
隨後才發現這裏並不是榮國府,而是在林家,便訕訕地住了口。
平日裏在自家怎麽鬧都可以,出門在外還是莫要讓別人看笑話了。
誰知王夫人卻不是這般想的,她好不容易看到了元春出人頭地的希望,今日務必要讓賈敏給她個準話兒。隻要元春能夠當上娘娘,那麽別說邢氏了,就連老太太她也不用放在眼裏了。
對了,還有老太太!
於是,王夫人轉而殷切地看向了賈母,希望她能夠開口替自己說話。
賈母自然能夠明白王夫人眼眸中暗含的深意,畢竟她們二人的想法其實是高度一致的。
隻是女兒一直沒有開口說話,明擺著不想應承的意思,而且直到現在她也沒有問清楚太子殿下為何會來林家。
賈母隻在心中暗暗地感慨著「兒大不由娘」,她千嬌百寵的姑娘到頭來竟連自己這個母親也不放在眼裏了。
想到這裏,賈母也有些生氣。
元春之事事關榮國府的將來大計,敏兒雖然嫁到了林家,但是無論如何也是姓賈的,就必須要為榮國府出上一份力氣。
然而想起今日往來的高門貴眷在女兒的麵前都十分地謙遜有禮,賈母到底沒有把話說的十分僵硬,隻是隱晦地提醒道:「我看用不著老二家的多嘴,敏兒身為元春的親姑姑,自然不會不管不顧的。都是從榮國府裏出來的女兒,正經的親生骨肉,互相扶持著才能走的更遠。太子殿下待林家這般親厚,想必不會不賣你這個麵子的。」
賈敏可以把王夫人說的話當做空氣,卻不能不迴應自己的老母親。
今日來做客的人家對於太子的來意基本上心知肚明,反倒自己的娘家不但什麽都不知道,見到太子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她答應幫助元春在宮裏出頭。
這叫賈敏如何不寒心。
涵兒還未曾入宮,他們林家就要仗著太子殿下的厚愛去攪合後宮之事,為的隻是抬舉她賈敏的娘家侄女兒,說出去隻怕別人都要笑話死了。
偏偏自己的母親和二嫂還是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賈敏決定晚上見到林如海後,還是讓他在璉兒襲爵的摺子上推上一把吧。
這家交給自己母親遲早要完,還不如早早讓鳳丫頭當了家。
「老太太說的有理,骨肉之間自然應該互相扶持著。元春侄女在宮裏當差我也覺得十分不忍,不如我去求了太子殿下把她提早放了出來吧。旁的不敢說,想必這個要求殿下還是能夠答應的。」
其實憑著賈代善還留下的那點子臉麵,便是由賈母上摺子去求太皇太後也是可以做到讓元春迴府的。
畢竟對於宮裏來說,這種丫鬟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端看主子們的心情罷了。
到底是功臣之後,康熙向來不會在這種事情上令人難堪的。
隻是榮國府卻並沒有這麽做,那麽他們的心思便是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著了。
這種行徑無疑是叫人瞧不上的,宮裏的娘娘們都把元春當做潛在的競爭對手,自然明裏暗裏地不讓她好過。
而元春的出身和成長經歷也註定不能與宮女和太監們打成一片,這般上不上下不下,元春在宮裏自然是度日如年的。
若是賈敏可以做主,她一定會讓元春從宮裏出來,好好地嫁人生子。所以她方才所言,既是迴懟,也是出自真心。
隻是王夫人是不可能領情的,說道:「妹妹是攀上了高枝兒,站著說話不腰疼。隻是再怎麽樣也得管管娘家人的死活吧,你侄兒們自小都被慣壞了,家裏不靠著你大侄女還能靠著誰?她若真的出來了,多年的心思豈不全都白費了。不過是順手兒的事情,妹妹就這般推三阻四,想來是覺得妹夫高升吏部尚書後便瞧不上娘家了?」
賈母的臉色十分地陰沉,她既生氣女兒不與自己一條心,又不願聽到王夫人這般毀壞女兒的名聲,左右為難的緊。
隻是,她越來越覺得敏兒確實與自己疏遠了,賈母的心思越飄越遠,當年女兒沒有子嗣之前是多麽地聽話啊!
聽到王夫人這般說,林默涵悄悄地問王熙鳳道:「你們沒有告訴她們表哥要去考武舉之事嗎?二舅母為什麽會認為榮國府隻能靠著元春姐姐?她腦子沒病吧!」
王熙鳳也很無奈,說道:「怎麽沒有告訴,隻是她們認定我家爺是個不學無術的,說去武舉不過是湊熱鬧罷了。她們壓根兒就沒放到心裏,還做著讓元春大姐姐當娘娘的美夢呢!不過我家爺襲爵之事確實是瞞著她們的,箇中原因表妹自然是懂的。」
林默涵點了點頭,這件事情若是被賈母和王夫人知道了,榮國府還不得天天唱大戲啊!
也幸而此時沒有外人,否則賈敏是真的很想堵住王夫人的嘴。
「二嫂不要胡言亂語,倘或是要一個宮女出宮,我這個做姑姑的無論如何也要幫這個忙。但二嫂若是想插手內宮嬪妃之事,就恕妹妹實在沒有這個本事。二嫂倘或真心疼愛侄女,還是盡早把人接迴家吧!沒得天天拿這種事情在外宣揚,叫人白白看笑話!」
賈敏這番話句句都戳到了王夫人的肺管子上,她是真的不理解,賈敏為何會拒絕這等對雙方都有利的好事。
她尤其厭惡王夫人的說話方式,總覺得叫人心裏不舒服的緊,便沒有控製住冷哼了出來。
隨後才發現這裏並不是榮國府,而是在林家,便訕訕地住了口。
平日裏在自家怎麽鬧都可以,出門在外還是莫要讓別人看笑話了。
誰知王夫人卻不是這般想的,她好不容易看到了元春出人頭地的希望,今日務必要讓賈敏給她個準話兒。隻要元春能夠當上娘娘,那麽別說邢氏了,就連老太太她也不用放在眼裏了。
對了,還有老太太!
於是,王夫人轉而殷切地看向了賈母,希望她能夠開口替自己說話。
賈母自然能夠明白王夫人眼眸中暗含的深意,畢竟她們二人的想法其實是高度一致的。
隻是女兒一直沒有開口說話,明擺著不想應承的意思,而且直到現在她也沒有問清楚太子殿下為何會來林家。
賈母隻在心中暗暗地感慨著「兒大不由娘」,她千嬌百寵的姑娘到頭來竟連自己這個母親也不放在眼裏了。
想到這裏,賈母也有些生氣。
元春之事事關榮國府的將來大計,敏兒雖然嫁到了林家,但是無論如何也是姓賈的,就必須要為榮國府出上一份力氣。
然而想起今日往來的高門貴眷在女兒的麵前都十分地謙遜有禮,賈母到底沒有把話說的十分僵硬,隻是隱晦地提醒道:「我看用不著老二家的多嘴,敏兒身為元春的親姑姑,自然不會不管不顧的。都是從榮國府裏出來的女兒,正經的親生骨肉,互相扶持著才能走的更遠。太子殿下待林家這般親厚,想必不會不賣你這個麵子的。」
賈敏可以把王夫人說的話當做空氣,卻不能不迴應自己的老母親。
今日來做客的人家對於太子的來意基本上心知肚明,反倒自己的娘家不但什麽都不知道,見到太子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她答應幫助元春在宮裏出頭。
這叫賈敏如何不寒心。
涵兒還未曾入宮,他們林家就要仗著太子殿下的厚愛去攪合後宮之事,為的隻是抬舉她賈敏的娘家侄女兒,說出去隻怕別人都要笑話死了。
偏偏自己的母親和二嫂還是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賈敏決定晚上見到林如海後,還是讓他在璉兒襲爵的摺子上推上一把吧。
這家交給自己母親遲早要完,還不如早早讓鳳丫頭當了家。
「老太太說的有理,骨肉之間自然應該互相扶持著。元春侄女在宮裏當差我也覺得十分不忍,不如我去求了太子殿下把她提早放了出來吧。旁的不敢說,想必這個要求殿下還是能夠答應的。」
其實憑著賈代善還留下的那點子臉麵,便是由賈母上摺子去求太皇太後也是可以做到讓元春迴府的。
畢竟對於宮裏來說,這種丫鬟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端看主子們的心情罷了。
到底是功臣之後,康熙向來不會在這種事情上令人難堪的。
隻是榮國府卻並沒有這麽做,那麽他們的心思便是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著了。
這種行徑無疑是叫人瞧不上的,宮裏的娘娘們都把元春當做潛在的競爭對手,自然明裏暗裏地不讓她好過。
而元春的出身和成長經歷也註定不能與宮女和太監們打成一片,這般上不上下不下,元春在宮裏自然是度日如年的。
若是賈敏可以做主,她一定會讓元春從宮裏出來,好好地嫁人生子。所以她方才所言,既是迴懟,也是出自真心。
隻是王夫人是不可能領情的,說道:「妹妹是攀上了高枝兒,站著說話不腰疼。隻是再怎麽樣也得管管娘家人的死活吧,你侄兒們自小都被慣壞了,家裏不靠著你大侄女還能靠著誰?她若真的出來了,多年的心思豈不全都白費了。不過是順手兒的事情,妹妹就這般推三阻四,想來是覺得妹夫高升吏部尚書後便瞧不上娘家了?」
賈母的臉色十分地陰沉,她既生氣女兒不與自己一條心,又不願聽到王夫人這般毀壞女兒的名聲,左右為難的緊。
隻是,她越來越覺得敏兒確實與自己疏遠了,賈母的心思越飄越遠,當年女兒沒有子嗣之前是多麽地聽話啊!
聽到王夫人這般說,林默涵悄悄地問王熙鳳道:「你們沒有告訴她們表哥要去考武舉之事嗎?二舅母為什麽會認為榮國府隻能靠著元春姐姐?她腦子沒病吧!」
王熙鳳也很無奈,說道:「怎麽沒有告訴,隻是她們認定我家爺是個不學無術的,說去武舉不過是湊熱鬧罷了。她們壓根兒就沒放到心裏,還做著讓元春大姐姐當娘娘的美夢呢!不過我家爺襲爵之事確實是瞞著她們的,箇中原因表妹自然是懂的。」
林默涵點了點頭,這件事情若是被賈母和王夫人知道了,榮國府還不得天天唱大戲啊!
也幸而此時沒有外人,否則賈敏是真的很想堵住王夫人的嘴。
「二嫂不要胡言亂語,倘或是要一個宮女出宮,我這個做姑姑的無論如何也要幫這個忙。但二嫂若是想插手內宮嬪妃之事,就恕妹妹實在沒有這個本事。二嫂倘或真心疼愛侄女,還是盡早把人接迴家吧!沒得天天拿這種事情在外宣揚,叫人白白看笑話!」
賈敏這番話句句都戳到了王夫人的肺管子上,她是真的不理解,賈敏為何會拒絕這等對雙方都有利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