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來,林家不但有能力、有手腕,這氣性也十分對他的胃口。
人家都差點要了你的命了,難道在知道幕後黑手的時候還要忍氣吞聲嗎?
榮國公的那個孫子和林家的大姑娘著實是個厲害人,在甄家來去自由,沒有被抓住任何的把柄,
倘若將來能夠為他、為太子所用,那可真是如虎添翼了。
甄家本是深受他重視的心腹,然而被外放到江南才幾年時間,竟然養成了好大的胃口。
他知道甄應嘉沒什麽了不得本事,卻偏偏什麽的想摻和一腳。若在京城恐怕要不了多久就會被人吃的一幹二淨,所以才讓他到金陵去,那裏無人掣肘又是個十足的富庶之地,也好讓奶娘的晚年生活過的安逸些。
不曾想他都格外地恩賞了,甄家竟然還不知足。暗地裏幹著插手鹽務、勾結江湖勢力的勾當。
康熙身為帝王,從不吝於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一個人。他在想,甄家究竟還有沒有被著他做些更加過分的事情?
本來甄家算是他放在江南的一個耳目,是眾所周知的耳目,但是倘或這個耳目打著他的旗號在江南為所欲為,那麽便不能就這麽放任下去了。
隻是想到幼年時,皇阿瑪的心裏隻有董鄂妃,額娘佟佳氏整日忙於爭風吃醋,很少能夠顧及到他,而那個時候自己還沒有入了太皇太後的眼。
他身為堂堂皇子,卻並不受人重視,唯有奶娘一人精心地照顧著自己罷了。
康熙終究是不忍,所以還是在方知府的摺子上寫下了將甄家全部摘出去的批覆,另外將劉維時秋後問斬,摘星樓眾人按罪論處。
如此一來,就少不得要委屈林家了。又是他十分看重的,應該在什麽地方彌補一二呢?
又過了兩個月,康熙終於確定林如海提出的曬鹽法確實更加地便利可行而且產量十分喜人,鹽鹼地和鹽蓬草也都順利地收穫了極高的產量。
這下子,康熙高興了好幾日,仿佛看到國庫立刻就會充盈起來。
於是,給林如海升官一事便順理成章了。
倘或隻是這一件功勞,那麽隻等他這一任結束後調迴京城也就罷了。
但是林家他看好的未來親家,就又該厚上幾分了。
想到林家祖上也是列候之家,到了林如海這一輩兒才恰好沒了爵位,康熙在與孝莊太後商定之後,便決定再賜下爵位,好給林家增光添彩。
林家此一番得罪了不少人,所以賜下的爵位還不能太低,否則那些人真當他們不得聖心呢!
就得讓那些人瞧瞧,自己對林家有多麽地另眼相待,才能讓那些暗地裏的宵小之輩打消報復的意圖。
而且這個時機也正好,不管林家眼下有多麽地炙手可熱,但是到底遠在江南。若是等他們迴到京城在授予爵位,那就太引人注目了。
林家暫時羽翼未滿,還是先不要這麽打眼了。
而且,想到他們家人的脾氣,康熙也覺得還是現在就給了爵位比較好。
畢竟現在的那些家裏有爵位基本都是祖上傳下來的,隨著天下的日漸穩定,爵位已不是輕易可得的了。
林如海的功勞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如今偏他好端端地得以恢復祖上的爵位,倘或在京城還不得讓各路人馬試探個沒完沒了啊。
而林家人也不是吃素的,別到時候他再無緣無故地損失好幾家大臣。就趁著他們還在揚州,正正好。
於是,康熙思慮良久,親自寫下了封林如海為文定伯的聖旨,令人快馬加鞭地送往揚州。
第32章 慶賀
林如海想到自己這次立下了功勞一定會被獎賞,但是卻沒有想到皇上居然給了自己這麽大的臉麵!
這可是伯爵,還能夠再往下傳三代的爵位,小兒子和孫子的將來都不用發愁了。
這些都是女兒們的功勞,林如海隻覺得很可惜,倘或女兒也能繼承爵位就好了。唉,再拚了這把老命多掙點銀子吧,將來給女兒們的嫁妝一定要再厚上幾分才行。
聖旨到達林家的時候,整個揚州都沸騰了。
林如海不聲不響地做了這樣大一件事情,還被皇上賜下了爵位!
這下子,任誰也知道皇上對林家是多麽地看重了。
鹽務衙門已經推行新的曬鹽法,一些鹽商糾結在一起鬧了好幾天,甚至雇了好些地痞流氓到處滋事,幾位大人的府上都被包圍了,就連林家也不例外。
隻是因為林川帶著護衛們將大門守的嚴嚴實實,這才避免被衝擊。
方知府也沒有閑著,這段時日帶著人全城巡邏,但是人家地痞們隻也是在別人的門口罵罵咧咧,並沒有動手的意思。一見到官差便又乖巧的跟個小兔子一般,方知府萬般無奈但也不好就這麽把人帶走。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聖旨送達林家,當林如海被封為文定伯的消息傳出來之後,鹽商們迅速讓流氓們消失了。
他們隻是心裏不忿,但是絕對沒有跟朝廷對著幹的意思啊。
清軍入關之時,「揚州十日」的噩夢至今還未散去,皇上封林如海為伯爵,可見其推行曬鹽法的決心。
他們有再多的財富,也不敢真的和朝廷硬碰硬。而且,他們背後的靠山們給下的指示也就是小打小鬧噁心鹽務衙門一番就算了,若是真的鬧出了事端,恐怕他們也得不了好兒。
人家都差點要了你的命了,難道在知道幕後黑手的時候還要忍氣吞聲嗎?
榮國公的那個孫子和林家的大姑娘著實是個厲害人,在甄家來去自由,沒有被抓住任何的把柄,
倘若將來能夠為他、為太子所用,那可真是如虎添翼了。
甄家本是深受他重視的心腹,然而被外放到江南才幾年時間,竟然養成了好大的胃口。
他知道甄應嘉沒什麽了不得本事,卻偏偏什麽的想摻和一腳。若在京城恐怕要不了多久就會被人吃的一幹二淨,所以才讓他到金陵去,那裏無人掣肘又是個十足的富庶之地,也好讓奶娘的晚年生活過的安逸些。
不曾想他都格外地恩賞了,甄家竟然還不知足。暗地裏幹著插手鹽務、勾結江湖勢力的勾當。
康熙身為帝王,從不吝於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一個人。他在想,甄家究竟還有沒有被著他做些更加過分的事情?
本來甄家算是他放在江南的一個耳目,是眾所周知的耳目,但是倘或這個耳目打著他的旗號在江南為所欲為,那麽便不能就這麽放任下去了。
隻是想到幼年時,皇阿瑪的心裏隻有董鄂妃,額娘佟佳氏整日忙於爭風吃醋,很少能夠顧及到他,而那個時候自己還沒有入了太皇太後的眼。
他身為堂堂皇子,卻並不受人重視,唯有奶娘一人精心地照顧著自己罷了。
康熙終究是不忍,所以還是在方知府的摺子上寫下了將甄家全部摘出去的批覆,另外將劉維時秋後問斬,摘星樓眾人按罪論處。
如此一來,就少不得要委屈林家了。又是他十分看重的,應該在什麽地方彌補一二呢?
又過了兩個月,康熙終於確定林如海提出的曬鹽法確實更加地便利可行而且產量十分喜人,鹽鹼地和鹽蓬草也都順利地收穫了極高的產量。
這下子,康熙高興了好幾日,仿佛看到國庫立刻就會充盈起來。
於是,給林如海升官一事便順理成章了。
倘或隻是這一件功勞,那麽隻等他這一任結束後調迴京城也就罷了。
但是林家他看好的未來親家,就又該厚上幾分了。
想到林家祖上也是列候之家,到了林如海這一輩兒才恰好沒了爵位,康熙在與孝莊太後商定之後,便決定再賜下爵位,好給林家增光添彩。
林家此一番得罪了不少人,所以賜下的爵位還不能太低,否則那些人真當他們不得聖心呢!
就得讓那些人瞧瞧,自己對林家有多麽地另眼相待,才能讓那些暗地裏的宵小之輩打消報復的意圖。
而且這個時機也正好,不管林家眼下有多麽地炙手可熱,但是到底遠在江南。若是等他們迴到京城在授予爵位,那就太引人注目了。
林家暫時羽翼未滿,還是先不要這麽打眼了。
而且,想到他們家人的脾氣,康熙也覺得還是現在就給了爵位比較好。
畢竟現在的那些家裏有爵位基本都是祖上傳下來的,隨著天下的日漸穩定,爵位已不是輕易可得的了。
林如海的功勞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如今偏他好端端地得以恢復祖上的爵位,倘或在京城還不得讓各路人馬試探個沒完沒了啊。
而林家人也不是吃素的,別到時候他再無緣無故地損失好幾家大臣。就趁著他們還在揚州,正正好。
於是,康熙思慮良久,親自寫下了封林如海為文定伯的聖旨,令人快馬加鞭地送往揚州。
第32章 慶賀
林如海想到自己這次立下了功勞一定會被獎賞,但是卻沒有想到皇上居然給了自己這麽大的臉麵!
這可是伯爵,還能夠再往下傳三代的爵位,小兒子和孫子的將來都不用發愁了。
這些都是女兒們的功勞,林如海隻覺得很可惜,倘或女兒也能繼承爵位就好了。唉,再拚了這把老命多掙點銀子吧,將來給女兒們的嫁妝一定要再厚上幾分才行。
聖旨到達林家的時候,整個揚州都沸騰了。
林如海不聲不響地做了這樣大一件事情,還被皇上賜下了爵位!
這下子,任誰也知道皇上對林家是多麽地看重了。
鹽務衙門已經推行新的曬鹽法,一些鹽商糾結在一起鬧了好幾天,甚至雇了好些地痞流氓到處滋事,幾位大人的府上都被包圍了,就連林家也不例外。
隻是因為林川帶著護衛們將大門守的嚴嚴實實,這才避免被衝擊。
方知府也沒有閑著,這段時日帶著人全城巡邏,但是人家地痞們隻也是在別人的門口罵罵咧咧,並沒有動手的意思。一見到官差便又乖巧的跟個小兔子一般,方知府萬般無奈但也不好就這麽把人帶走。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聖旨送達林家,當林如海被封為文定伯的消息傳出來之後,鹽商們迅速讓流氓們消失了。
他們隻是心裏不忿,但是絕對沒有跟朝廷對著幹的意思啊。
清軍入關之時,「揚州十日」的噩夢至今還未散去,皇上封林如海為伯爵,可見其推行曬鹽法的決心。
他們有再多的財富,也不敢真的和朝廷硬碰硬。而且,他們背後的靠山們給下的指示也就是小打小鬧噁心鹽務衙門一番就算了,若是真的鬧出了事端,恐怕他們也得不了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