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頁
[綜] 原來我是男神經2 作者:瑟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龐太師其實屬於亦忠亦奸的人物,忠君思想是有。但是呢,更多的卻是利己思想。自己的女兒進宮為妃,是一個道理,現如今太子已立,又讓龐妃娘娘拉攏蘇清之,又是一個道理。
都是利己的道理,蘇清之不想聽,更不想龐太師說。帝王之師又如何,說白了,他是趙禎的老師,可不是他的。
哪怕龐太師想當兩代帝王的帝師,蘇清之不想不願意,那就白搭。不過話說迴來,好像龐大師教導過趙曙。
又想起趙曙那癟犢子,蘇清之微微一曬,繼而又說:“這樣吧,看父皇的意思,要是父皇不願意,那就孤代替父皇,主持農耕一事。”
大宋是資本萌芽的時代,各種工廠林立,經濟發達。特別是江南一代輕農業重桑麻,過去的男耕女織在江南一代並不是很適用。很多時候,為了多掙點銀錢,家中有善紡織的女子,都會選擇去工廠做工。
女性的地位,因此提高了不少。
這點倒是好事,不過要說的不是這個。而是輕農業重桑麻的事情,少的話,沒什麽多大的影響。可要是多了......
良田全都改種桑樹,那問題就大了。
本身江南一帶,就是魚米之鄉。顧名思義,便是江南一帶出產的糧食,可以養活多個城市。如今商人重利益導致大量良田變耕桑田,良田都拿來種植桑麻,糧食自然就種得少了。
如此問題來了,連號稱魚米之鄉的江南,所出產的糧食都少了,近幾年居然需要從外購買,幸好沒有發生天災人禍。
萬一,說的是萬一啊,像末年那麽倒黴,遭遇小冰川氣候,全國範圍爆發天災,到時候怎麽辦?
糧食怎麽辦,賴以生存的糧食不靠平時囤積,難道還能一夜之間生長不成。
當然了,以上都是蘇清之的觀點,其他人,除了包拯稍微憂心外,其他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了輕農業重桑麻所帶來的危險。
就像趙禎,蘇清之敢用自己的jiojio發誓,絕對不會主持農耕一事。哪怕隻是做個樣子,下地插秧,也絕對不可能。
大宋皇帝都挺清高的,喜歡的是風花雪月,農田汙濁,隻怕下去做秀都會汙染他們的臭腳丫子。
第127章 第 127 章
蘇清之懶得攀扯, 三言兩語就定下了章程。幾日後由禮部安排的帝王親耕,鼓勵百姓勤勞耕種的農耕一事,趙禎不出麵, 全部由蘇清之代為主持。
蘇清之沒有說什麽,很好的主持完農耕一事後, 就下令讓各處皇莊以及汴京、周邊一帶種植新的農作物。
便是玉米、紅薯以及土豆三種高產農作物。
怎麽來的,不必詳細說, 隻一句話:空間拿出來的。
蘇清之並沒有搞神跡, 說是天賜一物,而是含糊表示是出海前往外邦做生意的海商獻上的。
而出於對唯一兒子的信任, 趙禎放手讓蘇清之去做,並沒有過問。隻是汴京一帶以及皇莊種植,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蘇清之拿出的種糧不多。不適合全國範圍內推廣。
蘇清之就幹脆選擇在汴京一帶以及皇莊育種, 等種糧多了, 再進行推廣。另外,蘇清之那兒還有水稻種優化的產物:雜交水稻,以及各種蔬菜種子。
蘇清之拿出來之前,扒拉了一遍空間,發現連木薯種子都有。更別說青稞、栗米等五穀雜糧了。
甚至連更適合北方種植的優化小麥種子, 也有好幾噸。
同樣不適合立馬拿出來,少量比如說幾百斤可以拿出來,可是幾噸......怎麽拿出來?所以呢,蘇清之很有耐心,決定先種植玉米、紅薯、土豆三種高產作物, 等玉米、紅薯、土豆三種高產作物,在大宋境內推廣後, 再說改良五穀雜糧以及蔬菜種子的事兒。
這些章程,蘇清之都是記在心中,因此春耕事宜結束後,蘇清之有條不絮的將大半精力,都放在司農司上。
宋朝沿襲唐製,三省六部,其中戶部管理財政和農政。至於司農司屬農政,主要負責一年四季耕種。
財政部門負責收稅,大宋的話,商業稅為百分之五,農業稅為百分之三。在蘇清之看來,農業稅相對合理,但是商業稅完全可以調控到十稅一。也就是百分之十的比例。
去年稅收,商業稅和農業稅的比例,大概是7比3。差距相當大,所以呢,必須加重商業稅,再降低農業稅。
隻要農業稅低了,商業稅提高,定然會有百姓轉而迴去繼續種莊稼。於是乎,陽春三月的時候,蘇清之就在朝廷之上提出提高商業稅,降低農業稅的話題。
不出意外,百官們大多數都保持反對的態度。吵吵嚷嚷,就一個意思,身為大宋的繼承人,不可與民爭利。
蘇清之哂笑。
“士農工商,孤何時跟百姓爭利了?”蘇清之反問:“商人日進鬥金,如何進的,不過東貨西賣,而貨物怎麽來的,不從百姓手中獲得,難道能憑空從天上掉下來?”
蘇清之的詢問,說老實話有點兒刻薄。且句句犀利,反正問得強調‘官家不可與民爭利’的官員啞口無言。
“百姓興,國家興,百姓苦國家苦,孤既然身為太子,當學習父皇,體恤臣下憐憫百姓。去年財政共收入5000萬貫,其中商業稅3900萬貫,農業稅則僅僅收入1100萬貫。”
而這900萬貫的農業稅收,是包括人頭稅在內。至於其他稅收,入城稅,房產稅,以及人牙子買賣等稅收,都算在上商業稅中。
都是利己的道理,蘇清之不想聽,更不想龐太師說。帝王之師又如何,說白了,他是趙禎的老師,可不是他的。
哪怕龐太師想當兩代帝王的帝師,蘇清之不想不願意,那就白搭。不過話說迴來,好像龐大師教導過趙曙。
又想起趙曙那癟犢子,蘇清之微微一曬,繼而又說:“這樣吧,看父皇的意思,要是父皇不願意,那就孤代替父皇,主持農耕一事。”
大宋是資本萌芽的時代,各種工廠林立,經濟發達。特別是江南一代輕農業重桑麻,過去的男耕女織在江南一代並不是很適用。很多時候,為了多掙點銀錢,家中有善紡織的女子,都會選擇去工廠做工。
女性的地位,因此提高了不少。
這點倒是好事,不過要說的不是這個。而是輕農業重桑麻的事情,少的話,沒什麽多大的影響。可要是多了......
良田全都改種桑樹,那問題就大了。
本身江南一帶,就是魚米之鄉。顧名思義,便是江南一帶出產的糧食,可以養活多個城市。如今商人重利益導致大量良田變耕桑田,良田都拿來種植桑麻,糧食自然就種得少了。
如此問題來了,連號稱魚米之鄉的江南,所出產的糧食都少了,近幾年居然需要從外購買,幸好沒有發生天災人禍。
萬一,說的是萬一啊,像末年那麽倒黴,遭遇小冰川氣候,全國範圍爆發天災,到時候怎麽辦?
糧食怎麽辦,賴以生存的糧食不靠平時囤積,難道還能一夜之間生長不成。
當然了,以上都是蘇清之的觀點,其他人,除了包拯稍微憂心外,其他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了輕農業重桑麻所帶來的危險。
就像趙禎,蘇清之敢用自己的jiojio發誓,絕對不會主持農耕一事。哪怕隻是做個樣子,下地插秧,也絕對不可能。
大宋皇帝都挺清高的,喜歡的是風花雪月,農田汙濁,隻怕下去做秀都會汙染他們的臭腳丫子。
第127章 第 127 章
蘇清之懶得攀扯, 三言兩語就定下了章程。幾日後由禮部安排的帝王親耕,鼓勵百姓勤勞耕種的農耕一事,趙禎不出麵, 全部由蘇清之代為主持。
蘇清之沒有說什麽,很好的主持完農耕一事後, 就下令讓各處皇莊以及汴京、周邊一帶種植新的農作物。
便是玉米、紅薯以及土豆三種高產農作物。
怎麽來的,不必詳細說, 隻一句話:空間拿出來的。
蘇清之並沒有搞神跡, 說是天賜一物,而是含糊表示是出海前往外邦做生意的海商獻上的。
而出於對唯一兒子的信任, 趙禎放手讓蘇清之去做,並沒有過問。隻是汴京一帶以及皇莊種植,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蘇清之拿出的種糧不多。不適合全國範圍內推廣。
蘇清之就幹脆選擇在汴京一帶以及皇莊育種, 等種糧多了, 再進行推廣。另外,蘇清之那兒還有水稻種優化的產物:雜交水稻,以及各種蔬菜種子。
蘇清之拿出來之前,扒拉了一遍空間,發現連木薯種子都有。更別說青稞、栗米等五穀雜糧了。
甚至連更適合北方種植的優化小麥種子, 也有好幾噸。
同樣不適合立馬拿出來,少量比如說幾百斤可以拿出來,可是幾噸......怎麽拿出來?所以呢,蘇清之很有耐心,決定先種植玉米、紅薯、土豆三種高產作物, 等玉米、紅薯、土豆三種高產作物,在大宋境內推廣後, 再說改良五穀雜糧以及蔬菜種子的事兒。
這些章程,蘇清之都是記在心中,因此春耕事宜結束後,蘇清之有條不絮的將大半精力,都放在司農司上。
宋朝沿襲唐製,三省六部,其中戶部管理財政和農政。至於司農司屬農政,主要負責一年四季耕種。
財政部門負責收稅,大宋的話,商業稅為百分之五,農業稅為百分之三。在蘇清之看來,農業稅相對合理,但是商業稅完全可以調控到十稅一。也就是百分之十的比例。
去年稅收,商業稅和農業稅的比例,大概是7比3。差距相當大,所以呢,必須加重商業稅,再降低農業稅。
隻要農業稅低了,商業稅提高,定然會有百姓轉而迴去繼續種莊稼。於是乎,陽春三月的時候,蘇清之就在朝廷之上提出提高商業稅,降低農業稅的話題。
不出意外,百官們大多數都保持反對的態度。吵吵嚷嚷,就一個意思,身為大宋的繼承人,不可與民爭利。
蘇清之哂笑。
“士農工商,孤何時跟百姓爭利了?”蘇清之反問:“商人日進鬥金,如何進的,不過東貨西賣,而貨物怎麽來的,不從百姓手中獲得,難道能憑空從天上掉下來?”
蘇清之的詢問,說老實話有點兒刻薄。且句句犀利,反正問得強調‘官家不可與民爭利’的官員啞口無言。
“百姓興,國家興,百姓苦國家苦,孤既然身為太子,當學習父皇,體恤臣下憐憫百姓。去年財政共收入5000萬貫,其中商業稅3900萬貫,農業稅則僅僅收入1100萬貫。”
而這900萬貫的農業稅收,是包括人頭稅在內。至於其他稅收,入城稅,房產稅,以及人牙子買賣等稅收,都算在上商業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