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
[歷史同人] 六國卑秦,天降大軍 作者:晏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們並不願意接受秦法,也不願意接受大秦官吏的統治,隻要他們找到機會,他們就要發動叛亂……如果大秦就地徵兵去平叛,那麽新征來的兵,很有可能加入反叛的隊伍之中。
為此,關中之地的兵頗為忙碌,時不時就要趕赴別處救火……
衛鞅聽得很認真。
未來那個龐大的帝國會遭遇這樣的困境,他並不感到奇怪。大秦驟然一統天下,卻沒辦法一下子就將各地的人轉變為秦人。
想要讓各地黔首對自己的新身份產生認同感,無疑還有一段漫長且艱辛的路要走。
「各地皆不認同大秦的統治,您打算怎麽做?」衛鞅問始皇政。
「朕原本是打算先統一思想……待思想統一,許多難題便也迎刃而解……」
始皇政的眼前,閃過了那些反對他的博士們的麵孔,他的神色變得愈發冷硬。
曾經,他對這些人好言相待,讓他們在學宮中為他出謀劃策,他想讓這些人的智慧為他所用。可區區博士之位,怎能滿足這些人的需求?
大秦朝堂上,高位已滿,且都是開國功勳,博士們無法與這些人相爭,便盼著始皇帝能夠效仿周王朝,行分封製,他們也好去屬國混個高官做做。有了各個屬國,他們的選擇自然也就多了起來,這個君王不肯重用他們,他們還可以找下家。
博士們的訴求,無疑是與始皇帝的利益相違背的。
對於始皇帝而言,他好不容易才一統天下,他自然不會允許這些土地再從他的手中分裂出去。
周王室實行分封製的種種弊端,始皇帝已看得十分明了。他不允許任何一塊土地,再脫離朝廷的掌控。
始皇帝與支持分封製的朝臣們,以及學宮中的相當一批博士不歡而散。
許多博士對始皇帝,對大秦本來就沒什麽好感,見狀,他們愈發要用尖銳的話語來諷刺、謾罵始皇帝。
當始皇帝試圖取百家之長的努力無果後,當各地時有叛亂的消息傳來時,始皇帝終於下定決心——他要將藏書全部收入鹹陽宮中,全部焚毀,隻在鹹陽宮中留一份備份。
唯有統一了天下所有的思想,他的大秦,大概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寧。
始皇政原本堅信,自己的決定沒有問題。
但胡亥那邊帶來的消息,卻讓他遲疑了。
「始皇帝」過世不到一年,秦地便叛亂四起,各路黔首紛紛奮起反秦,六國餘孽接連復辟。
在這過程中,胡亥與趙高固然功不可沒,可他的大秦,當真就沒有問題麽?
他的決策,真的是對的麽?
始皇政陷入了迷茫之中。在一統天下之前,他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從未有過這樣迷茫的時候。
但在建立秦朝之後,始皇政卻時常看不清前路。
他走在一條全新的、從未有人走過的道路上,他正在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沒有任何經驗能供他參考。
他必須憑著自己的意誌,來做出大大小小的決策。
在人前,始皇政必須表現出他掌握著真理的樣子,可人後,在一個個不眠之夜中,始皇政也曾輾轉反側……
因著衛鞅對嬴渠梁的忠誠,始皇政毫無保留地將大秦如今的狀況告訴了衛鞅,包括胡亥那個時代,大秦江山的搖搖欲墜。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他盼著先祖們身邊的能臣為他出謀劃策、挽救大秦,他所提供的信息自然越詳細越好。
衛鞅在聽完嬴政的話後,陷入了沉默之中。
和嬴渠梁一樣,他也萬萬沒有想到,大秦在經過短暫而又絢爛至極的輝煌之後,居然會轉瞬間便煙消雲散。
良久,衛鞅才在始皇政期待的目光中,對始皇政說道:「您統一思想的想法,並沒有錯。但您有沒有想過,您焚書,統一的究竟是誰的思想?是士人的思想,還是黔首們的思想?黔首們並不懂百家學說,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不識字,您焚書與否,對他們又有什麽影響?」
原本,衛鞅不曾將底層民眾放在眼裏。在他看來,底層民眾,就是一群沉默的背景板。他們隻需要繼續懵懂下去,按照上位者的指示做事,指哪兒打哪兒,便足夠了。
但,讓衛鞅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率先扛起反秦旗幟的人,竟然會是來自底層的人,而不是六國後裔。
隨後,各地的反秦勢力中,更是不乏黔首們組織起來的勢力。
衛鞅這才真正意識到,來自底層民眾的威力。
他對始皇政鄭重地道:「如果朝中的大臣反對您,您可以殺了那名大臣;如果六國之後反對您,您可以殺了六國之後。但,如果全天下的民眾都反對您,您又該殺誰呢?您能殺得完麽?」
「大秦想要長治久安,便不能將黔首推到對立麵,他們是朝廷手中最重要的力量。」
第64章
「鞅為了方便管理黔首,曾想過使愚民、弱民之策。如今看來,鞅此計,實在錯得離譜。」
若不是與黔首的那段短暫的接觸經歷,讓衛鞅對於這項策略心生遲疑,隻怕他已經這麽做了。
他雖然暫時沒有這麽做,但在另一個世界中,這項策略顯然已經被貫徹到底。
「黔首們或許愚昧無知,然而,當他們被逼到絕境之時,他們亦會奮起反抗。您務必要將安撫黔首作為首要任務。若能將黔首安撫住,即便日後仍然有人反秦,也可將戰火的範圍控製在大秦能夠承受的限度內。」
為此,關中之地的兵頗為忙碌,時不時就要趕赴別處救火……
衛鞅聽得很認真。
未來那個龐大的帝國會遭遇這樣的困境,他並不感到奇怪。大秦驟然一統天下,卻沒辦法一下子就將各地的人轉變為秦人。
想要讓各地黔首對自己的新身份產生認同感,無疑還有一段漫長且艱辛的路要走。
「各地皆不認同大秦的統治,您打算怎麽做?」衛鞅問始皇政。
「朕原本是打算先統一思想……待思想統一,許多難題便也迎刃而解……」
始皇政的眼前,閃過了那些反對他的博士們的麵孔,他的神色變得愈發冷硬。
曾經,他對這些人好言相待,讓他們在學宮中為他出謀劃策,他想讓這些人的智慧為他所用。可區區博士之位,怎能滿足這些人的需求?
大秦朝堂上,高位已滿,且都是開國功勳,博士們無法與這些人相爭,便盼著始皇帝能夠效仿周王朝,行分封製,他們也好去屬國混個高官做做。有了各個屬國,他們的選擇自然也就多了起來,這個君王不肯重用他們,他們還可以找下家。
博士們的訴求,無疑是與始皇帝的利益相違背的。
對於始皇帝而言,他好不容易才一統天下,他自然不會允許這些土地再從他的手中分裂出去。
周王室實行分封製的種種弊端,始皇帝已看得十分明了。他不允許任何一塊土地,再脫離朝廷的掌控。
始皇帝與支持分封製的朝臣們,以及學宮中的相當一批博士不歡而散。
許多博士對始皇帝,對大秦本來就沒什麽好感,見狀,他們愈發要用尖銳的話語來諷刺、謾罵始皇帝。
當始皇帝試圖取百家之長的努力無果後,當各地時有叛亂的消息傳來時,始皇帝終於下定決心——他要將藏書全部收入鹹陽宮中,全部焚毀,隻在鹹陽宮中留一份備份。
唯有統一了天下所有的思想,他的大秦,大概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寧。
始皇政原本堅信,自己的決定沒有問題。
但胡亥那邊帶來的消息,卻讓他遲疑了。
「始皇帝」過世不到一年,秦地便叛亂四起,各路黔首紛紛奮起反秦,六國餘孽接連復辟。
在這過程中,胡亥與趙高固然功不可沒,可他的大秦,當真就沒有問題麽?
他的決策,真的是對的麽?
始皇政陷入了迷茫之中。在一統天下之前,他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從未有過這樣迷茫的時候。
但在建立秦朝之後,始皇政卻時常看不清前路。
他走在一條全新的、從未有人走過的道路上,他正在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沒有任何經驗能供他參考。
他必須憑著自己的意誌,來做出大大小小的決策。
在人前,始皇政必須表現出他掌握著真理的樣子,可人後,在一個個不眠之夜中,始皇政也曾輾轉反側……
因著衛鞅對嬴渠梁的忠誠,始皇政毫無保留地將大秦如今的狀況告訴了衛鞅,包括胡亥那個時代,大秦江山的搖搖欲墜。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他盼著先祖們身邊的能臣為他出謀劃策、挽救大秦,他所提供的信息自然越詳細越好。
衛鞅在聽完嬴政的話後,陷入了沉默之中。
和嬴渠梁一樣,他也萬萬沒有想到,大秦在經過短暫而又絢爛至極的輝煌之後,居然會轉瞬間便煙消雲散。
良久,衛鞅才在始皇政期待的目光中,對始皇政說道:「您統一思想的想法,並沒有錯。但您有沒有想過,您焚書,統一的究竟是誰的思想?是士人的思想,還是黔首們的思想?黔首們並不懂百家學說,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不識字,您焚書與否,對他們又有什麽影響?」
原本,衛鞅不曾將底層民眾放在眼裏。在他看來,底層民眾,就是一群沉默的背景板。他們隻需要繼續懵懂下去,按照上位者的指示做事,指哪兒打哪兒,便足夠了。
但,讓衛鞅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率先扛起反秦旗幟的人,竟然會是來自底層的人,而不是六國後裔。
隨後,各地的反秦勢力中,更是不乏黔首們組織起來的勢力。
衛鞅這才真正意識到,來自底層民眾的威力。
他對始皇政鄭重地道:「如果朝中的大臣反對您,您可以殺了那名大臣;如果六國之後反對您,您可以殺了六國之後。但,如果全天下的民眾都反對您,您又該殺誰呢?您能殺得完麽?」
「大秦想要長治久安,便不能將黔首推到對立麵,他們是朝廷手中最重要的力量。」
第64章
「鞅為了方便管理黔首,曾想過使愚民、弱民之策。如今看來,鞅此計,實在錯得離譜。」
若不是與黔首的那段短暫的接觸經歷,讓衛鞅對於這項策略心生遲疑,隻怕他已經這麽做了。
他雖然暫時沒有這麽做,但在另一個世界中,這項策略顯然已經被貫徹到底。
「黔首們或許愚昧無知,然而,當他們被逼到絕境之時,他們亦會奮起反抗。您務必要將安撫黔首作為首要任務。若能將黔首安撫住,即便日後仍然有人反秦,也可將戰火的範圍控製在大秦能夠承受的限度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