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歷史同人] 六國卑秦,天降大軍 作者:晏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哎,算了,他還是等下迴王賁和蒙恬他們迴來了,再去跟他們打探政兒的過往吧。
這時候,小嬴駟還沒有想到,他這一等,就是大半年功夫。
在他們努力修建新都、耕種田地、壯大自身的時候,韓、趙、魏、燕、齊等國聯合了起來,準備給最近大開大合的秦國一個教訓。
最先察覺到不對勁的,是駐紮在秦韓邊境和秦趙邊境處的嬴渠梁軍。
由於嬴渠梁早得了嬴稷和嬴政的警告,他對於東邊六國的動向十分上心。這一瞧,頓時就瞧出了問題來。
韓國和趙國在將城池割讓給秦國的時候,還是比較老實的。在秦國軍隊悄無聲息地越過魏國的防線,占領魏國都城大梁後,韓國和趙國在秦國麵前更是恭順無比,似乎生怕自己會步魏國的後塵。
然而最近,韓、趙二國卻開始異動頻頻。
秦國將領留心之下,發現他們竟然在調兵遣將!
與此同時,駐紮在崤山腳下的嬴政軍,也察覺到了魏國的種種異樣。非但如此,他們還發現有縱橫家頻繁地往返於三晉之地。
各處的急報幾乎是前後腳被呈上了嬴渠梁的案頭。
收到急報的嬴渠梁趕忙將嬴稷、嬴政和衛鞅等朝中重臣召集過來,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
嬴渠梁將六國可能要聯合起來對秦國用兵之事告訴了自家大孫子和曾曾曾孫。
嬴稷和嬴政對於這則消息相當重視。他們當即便拿出自己的印璽,發布了一道詔令,命白起、王賁等將領即刻率兵前去迎戰。
與此同時,嬴渠梁也命舉國上下籌備糧草,為即將到來的大戰作準備。
眼下,秦國還沒有修建鄭國渠,將關中之地變成千裏沃土,巴蜀之地的鹽池和糧倉也還沒有歸秦國所有。
嬴渠梁所擁有的,僅僅隻是變法之後在秦國原有土地上劃分出來的三十一個縣,韓國和趙國割讓給秦國的三十座城池,秦國從魏人手中奪迴的河西郡,以及嬴政從魏惠王那兒坑來的土地。
僅憑著這些土地上出產的糧食,平日裏供養大軍尚且捉襟見肘,若要應對一場大戰,是絕對不夠的。嬴渠梁隻要稍微往深處想一想,就愁得不行。
嬴渠梁朝中的大臣們在得到其他幾國將要聯合起來進攻秦國的消息時,都有些迴不過神來。
這怕不是他們耳朵出現了幻聽吧?向來那麽瞧不上他們秦國的東邊六國,居然聯合起來,隻為了一起攻打他們秦國?秦國何德何能,居然能夠勞動這些國家同時出手!
即使最近兩年,秦國托後輩們的福,在戰場上取得了一些亮眼的戰績,也不至於被忌憚到這種程度吧?
第41章
與一些大臣們恍惚的表情不同,在這場緊急會議上,嬴渠梁的麵色十分嚴肅。
這場仗,想要不打,是幾乎不可能了。可要如何打,又是一個相當棘手的議題。
秦國如今有嬴稷的大軍在,有嬴政的大軍在,並不缺精兵良將。在秦國頒布了「軍功爵製」後,嬴渠梁麾下的士兵們也被調動了起來。他們並不缺乏與六國相抗衡的實力。
隻是,打仗拚的從來都不隻是軍隊的實力,拚的同樣是國力,是後勤。
以秦國如今的國力,根本支撐不起一場持久戰。如果要打,秦國必須以強大的軍事實力衝破六國的圍堵,盡快結束這場戰爭。
唯有如此,秦國才能震懾住六國,讓六國日後不敢再輕易對秦國動手。同時,秦國也能憑藉戰勝國的身份,從六國處獲得足夠的賠償,來給自身迴血。一旦讓六國看出秦國的弱點,必將後患無窮!
與眾多還未迴過神來的秦國大臣們不同,衛鞅在思索片刻後,轉向了嬴稷與嬴政:「敢問兩位秦王,後世,這樣的情形是否十分尋常?」
衛鞅能夠察覺到嬴渠梁心情的沉重,以及他諸位同僚的恍惚。
唯有嬴稷和嬴政的臣子麵色如常,似乎被其他幾國圍攻,對於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不錯,六國國君忌憚我秦國,時常聯合起來圍剿我秦國。」
嬴政對於衛鞅相當有好感,在迴答衛鞅的問題時,他態度簡直稱得上熱絡。
衛鞅倡導變法,廢黜卿大夫們的封地,聚鄉為縣,將整個國家劃分為若幹縣,直接歸攏於朝廷的管理之中,這為日後秦國普遍採用郡縣製提供了根基。
與此同時,他所倡導的「農爵製」和「軍功爵製」,又將秦國變成了集耕戰為一體的國家。
雖然衛鞅製定的秦法因為過於嚴苛細密而備受人詬病,但他站在時代的前沿。對於很多製度的利弊,他有著極為敏銳的嗅覺。
秦國從開始變法到遷都鹹陽,這是秦國從舊時代邁入新時代的一大步。而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站在岔路口的秦國,同樣也麵臨新的挑戰。
如果衛鞅不是自家老祖宗手底下不可或缺的人才,嬴政定會想法子將衛鞅拐走。
待嬴政一統天下,各項律令少不得要進行一些變革,他手底下可太缺衛鞅這樣的人才了!
麵對和善的嬴政,此時還寂寂無名的衛鞅,顯得有些受寵若驚。根據嬴政和嬴渠梁之間的輩分差推斷,嬴政的時代距離嬴渠梁的時代,應該已經相當久遠了。
難道,他衛鞅在後世秦王那裏,竟也這麽出名麽?
「六國國君,不過是一群喜歡抱團的弱雞罷了!」緊跟著,嬴稷也開口了。
這時候,小嬴駟還沒有想到,他這一等,就是大半年功夫。
在他們努力修建新都、耕種田地、壯大自身的時候,韓、趙、魏、燕、齊等國聯合了起來,準備給最近大開大合的秦國一個教訓。
最先察覺到不對勁的,是駐紮在秦韓邊境和秦趙邊境處的嬴渠梁軍。
由於嬴渠梁早得了嬴稷和嬴政的警告,他對於東邊六國的動向十分上心。這一瞧,頓時就瞧出了問題來。
韓國和趙國在將城池割讓給秦國的時候,還是比較老實的。在秦國軍隊悄無聲息地越過魏國的防線,占領魏國都城大梁後,韓國和趙國在秦國麵前更是恭順無比,似乎生怕自己會步魏國的後塵。
然而最近,韓、趙二國卻開始異動頻頻。
秦國將領留心之下,發現他們竟然在調兵遣將!
與此同時,駐紮在崤山腳下的嬴政軍,也察覺到了魏國的種種異樣。非但如此,他們還發現有縱橫家頻繁地往返於三晉之地。
各處的急報幾乎是前後腳被呈上了嬴渠梁的案頭。
收到急報的嬴渠梁趕忙將嬴稷、嬴政和衛鞅等朝中重臣召集過來,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
嬴渠梁將六國可能要聯合起來對秦國用兵之事告訴了自家大孫子和曾曾曾孫。
嬴稷和嬴政對於這則消息相當重視。他們當即便拿出自己的印璽,發布了一道詔令,命白起、王賁等將領即刻率兵前去迎戰。
與此同時,嬴渠梁也命舉國上下籌備糧草,為即將到來的大戰作準備。
眼下,秦國還沒有修建鄭國渠,將關中之地變成千裏沃土,巴蜀之地的鹽池和糧倉也還沒有歸秦國所有。
嬴渠梁所擁有的,僅僅隻是變法之後在秦國原有土地上劃分出來的三十一個縣,韓國和趙國割讓給秦國的三十座城池,秦國從魏人手中奪迴的河西郡,以及嬴政從魏惠王那兒坑來的土地。
僅憑著這些土地上出產的糧食,平日裏供養大軍尚且捉襟見肘,若要應對一場大戰,是絕對不夠的。嬴渠梁隻要稍微往深處想一想,就愁得不行。
嬴渠梁朝中的大臣們在得到其他幾國將要聯合起來進攻秦國的消息時,都有些迴不過神來。
這怕不是他們耳朵出現了幻聽吧?向來那麽瞧不上他們秦國的東邊六國,居然聯合起來,隻為了一起攻打他們秦國?秦國何德何能,居然能夠勞動這些國家同時出手!
即使最近兩年,秦國托後輩們的福,在戰場上取得了一些亮眼的戰績,也不至於被忌憚到這種程度吧?
第41章
與一些大臣們恍惚的表情不同,在這場緊急會議上,嬴渠梁的麵色十分嚴肅。
這場仗,想要不打,是幾乎不可能了。可要如何打,又是一個相當棘手的議題。
秦國如今有嬴稷的大軍在,有嬴政的大軍在,並不缺精兵良將。在秦國頒布了「軍功爵製」後,嬴渠梁麾下的士兵們也被調動了起來。他們並不缺乏與六國相抗衡的實力。
隻是,打仗拚的從來都不隻是軍隊的實力,拚的同樣是國力,是後勤。
以秦國如今的國力,根本支撐不起一場持久戰。如果要打,秦國必須以強大的軍事實力衝破六國的圍堵,盡快結束這場戰爭。
唯有如此,秦國才能震懾住六國,讓六國日後不敢再輕易對秦國動手。同時,秦國也能憑藉戰勝國的身份,從六國處獲得足夠的賠償,來給自身迴血。一旦讓六國看出秦國的弱點,必將後患無窮!
與眾多還未迴過神來的秦國大臣們不同,衛鞅在思索片刻後,轉向了嬴稷與嬴政:「敢問兩位秦王,後世,這樣的情形是否十分尋常?」
衛鞅能夠察覺到嬴渠梁心情的沉重,以及他諸位同僚的恍惚。
唯有嬴稷和嬴政的臣子麵色如常,似乎被其他幾國圍攻,對於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不錯,六國國君忌憚我秦國,時常聯合起來圍剿我秦國。」
嬴政對於衛鞅相當有好感,在迴答衛鞅的問題時,他態度簡直稱得上熱絡。
衛鞅倡導變法,廢黜卿大夫們的封地,聚鄉為縣,將整個國家劃分為若幹縣,直接歸攏於朝廷的管理之中,這為日後秦國普遍採用郡縣製提供了根基。
與此同時,他所倡導的「農爵製」和「軍功爵製」,又將秦國變成了集耕戰為一體的國家。
雖然衛鞅製定的秦法因為過於嚴苛細密而備受人詬病,但他站在時代的前沿。對於很多製度的利弊,他有著極為敏銳的嗅覺。
秦國從開始變法到遷都鹹陽,這是秦國從舊時代邁入新時代的一大步。而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站在岔路口的秦國,同樣也麵臨新的挑戰。
如果衛鞅不是自家老祖宗手底下不可或缺的人才,嬴政定會想法子將衛鞅拐走。
待嬴政一統天下,各項律令少不得要進行一些變革,他手底下可太缺衛鞅這樣的人才了!
麵對和善的嬴政,此時還寂寂無名的衛鞅,顯得有些受寵若驚。根據嬴政和嬴渠梁之間的輩分差推斷,嬴政的時代距離嬴渠梁的時代,應該已經相當久遠了。
難道,他衛鞅在後世秦王那裏,竟也這麽出名麽?
「六國國君,不過是一群喜歡抱團的弱雞罷了!」緊跟著,嬴稷也開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