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歷史同人] 六國卑秦,天降大軍 作者:晏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們隨意的一次舉動,就能給底層的黔首們帶來如此大的影響,這變法一事,涉及到他們的將來,也涉及到秦國的將來,自然更該慎重行事。
嬴稷聽著嬴渠梁的話,若有所思。
未曾好好看過身邊黔首的,又何止嬴渠梁?他亦是如此,山東六國的國君亦是如此!
那些黔首平平無奇,有什麽關注的必要嗎?
嬴稷不知道。
他唯一知道的是,他的大父是得天眷顧之人,否則,大父的《求賢令》斷然不可能穿越時空,去到後世大秦。
大父可是得到了什麽提示?
嬴稷決定用自己的雙眼好好觀察觀察。
……
為了完成嬴渠梁交代的任務,衛鞅開始頻繁往返於櫟陽王宮和黔首們的聚居地之間。
到了後來,他甚至換上一身粗布衣衫,直接混入了一個村落之中,親身感受該如何與底層黔首們相處。在這過程中,他也在琢磨麵向底層黔首的法律,又要如何詮釋,黔首們才能聽明白。
嬴稷對這個過程頗感興趣,恨不得直接去那個村落蹲點,看看衛鞅究竟是如何與當地人相處的,他是否能吃得慣麥飯。
麥的產量雖比粟米高,但時人還無法好好處理麥,隻能將之蒸成整粒的麥飯,粗糙割喉。
貴族吃的多是粟米和其他穀物,唯有尋常黔首會吃麥飯。
此外,老秦人說話可不像嬴渠梁和嬴稷說話那麽容易理解,他們在說話時,大多帶著當地的口音。要適應這一點,對於衛鞅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然,最為要緊的一條,在於衛鞅與底層黔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根本不一樣。
衛鞅在與黔首們相處的過程中,定會有許多有趣的事發生。不能親眼看到這一幕,對於嬴稷來說,實在有些遺憾。
眼下,嬴稷要幫嬴渠梁分擔公務,還要盯著嬴渠梁,不許嬴渠梁太過操勞,自然是走不開的。
正因如此,和嬴渠梁一起吃衛鞅的瓜,就成了嬴稷唯一的樂趣。
衛鞅混入黔首們之中時,由小將王翦負責保護他的安全。
每隔幾日,王翦就會向嬴渠梁和嬴稷匯報一下衛鞅的「進展」。
據說,衛鞅抵達那個村落的第一日,就跟某個看不慣他這個外來人的「刁民」幹了一架。
雖然那名村民身強力壯,十分彪悍,但衛鞅能夠安然從魏國大老遠跑到秦國,顯然也是有幾把刷子的。
兩人纏鬥了一番,衛鞅以假動作騙過了那名村民,打贏了這場架。
不過,由於衛鞅被那名村民偷襲在先,他自己也形容狼狽,看上去並不比那村名好多少。
村裏幹活需要出大力,因此,村裏的人平時最崇尚身強力壯的漢子。
他們見衛鞅看著文文弱弱的,打起架來卻這麽兇,不由對衛鞅略微有些改觀。
不過,僅僅是打一架,還遠遠不足以讓村裏人接受衛鞅這個外來人。
尤其是村人們很快就發現,衛鞅空有一身力氣,卻是個中看不中用的,完全不會幹農活。
不僅如此,他還有些「窮講究」——香噴噴的麥飯,他覺得難以入口,他總是把自己打扮得幹幹淨淨的,每隔幾日都要打水洗澡……
即使他換上了一身破舊的衣衫,站在村人之中,他看上去也完全不像個農民。
種種跡象都表明,衛鞅的身份不一般,村人們自然也難以將他當做「自己人」。
衛鞅顯然也知道,他想要裝普通黔首,肯定裝不像。
於是,當村裏人詢問衛鞅的來歷時,衛鞅告訴他們:「我原本是魏人,家裏有親戚在魏國做官,我也跟著沾了些光。後來,我那個在魏國做官的親戚被人給害死了,我怕那些人不肯放過我,隻好逃到秦國來……」
由於他說話時,特意帶了些魏地口音,當地村民們最終信了他的話。
後來,村民們見衛鞅努力地幫他們幹活,想要融入到他們之中,也就漸漸接受了衛鞅,有好心人開始指點衛鞅該怎麽開墾荒地。
這些老農們經驗豐富,卻不擅長表達,隻能跟衛鞅連比帶劃地展示。
衛鞅花了一番功夫,才終於弄明白他們的意思。
在這些老農的幫助下,衛鞅的種田技術進步很快。現在的他,起碼不會再輕易把那些苗苗給種死了……
聽到這裏,嬴稷麵色有些古怪:「商君不會隻是忙著跟人學習種地去了,別的什麽也沒做吧?」
「不會。」嬴渠梁雖然與衛鞅相識不久,對衛鞅卻有一種莫名的信心:「衛鞅是個心誌堅定之人,一旦下定決心,就會毫不猶豫地朝著目標所在之處而去。他必然不會忘記自己此行真正的目的。」
衛鞅在與農民們打交道方麵,花費了不少時間,嬴渠梁卻並不覺得這是無用功。
頒布《墾令》,提高秦國的糧食產量,這一切都與秦國的農民息息相關。
衛鞅對農民多一些了解,總是沒有壞處的。
「衛鞅在為變法之事做準備,我們也不能懈怠啊。」這般說著,嬴渠梁又給自己取了一遝奏疏來。
……
對於黔首,就要限製他們,讓他們保持愚鈍的狀態。如此一來,他們才不會變得奸猾,才會老老實實在種田,服從朝廷的命令。
黔首們老實而又愚鈍,國君在管理他們的時候,就不費力……
嬴稷聽著嬴渠梁的話,若有所思。
未曾好好看過身邊黔首的,又何止嬴渠梁?他亦是如此,山東六國的國君亦是如此!
那些黔首平平無奇,有什麽關注的必要嗎?
嬴稷不知道。
他唯一知道的是,他的大父是得天眷顧之人,否則,大父的《求賢令》斷然不可能穿越時空,去到後世大秦。
大父可是得到了什麽提示?
嬴稷決定用自己的雙眼好好觀察觀察。
……
為了完成嬴渠梁交代的任務,衛鞅開始頻繁往返於櫟陽王宮和黔首們的聚居地之間。
到了後來,他甚至換上一身粗布衣衫,直接混入了一個村落之中,親身感受該如何與底層黔首們相處。在這過程中,他也在琢磨麵向底層黔首的法律,又要如何詮釋,黔首們才能聽明白。
嬴稷對這個過程頗感興趣,恨不得直接去那個村落蹲點,看看衛鞅究竟是如何與當地人相處的,他是否能吃得慣麥飯。
麥的產量雖比粟米高,但時人還無法好好處理麥,隻能將之蒸成整粒的麥飯,粗糙割喉。
貴族吃的多是粟米和其他穀物,唯有尋常黔首會吃麥飯。
此外,老秦人說話可不像嬴渠梁和嬴稷說話那麽容易理解,他們在說話時,大多帶著當地的口音。要適應這一點,對於衛鞅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然,最為要緊的一條,在於衛鞅與底層黔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根本不一樣。
衛鞅在與黔首們相處的過程中,定會有許多有趣的事發生。不能親眼看到這一幕,對於嬴稷來說,實在有些遺憾。
眼下,嬴稷要幫嬴渠梁分擔公務,還要盯著嬴渠梁,不許嬴渠梁太過操勞,自然是走不開的。
正因如此,和嬴渠梁一起吃衛鞅的瓜,就成了嬴稷唯一的樂趣。
衛鞅混入黔首們之中時,由小將王翦負責保護他的安全。
每隔幾日,王翦就會向嬴渠梁和嬴稷匯報一下衛鞅的「進展」。
據說,衛鞅抵達那個村落的第一日,就跟某個看不慣他這個外來人的「刁民」幹了一架。
雖然那名村民身強力壯,十分彪悍,但衛鞅能夠安然從魏國大老遠跑到秦國,顯然也是有幾把刷子的。
兩人纏鬥了一番,衛鞅以假動作騙過了那名村民,打贏了這場架。
不過,由於衛鞅被那名村民偷襲在先,他自己也形容狼狽,看上去並不比那村名好多少。
村裏幹活需要出大力,因此,村裏的人平時最崇尚身強力壯的漢子。
他們見衛鞅看著文文弱弱的,打起架來卻這麽兇,不由對衛鞅略微有些改觀。
不過,僅僅是打一架,還遠遠不足以讓村裏人接受衛鞅這個外來人。
尤其是村人們很快就發現,衛鞅空有一身力氣,卻是個中看不中用的,完全不會幹農活。
不僅如此,他還有些「窮講究」——香噴噴的麥飯,他覺得難以入口,他總是把自己打扮得幹幹淨淨的,每隔幾日都要打水洗澡……
即使他換上了一身破舊的衣衫,站在村人之中,他看上去也完全不像個農民。
種種跡象都表明,衛鞅的身份不一般,村人們自然也難以將他當做「自己人」。
衛鞅顯然也知道,他想要裝普通黔首,肯定裝不像。
於是,當村裏人詢問衛鞅的來歷時,衛鞅告訴他們:「我原本是魏人,家裏有親戚在魏國做官,我也跟著沾了些光。後來,我那個在魏國做官的親戚被人給害死了,我怕那些人不肯放過我,隻好逃到秦國來……」
由於他說話時,特意帶了些魏地口音,當地村民們最終信了他的話。
後來,村民們見衛鞅努力地幫他們幹活,想要融入到他們之中,也就漸漸接受了衛鞅,有好心人開始指點衛鞅該怎麽開墾荒地。
這些老農們經驗豐富,卻不擅長表達,隻能跟衛鞅連比帶劃地展示。
衛鞅花了一番功夫,才終於弄明白他們的意思。
在這些老農的幫助下,衛鞅的種田技術進步很快。現在的他,起碼不會再輕易把那些苗苗給種死了……
聽到這裏,嬴稷麵色有些古怪:「商君不會隻是忙著跟人學習種地去了,別的什麽也沒做吧?」
「不會。」嬴渠梁雖然與衛鞅相識不久,對衛鞅卻有一種莫名的信心:「衛鞅是個心誌堅定之人,一旦下定決心,就會毫不猶豫地朝著目標所在之處而去。他必然不會忘記自己此行真正的目的。」
衛鞅在與農民們打交道方麵,花費了不少時間,嬴渠梁卻並不覺得這是無用功。
頒布《墾令》,提高秦國的糧食產量,這一切都與秦國的農民息息相關。
衛鞅對農民多一些了解,總是沒有壞處的。
「衛鞅在為變法之事做準備,我們也不能懈怠啊。」這般說著,嬴渠梁又給自己取了一遝奏疏來。
……
對於黔首,就要限製他們,讓他們保持愚鈍的狀態。如此一來,他們才不會變得奸猾,才會老老實實在種田,服從朝廷的命令。
黔首們老實而又愚鈍,國君在管理他們的時候,就不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