宸王的親信幾次出動為自家主子搬救兵都失敗了, 不由對著那些「牆頭草」破口大罵。
雲相一脈的人挨的罵尤其多,在宸王的親信看來,雲相是最不該在這個時候捨棄自家主子的人。然而事實是,這迴,麵對宸王的劫難,雲相隻是冷眼旁觀,毫無準備出手相助的跡象,真真是冷心冷情。
那雲家的小姐倒是對宸王情深義重,可是有什麽用呢?縱使她為了宸王把自個兒給折騰病了,也沒能勸動她的父親出手。
還不如表小姐周芸婉呢,至少周芸婉在宸王被帶走的次日便出現在宸王府中,幫著老管家暫時穩住了宸王府上上下下人的心,而後又去信一封,向宸王之父豫王求援。周芸婉是豫王的侄女,見了豫王也是要喊一聲姑父的,這求援信由她來寫,自然比由宸王的幕僚們代筆更為名正言順。
在宸王那些個幕僚們看來,周芸婉除了出身不大好之外,別處樣樣都比雲蓧更適合做宸王的妻子。
……
宸王被捉數日之後,經過三司會審,關於姚玄德謀逆一案,以及宸王是否參與其中,終於有了定論。
姚玄德謀逆之事鐵證如山,無可辯駁,姚家三服以內超過十歲的男丁盡數斬首,不滿十歲的孩童與女眷盡皆發賣。至此,在京中風光一時的姚家,是徹底落敗了。
至於宸王,雖然沒有充足的證據能夠證明他參與甚至主導了姚玄德謀逆之事,但他在姚玄德舉事之前與姚玄德往來甚密是事實。最終,昭睿帝在與宗人府商議過後,以宸王心懷不軌、知情不報為由,削去了宸王的親王爵位,隻保留了他身上豫王世子之位。與此同時,昭睿帝還以豫王世子對上不忠、豫王教子無方為由,削去了豫王的一塊封地。
此事觸動了藩王們心中那根敏-感的神經。
當初秦王因謀反被滅後,藩王們就一直提防著昭睿帝削藩。這些來,昭睿帝雖偶有舉動,但動靜都不大,再加上昭睿帝後來因身體不好而纏綿病榻,無力主持削藩之事,他們也就逐漸放寬了心。
可這迴,昭睿帝身體好轉之後,一轉頭便從豫王身上狠狠削下一塊肉來,這又引起了藩王們的警惕之心。
當然,指望他們為豫王「討迴公道」,那是不可能的。豫王指使自己的兒子扮豬吃老虎,接近雲相之女,將其餘藩王世子們一個個淘汰出局一事,其餘藩王們可還記著呢。他們巴不得看著豫王倒黴,而後瓜分豫王的錢財以及勢力。但樂意見豫王倒黴,與不樂意看到昭睿帝削藩,這二者並不衝突。
其餘藩王正處於觀望的狀態之中。
昭睿帝若隻對豫王動手,倒也罷了,畢竟這迴豫王世子鬧得確實有些不像話,昭睿帝出手削弱豫王的勢力也算得上是名正言順。可他若是在對豫王動手之後,仍不滿足,準備以各種名義削弱其餘藩王們的勢力,其餘藩王們也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將聯合起來向昭睿帝施壓!
好在昭睿帝並沒有讓藩王們等待太久。
在從豫王身上剮下一塊肉後,昭睿帝還很快就釋放了身為豫王世子的蕭鈺,而後開始著重審理聖駕離京遇刺之事。
大儀轎中那迴,證據指向了榮王舊部;奉先祠中那迴,卻是牽涉到了吳王。
昭睿帝借著「搜尋榮王餘孽」的由頭,將各方勢力又清洗了一遍,好些藩王埋在京中的暗樁都被昭睿帝給除去了,對此,各路藩王們也隻能認栽,好在這把火沒有燒到他們身上,倒是不幸中的萬幸。
至於吳王,昭睿帝命他帶著誠意親自入京自辯清白。
吳王雖然膽小,倒也精明,不知得了哪位高人指點,先是主動奉上了兩個郡的地盤作為賠罪的誠意,而後開始向昭睿帝喊冤:「皇上明鑑,那些刺客既能做到在不吐露任何有用信息的情況下自殺,又怎會留下那樣大的破綻,在武器上透露主家的身份呢?他們刻意攜帶著刻了我吳王府標記的武器,分明是在栽贓陷害我吳王府!」
他這說辭,倒是很有幾分可信度。
要說吳王在此事之中有什麽過錯,也唯有過於疏忽,導致王府刻了王府標記的武器外流罷了。可吳王禦下素來不嚴,是個遠近聞名的繡花枕頭,武器外流之事放在其餘藩王身上,興許還會讓人懷疑一番究竟是真是假,放在他身上,卻是絲毫不讓人覺得意外。
思及此處,宗人府宗政為吳王求情道:「皇上,此事應當與吳王無關。吳王雖有過錯,念在其知錯能改的份兒上,還請皇上寬恕他。」
再怎麽,吳王也主動奉上了兩郡之地啊,單瞧他這做派,實在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能夠做得出來的事。在宗人府看來,野心家和老實人還是需要區別對待的。
昭睿帝點了頭,默許了此事。
對於吳王這神來一筆,京城宗室接受良好,其餘藩王們卻紛紛罵娘。
吳王怕不是出門時腦袋讓門縫給夾過吧,否則怎能輕易切割自己的藩地?
原本這些藩王們還打定了主意,昭睿帝若是在動了豫王的藩地之後又動吳王的藩地,他們便要合起夥來鬧上一場,誰知,還不等昭睿帝開口呢,吳王竟親手將藩地奉上,也讓其餘藩王們失去了鬧騰的理由。
他們心中一股子鬱氣無法對著昭睿帝發泄,也隻好發泄在吳王身上。
諸藩王之中,數魯王性子最為暴躁,氣得破口大罵道:「就吳王這夜夜笙歌、醉生夢死的模樣,怕是隻有等削藩這把刀砍下來,他才知道其中的厲害!」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雲相一脈的人挨的罵尤其多,在宸王的親信看來,雲相是最不該在這個時候捨棄自家主子的人。然而事實是,這迴,麵對宸王的劫難,雲相隻是冷眼旁觀,毫無準備出手相助的跡象,真真是冷心冷情。
那雲家的小姐倒是對宸王情深義重,可是有什麽用呢?縱使她為了宸王把自個兒給折騰病了,也沒能勸動她的父親出手。
還不如表小姐周芸婉呢,至少周芸婉在宸王被帶走的次日便出現在宸王府中,幫著老管家暫時穩住了宸王府上上下下人的心,而後又去信一封,向宸王之父豫王求援。周芸婉是豫王的侄女,見了豫王也是要喊一聲姑父的,這求援信由她來寫,自然比由宸王的幕僚們代筆更為名正言順。
在宸王那些個幕僚們看來,周芸婉除了出身不大好之外,別處樣樣都比雲蓧更適合做宸王的妻子。
……
宸王被捉數日之後,經過三司會審,關於姚玄德謀逆一案,以及宸王是否參與其中,終於有了定論。
姚玄德謀逆之事鐵證如山,無可辯駁,姚家三服以內超過十歲的男丁盡數斬首,不滿十歲的孩童與女眷盡皆發賣。至此,在京中風光一時的姚家,是徹底落敗了。
至於宸王,雖然沒有充足的證據能夠證明他參與甚至主導了姚玄德謀逆之事,但他在姚玄德舉事之前與姚玄德往來甚密是事實。最終,昭睿帝在與宗人府商議過後,以宸王心懷不軌、知情不報為由,削去了宸王的親王爵位,隻保留了他身上豫王世子之位。與此同時,昭睿帝還以豫王世子對上不忠、豫王教子無方為由,削去了豫王的一塊封地。
此事觸動了藩王們心中那根敏-感的神經。
當初秦王因謀反被滅後,藩王們就一直提防著昭睿帝削藩。這些來,昭睿帝雖偶有舉動,但動靜都不大,再加上昭睿帝後來因身體不好而纏綿病榻,無力主持削藩之事,他們也就逐漸放寬了心。
可這迴,昭睿帝身體好轉之後,一轉頭便從豫王身上狠狠削下一塊肉來,這又引起了藩王們的警惕之心。
當然,指望他們為豫王「討迴公道」,那是不可能的。豫王指使自己的兒子扮豬吃老虎,接近雲相之女,將其餘藩王世子們一個個淘汰出局一事,其餘藩王們可還記著呢。他們巴不得看著豫王倒黴,而後瓜分豫王的錢財以及勢力。但樂意見豫王倒黴,與不樂意看到昭睿帝削藩,這二者並不衝突。
其餘藩王正處於觀望的狀態之中。
昭睿帝若隻對豫王動手,倒也罷了,畢竟這迴豫王世子鬧得確實有些不像話,昭睿帝出手削弱豫王的勢力也算得上是名正言順。可他若是在對豫王動手之後,仍不滿足,準備以各種名義削弱其餘藩王們的勢力,其餘藩王們也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將聯合起來向昭睿帝施壓!
好在昭睿帝並沒有讓藩王們等待太久。
在從豫王身上剮下一塊肉後,昭睿帝還很快就釋放了身為豫王世子的蕭鈺,而後開始著重審理聖駕離京遇刺之事。
大儀轎中那迴,證據指向了榮王舊部;奉先祠中那迴,卻是牽涉到了吳王。
昭睿帝借著「搜尋榮王餘孽」的由頭,將各方勢力又清洗了一遍,好些藩王埋在京中的暗樁都被昭睿帝給除去了,對此,各路藩王們也隻能認栽,好在這把火沒有燒到他們身上,倒是不幸中的萬幸。
至於吳王,昭睿帝命他帶著誠意親自入京自辯清白。
吳王雖然膽小,倒也精明,不知得了哪位高人指點,先是主動奉上了兩個郡的地盤作為賠罪的誠意,而後開始向昭睿帝喊冤:「皇上明鑑,那些刺客既能做到在不吐露任何有用信息的情況下自殺,又怎會留下那樣大的破綻,在武器上透露主家的身份呢?他們刻意攜帶著刻了我吳王府標記的武器,分明是在栽贓陷害我吳王府!」
他這說辭,倒是很有幾分可信度。
要說吳王在此事之中有什麽過錯,也唯有過於疏忽,導致王府刻了王府標記的武器外流罷了。可吳王禦下素來不嚴,是個遠近聞名的繡花枕頭,武器外流之事放在其餘藩王身上,興許還會讓人懷疑一番究竟是真是假,放在他身上,卻是絲毫不讓人覺得意外。
思及此處,宗人府宗政為吳王求情道:「皇上,此事應當與吳王無關。吳王雖有過錯,念在其知錯能改的份兒上,還請皇上寬恕他。」
再怎麽,吳王也主動奉上了兩郡之地啊,單瞧他這做派,實在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能夠做得出來的事。在宗人府看來,野心家和老實人還是需要區別對待的。
昭睿帝點了頭,默許了此事。
對於吳王這神來一筆,京城宗室接受良好,其餘藩王們卻紛紛罵娘。
吳王怕不是出門時腦袋讓門縫給夾過吧,否則怎能輕易切割自己的藩地?
原本這些藩王們還打定了主意,昭睿帝若是在動了豫王的藩地之後又動吳王的藩地,他們便要合起夥來鬧上一場,誰知,還不等昭睿帝開口呢,吳王竟親手將藩地奉上,也讓其餘藩王們失去了鬧騰的理由。
他們心中一股子鬱氣無法對著昭睿帝發泄,也隻好發泄在吳王身上。
諸藩王之中,數魯王性子最為暴躁,氣得破口大罵道:「就吳王這夜夜笙歌、醉生夢死的模樣,怕是隻有等削藩這把刀砍下來,他才知道其中的厲害!」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