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白居易:……
「原來這二人並未交好。」
元稹默然:「看來以後也沒有什麽交好的機會了。」
誰寫一次詩就結一次梁子啊!
酒樓。
杜牧冷著臉萬分嫌棄:「不會寫詩就別寫。」
宴席上的一幹人等抬頭各自望天,和正主一起看這種熱鬧……好尷尬啊!
再次受到暴擊的李商隱已經不想說話了,他仿佛看到自己和杜牧友誼的小船還沒開始就已經擱淺了。
【再一點,李商隱和晚年的白居易交好,白居易很欣賞李商隱的才華,甚至說希望自己轉世能當李商隱的兒子。】
白居易:???
元稹:???
白行簡:???
一句話惹得三臉懵逼。
「能讓樂天兄說出這種話,看來這位小李真是才華過人啊!」元稹麵上帶了幾分揶揄。
白居易: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曹魏。
曹操一聽就樂了:「還有上趕著給人當兒子的?」
【李商隱也很配合,真把自己的兒子取名叫白老,可見二人確實是很好的朋友了。】
中唐。
白行簡忍不住瞅了過去:「兄長,你還真給人當兒子去了?」
「這……」年輕的白居易臉上有點掛不住,「都是友人之間的玩笑話。」
一旁的元稹:也沒見你與我說過這種玩笑啊!
【但很不巧,杜牧不喜歡元白的詩。】
謔!
許多人頓時不樂意了。
白居易的詩他們都看過,那首《琵琶行》以詩寫樂,精妙無比,而且用詞淺白通俗易懂,寫得多好啊!杜牧竟然不喜歡?!
其中尤以唐宣宗李忱最為不滿:「這杜牧,什麽眼光?!」
白居易,那是他心裏的詩仙!
元、白二人也顧不得尷尬了,有些意外地抬頭,邊便聽楚棠道:
【我們來看看杜牧的原話:「嚐痛自元和以來,有元白詩者,纖艷不逞,非莊士雅人,多為其所破壞,流於民間,疏於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意思就是說,元和以來,元稹白居易寫的詩輕俗靡麗,不甚健康,這種詩流傳出去帶壞社會風氣、流毒無窮,看到這種情況我實在是深感痛心。】
白·輕俗靡麗·居易和元·流毒無窮·稹:……
「詩有教化之職,我作詩務求老嫗能解又有何錯,如何能說是輕俗?!」
白居易很不服氣。
民間。
許多百姓也不樂意了——
「我就是愛讀白居易的詩怎麽了?他的詩多好懂啊!」
「我也覺得白居易寫得好!」
又有故事、又好懂,還替他們說話,多好啊!
盛唐。
李白驚訝之後不由得笑了起來:「杜牧的筆鋒倒是一如既往犀利。」
他忽然有點理解為什麽後人說小杜肖李,杜牧這張揚顯露的性子,他還當真有幾分欣賞。
秦朝。
蒙恬對此嘆為觀止:「沒想到杜牧罵起同代文人也這般不留情麵。」
這突然而生的微妙的平衡感……
晚唐。
杜牧倒是不懼在天下人麵前表露自己的觀點,他正因為水鏡裏講的李商隱的事糟心著,聽到這話臉色也不怎麽好,硬邦邦道:
「元白輕俗浮艷之詩本便流毒無窮,莊雅之人何能至此?此等詩歌傳諸民間,詩壇萎靡,文風敗矣!」
北宋。
歐陽修似是輕嘆了一聲,總結道:「杜詩風神俊朗,元和體或淺切俗易,或流連光景、兼寫艷情,二者主張殊為不同,杜牧責元白之詩,亦在情理之中。」
「元和以後,為文筆則學奇詭於韓愈,學苦澀於樊宗師;歌行則學流蕩於張籍;詩章則學矯激於孟郊,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
元白二人或有閑情浮艷之作,但亦開一代風氣。及至杜牧,有太白之風,時又出入於夢得,唐世文德,不可謂不盛啊!」
梅堯臣接過話頭,語氣裏充滿感慨與艷羨。
雖說後世肯定了詞作為宋朝的一代之文學,但從傳統的觀念來看,詞為詩餘,填詞,更多是為閑情。雕琢詞藝,實屬無心插柳。
宋人想在唐詩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當真是難了。
歐陽修懂他的意思,也不欲多言,接著道:「為詩為文各執一法實屬平常,隻是幾番淵源算下來,樊川之不應義山,也屬人之常情。」
這隔閡擺明了一個接一個,更何況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
李宅。
李商隱仍在掙紮:「縱我與白樂天交好,杜樊川不喜白詩,但我之詩作風格並不同於元和之體,杜樊川斷不會這般不明辨是非吧!」
啊這……
王氏望天:話說到這個份上,夫君當真不是在說杜牧之不辨是非麽?
【小杜的話說得有些狠,他和白居易的文學追求不同,所以發言難免帶上主觀色彩。元白有格調低下的作品,但另一部分作品還是相當有價值的,要不然咱們教科書也不會選,大家要辯證看待哈!這裏的關鍵是,你和人家討厭的人一起玩,這不是純純踩雷麽?】
【不過這些更多算是文壇小八卦,一些飯餘談資。我們都知道,他倆最深的癥結,還是都牽涉進了牛李黨爭。】
「原來這二人並未交好。」
元稹默然:「看來以後也沒有什麽交好的機會了。」
誰寫一次詩就結一次梁子啊!
酒樓。
杜牧冷著臉萬分嫌棄:「不會寫詩就別寫。」
宴席上的一幹人等抬頭各自望天,和正主一起看這種熱鬧……好尷尬啊!
再次受到暴擊的李商隱已經不想說話了,他仿佛看到自己和杜牧友誼的小船還沒開始就已經擱淺了。
【再一點,李商隱和晚年的白居易交好,白居易很欣賞李商隱的才華,甚至說希望自己轉世能當李商隱的兒子。】
白居易:???
元稹:???
白行簡:???
一句話惹得三臉懵逼。
「能讓樂天兄說出這種話,看來這位小李真是才華過人啊!」元稹麵上帶了幾分揶揄。
白居易: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曹魏。
曹操一聽就樂了:「還有上趕著給人當兒子的?」
【李商隱也很配合,真把自己的兒子取名叫白老,可見二人確實是很好的朋友了。】
中唐。
白行簡忍不住瞅了過去:「兄長,你還真給人當兒子去了?」
「這……」年輕的白居易臉上有點掛不住,「都是友人之間的玩笑話。」
一旁的元稹:也沒見你與我說過這種玩笑啊!
【但很不巧,杜牧不喜歡元白的詩。】
謔!
許多人頓時不樂意了。
白居易的詩他們都看過,那首《琵琶行》以詩寫樂,精妙無比,而且用詞淺白通俗易懂,寫得多好啊!杜牧竟然不喜歡?!
其中尤以唐宣宗李忱最為不滿:「這杜牧,什麽眼光?!」
白居易,那是他心裏的詩仙!
元、白二人也顧不得尷尬了,有些意外地抬頭,邊便聽楚棠道:
【我們來看看杜牧的原話:「嚐痛自元和以來,有元白詩者,纖艷不逞,非莊士雅人,多為其所破壞,流於民間,疏於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意思就是說,元和以來,元稹白居易寫的詩輕俗靡麗,不甚健康,這種詩流傳出去帶壞社會風氣、流毒無窮,看到這種情況我實在是深感痛心。】
白·輕俗靡麗·居易和元·流毒無窮·稹:……
「詩有教化之職,我作詩務求老嫗能解又有何錯,如何能說是輕俗?!」
白居易很不服氣。
民間。
許多百姓也不樂意了——
「我就是愛讀白居易的詩怎麽了?他的詩多好懂啊!」
「我也覺得白居易寫得好!」
又有故事、又好懂,還替他們說話,多好啊!
盛唐。
李白驚訝之後不由得笑了起來:「杜牧的筆鋒倒是一如既往犀利。」
他忽然有點理解為什麽後人說小杜肖李,杜牧這張揚顯露的性子,他還當真有幾分欣賞。
秦朝。
蒙恬對此嘆為觀止:「沒想到杜牧罵起同代文人也這般不留情麵。」
這突然而生的微妙的平衡感……
晚唐。
杜牧倒是不懼在天下人麵前表露自己的觀點,他正因為水鏡裏講的李商隱的事糟心著,聽到這話臉色也不怎麽好,硬邦邦道:
「元白輕俗浮艷之詩本便流毒無窮,莊雅之人何能至此?此等詩歌傳諸民間,詩壇萎靡,文風敗矣!」
北宋。
歐陽修似是輕嘆了一聲,總結道:「杜詩風神俊朗,元和體或淺切俗易,或流連光景、兼寫艷情,二者主張殊為不同,杜牧責元白之詩,亦在情理之中。」
「元和以後,為文筆則學奇詭於韓愈,學苦澀於樊宗師;歌行則學流蕩於張籍;詩章則學矯激於孟郊,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
元白二人或有閑情浮艷之作,但亦開一代風氣。及至杜牧,有太白之風,時又出入於夢得,唐世文德,不可謂不盛啊!」
梅堯臣接過話頭,語氣裏充滿感慨與艷羨。
雖說後世肯定了詞作為宋朝的一代之文學,但從傳統的觀念來看,詞為詩餘,填詞,更多是為閑情。雕琢詞藝,實屬無心插柳。
宋人想在唐詩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當真是難了。
歐陽修懂他的意思,也不欲多言,接著道:「為詩為文各執一法實屬平常,隻是幾番淵源算下來,樊川之不應義山,也屬人之常情。」
這隔閡擺明了一個接一個,更何況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
李宅。
李商隱仍在掙紮:「縱我與白樂天交好,杜樊川不喜白詩,但我之詩作風格並不同於元和之體,杜樊川斷不會這般不明辨是非吧!」
啊這……
王氏望天:話說到這個份上,夫君當真不是在說杜牧之不辨是非麽?
【小杜的話說得有些狠,他和白居易的文學追求不同,所以發言難免帶上主觀色彩。元白有格調低下的作品,但另一部分作品還是相當有價值的,要不然咱們教科書也不會選,大家要辯證看待哈!這裏的關鍵是,你和人家討厭的人一起玩,這不是純純踩雷麽?】
【不過這些更多算是文壇小八卦,一些飯餘談資。我們都知道,他倆最深的癥結,還是都牽涉進了牛李黨爭。】